CN1347014A - 图像形成用墨粉、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用墨粉、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47014A
CN1347014A CN01131362A CN01131362A CN1347014A CN 1347014 A CN1347014 A CN 1347014A CN 01131362 A CN01131362 A CN 01131362A CN 01131362 A CN01131362 A CN 01131362A CN 1347014 A CN1347014 A CN 13470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powder
mentioned
image
developer
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1313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16318C (zh
Inventor
樋口博人
佐佐木文浩
岩本康敬
中井洋志
朱冰
松田浩明
近藤麻衣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470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470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1631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1631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75Natural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G03G9/08782Wax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02Preparation methods
    • G03G9/0808Preparation methods by dry mixing the toner components in solid or softened stat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用墨粉、使用该墨粉的图像形成方法及装置,图像形成用墨粉至少含有粘结树脂和脱模剂,该墨粉在478kg/cm2压力下加压成形为板状时,板状表面的摩擦系数为0.20~0.40范围。墨粉的体积平均粒径为4.0~7.5μm,且5μm以下的粒子含有60~80%个数。其含有巴西棕榈蜡、褐煤蜡、氧化米糠蜡中至少一种作为上述脱模剂。上述粘结树脂包含非线状聚合物树脂A、线状聚合物树脂B及混合型树脂C,聚合物A、B、C都含有同种聚合物单元。在机内有机械负荷和热负荷场合,能抑制在静电像载置体上生膜,耐墨像转移性好,即使长期间运行,仍可以得到良好图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用墨粉、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法、静电记录法、静电印刷法等中使静电潜像显影时使用的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在其中使用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及其制造方法,更具体地说,在装置中存在机械热负荷场合,能抑制在静电荷像载置体等上成膜,可长期间使用,得到细线再现性良好的图像质量,具有充分的低温定影性和墨粉热不转移性,耐热保存性良好,不会发生背景污脏,在不设置墨粉补给机构的小型廉价显影装置中,能充分使墨粉带电,得到良质图像。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子照相法,可以列举美国专利第2,297,691号说明书、特公昭49-23910号公报及特公昭43-24748号公报等所记载的各种方法,一般,都是利用光导电性物质,通过各种装置在感光体上形成电潜像,接着,用墨粉使该潜像显影,根据需要将墨像转印在纸等记录媒体上,再通过加热加压或溶剂蒸汽等进行定影,得到复制图像。
在使电潜像显影方式中,可以粗分为液体显影方式和干式显影方式,上述液体显影方式使用将各种颜料或染料微细地分散在绝缘性有机液体中的显影剂,上述干式显影方式如瀑布显影法、磁刷法、粉雾显影法等那样,使用将碳黑等着色剂分散在天然或合成树脂中的墨粉,由于处理容易,近年,广泛使用干式显影方式。
作为电子照相法中的定影方式,从能效方面考虑,一般广泛采用加热器辊方式。但是,在这种热定影方式中,定影时容易发生局部墨像粘附在加热辊表面上,该粘附部在转移到复印纸上,引起纸面污脏,即所谓墨像转移现象。于是,为了防止这种墨像转移现象,提出了在墨粉中含有蜡等脱模剂(release agent)的方法,例如在特开昭51-143333、特开昭57-148752、特开昭58-97056、特开昭60-247250号等公报中提出添加固形硅漆、高级脂肪酸、高级醇、各种蜡等作为脱模剂。
但是,在墨粉中含有这种脱模剂场合,显影期间,脱模剂易从墨粉游离,附着到感光体或显影套上,即易发生所谓“生膜”现象。随着反复复印处理,所形成的膜逐渐增多,严重的话,在半色调图像上会出现白带。因此,关于含有脱模剂的墨粉,使其既不发生上述墨像转移现象,又不发生上述“生膜”现象,是一个技术课题,为了长期能得到稳定的图像质量,尤其需要对墨粉中的脱模剂进行研究改进。
另外,近年,用户对图像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那样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0~15μm,不能得到十分理想的图像质量,要求更小粒径的墨粉。但是,墨粉粒径越小,因应力等原因,易发生脱模剂游离,尤其是墨粉用粉碎法制作场合,制作墨粉时分子量分布狭,脆性脱模剂易成为碎分界面,脱模剂本身在表面露出,或大多含在微粉中。因此,对于生膜来说,为了高图像质量的小粒径更成问题。另外,在定影工序中,在半色调部状态下,墨粉往纸等被定影材的附着量减少,从加热部件给予转印在被定影材凹部的墨粉的热量非常少,不能充分满足低温定影性。
另外,近年来,对节能的要求很强烈,要求缩短从接通图像形成装置开关后到可形成图像的等待时间(装置的加热升温时间),以及极力减少为在发出印刷指令后迅速达到可定影温度而采取的预热状态所使用的电力量,减少总消耗电力与CO2的排出量。
1999年度国际能源机构IEA的要求侧管理说明中,下一代复印机的技术提供课题存在,公布其要求样式,关于30cpm以上复印机,要求与以往复印机相比,在减少总消耗电力量与CO2排出量上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上述等待时间在10秒以内,等待时的消耗电力为10~30W以下(因复印速度而不同)。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作为方法之一,可以采用使加热辊等低热容量化、提高温度响应性的方法,可是,在中高速机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给予墨粉的热量极小,不能充分满足装置要求。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使得等待时间极少,可以考虑降低墨粉本身定影温度是必要的技术项目。
但是,若将该低温定影水平与图像形成装置的设定温度比较,要求比以往使用低温定影墨粉场合更低的设定温度,使用公知技术难以达成。
进而,若这样使墨粉低温定影,恐怕难以确保定影温度范围(耐墨像热转移性),难以维持热保存性。
尤其若在高速状态下,定影时记录部件从加热部件吸收热量,对定影必要的热量不足,定影装置及墨粉都需要更进一步的低温定影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各种方法。例如在特开平5-173354号公报中规定了脱模剂的物理性质数值、添加量、种类等,在特开平6-161144号公报中规定了脱模剂的在墨粉中的分散形状,在第2675974号公报、特开平7-104500号公报中规定了通过聚烯及聚硅油处理的添加剂改善清洁性及耐久性的动摩擦系数,在特公平8-3656号公报中规定了混合动摩擦系数不同的两种磁性墨粉使用,在特开平11-95477号公报中规定了为了改善转印性和生膜现象含有动摩擦系数为0.12~0.30添加剂,在特开2000-105484号公报中规定了为了改善定影性的被定影图像表面的静摩擦系数,在特开2000-310875号公报中规定了因应力添加剂被埋入时的摩擦系数的变化,在特开2001-5220号公报中提出了规定四色动摩擦系数的全彩色墨粉等。但是,上述不管哪种方法都不能满足对于生膜现象的效果以及耐墨像热转移性的改善,尤其机内承受机械负荷及热负荷场合,效果明显降低,经长期间运行易发生生膜现象,因此,希望开发能抑制长期间运行后所发生的生膜现象、且能抑制墨像热转移性的技术。
为了改善低温定影性,提出了几种使用特性不同的两种聚酯树脂的方法。例如,混合非线状聚酯树脂和线状聚酯树脂的方法(特开昭60-90344号公报),混合Tg50℃以上、软化点200℃以下的交联聚酯树脂和软化点150℃以下MW3000~50000的直链聚酯树脂的方法(特开昭64-15755号公报),含有MW5000以上、分散比20以上的非线状高分子聚酯树脂和MW1000~5000、分散比4以下的非线状聚酯树脂的方法(特开平2-82267号公报),含有由酸值5~60的线状聚酯树脂与酸值不满5的非线状聚酯树脂构成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方法(特开平3-229264号公报),在饱和聚酯树脂中混合酸值比1.5以上的不同聚酯树脂的方法(特开平3-41470号公报)等。上述先有技术试图通过掺合未交联树脂和交联树脂,实现良好的低温定影性与耐墨像热转移性,但是,掺合同种树脂场合,由于树脂本身的混用性好,粉碎性差,生产成本增加,不是好办法。
另外,在特开昭49-6931号和特开昭54-114245号等公报中公开了在定影性好的聚酯树脂中混合粉碎性好的苯乙烯-丙烯树脂,但是,聚酯树脂与苯乙烯-丙烯树脂混用性差,因此,若仅将它们机械地混合,则成为不均一,墨粉化时,碳或带电控制剂的分散差,会发生背景污脏等。
于是,在特开平4-142301号和特开平7-98517号公报中提出了下列解决方法:使得聚酯类树脂与苯乙烯类树脂在同一容器内进行聚合反应,使用上述反应所得到的树脂,同时解决粉碎性和分散性。但是,单独使用场合,与掺合使用非线状及线状树脂场合相比,定影温度范围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特开平8-320593号公报中提出了掺合物理性质不同的三种树脂,但是,由于玻璃态化温度范围不同,墨粉混炼时分散不充分,会发生背景污脏,且耐结块性也不充分。尤其,近年随着低温定影化不断进展,对低温定影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加上装置小型化,在使用低负荷定影装置场合,不能同时实现良好的低温定影性与耐墨像热转移性,不能达到确保定影温度范围以及满足热保存、粉碎性、背景污脏等图像质量及生膜现象等耐久性的水平。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先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即使机内承受机械负荷及热负荷场合也能抑制在静电荷像载置体等上生膜、耐墨像热转移性良好、经长期间仍能使用的图像形成用墨粉以及使用该墨粉的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能得到细线再现性良好图像的图像形成用墨粉以及使用该墨粉的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充分的低温定影性、良好的耐热保存性、且不会发生背景污脏的图像形成用墨粉以及使用该墨粉的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在不需要墨粉补给机构及墨粉浓度传感器的小型且廉价的显影装置中能充分补给墨粉及赋与带电、能得到良好图像的图像形成用墨粉以及使用该墨粉的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抑制上述生膜现象,本发明人对脱模剂的表面露出量进行了各种研究。尤其对先有技术中没有的考虑机内负荷的防止生膜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通过规定加压成形为板状的墨粉表面的物理性质,机内对墨粉施加负荷场合,也能长期间防止生膜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图像形成用墨粉,至少含有粘
结树脂和脱模剂,其特征在于,上述墨粉在478kg/cm2压力下加压成形为板状时,该板状表面的摩擦系数为0.20~0.40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上述墨粉的体积平均粒径为4.0~7.5μm,且5μm以下的粒子含有60~80%个数。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含有巴西棕榈蜡、褐煤蜡、氧化米糠蜡中至少一种作为上述脱模剂。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相对墨粉中的粘结树脂,上述脱模剂的含有量为2~10%重量。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脱模剂分散到粘结树脂中,在分散之前的上述脱模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0~800μm。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
上述粘结树脂包含:
非线状聚合物树脂A;
线状聚合物树脂B;
树脂C,使用含有缩聚类树脂的原料单体和加聚类树脂的原料单体的混合物,在同一反应容器中同时并行进行缩聚反应和加聚反应,或在同一反应容器中独立进行缩聚反应和加聚反应而得;
聚合物A、B、C都含有同种聚合物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同种聚合物单元是聚酯。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同种聚合物单元是聚酰胺。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上述树脂A、B、C的软化点Tm和玻璃化转移点Tg满足下面关系:
