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地震记实   第一章 历史地震     

第一章 历史地震

   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中华民族的先祖轩辕黄帝就葬于陕西(黄陵桥山)。中国历史上有十三个封建王朝曾在陕西建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地震史料。
   《竹书纪年》所记载的公元前1189年(商帝乙三年)发生的一次地震,是陕西境内的第一次地震记载,也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地震之一。在长达三于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各地之各种史料中记载了陕西四百多次地震事件。其中也包括1556年陕西华县8级大震,这是本省境内强度最大的次地震,为世界地震史上巨灾之一。
   在四百多次地震事件中,有破坏性地震60多次,发生在20世纪以前的地震,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可能存在漏记或错记的情况(见图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多次对历史地震史料进行收集、发掘。本志书对1900年以前的地震,尽量保持其历史记载原貌,以飨读者。

公元前1189年[周文王八年六月(商帝乙三年六月)]。
   参考震中:岐山(34.5°N,107.8°E)
   震中烈度:Ⅴ—Ⅶ 震级:(4~5)
   地震情况;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群臣皆恐,请移城。
   《吕氏春秋》卷六;《制乐篇》
   (商帝乙三年)夏六月,周地震。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上
   注:《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以《制乐篇》文王八年六月地动事,注于“商帝乙三年六月,周地震”条下,《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分公元前1189年和1177年两次地震并录。

前780年(周幽王二年)
   参考震中:岐山(34.5°N,107.8°E)
   震中烈度:Ⅷ 震级:(6~7)
   地震情况: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歧山崩。
   《国语》卷一:《周语》并见;《史记·周本纪》
   注:西周都镐京。三川指泾,渭、洛三水,泾河、渭河发源于甘肃境内,至陕西高陵县境汇合向东,至大荔县境与洛河汇流东入黄河,西周时三川所经部分地区及岐山皆属周境。

前280年(秦昭襄王二十七年)
   参考震中:咸阳(34.4°N,108.8°E)
   震中烈度:Ⅵ~Ⅶ 震级:5
   地震情况:[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地动,坏城。
   《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

前232年(秦始皇十五年)
   参考震中;咸阳(34.4°N,108.8°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秦始皇十五年]地动。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前230年(秦始皇十七年)
   参考震中:咸阳(34.4°N,108.8°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秦始皇十七年)地动(坏台屋)。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历志》

前175年(汉文帝五年二月)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五年春二月,地震。
   《汉书》卷四:《文帝纪》并见:(汉)苟悦《前汉纪·文帝纪》
   注:此系泛指桑骂槐地震,震中不确,旧史记事不记地名者,往往为国都之事,但地震是否在国都。
   甚有可疑,所给震中,仅供参考。汉都长安,今西安市西北(下同)。

前162年(汉文帝后二年)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后二年]地动。
   《史记》卷二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前149年5月31日[汉景帝中元元年四月乙巳(二十三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景帝中元元年四月乙巳)地动。
   《史记》卷一一:《景帝纪》

前147年[汉景帝中元三年四月]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中元三年]四月,地动。
   《史记》卷一一:《景帝纪》

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秋]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中元五年]秋,地动。
   《史纪》卷一一:《景帝纪》

前143年6月10日[汉景帝看元元年五月丙戍(初九)]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后元元年]五月丙戌,地动,其早食时复动。
   《史记》卷一:《景帝纪》
   [后元元年五月]丙戌,地大动,铃铃然,民大疫死,棺贵,至秋止。
   《汉书》卷二六:《天文志》

前142年2月(汉景帝后二年正月)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后二年正月,地一日三动。
   《史记》卷一一:《景帝纪》

前138年11月(汉武帝建元四年十月)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武帝建元]三年四月,有星孛于天纪,至织女。占曰:“织女有女变,天纪为地震”。至四年十月而地动。
   《汉书》卷二六:《天文志》参见:《前汉纪·武帝纪》

前131年6月[汉武帝元光四年五月]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元光四年)五月,地震。赦天下。
   《汉书》卷六:《武帝纪》
   注:震级似偏低。

前130年2月8日[汉武帝元光四年十二月丁亥(十八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元光四年]十二月丁亥,地动。
   《史记》卷二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前91年10月12日[汉武帝征和二年八月癸亥(二十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征和二年[八]月癸亥,地震,压杀人。
   《汉书》卷二七:《五行志》参见:《汉书·武帝纪》
   注:原文二年七月有误。

