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记者风采

工人日报 于宛尼

2015-06-05 10:19:0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于宛尼,工人日报社记者
 
 

今天和大家聊聊采访故事的同时,也分享一下如何做好工人阶级的代言人。我的妈妈是位医生。在儿时的记忆里,她几乎天天都要加班,哪怕是节假日。因此,我常常埋怨她。记得有一次妈妈解释说,我是医生,给病人看病、做手术是我的天职,每个职业都有一份天职。 直到很多年以后,当我成了工人日报的一名记者,经历了一次次的现场采访,我才慢慢懂得这句话的真正涵义。 经常有前辈告诉我,新闻是跑出来的。身为工人日报记者,一有机会就得深入现场,到一线工人中去,将读者带到现场。无论在世界第二大繁忙机场的跑道上,我与首都机场200名员工彻夜清扫积雪、除冰,保障第二天航班正点运行;还是在云南石月亮乡与乡村医生邓前堆体验溜索过怒江,只为乡亲们能尽快治愈;亦或是在浩瀚大海中,与中国救捞队员搜寻落水渔民,只为一线生的希望。我看到的、亲历的是各行各业劳动者把对亲人的愧疚掩藏在对职业的责任忠诚中。 “冻疮成打工子弟学校流行病” 正是无数一线劳动者的职业忠诚,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变革。当农民工成为工人阶级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农民工以及他们孩子的生存状态就成了工人日报记者经常采访的选题。

2012年,北京的冬天来得特别早,许多单位都提前供暖。而京郊一些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却没那么幸运,资金短缺、没有专门的锅炉工,正常供暖都无法保证。11月3日凌晨5点半,我就赶往顺义半壁店清红蓝打工子弟学校。当天,北京气温降至零下4℃,尽管穿着羽绒服,还是冻得我手脚冰凉。 如约赶到学校时,校长董淑贤却“失约”了。她怕冻坏了孩子,临时停课,组织家近的学生清扫、维修锅炉,努力尽快供暖。看董校长忙碌着,不忍打断她,我便挽起袖子帮忙清理煤渣,边干边聊。 公立学校的取暖费有财政拨款,农民工子弟学校无法享受到这些政策,只好由学生们交费,即便是每人90元,但常常收不齐。为了节约成本,学校没有雇用专业的锅炉工,老师们轮流兼职烧锅炉,每天6点生火,7点半暖气热了,再给学生上课。这样每月可省下1700元,能多买些煤。孩子们拿着扫把、铁锹,干得很像样、挺欢实。但我发现,好几个孩子手上都红红的。学生王艳勤说,教室温度常年低,每年都生冻疮,奇痒难忍,常常抠破。看在眼里,疼在我心里,同情心融进了稿子里。当“冻疮成打工子弟学校流行病”消息在本报见报后,奥运冠军大杨洋通过微博转发,一些热心人发起了“为农民工子女取暖”公益捐助活动,我也积极联络公益机构,及时为清红蓝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筹齐了取暖费。我想,即便多年以后,这些孩子想起那个冬天,也会觉得很温暖。 “请给工人阶级一个提问的机会” 在经济社会大变革时代,当一名记者很幸运,尤其当一名工人日报的记者。关注宏观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聚焦由此带来的职工群体或者个体命运的改变,我以为,这是工人日报记者的天职。为此,多年来,我不放弃任何一个采访机会,坚持比别人多走一步、多问一句。

2013年3月13日下午,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记者会上,主持人说“最后一个提问机会”,所有记者都站起来举手。我坐在最后一排,为争取到最后一个提问机会,情急之下,只好站上椅子挥着报纸大喊,“请给工人阶级一个提问的机会”。没曾想,这个瞬间被新华社摄影记者拍下,当作通稿发出。一时间,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各大网站转发,全国上百家报纸也刊发了图片报道。周小川的记者会,是过去10年来每次两会的例行“节目”。

2012年全国两会上,我还真的“抢”着了。我问周小川,如何不让4万亿投资打水漂?这个提问来自长期的一线采访。我跟随交通运输部去了很多在建项目工地采访发现,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商业银行没钱放贷,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无法到位,很多4万亿在建项目面临停工。一些地方,职工将工资借给企业,以保证工程继续,他们只求企业在、岗位在。对此提问,周小川做出了详尽的正面回答,中央重点项目保资金,非重点项目不保资金。华尔街日报将我“抢话筒”的照片和周小川答问的照片一起刊发,并撰文称,中国央行首次回应4万亿投资项目。

2013年的两会上,我是真想再次能提问上周小川。为了设计提问,我事先专门采访了多位金融界代表委员。遗憾的是,没能如愿。但“请给工人阶级一个提问的机会”,这句话绝对不是预先设计的,完全是脱口而出。在我们每天进出的报社办公楼大厅,镶嵌着工人日报的创刊号。创刊词中开宗明义,“工人日报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报”、“工人日报是工人阶级的喉舌”。说实话,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工人地位如何,为中国工人代言,是我和同事们神圣的天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工人阶级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许振超、王洪军、李斌等一批让外国专家惊叹、佩服的技术工人,人们耳熟能详。

2014年,我在安哥拉采访,亲历中国的技术工人在非洲收徒弟,中国标准正随着中国技工走进欧洲、拉美、非洲。当我喊出“请给工人阶级一个提问的机会”时,现场很多人怪异地笑了。后来,很多网友问,他们为什么笑?也有很多网友称,笑声太悲凉了!的确如此,社会公众看到了太多无奈的故事,诸如农民工被欠薪、一线劳动者地位下降、劳动者安全健康权益被漠视。他们可以嘲笑,但是,作为工人日报的一名记者,我不能不积极争取提问机会。这是因为,央行的宏观金融政策,与广大职工的生活早已密切相关。小微企业贷款难,涉及无数农民工就业;提高利率,广大职工的购房负担增大。 “请给工人阶级一个提问的机会”,若能唤醒社会对于广大一线工人地位的关注,能让更多的企业家善待员工,能让更多人回想起那些年当一名工人的荣光,那么,实现中国梦也就不远了。作为一名工人日报的记者,我很自豪。坚守天职,努力成为合格的工人阶级代言人,我愿永远在路上。

作者: 责任编辑: 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