Tm(A)>Tm(C)>Tm(B)
|Tg(A)-Tg(B)|<10(℃)
30(℃)≤Tm(A)-Tm(B)≤60(℃)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上述非线状聚合物树脂A的酸值为20~70mgKOH/g。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上述线状聚合物树脂B的酸值为7~70mgKOH/g。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上述墨粉含有3价以上的水杨酸金属化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相对上述粘结树脂100重量份,上述水杨酸金属化合物的含有量为0.05~10重量份。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上述非线状聚合物树脂A的羟值为20mgKOH/g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添加在上述墨粉中的添加剂对母体的包复率为20%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添加在上述墨粉中的添加剂至少由两种无机微粒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上述两种无机微粒是二氧化硅和氧化钛。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上述两种无机微粒的平均初始粒径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上述两种无机微粒之中,平均初始粒径小的无机微粒的添加量比平均初始粒径大的无机微粒的添加量多。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上述两种无机微粒之中,一种无机微粒的平均初始粒径为0.03μm以下,另一种无机微粒的平均初始粒径为0.2μm以下。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还在于,上述两种无机微粒之中,至少一种是用有机类硅烷化合物处理过的疏水性无机微粒。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图像形成用墨粉的制作方法,该图像形成用墨粉至少含有粘结树脂和脱模剂,其特征在于:
上述粘结树脂包含非线状聚合物树脂A、线状聚合物树脂B及树脂C,所述树脂C是通过使用含有缩聚类树脂的原料单体和加聚类树脂的原料单体的混合物,在同一反应容器中同时并行进行缩聚反应和加聚反应,或在同一反应容器中独立进行缩聚反应和加聚反应而得,上述聚合物A、B、C都含有同种聚合物单元;
将至少含有粘结树脂和脱模剂的混合物熔融混炼;
冷却上述混合物,使其固化;
粉碎固化的混合物;
分级,制得墨粉粒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双组份图像形成用显影剂,其特征在于,含有本发明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以及载体。
根据本发明的双组份图像形成用显影剂,其特征还在于,上述墨粉是含有磁性体的磁性墨粉,上述载体是磁性载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图像形成用墨粉容器,其特征在于,该容器中充填本发明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双组份图像形成用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该容器中充填本发明中所述的双组份图像形成用显影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本发明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
从接通电源后到能形成图像的时间(等待时间)为15秒以下,驱动时的最大电力消耗为1.5KW以下,非驱动时的最大电力消耗为30W以下。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到能形成图像的时间(等待时间)为10秒以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另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本发明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
一分钟里能打印30张A4尺寸纸输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又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装有本发明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容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又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装有本发明中所述的双组份图像形成用墨粉容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图像形成方法,使得形成在转印材上的墨像通过两定影部件之间,加热熔融上述墨像进行定影,其特征在于:
与墨像支承面接触侧的定影部件的厚度0.7mm以下,两定影部件之间的面压(载荷/接触面积)为1.5×105Pa以下;
使用本发明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另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包括定影工序,通过被固定的发热体、与该发热体对向而被加热的加热材以及使记录材与上述加热材压接的加压部件,使得记录材上墨像定影,其特征在于:
该加热材呈有端带状或无端带状;
使用本发明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显影装置,包括:
显影剂载置体,在内部设有磁场发生装置,载置运送双组份显影剂,上述双组份显影剂由磁性墨粉和磁性载体构成,上述磁性墨粉至少包括粘结树脂、脱模剂及磁性体,上述磁性载体至少由磁性体构成;
第1规制部件,规制载置在上述显影剂载置体上被运送的显影剂的量;
显影剂收纳部,收纳被上述第1规制部件刮落的显影剂;
墨粉收纳部,与上述显影剂收纳部邻接,向显影剂载置体供给墨粉;
通过显影剂载置体上显影剂的墨粉浓度的变化,使显影剂与墨粉的接触状态变化,使得显影剂载置体上墨粉取入状态变化;
显影剂收纳部设有第2规制部件,该第2规制部件配设在第1规制部件的沿显影剂载置体上显影剂运送方向的上游侧,第2规制部件与显影剂载置体之间具有设定间隙,显影剂载置体上显影剂的墨粉浓度上升,显影剂层厚增加场合,第2规制部件规制显影剂增加部分的通过;
所用显影剂是本发明中所述的双组份图像形成用显影剂。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用墨粉以及使用该墨粉的图像形成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在机内有机械负荷和热负荷场合,能抑制在静电像载置体上生膜,耐墨像转移性好,即使长期间运行,仍可以得到良好图像。
附图说明
附图简要说明如下:
图1是表示定影部件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消耗电力与时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一例的概略图;
图4是设有一个加热材的定影装置机构的概略构成图;
图5是设有二个加热材的定影装置机构的概略构成图;
图6是设有二个加热材、通过带状加热材张力形成定影接触部的定影装置构成图;
图7是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局部一例的概略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中显影剂流向一例的局部侧截面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中显影剂流向一例的局部侧截面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中显影剂流向一例的局部侧截面图。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中墨粉是通过例如下述方法得到:用热辊式磨碎机将至少由粘结树脂、脱模剂构成的混合物熔融混炼后,冷却固化,再将其粉碎分级得到母体粒子,使用混合搅拌器(例如Henshel混合搅拌器)使添加剂混合附着到上述母体粒子上。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墨粉特征为:加压成形为板状时的表面摩擦系数为0.20~0.40,较好的是0.25~0.35,最好是0.30~0.35。本发明想解决的生膜现象是反复使用墨粉中脱模剂时墨粉移转到感光体表面或显影套上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控制露出在墨粉表面的脱模剂量。
一般,脱模剂的摩擦系数低,存在墨粉表面的比例越大,墨粉表面的摩擦系数就越低。另外,由于机内物理应力,若嵌入起着间隔作用的添加剂,墨粉母体(脱模剂)易露出到表面,摩擦系数变小。在本发明中,将墨粉加压成形为板状,测定其表面,作为测定墨粉表面摩擦系数的方法。与此同时,通过加压,与机内因机械负荷及热负荷引起脱模剂向墨粉表面析出有同样的效果,能知道反复使用时的稳定性。通过使摩擦系数值为0.20以上,能减少露出到墨粉表面的脱模剂量,在长期间内能抑制生膜。另外,通过使摩擦系数值为0.40以下,脱模剂足以具有耐墨像转移性的良好效果,起着脱模剂本来应有的作用。
摩擦系数主要由露出到墨粉表面的脱模剂量决定,根据粉碎时的脱模剂的露出以及添加剂的附着状态变化。粉碎时的脱模剂的露出因混炼时的脱模剂的分散粒径及分散条件而不同。脱模剂因为脆性,成为粉碎分界面,包含许多微粉成份,易成为粉碎分界面的脱模剂的分散粒径小(根据脱模剂量、脱模剂原材料粒径、树脂本身及混炼条件不同,混用状态不同),该分散粒径小的脱模剂向墨粉表面的露出一般被抑制。另外,添加剂的摩擦系数比脱模剂大,通过包复率及添加状态也能控制摩擦系数。
含有脱模剂的墨粉因脱模剂的分散状态不同,特性有很大不同。脱模剂为小粒径且均一分散场合,存在于墨粉表面的脱模剂量的比率与内包的脱模剂量相等。但是,存在大粒径场合,存在于墨粉表面的脱模剂量的比率比内包的脱模剂量多。其原因在于,粉碎已混炼墨粉微粒化场合,由于机械冲击、喷射气流冲击等外力大多被粉碎。墨粉受到外力,从内部最弱部分发生破坏。脱模剂存在大粒径场合,墨粉表面的脱模剂量及微粉成份的脱模剂量多,对于生膜来说,更成为问题。这种墨粉动摩擦系数变小。但是,通过使摩擦系数处于上述范围内,能提供同时满足高图像质量且能防止生膜及具有良好的耐墨像转移性的墨粉。
本发明中摩擦系数使用协和界面科学社制的自动摩擦摩耗解析装置DFPM-SS型作为测定装置进行测定,使用不锈钢珠作为接触子,这种场合的静摩擦系数值作为本发明的摩擦系数。
另外,墨粉体积平均粒径D4为4~7.5μm,且5μm以下的粒子占个数的60~80%,在这种场合下,细线及中间色调的再现性良好。更好的是,墨粉体积平均粒径D4为5~7μm,且5μm以下的粒子占个数的65~75%。这样,能得到高精细且高分辨率的图像,且因脱模剂成份多的微粉能在长期间防止生膜。所希望的粒径分布根据被粉碎物的供给量、粉碎用高压空气的压力及流量、粉碎用冲击部件的形状、分级装置内空气被吸引时的空气流入位置、流入方向、排气压等能得到。
墨粉体积平均粒径D4及5μm以下粒子所占个数的百分比的测定用以下系统测定:该系统包括美国库尔特电子公司制造的库尔特计数器TAII、输出个数分布及体积分布的接口(日科机制)以及个人计算机PC9801(NEC制)。电解液使用1级氯化钠调整为1%NaCl水溶液。测定方法如下:
1.在上述电解液50~100ml中加入0.1~5ml的界面活性剂作为分散剂(较好的是使用烷化苯磺酸)。
2. 1~10mg的试料加入到上述电解液中。
3.用超音速分散机对其进行一分钟的分散处理。
4.将电解水溶液100~200ml加入到另一个容器中,往其中加入上述试料分散液,使其成为所定浓度。
5.使用上述库尔特计数器TAII及100μm小孔测定2~40μm的粒子30000个的粒度分布,计算体积分布及个数分布,根据体积分布求取重量基准的体积平均粒径。
现有的公知脱模剂都可以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脱模剂,尤其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巴西棕榈蜡、褐煤蜡、氧化米蜡。巴西棕榈蜡最好是微结晶,酸值为5以下,分散到粘结树脂中时的粒径为1μm以下。褐煤蜡一般指由矿物精制的褐煤类蜡,与巴西棕榈蜡一样,最好是微结晶,酸值为5~14。氧化米蜡是使米糠蜡空气氧化,酸值最好为10~30。作为其它脱模剂,可以列举固形硅漆、高级脂肪酸高级醇、褐煤类酯蜡、低分子量聚丙烯蜡等,可以与上述合适的脱模剂混合使用。
上述脱模剂的使用量一般为:相对墨粉树脂成份100重量份为1~15重量份,在本发明中,最好为2~10重量份。这是为了能控制脱模剂往表面的露出量合适,能防止生膜,提高耐墨像转移性。脱模剂的露出到墨粉表面的量(即脱模剂在墨粉块上的分散径)可以通过例如变更脱模剂的添加量、混炼时施加到墨粉上的剪切力、混炼状态参数例如混炼温度进行控制。另外,分散到粘结树脂中之前的脱模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一般为10μm~1mm,在本发明中最好为10~800μm。这样,通过控制粘结树脂中的分散径,粉碎后,脱模剂的露出到墨粉表面的量能保持适量。粒径测定使用堀场制作所制激光绕射/散乱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LA-920。
现有的公知墨粉粘结用树脂都可以作为本发明中使用的墨粉的粘结树脂,但最好使用下列聚合物A、B、C的组合:
A.非线状聚合物树脂;
B.线状聚合物树脂;
C.一种聚合物树脂(以下记为混合型树脂),使用含有缩聚类树脂的原料单体和加聚类树脂的原料单体的混合物,在同一反应容器中同时并行进行缩聚反应和加聚反应,或在同一反应容器中独立进行缩聚反应和加聚反应,所得到的树脂。
另外,最好聚合物A、B、C都含有同种聚合物单元。当使用上述粘结树脂时,脱模剂分散性好,能防止生膜,同时,能得到范围宽的可定影区域,耐热保存性(防止结块性)好,能防止背景污脏。
将包含上述粘结树脂及脱模剂的混合物熔融混炼,再经冷却、粉碎、分级,形成墨粉微粒。
