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浙江昆剧团继往开来半世纪

2013年01月22日 11: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1956年,由浙昆“传”字辈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饰况钟)、王传淞(饰娄阿鼠),表演昆剧《十五贯》

新编昆剧历史剧《公孙子都》中林为林饰公孙子都

新编昆剧历史剧《公孙子都》中林为林饰公孙子都

本报驻浙江记者 杜俏俏 苏唯谦 通讯员 励栋煌

浙江昆剧团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个昆曲艺术表演团体。由昆剧表演艺术家周传瑛、王传淞、朱国樑等在民间戏班“国风苏昆剧团”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继《十五贯》之后,该团相继复排和创演了《西园记》、《牡丹亭》、《墙头马上》、《风筝误》、《长生殿》、《浮沉记》、《狮吼记》、《渔家乐》、《少年游》等大戏和一批传统折子戏,出现了“传、世、盛、秀、万”五代传人薪火相传、延绵不绝的兴旺局面,培养出汪世瑜、王奉梅、林为林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昆剧表演艺术家。

1982年,浙昆被文化部授予“继承革新奖”,1986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嘉奖,2000年荣获首届中国昆曲艺术节“优秀演出奖”,2006年荣获第三届中国昆剧节“优秀剧目奖”,2007年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2008年荣获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榜首)及全国戏曲最高专家奖“中国戏曲学会奖”,2009年荣获法国第四届巴黎中国戏曲节最高奖项“塞纳大奖”,2012年浙昆保留剧目《十五贯》和新编昆剧历史剧《公孙子都》双双入选“全国昆曲十大优秀剧目”,2012年浙江昆剧团传统保留剧目《十五贯》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浙昆录制发行《幽兰飘香·传世盛秀——100出优秀昆曲折子戏音像光碟》,为昆曲的传承研究、普及传播留下了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料。目前,该团拥有中国昆曲终生成就奖4人、中国昆曲进步奖4人、中国戏剧梅花奖4人(其中1人获“二度梅”)、白玉兰戏剧表演奖1人、文化部文华优秀表演奖2人、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1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人、全国昆曲代表性传承人2人、浙江省昆曲代表性传承人4人。

新世纪以来,浙江昆剧团在继承与创新中执着前行、捷报频传、硕果累累。2012年11月20日,该团的《十五贯》以1528场演出场次,荣获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同时,《十五贯》、《公孙子都》双双荣膺“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十大昆曲经典剧目”。

《十五贯》铸就梨园传奇

昆曲优秀传统剧目《十五贯》是浙江昆剧团的保留剧目,通过讲述明朝宣德年间,苏州知府况钟为两个屈打成招、被判极刑的青年男女熊友兰、苏戌娟昭雪冤案的故事,表现了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主题,塑造了况钟这一据实判案、为民请命的清官形象。

1956年元旦,由周传瑛、王传淞领衔主演的《十五贯》在浙江胜利剧院首演后移师上海,连续演出近50场,一炮走红。

1956年4月,应中宣部之邀进京演出,出现了“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在京期间,该剧于46天演出47场,观众达7万余人。毛泽东先后两次观看演出并做出指示:“《十五贯》是个好戏。这个戏要推广,全国各剧种有条件的都要演。这个剧团要奖励。” 周恩来观看演出后,特地到后台看望了全体演职员,并对演员们的精湛表演给予了极高评价。周恩来说:“你们浙江做了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很高的艺术性。”

1956年4月21日,文化部在京举行颁奖仪式,表彰和奖励浙江昆剧团。5月17日,文化部与中国剧协邀请首都文艺界200多人,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6个多小时的《十五贯》座谈会。5月1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盛赞《十五贯》为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此后,江苏、北京、湖南、上海等地的昆剧院团纷纷成立,昆剧艺术终于在新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了纪念、传承《十五贯》,浙江昆剧团推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新举措,如出版《十五贯》文集,每年清明节组织全团职工祭奠周传瑛、王传淞,赴京举办“纪念《十五贯》进京演出50周年”演出,参加国家大剧院的经典剧目展演,“纪念昆曲艺术大师周传瑛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等。