前88年(汉武帝后元元年七月)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后元元年]秋七月,地震,往往涌泉出。
   《汉书》卷六:《武帝纪》参见:《前汉纪·武帝纪》

前73年5月17日[汉宣帝本始元年四月庚午(初十)];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宣帝本始元年)夏四月庚午,地震。
   《汉书》卷八:《宣帝纪》并见;《前汉纪·宣帝纪》

前67年10月15日[汉宣帝地节三年九月壬申(十九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地节三年]冬十月,诏曰:“乃者九月壬申地震,朕甚惧焉。”又诏:“池籞未御幸者,假与贫民。郡国宫馆,勿复修治。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
   《汉书》卷八:《宣帝纪》
   注:似有破坏,震级偏低。

前48年(汉元帝初元元年)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元帝初元元年)夏四月,诏曰:“……间者地数动而未静……”
   《汉书》卷九:《元帝纪》
   注:下诏时间为初元元匀三夏四月。皇帝下诏自省,遗使亲民。

前41年12月14日[汉元帝永光三年十一月己丑(初八)]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永光三年]冬十一月,诏曰:“乃者己丑地动,中冬雨水,大雾,盗贼并起。”
   《汉书》卷九:《元帝纪》参见;《汉书·五行志》

前35年7月11日[汉元帝建昭四年六月甲申(初五)]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Ⅶ 震级:5
   地震情况:[建昭四年六月甲申]蓝田地震、山崩,壅灞水。安阳(陵)岸崩,壅泾水,水逆流。
   《前汉纪》卷二三:《元帝纪》
   注:《汉书·元帝纪》载;“蓝田地沙石雍霸水,安陵岸崩雍泾水,水逆流”,据此,《前汉纪》。安阳”为“安陵“之误。

前32年(汉成帝建始元年九月)
   参考震中:绥德(37.3°N,110.5°E)
   震中烈度:Ⅴ震级:4
   地震情况:上郡地震。
   (清)洪蕙《延安府志》嘉庆7年刊本
   梅福复上书曰:“……建始以来,日食地震……”
   (汉书)卷六七:《梅福传》
   注:上郡治肤施(今绥德东南25公里)。

前29年1月5日(汉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夜)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建始三年)冬十二月戊申朔,日有蚀之。夜,地震未央宫殿中。
   《汉书》卷一〇:《成帝纪》,《汉书》卷二七《五行志》

前25年~24年(汉成帝河平四年至阳朔元年)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连年日蚀地震,直臣京兆尹王章上封事召见…
   《汉书》卷八二:《王商传》
   注:据《汉书·成帝纪》、《汉书·王商传》王章于阳朔元年冬上封事,下狱死,地震当在此间,此处地震可能系泛指,非一对一地之事。

前13年(汉成帝永始四年)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永始四年]六月甲午,灞陵园门阙灾。出杜陵诸未尝御者归家。诏曰:“乃者,地震京师,水灾屡降,朕甚惧之。有司其悉心明对厥咎,朕将亲览焉”。
   《汉书》卷一〇:《成帝纪》

前16~前9年(汉成帝永始、元延间)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永始、元延之间,日蚀地震尤数,吏民多上书言灾异之应,……
   《汉书》卷八一:《张禹传》
   注:永始四年七月辛未晦,日有蚀之。

前7年11月13日[汉成帝绥和二年九月丙辰(二十一日)]
   参考震中:韩城一带(35.7°N,110.7°E)
   震中烈度:Ⅷ—Ⅸ 震级:(6—7)
   地震情况: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地震,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凡杀415人。
   《汉书》卷二七:《五行志》
   注:前汉自京师长安至北边郡国十三余,地址不详,包括今日甘肃东部,陕西中部,北部,山西,河北西北部,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故震中不确。

前3年(汉哀帝建平四年)
   参考震中: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
   《汉书》卷七二:《鲍宣传》

公元8年春(汉孺子婴居摄三年春)
   参考震中: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孺子婴居摄)三年春,地震。大赦天下。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
   注:震级似偏低。

16年2月20日(新王莽天凤三年二月乙酉(二十四日)]
   参考震中: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新王莽天凤]三年二月乙酉,地震,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桔。大司空王邑因地震之变上书乞骸骨。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
   注:关东当指函关以东。