为了达到节能目的,进行墨粉低温定影,使用具有耐墨像转移性的非线状聚合物树脂A,以及具有低温定影性的线状聚合物树脂B,上述聚合物树脂A和B使用同种聚合物,能提高树脂分散性,扩大可定影温度范围。但是,仅混合以往的低温定影性高的聚合物树脂使用场合,由于树脂柔软,且聚合物本身相容性好,树脂不易破碎,引起生产性恶化,耐热保存性(防止结块性)也不充分。以往,为了改善粉碎性,曾试图将相容性不同的树脂混入上述两种树脂中,例如,在线状聚酯树脂和非线状聚酯树脂中混入苯乙烯丙烯树脂,但脱模剂及着色剂等分散也同时变差,发生背景污脏。于是,在本发明中,通过添加包含与A、B同种的聚合物单元的混合型树脂C,使得非线状聚合物树脂与线状聚合物树脂适度相容,不会损害粉碎性和耐热保存性,扩大可定影温度范围,防止背景污脏。
聚合物A、B、C的聚合物单元相同场合,各自的相容性差小,耐热保存性更好,能更有效防止背景污脏。
另外,较好的是,树脂A、B、C的聚合物单元都为聚酯单元或聚酰胺单元,其中聚酯单元更好。
这些树脂的配合量可以为:将总聚合物树脂设为100重量份时,非线状聚合物树脂A为30~70重量份,线状聚合物树脂B为30~70重量份,混合型树脂C为5~30重量份。
尤其,当非线状聚合物树脂A、线状聚合物树脂B及混合型树脂C的软化点Tm与玻璃化转变点Tg满足下式场合能进一步提高可定影温度区域范围以及粉碎性:
Tm(A)>Tm(C)>Tm(B)
|Tg(A)-Tg(B)|<10(℃)
30(℃)≤Tm(A)-Tm(B)≤60(℃)
通过满足Tm(A)>Tm(C)>Tm(B),具有改善背景污脏的效果。可以考虑这是由于混合型树脂C使非线状聚合物树脂A和线状聚合物树脂B良好分散的结果。另外,通过使得|Tg(A)-Tg(B)|<10(℃),墨粉混炼时相容性良好,提高分散性,不会发生背景污脏,更好的是7℃以下。通过将Tm(A)-Tm(B)设为30℃~60℃,能保持范围广的可定影温度区域,更好的是35℃~55℃。
尤其,非线状聚合物树脂A的酸值为20~70mgKOH/g,和/或线状聚合物树脂B的酸值为7~70mgKOH/g场合,低温定影性及环境稳定性良好。可以考虑这是由于非线状聚合物树脂A的酸值为20以上,线状聚合物树脂B的酸值为7以上,纸与树脂的相容性好,低温定影性良好。通过将非线状聚合物树脂A和线状聚合物树脂B的酸值设为70mgKOH/g以下,空气中水份影响少,墨粉带电量稳定,不会受外部环境影响,能得到稳定的图像浓度。
通过含有3价或3价以上的水杨酸金属化合物,金属化合物与树脂、脱模剂的反应性高的部分反应,通过制作轻度交联结构,具有改善耐墨像转移性的效果。中心金属价数不满3场合,结合为二维结构,没有耐墨像转移性的效果。
相对墨粉100重量份,水杨酸金属化合物的含有量0.05~10重量份场合,具有改善耐墨像转移性的效果。不满0.05重量份场合,效果小,超过10重量份场合,虽然耐墨像转移性更好,但低温定影性变差。
非线状聚合物树脂A的具有20mgKOH/g以上羟值场合,耐墨像转移性好。可以考虑这是由于非线状聚合物树脂的羟基与水杨酸金属化合物易反应部位起反应,形成三维弱交联结构。
下面,详细说明用于本发明墨粉的材料。
本发明的聚合物树脂A、B、C可以使用聚酯、聚酰胺等缩聚反应所得的聚合物树脂,或苯乙烯-丙烯、苯乙烯-丁二烯等加聚反应所得的聚合物树脂,若是缩聚反应或加聚反应所得的聚合物树脂就行,没有什么限定。
作为缩聚反应所得的聚合物树脂,可以列举例如聚酯树脂、聚酯·聚酰胺树脂、聚酰胺树脂。作为用于本发明的聚酯树脂,是通过多价羟基化合物与多价酸的缩聚反应而得的聚合物树脂。作为多价羟基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丙二醇等醇类,1,4-二(羟甲)环己烷等两羟基的脂环式化合物,双酚A等2价酚化合物等。另外,多价羟基化合物也包含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羟基。
作为多价酸可以列举例如马来酸、富马酸、苯二酸、间苯二酸、对苯二甲酸、琥珀酸、丙二酸等2价羧酸,1,2,4-苯三羧酸、1,2,5-苯三羧酸、1,2,4-环己烷三羧酸、1,2,4-萘三羧酸、1,2,5-己烷三羧酸、1,3-二羧酸-2-亚甲羧丙烷(methylenecarboxypropane)、1,2,7,8-辛烷四羧酸(octanetetracarboxylic acid)等3价以上的多价羧酸单体。
作为聚酯·聚酰胺树脂、聚酰胺树脂的原料单体,除上述单体原料以外,作为形成聚酰胺成份的单体,可以列举例如乙撑二胺、戊撑二胺、六亚甲基二胺、对苯二胺、三乙撑四胺等聚胺,6-氨己酸、ε-己内酰胺等氨基酸等。在此,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由于考虑热保存性,较好的是55℃以上,更好的是57℃以上。
作为加聚反应所得的聚合物树脂,以游离基引发聚合反应所得的乙烯基类树脂为代表,但是,对此并不作特别限定。作为加聚类树脂的原料单体,可以列举苯乙烯、o-甲苯乙烯、m-甲苯乙烯、p-甲苯乙烯、α-甲苯乙烯、p-乙苯乙烯、乙烯基萘、例如乙烯、丙烯、丁烯、异丁烯等乙烯类不饱和单烯烃类、例如氯乙烯、溴乙烯、醋酸乙烯酯、甲酸乙烯酯等乙烯酯类、例如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异丙酯、丙烯酸tert-丁酯、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tert-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酰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氨乙酯等乙烯性一元羧酸及其酯、例如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丙烯酰胺等乙烯性一元羧酸置换体、马来酸二甲酯等乙烯性二元羧酸及其置换体、例如乙烯基甲基酮等乙烯酮类。
另外,根据需要可以添加交联剂。作为加聚类单体的交联剂可以列举例如二乙烯基苯、二乙烯基萘、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一缩二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邻苯二酸二烯丙酯等一般的交联剂。
以加聚类树脂的原料单体100重量份为基准,上述交联剂的使用量为0.05~15重量份,更好的是0.1~10重量份。0.05重量份不满场合,没有交联剂的效果。超过15重量份场合,热熔融困难,热定影时,墨粉定影不良。
另外,使加聚类树脂的原料单体聚合时使用聚合开始剂。作为聚合开始剂可以列举2,2’-偶氮(2,4-二甲戊腈)、2,2’-偶氮异丁腈、其它偶氮类或二偶氮类聚合开始剂、或者苯酰过氧化物、甲基乙基甲酮过氧化物、2,4-二氯苯酰过氧化物等过氧化物聚合开始剂。为了调节聚合体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可以将上述聚合开始剂混合使用。以加聚类树脂的原料单体100重量份为基准,上述聚合开始剂的使用量为0.05~15重量份,更好的是0.1~10重量份。
在缩聚反应或加聚反应中,因反应原料等不同,所得聚合物树脂有时成为具有非线状结构的聚合物,有时成为具有线状结构的聚合物。在本发明中,使用非线状聚合物树脂A和线状聚合物B。
本说明书中所说的所谓非线状聚合物树脂意味实质上具有交联结构的聚合物树脂,所谓线状聚合物树脂意味实质上没有交联结构的聚合物树脂。为了得到具有交联结构的聚合物树脂,可以通过例如使用至少具有三个反应部位的单体进行聚合反应得到。
在本发明中,为了得到缩聚类树脂与加聚类树脂化学结合的混合树脂C,最好在同一反应容器内使用两树脂的单体的那个都能反应的化合物进行聚合。作为这种两反应性单体,可以列举富马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二甲酯等化合物。
以加聚类树脂的原料单体100重量份为基准,上述两反应性单体的使用量为1~25重量份,更好的是2~10重量份。若少于1重量份,着色剂或带电控制剂的分散变差,会发生背景污脏等,图像质量恶化。若多于25重量份,会发生树脂凝胶化现象等不良状态。
若在同一反应容器内,可以同时进行两反应即并行反应(缩聚反应和加聚反应)和/或同时结束,也可以分别选择反应温度、时间,独立地进行反应使其结束。
例如,在反应容器中有聚酯树脂的缩聚类原料单体的混合物,预先将由乙烯类树脂的加聚类原料单体和聚合开始剂组成的混合物滴入上述反应容器中的聚酯树脂的缩聚类原料单体的混合物中混合,先通过游离基反应使得由乙烯类树脂所引起的聚合反应结束,再使反应温度上升,通过缩聚反应使得由聚酯树脂所引起的缩聚反应结束。通过上述方法,在反应容器中独立进行两个反应,能有效地使两种树脂分散。
在本发明中,作为墨粉中的粘结树脂成份,在不损害墨粉性能范围内,也能并用上述树脂以外的树脂。这种场合可使用的树脂可以列举如下:例如,聚氨酯树脂,硅树脂,酮树脂,石油类树脂,添加氢的石油类树脂。上述树脂为例举,并不局限于这些树脂范围。上述树脂并不局限于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并用。另外,制作方法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以用块状聚合、溶液聚合、乳化聚合、悬浮聚合中任何一种方法。
本发明中使用的水杨酸金属化合物可以用例如下式表示。
Figure A0113136200251
式中,R1、R2、R3、R4最好是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18的烷基或烷基。R1、R2、R3、R4可以全部相同或不同。R1和R2、R2和R3、R3和R4通过结合形成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环或脂肪族环。M表示金属,m表示3以上的整数,n表示2以上的整数,
作为本发明的金属化合物的中心金属M,可以是3价以上的所有金属,较好的是Fe、Ni、Al、Zr,若考虑对人体的安全性,最好选择Fe。
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用上述结构的树脂及水杨酸金属化合物,具有改善耐热转移性的效果。当水杨酸化合物的中心金属M为2价以下场合,见不到改善效果。
在本发明的墨粉中,根据需要还可以加入着色剂、磁性体、带电控制剂、添加剂等。
作为着色剂可以列举例如碳黑、灯黑、铁黑、苯胺蓝、酞菁、酞菁绿、汉撒黄G、若丹明6C色淀、铜油蓝(chalco-oil blue)、铬黄、喹吖酮、联苯胺黄、孟加拉玫红、三芳基甲烷(triarylmethane)类染料等染颜料等,并不局限于上述列举,也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任何染颜料,可以单独或混合使用上述染颜料,不管是黑色墨粉或彩色墨粉都能使用。相对墨粉树脂成份,上述着色剂的使用量通常为1~30重量%,更好的是3~20重量%。
本发明的墨粉中还可含有磁性材料,可作为磁性墨粉使用。作为上述磁性材料可以列举例如磁铁、赤铁、铁素体等氧化铁、铁、钴、镍那样的金属,或这些金属与铝、钴、铜、铅、镁、锡、锌、锑、铍、铋、镉、钙、锰、硒、钛、钨、钒那样的金属的合金,及其混合物等。
这些强磁性体的平均粒径最好为0.1~2μm左右,以树脂成份100重量份为基准,上述强磁性体在墨粉中含有量大约为20~200重量份,更好的是40~150重量份。
作为带电控制剂可以列举苯胺黑染料、金属配位型染料、第四级铵盐等以往公知的任何极性控制剂,可以单独或混合使用。作为带负电控制剂可以列举单偶氮染料的金属盐、水杨酸、二羧酸的金属配位化合物等。以墨粉树脂成份100重量份为基准,上述极性控制剂的使用量为0.1~10重量份,更好的是1~5重量份。
在本发明中,在上述母体粒子中可以添加公知的无机微粒作为添加剂,最好至少添加两种无机微粒。
在本发明中,最好使得所添加的添加剂相对母体粒子成为20%以上的包复率。这样,添加剂多少将露出在表面的脱模剂成份包在里面,或者添加剂刮取稍稍附在感光体和显影套表面等上的膜成份,能更好地发挥本发明的效果。本发明中所述的包复率是指:用电场发射型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观测墨粉表面,对照片进行图像处理,相对照片中的墨粉母体表面面积,用比例表示附有添加剂的部分的面积。
作为添加在墨粉中的无机微粒,可以列举例如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钛酸钡、钛酸镁、钛酸钙、钛酸锶、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锌、氧化锡、石英砂、粘土、云母、硅灰石、硅藻土、氧化铬、氧化铈、氧化铁红、三氧化锑、氧化镁、氧化锆、硫酸钡、碳酸钡、碳酸钙、碳化硅、氮化硅等。其中,在本发明中,更好的是,通过使用二氧化硅和氧化钛两种无机微粒,具有适度摩耗性,对避免生膜有利,同时,使墨粉具有良好的带电稳定性。
在本发明中,最好使上述两种无机微粒的平均初始粒径不同。由于显影处理中负荷关系,上述添加剂在墨粉中逐渐被埋没,但当采用两种无机微粒粒径不同场合,墨粉表面与感光体或载体表面接触时,粒径大的无机微粒起着间隔作用,能防止粒径小的无机微粒向墨粉表面埋没。因此,添加剂在墨粉表面的包复状态能长期保持在初期状态,能持续具有抑制生膜效果。
在本发明中,两种无机微粒中,最好平均初始粒径小的无机微粒的添加量比平均初始粒径大的无机微粒的添加量多。使得粒径大的无机微粒添加量少,粒径小的无机微粒添加量多,这样,即使运行长期间,墨粉特性变化小。这是由于粒径小的无机微粒存在于墨粉表面期间,粒径大的无机微粒先逐渐被埋没。
从赋与流动性方面考虑,本发明中使用的无机微粒最好至少一种无机微粒的平均初始粒径为0.03μm以下。通过将平均初始粒径设为0.03μm以下,能得到必要的流动性,墨粉带电均一,能防止墨粉飞散及基底污染。
另外,最好另一种无机微粒的平均初始粒径为0.02μm以下。使用上述平均初始粒径为0.03μm以下的无机微粒能得到某种程度的流动性,但若同时并用平均初始粒径为0.02μm以下的无机微粒,则流动性更好,墨粉带电更均一。
在本发明使用的无机微粒中,最好至少一种是用有机类硅烷化合物处理的疏水性无机微粒,这样,环境稳定性好,且文字脱落等图像缺陷少,图像质量高。当然,也可以对本发明中使用的两种无机微粒都进行疏水化处理。
作为疏水化处理剂可以列举如下:
