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文摘

姜圣阶:为祖国燃尽生命的火焰

张晓铮 高文静

2022年06月07日08:18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

原标题:姜圣阶:为祖国燃尽生命的火焰

姜圣阶在四〇四厂工作期间发言。

  姜圣阶作为我国著名的化学工程专家、核工程技术专家,为我国研制“两弹”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也是和平开发核能、发展核电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为建立中国核安全管理体系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为了他一生热爱的事业,他燃尽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簇火焰。

       “我不可能留在美国”

  1915年11月14日,姜圣阶出生于黑龙江省林甸县范家屯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36年,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办的永利公司正好招聘大学生,大学毕业的姜圣阶在竞争激烈的考试中脱颖而出,成功被永利公司南京分厂——永利宁厂录用。1937年南京沦陷,姜圣阶跟随侯德榜途经湖南,最后留在四川乐山的永利川厂工作。在此期间,姜圣阶接触到了很多有留学经历的技术人员,也萌生了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技术的想法。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准备一有机会就全力争取。

  抗战胜利后,侯德榜从永利公司选派包括姜圣阶在内的5人赴美国考察。姜圣阶决心弥补自己的遗憾,参加了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争取在美国学习的机会。姜圣阶凭借过硬的成绩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化工系学习。毕业后,姜圣阶在侯德榜的介绍下,积极到美国的大工厂实习,积累经验、增长见识,以便回国后能更好地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实习结束后,姜圣阶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不回国,加入美国国籍,享受优厚的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二是回国,与新生的共和国一同成长,面临未知的困难和挑战,去走一条开创者的道路。姜圣阶毅然选择了后者,他说,“我去美国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作贡献,我不可能留在美国”,姜圣阶毫不犹豫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8个月还是20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生活艰苦。国家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而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正是化肥,加快发展化肥生产尤为重要。作为化肥生产基地的永利宁厂担负重责,基于姜圣阶和永利公司长期合作的关系,以及他出色的专业背景,侯德榜邀请他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姜圣阶接下了这个重担,以忘我的热情投入工作中。

  在永利宁厂和南京化工厂工作期间,姜圣阶在化肥原料改良和机械化生产方面作出了创新和突破。当时,我国的化肥生产主要采用焦炭为原料。焦炭不仅是化肥生产的原料,而且是炼钢的主要原料,焦炭的缺乏是制约化肥生产的瓶颈。对此,姜圣阶提出用我国产量丰富的无烟煤代替焦炭、制取氮合成气的设想,这一想法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很快,姜圣阶带领技术人员探索出使用无烟煤的一系列工艺技术和设备结构,并成功将其运用于大规模生产。

  同时,姜圣阶敏锐地意识到,想提高化肥产量,光解决原料的问题是不够的,设备的机械化是关键,他提出“化工成功于机械”的观点,并带领技术人员深入钻研高压容器的制造。高压容器是化肥工业生产的关键设备,能够自行生产设备的国家少之又少。一些国外专家断言,中国要制造高压容器还得等20年。然而姜圣阶的团队仅用8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

       只身前往戈壁沙漠

  就在姜圣阶准备为化工事业再做规划,大展宏图之际,中央决定自主研发“两弹”,在权衡和考量了各种条件以后,姜圣阶被选为了其中的关键人物。这时,姜圣阶已年近50,在化工领域深耕了近30年,让他突然转行,他心中既不舍又忐忑。加上夫人半瘫在床,膝下无儿无女,家庭的困难让姜圣阶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1963年初,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亲自接见了姜圣阶。面对祖国的期待,姜圣阶毅然决定暂时放弃自己在化工事业上的规划,将家人交托给组织。为了国家的安全,为了民族的复兴,他前往戈壁沙漠,开启了一段未知而艰险的旅程。

  姜圣阶带着一张时间表来到二机部报到,他将重大任务分解成重要工作,力图稳扎稳打、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绝不给整个规划拖后腿。姜圣阶格外重视设备的设计和工艺,创新改良了苏联专家设计的单管冷凝器,以静止的大型隔板容器代替转动的单管冷凝器,从根本上解决了单管冷凝器不稳定的问题。由姜圣阶领导和负责的铀-235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为我国1969年首次地下核试验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姜圣阶也为建成核燃料循环体系立下了汗马功劳。首次核试验成功后,姜圣阶和技术人员很快投入到“二线工程”的建设中。反应堆工厂是“二线工程”的重点之一,曾经面临被迫中断、恢复施工时面临设备残缺不全、资料严重不足等多种困难。姜圣阶带领技术人员做出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和改造,并在特殊时期,部署策划提前实施启动方案。1966年10月,反应堆开始物理启动,5天后达到临界,启动获得圆满成功。

  姜圣阶在戈壁沙漠里生活了13年,仅回家探亲3次,加起来只有33天。

       “冷?冷就不工作了?”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核电建设正式起步。与核电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核安全问题,姜圣阶被任命为国家核安全局第一任局长。他全面构想核安全局的框架,开展核安全的立法工作,为保证核电安全做了大量实际工作。除此之外,姜圣阶提前意识到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想要核电更好地得到应用,打破人们对核的偏见十分重要。他认为人们对核电产生心理恐惧的关键是对核电站的不了解。对此,姜圣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原子弹的装料好比是烈性酒,核电站的装料好比是啤酒,烈性酒可以用火柴点燃,啤酒却是点燃不了的。

  在发展核工业的同时,姜圣阶也不忘自己的“老本行”化工工业,并在核工业系统军转民方面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其中包括在四川涪陵兴建“816化肥工程”。工程建设期间,年逾古稀的姜圣阶多次到现场巡视指导工作。1992年12月,姜圣阶再次前往现场考察。因天气寒冷,部里面的领导劝他不必亲自前往,姜圣阶回答道:“冷?冷就不工作了?”令人痛惜的是,在到达重庆机场后,他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摘编自5月25日《学习时报》 张晓铮 高文静/文)

(责编:刘圆圆、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