105年6月20日(东汉和帝元兴元年五月癸酉(二十一日))
   参考震中:凤翔(34.5°N,1C7.4°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元兴元年]五月癸酉,扶风雍地震。
   (晋)袁宏《后汉记》卷一四:《和帝纪》
   注:《后汉书》本纪、五行志均作地裂。

123年(东汉安帝延光二年)
   参考震中:岐山(34.5°N,107.6°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岐山地大震,有声。
   万历《岐山县志》,乾隆《凤翔府志》

161年7月(东汉恒帝延熹四年六月)
   参考震中:扶风(34.3°N,107.8°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延熹四年]六月,京兆、扶风及凉州地震。
   《后汉书》卷七:《桓帝纪》,参见:《后汉书·五行志》
   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延熹)四年,以寇贼免。其年复为司空,秋,以地震免。
   《后汉书》卷六一。《黄琼传》
   注:凉州治陇,今甘肃省张家川以西。

179年5月15日[东汉灵帝光和二年三月乙丑(二十二日))
   参考震中: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光和二年三月乙丑)京兆地震。
   《后汉书》卷八:《灵帝纪》

191年8月1日[东汉献帝和平二年六月丙戌(二十三日))
   参考震中: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献帝初平二年]六月丙戌,京师地震。
   《后汉书》卷一六:《五行志》
   注:初平元年,董卓胁献帝迁都长安,至兴平二年(195年)始东归。《后汉书·献帝纪》云:初平二年“秋七月,司空种拂免。”
193年12月3日[东汉献帝初平四年十月辛丑(二十二日)]
   参考震中: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初平四年十月]辛丑,京师地震。
   《后汉书》卷九:《献帝纪》
   注:《后汉书·献帝纪》云:初平四年十月辛丑,司空杨彪免。“《后汉书·杨彪传》云:三年秋,代淳于嘉为司空,四年以地震免。”
194年2月1日[东汉献帝初平四年十二月辛丑(二十三日)]
   参考震中: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震中情况。[初平四年]十二月辛丑,地震。司空赵温以地震免。
   《后汉书》卷九:《献帝纪》参见:《后汉记·献帝纪》
194年7月7日[东汉献帝兴平元年六月丁丑(初二)]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兴平元年六月丁丑,地震。戊寅又震。
   《后汉书》卷一六:《五行志》卷九。《献帝纪》
286年9月[晋武帝太康七年八月]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太康七年],八月,京兆地震。
   《晋书》卷二九:《五行志》,《晋书》卷三:《武帝纪》
298年2月10日[晋惠帝元康八年正月丙辰(十三日)]
   参考震中:彬县(35.0°N,108.0°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元康)八年正月丙辰,地震。诏发仓禀,赈雍州饥人。
   《晋书》卷四:《惠帝纪》
   元康八年正月丙辰,地震。
   《晋书》卷二九:《五行志》
   注:雍州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界及宁夏南部.震级似偏低.
315年7月22日[晋愍帝建兴三年六月丁卯(初五)]
   参考震中:西安(31.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建兴三年六月丁卯,长安地震。辛巳(十九日)大赦。
   《宋书》卷三四:《五行志》参见:《晋书·愍帝纪》
   注;震级似偏低。
319年(东晋元帝太兴二年)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前赵刘曜率中外精锐以赴之,行次雍城,太史令弁广明言于曜日。昨夜妖星犯月,师不宜行。乃至,敕刘雅等摄围固垒以待大军,地震,长安尤甚。三年曜发雍攻陈仓。
   《晋书》卷一〇三:《载记·刘曜》
   前赵刘曜光初二年,曜率中外精锐以赴之,行次雍城……地震,长安尤甚。
   (清)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卷六:《前赵》
366年(十六国前秦苻坚建元二年)
   参考震中:陇县西南(34.7°N,106.4°E)
   震中烈度:Ⅶ+ 震级:5
   地震情况:[前秦苻坚建元]二年,秦、雍二州地震裂,水泉涌出,金象生毛,长安大风震电,坏屋杀人。
   《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三三:《前秦》参见:《晋书·载记·苻坚》

412年(十六国后秦姚兴弘始十四年)
   参考震中:西安(34.3° 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震群)
   地震情况:[后秦姚兴弘治十四年]所在地震,前后156(日),公卿抗表请罪。
   《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五三:《后秦》
   参见:《晋书·载记·姚兴传》
   注:所在当指京师,后泰姚兴建都长安。