例如,二甲基二氯硅烷,三甲基氯硅烷,甲基三氯硅烷,烯丙基二甲基二氯硅烷,烯丙基苯基二氯硅烷,苄基二甲基氯硅烷,溴甲基二甲基氯硅烷,α-氯乙基三氯硅烷,p-氯乙基三氯硅烷,氯甲基二甲基氯硅烷,氯甲基三氯硅烷,p-氯苯基三氯硅烷,3-氯丙基三氯硅烷,3-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β-甲氧基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羟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酸基硅烷,二乙烯基二氯硅烷,二甲基乙烯基氯硅烷,辛基三氯硅烷,癸基三氯硅烷,壬基三氯硅烷,(4-t-丙基苯基)三氯硅烷,(4-t-丁基苯基)三氯硅烷,二戊基二氯硅烷,二己基二氯硅烷,二辛基二氯硅烷,二壬基二氯硅烷,二癸基二氯硅烷,二月桂基二氯硅烷,二十六烷基二氯硅烷,(4-t-丁基苯基)辛基二氯硅烷,二辛基二氯硅烷,二癸烯基二氯硅烷(didecenyldichlorosilane),二壬烯基二氯硅烷(dinonenyl dichlorosilane),二-2-乙基己基二氯硅烷,二-3,3-二甲基戊基二氯硅烷,三己基氯硅烷,三辛基氯硅烷,三癸基氯硅烷,二辛基甲基氯硅烷,辛基二甲基氯硅烷,(4-t-丙基苯基)二乙基氯硅烷,异丁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辛基三甲氧基硅烷,三甲氧基(3,3,3-三氟代丙基)硅烷,六甲基二硅氨烷,六乙基二硅氨烷,二乙基四甲基二硅氨烷,六苯基二硅氨烷,六甲苯基二硅氨烷等有机类硅烷化合物,以及二甲基硅油,甲基苯基硅油,氯苯基硅油,甲基氢硅油,烷基改性硅油,氟改性硅油,聚醚改性硅油,醇改性硅油,氨基改性硅油,环氧改性硅油,环氧·聚醚改性硅油,苯酚改性硅油,羧基改性硅油,巯基改性硅油,丙烯基改性硅油,甲基丙烯改性硅油,α-甲基苯乙烯改性硅油等硅油,以及硅烷基化剂,具有氟化烷基的有机硅烷偶合剂,有机钛酸酯类偶合剂,铝类偶合剂等。其中,最好是有机类硅烷化合物。
通过将上述疏水化处理剂用于上述无机微粒处理,制作用于本发明的疏水性无机微粒。
经上述疏水化处理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商品名有HDK H 2000,HDK H 2000/4,HDK H 2050EP,HVK21(以上由赫希斯特公司制作);R972,R974,RX200,RY200,R202,R805,R812(以上由日本Aerosil公司制作);TS530,TS720(以上由Cabot公司制作)。
另外,关于经表面处理的氧化钛微粒,可以使用锐钛矿型或金红石型的结晶性的钛氧化物,或非结晶性的钛氧化物,其商品名有T-805(以上由日本Aerosil公司制作);MT150AI,MT150AFM(金红石型结晶性钛氧化物,由Tayca公司制作);STT-30A(金红石型),STT-30A-FS(以上由钛工业公司制作)。
用于本发明的无机微粒的粒径可使用利用动态光散射的粒径分布测定装置例如株式会社Otsuka Electronics制作的DLS-700或库尔特电子公司制作的Coulter N4进行测定。但是,由于有机类硅烷化合物处理后的粒子的二次凝集离解很困难,最好从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或屏幕式电子显微镜所得照片直接求取粒径。这种场合,至少观察100个以上无机微粒,求取其长径的平均值。
根据本发明,提供包含上述墨粉和载体的双组份显影剂。上述载体可使用现有的所有的公知材料,例如可以列举如铁粉、铁素体粉、镍粉那样的具有磁性的粉体,玻璃珠等。可以用树脂等处理上述载体材料的表面。
能涂敷在载体上的树脂粉末有苯乙烯-丙烯基共聚物,硅树脂,马来酸树脂,氟类树脂,聚酯树脂,环氧树脂等。苯乙烯-丙烯基共聚物场合,最好苯乙烯具有30~90重量%。若苯乙烯不满30重量%,显影特性差,但若苯乙烯超过90重量%,则涂膜变硬,易剥离,载体寿命变短。
上述本发明的载体的涂膜中,除了上述树脂之外,还可以含有粘结剂,硬化剂,润滑剂,导电剂,电荷控制剂等。
图1表示定影部件的定影温度与时间的关系例,图2表示此时图像形成装置的总消耗电力与时间的关系例。
一般,为了极力减少图像形成装置定影部在非驱动时的消耗电力,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定影部在非驱动时处于比可定影温度低的温度,电源接通时,一点也没有进行预热,此时处于最低温度。为了打印输出得到图像,必须达到定影温度,达到定影温度的时间即等待时间是必要的。定影部件的温度如图1所示那样变化。打印输出作业结束后,不向定影部件供给电力,定影部件温度逐渐下降,处于待机状态。当再次接到打印输出指令后,就打印输出,这样,等待时间-打印输出反复进行。图1那样控制场合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力消耗变化如图2所示,这时的总消耗电力量是消耗电力与时间的积分,因此,为了节能,缩短等待时间是最有效的办法。
图3-图6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主要部分的概略构成图。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中定影方法之一大体上是使载置墨像的支承体通过两定影部件之间,对墨像进行加热定影,使用辊或薄膜等作为定影部件。图3是使用辊的定影装置的例子,在图3中,符号1表示定影辊,符号2表示加压辊。定影辊1是在金属圆筒3的表面包复墨像转移防止层4,上述金属圆筒3可由铝、铁、不锈钢或铜那样的良热传导体构成,上述墨像转移防止层4由RTV、硅酮橡胶、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tetrafluoroethyleneperfluoroalkylvinylether,以下简记为PFA)或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以下简记为PTFE)等构成。在金属圆筒3的内部配置加热灯5。加压辊2的金属圆筒6大多使用与定影辊1的金属圆筒3同样的材质,其表面包复PFA、PTFE等墨像转移防止层7。另外,不一定是必要的,在加热辊2的内部可以配置加热灯8。通过设置位于两端的弹簧(没有图示),定影辊1与加压辊2压接回转。附着有墨像T的支承体S,例如纸等转印纸通过定影辊1与加压辊2之间,进行定影。
本发明中使用的定影装置的定影辊的金属圆筒的厚度设为0.7mm以下,改善定影辊的温度上升特性,能在极短时间里上升到所定温度。金属圆筒的合适厚度因所用材料的强度、热传导率不同而有差异,较为合适的是0.2~0.5mm。定影辊1与加压辊2之间的压接负荷(面压)最好为1.5×105Pa。上述面压是加于辊两端的负荷除以辊接触面积所得的值。上述辊接触面积按下述方法计算:
1.使得投影用片(Overhead Projection,以下简记为OHP)那样的加热后表面性发生大变化的转印件通过已加热到定影温度的辊之间。
2.投影用片被夹于两辊之间时,使投影用片中途停止。
3.停止数十秒钟后排出。
4.求得表面性发生变化的地方的面积。
虽然上述面压高对墨像定影有利,但在上述定影辊的金属圆筒的厚度为0.7mm以下场合,由于会引起辊歪斜,进而在纸等转印材上引起折皱,或发生阻塞,因此,不施加大负荷,负荷设为1.5×105Pa以下,最好为0.4~1.0×105Pa。
通过采用上述装置结构,温度上升时间短,但在上述温度上升时间短场合,也能既具有足够的低温定影性,也具有耐久性。在本发明那样面压极小的装置中,作为上述墨粉具有足够定影性的理由,可以列举墨粉往纸上的埋入(结合)效果,以及墨粉之间的凝集力,且小粒径墨粉定影有利。
图4是加热材为一个场合的定影部一例。该加热材是带状加热材31,通过加压部件推压固定发热体32。另外,可回转的辊状张力施加部件34张紧地架设上述带状加热材31。运送部件(没有图示)将记录材28运向定影部30的由上述带状加热材31和加压部件33所形成的接触加热区域35,通过热压定影,对图像进行定影。在此,记录材28上的墨像形成在带状加热材31侧。
图5表示定影部另一例,其中,加热材有二个,主要通过加压部件的推压力形成接触加热区域。
该加热材由中空辊状加热材41和带状加热材42构成,在中空辊状加热材41内部设置发热体43。通过加压部件44夹着带状加热材42对中空辊状加热材41施压。另外,可回转的辊状张力施加部件45张紧地架设上述带状加热材42。运送部件(没有图示)将记录材28运向定影部40的由上述带状加热材42和加压部件44所形成的接触加热区域46,通过热压定影,对图像进行定影。在此,记录材28上的墨像形成在带状加热材42侧。
图6表示定影部又一例,其中,加热材有二个,通过带状加热材的张力形成接触加热区域。
该加热材由中空辊状加热材51和带状加热材52构成,在中空辊状加热材51内部设置发热体53。通过可回转的辊状张力施加部件54张紧地架设上述带状加热材52。通过加压部件55推压带状加热材52,形成接触加热区域56,运送部件(没有图示)将记录材28运向定影部50的由上述带状加热材52和加压部件55所形成的接触加热区域56,通过热压定影,对图像进行定影。在此,记录材28上的墨像形成在带状加热材42侧。
另外,在上述定影装置中,也可以根据防止或辅助防止墨像热转移性的目的设置脱模剂用油的涂布机构。
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从接通图像形成装置电源后至达到能形成图像的时间(等待时间)设为15秒以下,最好10秒以下,驱动时的总消耗电力为1.5KW以下,非驱动时的总消耗电力为30W以下,A4尺寸纸一分钟时间里能打印30张以上,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墨粉,具有充分的低温定影性,能减少总消耗电力量。
根据本发明,提供充填有上述墨粉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容器,装有该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充填有包含上述墨粉及载体的双组份图像形成用显影剂的双组份图像形成用显影剂容器,以及装有该显影剂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下面,说明本发明涉及的显影装置。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部分的概略图。
显影装置13配置在作为潜像载置体的感光体鼓11的侧面,主要由支承壳体14、作为显影剂载置体的显影套15、显影剂收纳部件16、作为显影剂规制部件的第1刮板17等构成。
支承壳体14朝感光体鼓11侧有开口,内部形成作为墨粉收纳部的墨粉料斗19,用于在内部收纳墨粉18。墨粉料斗19的靠近感光体鼓11一侧设有显影剂收纳部件16,该显影剂收纳部件16与支承壳体设为一体,上述显影剂收纳部件16形成用于收纳显影剂22的显影剂收纳部16a,显影剂22由墨粉18和磁性粒子载体构成。另外,在支承壳体14的位于显影剂收纳部件16下方位置形成墨粉供给开口部20,其形成设有对向面14b的突出部14a,通过显影剂收纳部件16下部23与上述对向面14b所形成的空间,供给墨粉18。
在墨粉料斗19内部,配设作为墨粉供给机构的墨粉搅拌部件21,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上述墨粉搅拌部件回转。墨粉搅拌部件21搅拌墨粉料斗19内的墨粉18,将其朝墨粉供给开口部20送出。另外,在墨粉料斗19的与感光体鼓11侧的相反侧配设墨粉用尽检测装置14c,用于在墨粉料斗19内的墨粉18量变少时进行检测。
在感光体鼓11与墨粉料斗19之间的空间配设显影套15。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机构驱动上述显影套15按图示箭头方向回转,在其内部配设作为磁场发生装置的磁铁(没有图示),该磁铁相对显影装置13保持相对位置不变。
在显影剂收纳部件16的与支承壳体安装侧的相反侧配设第1刮板17,其与显影剂收纳部件16安装成一体。第1刮板17的前端与上述显影套15的外周面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
在显影剂收纳部件16的靠近墨粉供给开口部20的部位配设作为显影剂规制部件的第2刮板23。第2刮板23的基端与显影剂收纳部件16形成为一体,第2刮板23的自由端相对上述显影套15的外周面保持一定的间隙,朝着妨害形成在显影套15表面的显影剂22层的流动的方向,即,使得自由端朝着显影套15的中心。
显影剂收纳部16a构成为具有足够的空间,在显影套15的磁力所涉及的范围,能使显影剂22循环移动。
对向面14b形成所定长度,从墨粉料斗19侧向着显影套15侧呈向下倾斜。这样,发生振动、设于显影套15内部的没有图示的磁石的磁力分布不匀、显影剂22中局部墨粉浓度上升等时,显影剂收纳部16a内的载体即使从第2刮板23与显影套15的外周面之间落下,该落下的载体落在对向面14b上,向显影套15侧移动,被磁力吸附在显影套15上,再次供给到显影剂收纳部16a内。这样,能防止减少显影剂收纳部16a内的载体量,能防止发生在显影套15轴方向的图像浓度不匀。对向面14b的倾斜角度α为5°左右,所定长度1较好的是2~20mm,更好的是,3~10mm。
通过上述结构,用墨粉搅拌部件21从墨粉料斗19内部送出的墨粉18通过墨粉供给开口部20供给到载置在显影套15上的显影剂22上,被运向显影剂收纳部16a。并且,显影剂收纳部16a内的显影剂22载置在显影套15上,被运送到与感光体鼓11外周面对向的位置,仅仅墨粉18与形成在感光体鼓11上的静电潜像静电结合,在感光体鼓11上形成墨像。
在图7中,符号100表示装有墨粉的容器,向墨粉料斗19供给墨粉;符号101表示装有显影剂的容器,向显影剂收纳部16a供给显影剂。符号12表示转印辊,其将形成在感光体鼓11上的墨像转印到记录材料28上。
在此,说明形成上述墨像时的显影剂22的动向。若在显影装置13中装入仅由磁性载体22a构成的初始成份,则如图8所示,磁性载体22a被分为磁吸在显影套15表面的部分和收纳在显影剂收纳部16a内部分。随着显影套15沿箭头a方向回转,收纳在显影剂收纳部16a内的磁性载体22a由于受到来自显影套15内的磁力影响,朝箭头b方向以1mm/s以上的移动速度循环移动。在磁吸在显影套15表面的磁性载体22a的表面与在显影剂收纳部16a内移动的磁性载体22a的表面之间的分界部形成分界面X。
接着,若将墨粉18装入墨粉料斗19中,则墨粉18从墨粉供给开口部20供给到载置在显影套15的磁性载体22a上。因此,显影套15载置成为墨粉18和磁性载体22a混合物的显影剂22。
在显影剂收纳部16a内,由于存在所收纳的显影剂22,对于由显影套15运送的显影剂22作用着要使上述运送停止的力。若存在于载置在显影套15的显影剂22表面的墨粉18被运向上述分界面X,分界面X附近的显影剂22间的摩擦力降低,分界面X附近的显影剂22的运送力降低,这样,分界面X附近的显影剂22的运送量减少。
另一方面,对于从合流点Y沿显影套15回转方向上游侧的显影剂22,由于没有受到上述显影剂收纳部16a内那种对于由显影套15运送的显影剂22作用着的要使上述运送停止的力,所以,运送到合流点Y的显影剂22与在分界面X运送的显影剂22的运送量的平衡被打破,显影剂22发生碰撞状态,如图9所示,合流点Y的位置上升,包含分界面X的显影剂22的层厚增加。另外,通过第1刮板17的显影剂22的层厚也逐渐增加,该增加的显影剂22被第2刮板23刮落。
通过第1刮板17的显影剂22一达到所定墨粉浓度,如图10所示,被第2刮板23刮落的成为层状的增加部分的显影剂22堵塞墨粉供给开口部20,在该状态下墨粉18取入结束。这时,在上述显影剂收纳部16a内,由于墨粉浓度变高,显影剂22密度增大,这样,显影剂收纳部16a内空间变狭,显影剂22按图示箭头b方向循环移动的移动速度也降低。