《十五贯》久演不衰,常演常新,是浙江昆剧团的立团之本、传家之宝,更是中国昆剧“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传世之作。

《公孙子都》再创辉煌

由张烈编剧、石玉昆导演、林为林领衔主演的《公孙子都》,是浙江昆剧团继《十五贯》之后十年磨一戏的突出成果。该剧根据《东周列国志》“公孙阏争车射考叔”的故事和传统戏《伐子都》改编而成,通过表现公孙子都暗箭伤人后,惶恐不安,“避过法诛难避心诛”,最终精神崩溃而死的悲剧故事,揭示了“一念之贞可成英雄,一念之差便成罪人”的主题。林为林凭借在《公孙子都》中的精湛演技和高超武艺,荣获了文化部颁发的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

10年来,浙昆人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公孙子都》演出了500余场,修改了上百次。该剧先后在第九届中国戏剧节、第三届中国昆曲艺术节、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大奖,并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法国第四届巴黎中国戏曲节“塞纳大奖”;2008年被拍摄成彩色戏曲片后,获第十八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戏曲片提名;三度进京演出、两次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位列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

出人出戏出效益

浙江昆剧团在打造精品剧目、频创佳绩的同时,坚持昆曲艺术进校园、文化惠民下基层、商业演出创效益,在剧团建设、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对外交流和市场营销诸多方面,均有不俗建树。

浙江昆剧团先后推出新编和传统剧目《红泥关》、《临川梦影》、《小萝卜头》、《乔小青》、《十面埋伏》、《未生怨》、《琥珀匙》、《水磨雅韵——昆曲交响音乐会》和《徐九经升官记》、《烂柯山》、《蝴蝶梦》、《雷峰塔传奇》等。其中《红泥关》、《临川梦影》、《乔小青》在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昆曲艺术节中获优秀剧目大奖和众多单项奖。

浙江昆剧团近年来平均每年演出270余场,年票房收入185万余元。同时注重文化惠民演出,积极举办各类昆曲讲座和联谊活动,培养了大批昆剧观众和大学生票友。

作为文化部命名的“昆曲创作人才培训中心”,该团先后承办了5届全国昆曲院团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综合高级人才培训班,60多位专家学者到浙江杭州授课,全国260余名各剧种学员参加了培训。该团编辑出版了《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第七卷浙江卷》、《张娴舞台艺术回忆录》和《灵魂的救赎——昆剧〈公孙子都〉创作评论集》,并推出《关于非遗代表作名录之昆剧——浙江10年保护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和《在昆曲传承创新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论文。

浙江昆剧团重视人才培养,努力实施浙江省文化厅培养青年艺术人才的“新松计划”,累计为20名青年演员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并为他们拜师学艺、进修深造牵线搭桥、提供条件。青年“万”字辈演员主演的《西园记》、《徐九经升官记》、《乔小青》、《临川梦影》等,在中国昆剧艺术节及浙江省内艺术大赛中获各类奖20余项。

此外,浙江昆剧团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2012年4月,在英国斯特拉福德市,浙江昆剧团与英方同台献演《牡丹亭》与《哈姆雷特》,让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传世名作亲密接触。4月28日,浙江昆剧团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为30多个国家的大使、文化使节及侨领侨胞演出,《狮子楼》、《吕布试马》、《游园惊梦》和《前亲》4出精彩的折子戏,倾倒了中外宾客。据不完全统计,浙江昆剧团10年来接待各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专家学者、戏迷百余人次,应邀赴美、英、法、瑞典、日本等国访演10余批,赴港澳台地区演出、授戏30余批200多人次。

从《十五贯》到《公孙子都》,从昆曲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到昆曲首访世界非遗评选总部,不仅见证了半个世纪来,浙昆人对中国昆曲所做的积极贡献,也记录了他们筚路蓝缕、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足迹,更凸显了浙昆人勇于开拓、勤于实践、善于育人、敢于创新的团队精神。

“展望未来前程,更觉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充分尊重昆曲艺术的深厚传统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昆曲这门古老艺术更加贴近时代、贴近观众。守住民族文化的根,闯出传承发展新路,让昆剧艺术绽放出与今天时代相映生辉的光彩。” 浙江昆剧团团长林为林说。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