在堵塞墨粉供给开口部20的显影剂22层中,由第2刮板23刮落的显影剂22如图10中箭头c所示,以速度1mm/s以上的移动速度移动,落在对向面14b上,由于对向面14b朝显影套15侧以角度α向下方倾斜,且具有所定长度1,能防止显影剂22因显影剂22层移动而落向墨粉料斗19,显影剂22的量能经常保持一定,能对墨粉供给进行自控制保持常时一定。
下面,通过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范围。实施例中所述“份”,全部指重量份。
树脂制作例
非线状聚酯树脂A的制造
将富马酸10mol、偏苯三酸4mol、双酚A(2,2)氧化丙烯6mol、双酚A(2,2)环氧乙烷4mol放入设有不锈钢搅拌棒、流下式冷凝器、氮气导入管及温度计的烧瓶中,在氮气环境下以220℃温度一边搅拌一边进行缩聚反应,得到非线状聚酯树脂。
线状聚酯树脂B的制造
将对苯二甲酸8mol、双酚A(2,2)氧化丙烯6mol、双酚A(2,2)环氧乙烷4mol放入设有不锈钢搅拌棒、流下式冷凝器、氮气导入管及温度计的烧瓶中,在氮气环境下以220℃温度一边搅拌一边进行缩聚反应,得到线状聚酯树脂。
混合树脂C的制造
将苯乙烯20mol、丁基甲基丙烯酸酯5mol作为加聚反应单体,t-丁基氢过氧化物0.4mol作为聚合开始剂放入滴下漏斗中,将富马酸10mol作为加聚、缩聚两反应性单体,无水偏苯三酸4mol、双酚A(2,2)氧化丙烯6mol、双酚A(2,2)环氧乙烷4mol作为缩聚反应单体,二丁基锡氧化物60mol作为酯化催化剂放入设有不锈钢搅拌棒、流下式冷凝器、氮气导入管及温度计的烧瓶中,在氮气环境下以135℃温度一边搅拌一边耗时5小时从滴下漏斗滴下预先混合的加聚类原料。结束后,保持135℃温度状态6小时老化后,升温到220℃反应,得到混合树脂。
上述树脂的聚合度根据ASTM E28-67规定的软化点进行追踪,达到所定软化点时,结束反应,从容器中取出,冷却后粉碎,得到具有所定特性值的树脂。
载体制造例
硅树脂(有机纯硅)100份
甲苯100份
γ-(2-氨基乙基)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5份
碳黑10份
将上述混合物用高速混合器以20分钟分散,调制涂覆层形成液。使用流化床型涂覆装置,将上述涂覆层形成液涂覆在粒径50μm的球状磁铁1000份的表面上,得到磁性载体A。
实施例1
非线状聚酯树脂A60份
(酸值16.3mgKOH/g,羟值35.1mgKOH/g,软化点145.1℃,玻璃化转移点61.5℃)
线状聚酯树脂B40份
(酸值2.1mgKOH/g,羟值34mgKOH/g,软化点100.8℃,玻璃化转移点60.3℃)
巴西棕榈蜡(粒径400μm)4.5份
碳黑(#44,三菱化成制)8份
3,5-二-tert-丁基水杨酸的Zn(II)配位化合物3份
将上述混合物在Henshel混合器充分搅拌混合后,在轧式磨碎机中在130℃温度下加热熔融大约30分钟。冷却到室温后得到混炼物,在锤式粉碎机中粗粉碎成200~400μm。接着,在IDS-2型粉碎分级装置(日本Pneumatic工业社制)进行粉碎分级,该粉碎分级装置一体地设有微粉碎装置和风力分级装置,上述微粉碎装置用喷射气流使上述粗粉碎物直接与碰撞板碰撞,使其微粉碎,将在微粉碎装置得到的微粉碎物在分级室内形成回旋流,使粉碎物离心分离,进行分级,得到分级墨粉。粒度分布用Coulter计数器进行测定,结果表示在表1中。
在上述墨粉母体100份中加入添加剂,添加剂包括经二氯二甲基硅烷处理的疏水性二氧化硅R972(日本Aerosil公司制,平均初始粒径为0.016μm)0.6份以及经辛基三甲氧基硅烷处理的疏水性氧化钛T805(日本Aerosil公司制,平均初始粒径为0.02μm)0.2份,将上述母体与添加剂在Henshel混合器混合,制作墨粉。
将得到的墨粉3g投入锭剂成形模具,以6t负荷加压1分钟,制作直径40mm的板状墨粉块。使用上述自动摩擦摩耗解析装置(协和界面科学社制DFPM-SS型),在用不锈钢珠作为接触子的点接触方式、负荷50g、行程10mm条件下,测定该墨粉块的静摩擦系数。
将该墨粉4份与上述载体96份在球磨机中混合,得到双组份显影剂1,进行下列评价。
在此使用的树脂的软化温度使用熔化点测定器(岛津制作所制)根据JIS K72101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检测方法如下:
1.对1cm3的树脂试料用6℃/min的升温速度进行加热,通过柱塞机构施加20kg/cm2的负荷,从直径1mm、长度1mm的喷嘴挤出。
2.描柱塞下降量-温度曲线。
3.将其S状曲线的高度设为h时,将与h/2对应的温度(树脂一半流出的温度)作为软化点。
酸值及羟值按照JIS K0070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
玻璃化转移点用下列方法测定:使用岛津制作所制造的示差扫描热量计DSC-60,以10℃/分的升温速度从室温升温到200℃后,以10℃/分的降温速度冷却到室温,以10℃/分的升温速度进行测定时,玻璃化转移点以下的基线1与玻璃化转移点以上的基线2的高度为h,h的1/2相当处为玻璃化转移点Tg。
实施例2,3,4
在实施例1中,墨粉粉碎时,变更被粉碎物的供给量及粉碎气压,变更为具有表1所记载的粒径分布的墨粉,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墨粉,进行评价。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中,制作墨粉时,用氧化米糠蜡(粒径500μm)代替巴西棕榈蜡,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墨粉,进行评价。
实施例6
在实施例1中,制作墨粉时,所使用的巴西棕榈蜡的量设为3份,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墨粉,进行评价。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中,将轧式粉碎机进行墨粉混炼时的熔融温度变更为100℃,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墨粉,进行评价。
实施例8
非线状聚酯树脂A40份
(酸值27.5mgKOH/g,羟值37.5mgKOH/g,软化点148.5℃,玻璃化转移点60℃)
线状聚酯树脂B60份
(酸值10.1mgKOH/g,羟值46.8mgKOH/g,软化点98.8℃,玻璃化转移点60.5℃)
巴西棕榈蜡(粒径400μm)4.5份
碳黑(#44,三菱化成制)8份
3,5-二-tert-丁基水杨酸的Fe(III)配位化合物3份
将上述混合物在Henshel混合器中充分搅拌混合后,在轧式磨碎机中在130℃温度下加热熔融大约30分钟。冷却到室温后得到混炼物,在锤式粉碎机中粗粉碎成200~400μm。接着,在IDS-2型粉碎分级装置(日本Pneumatic工业社制)进行粉碎分级,得到分级墨粉。
在上述墨粉母体100份中加入添加剂,添加剂包括经二氯二甲基硅烷处理的疏水性二氧化硅R972(日本Aerosil公司制,平均初始粒径为0.016μm)0.6份以及经辛基三甲氧基硅烷处理的疏水性氧化钛T805(日本Aerosil公司制,平均初始粒径为0.02μm)0.2份,将上述母体与添加剂在Henshel混合器混合,制作墨粉。将该墨粉4份与载体A 96份在球磨机中混合,得到双组份显影剂8,进行评价。
实施例9
在实施例8中,制作墨粉时,将非线状聚酯树脂A 40份、线状聚酯树脂B 60份变更为非线状聚酯树脂A 34份、线状聚酯树脂B 54份,将混合树脂C(酸值24.5mgKOH/g,羟值25.1mgKOH/g,软化点113.5℃,玻璃化转移点59.5℃)设为15份。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墨粉,进行评价。
比较例1
在实施例1中,将巴西棕榈蜡的原材料粒径设为2mm,添加量设为20份,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墨粉,进行评价。这时表面摩擦系数值为0.14。
比较例2
在实施例1中,将在轧式磨碎机中墨粉混炼时的熔融温度变更为160℃,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墨粉,进行评价。这时表面摩擦系数值为0.18。
比较例3
在实施例1中,将添加在墨粉母体中的疏水性二氧化硅的量变更为0.3%,并且不添加疏水性氧化钛,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墨粉,进行评价。这时表面摩擦系数值为0.19。
比较例4
在实施例1中,将巴西棕榈蜡设为1.5份,将添加在墨粉母体中的疏水性二氧化硅的量变更为2.0%,并且将疏水性氧化钛的量变更为1.0%,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制作墨粉,进行评价。这时表面摩擦系数值为0.45。
各显影剂及墨粉的评价,按以下所示进行,评价结果表示在表1中。
生膜评价
将上述制得的显影剂、墨粉装在经改造用于进行生膜评价的理光制复印机imagioMF-200的显影部中,在常温环境下进行运行,复印2万张、5万张、10万张后评价感光体上生膜现象及异常图像(半色调图像的白带)的有无。
在温度30℃、湿度90%环境下暴露2小时以上后,在A3纸上输出1dot×1dot的半色调图像,用麦克贝思浓度计测定半色调图像白带(浓度不匀)的最浓部分和最淡部分的反射浓度,根据以下判断基准,用5等级评价上述差。完全没有生膜的状态设为0,其值越大,半色调不匀越差。印刷张数越多,生膜趋多。
上述5等级判断基准如下:
◎:0.05以下(最好)
○:0.06~0.1
□:0.11~0.25
△:0.26~0.4
×:0.41以上(最差)
细线再现性
使用理光公司制复印机MF-200,图像的纵线、横线分别为在1mm距离中等间隔地引2.0,2.2,2.5,2.8,3.2,3.6,4.0,4.5,5.0,5.6,6.3,7.1根线,输出图像,观测能引多少根线仍能忠实地再现图像,按照以下判断基准,用5等级评价细线再现性。上述5等级判断基准如下:
◎:6.3~7.1根线/mm(最好)
○:5.0~5.6根线/mm
□:4.0~4.5根线/mm
△:2.8~3.6根线/mm
×:2.0~2.5根线/mm(最差)
定影性评价
使用经改造的设有特氟隆辊作为定影辊的理光公司制复印机MF-200,装入理光公司制TYPE6200复印纸,进行复印试验。改变定影温度求得发生热墨像转移的温度。
冷墨像转移的评价条件设定为:
供纸线速度:140mm/s
面压:1.2kgf/cm2
定影区域的接触宽度:3mm
热墨像转移的评价条件设定为:
供纸线速度:50mm/s
面压:2.0kgf/cm2
定影区域的接触宽度:4.5mm
按照以下判断基准,用5等级评价耐冷墨像转移性,判断基准如下:
◎:不满125℃(最好)
○:125~135℃
□:135~145℃
△:145~155℃
×:155℃以上(最差)
按照以下判断基准,用5等级评价耐热墨像转移性,判断基准如下:
◎:201℃以上(最好)
○:200~191℃
□:190~181℃
△:180~171℃
×:170℃以下(最差)
耐热保存性评价
将墨粉试料20g放入20ml玻璃瓶中,在60℃高温槽中放置4小时,此后,通过针入度试验(日本工业标准JIS K2235-1991),判断耐热保存性。按照以下判断基准,用4等级评价耐热保存性。具体判断基准如下:
◎:10mm以上(最好)
○:9.9~5mm
△:4.9~3mm
×:2.9~0mm(最差)
背景污脏评价
打印10万张后,使用白纸原稿,用A3尺寸纸输出,用麦克贝思浓度计测定该图像任意6处位置的图像浓度,从所测得的图像浓度减去白纸图像浓度,根据上述差值,按照以下判断基准,用5等级评价背景污脏。完全没有污脏的状态下,上述差值为0,其值越大,说明背景污脏状况越差。5等级判断基准如下:
◎:0.02以下(最好)
○:0.03~0.05
□:0.06~0.08
△:0.09~0.11
×:0.12以上(最差)
上述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评价结果表示在下列表1-1和表1-2中。
表1-1
表面摩擦系数(μo)  体积平均粒径(μm) 5μm以下个数(%) 生膜状态
 20,000张后  50,000张后 100,000张后
实施例1     0.26     9.5     25     ◎     ◎     ○
实施例2     0.27     6.5     62     ◎     ◎     ○
实施例3     0.28     7.7     60     ◎     ◎     ○
实施例4     0.21     4.8     81     ◎     ○     ○
实施例5     0.23     9.6     24     ◎     ◎     ○
实施例6     0.39     9.4     27     ◎     ◎     ◎
实施例7     0.29     9.5     25     ◎     ◎     ○
实施例8     0.28     6.7     63     ◎     ◎     ○
实施例9     0.33     6.6     62     ◎     ◎     ◎
比较例1     0.14     9.5     25     ×     -     -
比较例2     0.18     9.6     25     □     ×     -
比较例3     0.19     9.5     26     ○     △     ×
比较例4     0.45     9.5     24     ◎     ◎     ◎
表1-2
细线再现性 耐冷转移性 耐热转移性 耐热保存性 背景污脏性
实施例1     ○     ○     ○     ○     ○
实施例2     ◎     ○     ○     ○     ○
实施例3     ◎-○     ○     ○     ○     ○
实施例4     ◎     ○     ○     ○     ○
实施例5     ○     ○     ○     ○     ○
实施例6     ○     ○     ○     ○     ○
实施例7     ○     ○     ○     ○     ○
实施例8     ◎     ◎     ◎     ○     ○
实施例9     ◎     ◎     ◎     ◎     ○
比较例1     □     ○     ◎     ×     △
比较例2     ○     ○     ○     △     □
比较例3     △     ○     ○     △     △
比较例4     ○     ○     ×     ○     ○
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作种种变更,它们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34)

1.一种图像形成用墨粉,至少含有粘结树脂和脱模剂,其特征在于,上述墨粉在478kg/cm2压力下加压成形为板状时,该板状表面的摩擦系数为0.20~0.40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上述墨粉的体积平均粒径为4.0~7.5μm,且5μm以下的粒子含有60~80%个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含有巴西棕榈蜡、褐煤蜡、氧化米糠蜡中至少一种作为上述脱模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相对墨粉中的粘结树脂,上述脱模剂的含有量为2~10%重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上述脱模剂分散到上述粘结树脂中,在分散之前的上述脱模剂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0~80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
上述粘结树脂包含:
非线状聚合物树脂A;
线状聚合物树脂B;
树脂C,使用含有缩聚类树脂的原料单体和加聚类树脂的原料单体的混合物,在同一反应容器中同时并行进行缩聚反应和加聚反应,或在同一反应容器中独立进行缩聚反应和加聚反应而得;
聚合物A、B、C都含有同种聚合物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上述同种聚合物单元是聚酯。
8.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上述同种聚合物单元是聚酰胺。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上述树脂A、B、C的软化点Tm和玻璃化转移点Tg满足下面关系:
Tm(A)>Tm(C)>Tm(B)
|Tg(A)-Tg(B)|<10(℃)
30(℃)≤Tm(A)-Tm(B)≤60(℃)
10.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上述非线状聚合物树脂A的酸值为20~70mgKOH/g。
11.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上述线状聚合物树脂B的酸值为7~70mgKOH/g。
12.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上述墨粉含有3价以上的水杨酸金属化合物。
13.根据权利要求12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相对上述粘结树脂100重量份,上述水杨酸金属化合物的含有量为0.05~10重量份。
14.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上述非线状聚合物树脂A的羟值为20mgKOH/g以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添加在上述墨粉中的添加剂对母体的包复率为20%以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添加在上述墨粉中的添加剂至少由两种无机微粒构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上述两种无机微粒是二氧化硅和氧化钛。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上述两种无机微粒的平均初始粒径不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8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上述两种无机微粒之中,平均初始粒径小的无机微粒的添加量比平均初始粒径大的无机微粒的添加量多。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上述两种无机微粒之中,一种无机微粒的平均初始粒径为0.03μm以下,另一种无机微粒的平均初始粒径为0.2μm以下。
21.根据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其特征在于,上述两种无机微粒之中,至少一种是用有机类硅烷化合物处理过的疏水性无机微粒。
22.一种图像形成用墨粉的制作方法,该图像形成用墨粉至少含有粘结树脂和脱模剂,其特征在于:
上述粘结树脂包含非线状聚合物树脂A、线状聚合物树脂B及树脂C,所述树脂C是通过使用含有缩聚类树脂的原料单体和加聚类树脂的原料单体的混合物,在同一反应容器中同时并行进行缩聚反应和加聚反应,或在同一反应容器中独立进行缩聚反应和加聚反应而得,上述聚合物A、B、C都含有同种聚合物单元;
将至少含有粘结树脂和脱模剂的混合物熔融混炼;
冷却上述混合物,使其固化;
粉碎固化的混合物;
分级,制得墨粉粒子。
23.双组份图像形成用显影剂,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21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以及载体。
24.根据权利要求23中所述的双组份图像形成用显影剂,其特征在于,上述墨粉是含有磁性体的磁性墨粉,上述载体是磁性载体。
25.图像形成用墨粉容器,其特征在于,该容器中充填权利要求1-21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
26.双组份图像形成用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该容器中充填权利要求23或24中所述的双组份图像形成用显影剂。
2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1-21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
从接通电源后到能形成图像的时间(等待时间)为15秒以下,驱动时的最大电力消耗为1.5KW以下,非驱动时的最大电力消耗为30W以下。
28.根据权利要求27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到能形成图像的时间(等待时间)为10秒以下。
2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1-21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
一分钟里能打印30张A4尺寸纸输出。
3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装有权利要求25中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容器。
3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装有权利要求26中所述的双组份图像形成用墨粉容器。
32.一种图像形成方法,使得形成在转印材上的墨像通过两定影部件之间,加热熔融上述墨像进行定影,其特征在于:
与墨像支承面接触侧的定影部件的厚度0.7mm以下,两定影部件之间的面压(载荷/接触面积)为1.5×105Pa以下;
使用权利要求1-21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
33.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包括定影工序,通过被固定的发热体、与该发热体对向而被加热的加热材以及使记录材与上述加热材压接的加压部件,使得记录材上墨像定影,其特征在于:
该加热材呈有端带状或无端带状;
使用权利要求1-21中任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用墨粉。
34.一种显影装置,包括:
显影剂载置体,在内部设有磁场发生装置,载置运送双组份显影剂,上述双组份显影剂由磁性墨粉和磁性载体构成,上述磁性墨粉至少包括粘结树脂、脱模剂及磁性体,上述磁性载体至少由磁性体构成;
第1规制部件,规制载置在上述显影剂载置体上被运送的显影剂的量;
显影剂收纳部,收纳被上述第1规制部件刮落的显影剂;
墨粉收纳部,与上述显影剂收纳部邻接,向显影剂载置体供给墨粉;
通过显影剂载置体上显影剂的墨粉浓度的变化,使显影剂与墨粉的接触状态变化,使得显影剂载置体上墨粉取入状态变化;
显影剂收纳部设有第2规制部件,该第2规制部件配设在第1规制部件的沿显影剂载置体上显影剂运送方向的上游侧,第2规制部件与显影剂载置体之间具有设定间隙,显影剂载置体上显影剂的墨粉浓度上升,显影剂层厚增加场合,第2规制部件规制显影剂增加部分的通过;
所用显影剂是权利要求24中所述的双组份图像形成用显影剂。
CNB011313625A 2000-09-29 2001-09-28 图像形成用墨粉、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31631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298734 2000-09-29
JP298734/2000 2000-09-29
JP2000324957 2000-10-25
JP324957/2000 2000-10-25
JP2001026396 2001-02-02
JP026396/2001 2001-02-02
JP2001233944A JP4107817B2 (ja) 2000-09-29 2001-08-01 画像形成用トナー、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33944/2001 2001-08-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47014A true CN1347014A (zh) 2002-05-01
CN1316318C CN1316318C (zh) 2007-05-16

Family

ID=27481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313625A Expired - Lifetime CN1316318C (zh) 2000-09-29 2001-09-28 图像形成用墨粉、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6911289B2 (zh)
EP (1) EP1193563B1 (zh)
JP (1) JP4107817B2 (zh)
CN (1) CN1316318C (zh)
HK (1) HK104588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62850C (zh) * 2004-08-03 2009-02-18 株式会社理光 彩色调色剂
CN110865526A (zh) * 2018-08-27 2020-03-0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97525B2 (ja) * 2001-12-28 2004-1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現像剤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EP1388762B1 (en) * 2002-07-30 2006-05-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Black toner
JP4079257B2 (ja) * 2002-10-01 2008-04-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4227538B2 (ja) * 2003-03-07 2009-02-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トナー
US20050112488A1 (en) * 2003-10-08 2005-05-26 Hiroshi Yamada Toner and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developer
JP4386339B2 (ja) * 2003-10-10 2009-12-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7642032B2 (en) * 2003-10-22 2010-01-05 Ricoh Company, Limited Toner, develop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4335055B2 (ja) * 2003-12-09 2009-09-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方法
US7315722B2 (en) * 2003-12-25 2008-01-0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4319553B2 (ja) * 2004-01-08 2009-08-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感光体、電子写真感光体の製造方法、電子写真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5234274A (ja) * 2004-02-20 2005-09-02 Ricoh Co Ltd トナー、二成分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686426B1 (en) 2005-01-26 2012-11-21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toner
US20060222988A1 (en) * 2005-03-31 2006-10-05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Electrophotographic toner
US20060240350A1 (en) * 2005-04-22 2006-10-26 Hyo Shu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using the developer
DE602006019930D1 (de) * 2005-07-15 2011-03-17 Ricoh Co Ltd Toner, Entwickler, Bilderzeugungsverfahren und Tonerbehälter
JP4642647B2 (ja) * 2005-08-30 2011-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4749925B2 (ja) * 2006-04-21 2011-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WO2008027561A2 (en) * 2006-09-01 2008-03-06 Cabot Corporation Surface-treated metal oxide particles
US8034526B2 (en) * 2006-09-07 2011-10-11 Ricoh Company Limite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oner and toner
JP2008070570A (ja) 2006-09-13 2008-03-27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7939235B2 (en) * 2007-03-16 2011-05-10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ation method
JP4866278B2 (ja) 2007-03-19 2012-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並びに現像剤、トナー入り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98464B2 (ja) * 2007-06-06 2013-09-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用のトナー、2成分系現像剤、トナー容器、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489111B2 (ja) 2007-11-13 2010-06-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トナー、二成分現像剤およ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7901861B2 (en) * 2007-12-04 2011-03-08 Ricoh Company Limite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method
US8012659B2 (en) * 2007-12-14 2011-09-06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ner,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2009222956A (ja) * 2008-03-17 2009-10-01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フルカラー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08197688A (ja) * 2008-05-22 2008-08-28 Ricoh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7193B2 (ja) 2010-06-24 2014-04-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リカ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88255B2 (ja) 2010-06-25 2014-05-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リカ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22264A (ja) 2010-07-16 2012-02-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741005B2 (ja) * 2011-01-20 2015-07-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樹脂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24401B2 (ja) 2011-01-19 2015-05-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樹脂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24449B2 (ja) 2011-02-23 2015-05-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120282456A1 (en) * 2011-05-02 2012-11-08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Epoxy resin composite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JP5831378B2 (ja) 2011-12-01 2015-12-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リカ複合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120251A (ja) * 2011-12-07 2013-06-17 Ricoh Co Ltd トナー並びに該トナーを用いた現像剤、現像剤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130260302A1 (en) * 2012-03-29 2013-10-03 Hisashi Nakajima Toner for forming image,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66517B2 (ja) * 2012-03-30 2016-08-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該画像形成方法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915555B2 (ja) 2013-01-28 2016-05-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リカ複合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07334B2 (ja) * 2013-10-08 2017-10-04 花王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系トナー用結着樹脂組成物
US10324388B2 (en) 2016-03-18 2019-06-18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toner stored uni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7352139B2 (ja) 2019-06-21 2023-09-2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7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43333A (en) 1975-06-04 1976-12-09 Canon Inc Ton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JPS57148752A (en) 1981-03-10 1982-09-14 Canon Inc Developing powder
JPS5897056A (ja) 1981-12-07 1983-06-09 Mitsubishi Chem Ind Ltd 静電荷現像用トナ−
JPH0713752B2 (ja) 1983-10-25 1995-0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トナ−
JPS60247250A (ja) 1984-05-22 1985-12-06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トナ−
US4702986A (en) * 1984-08-30 1987-10-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method uses toner of polyalkylene and non-magnetic inorganic fine powder
US4762763A (en) 1985-12-19 1988-08-09 Ricoh Co., Ltd.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US4908290A (en) 1986-11-17 1990-03-13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for developing latent electrostatic images
JP2750853B2 (ja) 1986-11-20 1998-05-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H083656B2 (ja) 1987-04-15 1996-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
JPS63280262A (ja) 1987-05-13 1988-11-17 Ricoh Co Ltd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
JPH0812471B2 (ja) 1987-07-09 1996-02-07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用樹脂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S6472169A (en) 1987-09-11 1989-03-17 Ricoh Kk Toner for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JPH0282267A (ja) 1988-09-19 1990-03-22 Arakawa Chem Ind Co Ltd 低温定着性に優れた電子写真用トナー組成物
US4980258A (en) 1988-11-17 1990-12-25 Ricoh Company, Ltd. Dry type develop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JP2574209B2 (ja) 1989-07-07 1997-01-22 日本合成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静電画像用トナー
JP2942588B2 (ja) 1989-11-02 1999-08-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荷像現像用負帯電性トナー
JP2769898B2 (ja) 1990-02-02 1998-06-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性磁性トナー
JP3037711B2 (ja) 1990-03-22 2000-05-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デジタル方式のフルカラー電子写真方法
JP2928370B2 (ja) 1990-10-03 1999-08-03 花王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現像剤組成物用の結着樹脂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4271359A (ja) 1991-02-27 1992-09-28 Ricoh Co Ltd 乾式現像剤
US5288677A (en) 1991-06-28 1994-02-22 Exxon Chemical Patents Inc. Immobilized Lewis acid catalysts
JP3421751B2 (ja) 1991-12-06 2003-06-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JPH05173354A (ja) 1991-12-20 1993-07-13 Fujitsu Ltd 電子写真用現像剤
US5368972A (en) 1992-02-15 1994-11-29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of preparing composite particles comprising adhering wax particles to the surface of resin particles
JP3156881B2 (ja) 1992-10-19 2001-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荷現像用トナー
JP3175352B2 (ja) 1992-11-24 2001-06-11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US5403690A (en) 1993-03-31 1995-04-04 Ricoh Company, Ltd. Developer for developing latent electrostatic images
JP3210176B2 (ja) 1993-04-27 2001-09-17 花王株式会社 結着樹脂の製造方法
JP3313895B2 (ja) 1993-07-12 2002-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乾式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JP2675974B2 (ja) 1994-03-28 1997-1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磁性トナー
DE19534384B4 (de) 1994-09-16 2015-08-20 Ricoh Co., Ltd. Farb-Trockentoner für die Elektrophotographie und Herstellung desselben
JP3219230B2 (ja) 1995-05-23 2001-10-15 花王株式会社 結着樹脂、及びこれを含有する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
US6004715A (en) 1995-06-26 1999-12-21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s
JPH09106105A (ja) 1995-08-08 1997-04-22 Ricoh Co Ltd カラートナー
US6168894B1 (en) 1995-09-14 2001-01-02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dry toner therefor
US5882832A (en) 1996-04-30 1999-03-16 Ricoh Company, Ltd. One component developer developing method and dry toner therefor
JP3225889B2 (ja) * 1996-06-27 2001-11-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剤用トナー、その製造方法、静電潜像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H1020544A (ja) 1996-07-01 1998-01-23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
US6103439A (en) * 1997-04-18 2000-08-1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ed for electrophotography
JPH1184719A (ja) 1997-07-10 1999-03-30 Ricoh Co Ltd 乾式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JP3978824B2 (ja) 1997-09-17 2007-09-1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二成分現像剤及び電子写真方法
US6010814A (en) 1997-10-27 2000-01-04 Ricoh Company, Ltd. Electrophotographic toner composition and image formation method using the composition
US6071664A (en) * 1997-10-31 2000-06-06 Agfa-Gevaert, N.V. Toner particles containing a mixture of a modified linear polymer, a cross-linked polymer and a wax
JP3969873B2 (ja) * 1997-12-27 2007-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該トナー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GB2336442B (en) 1998-04-17 2000-09-06 Ricoh Kk Multi-color toner set and method of forming multi-color images, using the multi-color toner set
US6228550B1 (en) 1998-06-16 2001-05-08 Ricoh Company, Lt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US6074795A (en) 1998-07-01 2000-06-13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JP2000075536A (ja) * 1998-08-26 2000-03-14 Konica Corp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0105484A (ja) 1998-09-29 2000-04-11 Fujitsu Ltd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6183926B1 (en) 1998-10-26 2001-02-06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an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 and image formation method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using the toner
US6103441A (en) 1998-11-12 2000-08-15 Ricoh Company, Ltd. Color ton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US6303258B1 (en) 1999-01-29 2001-10-16 Ricoh Company, Ltd. Electrophotographic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ing the toner
JP2000310875A (ja) 1999-04-26 2000-11-07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用カラートナー、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3767846B2 (ja) 1999-05-28 2006-04-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315263B2 (ja) 1999-05-28 2009-08-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二成分現像剤
FR2795190B1 (fr) 1999-06-17 2002-03-15 Ricoh Kk Developpateur, recipient de developpateur, et procede et appareil de formation d'images
JP4070387B2 (ja) 1999-06-21 2008-04-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05220A (ja) 1999-06-22 2001-01-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トナー及びカラー電子写真方法
US6432589B1 (en) 1999-08-10 2002-08-1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ation method, electrophotographic toners, and printed matter
US6403275B1 (en) 1999-08-31 2002-06-11 Ricoh Company, Ltd. Electrophotographic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toner
JP3942139B2 (ja) 1999-10-20 2007-07-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用現像剤
US6180296B1 (en) * 1999-10-29 2001-01-3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Focused particle beam processing for use in electronic apparatus manufacturing
US6363229B1 (en) 1999-11-17 2002-03-26 Ricoh Company, Ltd. Full-color toner image fix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6360068B1 (en) 1999-11-19 2002-03-19 Fujitsu Limite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ation process and apparatus
US6395443B2 (en) 1999-11-29 2002-05-28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 and process of preparing same
JP2001242712A (ja) 2000-02-28 2001-09-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EP1158366B1 (en) 2000-05-23 2006-06-14 Ricoh Company, Lt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container filled with the two-component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4416965B2 (ja) * 2000-06-26 2010-0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荷像現像用カラートナー及び定着方法、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72586A (ja) 2000-08-31 2002-03-1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505014B2 (en) 2000-09-29 2003-01-07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n image forming process unit
JP3912649B2 (ja) * 2000-11-30 2007-05-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用トナー、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667141B2 (en) * 2001-02-20 2003-12-2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62850C (zh) * 2004-08-03 2009-02-18 株式会社理光 彩色调色剂
CN110865526A (zh) * 2018-08-27 2020-03-0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865526B (zh) * 2018-08-27 2024-03-08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6813461B2 (en) 2004-11-02
CN1316318C (zh) 2007-05-16
HK1045883B (zh) 2007-12-21
JP4107817B2 (ja) 2008-06-25
US6811944B2 (en) 2004-11-02
JP2002304006A (ja) 2002-10-18
EP1193563A1 (en) 2002-04-03
US20020081513A1 (en) 2002-06-27
US20040166428A1 (en) 2004-08-26
US6911289B2 (en) 2005-06-28
EP1193563B1 (en) 2012-03-07
HK1045883A1 (en) 2002-12-13
US20040166429A1 (en) 2004-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47014A (zh) 图像形成用墨粉、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CN1222834C (zh) 可充正电荷的色调剂、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196035C (zh) 双组份显影剂、使用该显影剂的图像形成方法及装置
CN1324408C (zh) 调色剂
CN1144097C (zh) 色调剂、双组分显影剂和成像方法
CN1121633C (zh) 静电影像显影用调色剂,处理盒和成像方法
CN100335975C (zh) 色调剂和成像方法
CN1734357A (zh) 彩色调色剂
CN1527141A (zh) 调色剂和双组分显影剂
CN1614520A (zh) 彩色调色剂及二组分显影剂
CN1550919A (zh) 磁性载体及双组分显影剂
CN1673878A (zh) 调色剂、使用其的显影设备
CN1577120A (zh) 非磁性调色剂
CN1472605A (zh) 调色剂盒、调色剂、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619433A (zh) 调色剂盒、深色青调色剂、浅色青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379291A (zh) 双组分显影剂、成像设备和成像方法
CN1595302A (zh) 彩色调色剂
CN1749867A (zh) 调色剂
CN1758147A (zh) 磁性调色剂
CN1821887A (zh) 磁性调色剂
CN1338664A (zh) 磁性调色剂
CN1752855A (zh) 调色剂
CN1384401A (zh) 补充显影剂和显影方法
CN1886700A (zh) 调色剂以及调色剂的制备方法
CN1595304A (zh) 调色剂及图像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