417年(十六国后秦姚弘永和二年)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后秦姚弘永和二年,国中地震,百草皆自反。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九九

429年12月12日(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六年十一月朔)
   参考震中: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宋文帝元嘉六年],秦地震,野草皆自反。
   《资治通鉴》卷一二一:《宋纪》
   注:秦指西秦,都长安。

477年6月(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五月)
   参考震中:横山北(38.1°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太和元年]五月,统万镇地震,有声如雷。
   《魏书》卷一一二:《灵征志》
   注:统万镇在今横山县西,北魏置夏州于此。一说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

515年2月8日[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正月癸丑(初九日)]
   参考震中:大荔北(34.8°N,109.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延昌]四年正月癸丑,华州地震。
   《魏书》卷一一二:《灵征志》
   注:北魏华州治李润堡,今陕西大荔北。

521年9月(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八月)
   参考震中:凤翔(34.5°E,107.4°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魏孝明帝正光二年八月,岐雍地震。
   顺治《扶风县志》乾隆《凤翔府志》
   注:《魏书·灵征志》作:“正光二年六月,秦州地震有声,东北引。”北魏,秦州治上邽,今天水;歧雍凤翔在今凤翔县南。567年7月22日(北周武帝天和二年闰六月庚午(初一))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周高祖武皇帝天和二年]闰月庚午,地震。
   《周书》卷五:《武帝纪》
   注:北周建都长安。今西安西北。

594年6月21日[隋文帝开皇十四年五月辛酉(二十八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隋文帝开皇十四年]五月辛酉,京师地震。关内诸州旱。……八月辛未,关中大旱,人饥。上率户口就食于洛阳。
   《隋书》卷二:《高祖纪》,参见:《隋书·五行志》
   注:隋京师在大兴城,今西安市;隋开皇二年至三年(582~583年)于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塬南侧筑大兴城。

600年12月13日[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十一月戊子(初三)]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Ⅶ 震级:5
   地震情况。[开皇二十年]十一月戊子,天下地震,京师大风雪。
   《隋书》卷二:《高祖纪》
   是月,当受册……其夜烈风大雪,地震山崩,民舍多坏,压死者百余口。
   《隋书》卷三:《炀帝纪》
   开皇二十年十一月,京都大风,发屋拨树。秦陇压死者千余人。地大震,鼓皆应。净刹寺钟三鸣,佛殿门锁自开,铜象自出户外。
   《隋书》卷二三:《五行志》
   (隋书曰)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废太子勇,以晋王广为皇太子。将册之夜,烈风大雪,地震山崩,人舍多坏,杀人。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八八〇
   注:震中不确,似应在陇县一带,《隋书·高祖纪》开皇二十年十一月戊子,“以晋王广为皇太子。”

602年4月29日[隋文帝仁寿二年四月庚戌(初三)]
   参考震中:扶风(34.4°N,107.8°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仁寿二年]夏四月庚戌,岐、雍二州地震。
   《隋书》卷二:《高祖纪》,参见:《隋书·五行志》
   注:隋歧州治雍县,今凤翔;雍州治长安,大兴,今西安市。

619年11月11日[唐高祖武德二年九月乙未(三十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唐高祖武德二年九月]乙未,京师地震.
   《旧唐书》卷一:《高祖纪》
   注:唐京师为长安,今西安市,下同。

620年3月12日[唐高祖武德三年二月丁酉(初三)]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京师西南地有声如山崩。
   《旧唐书》卷一:《高祖纪》
   注:疑为山崩。

633年11月27日[唐太宗贞观七年十月乙丑(二十一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太宗]贞观七年十月乙丑,京师地震。
   《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参见:《新唐书·太宗纪》

671年10月(唐高宗咸亨二年九月)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咸亨二年)秋九月,地震。
   《旧唐书》卷五:《高宗纪》
   注:此条地震,旧、新唐书均不书地名,是发生于京师还是东都,待考。

677年2月2415[唐高宗仪凤二年正月庚辰(十七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仪凤二年正月)庚辰,京师地震。
   《旧唐书》卷五。《高宗纪》,参见:《新唐书·五行志》

682年11月9日(唐高宗永淳元年十月甲子(初五))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永淳元年]冬十月甲子,京师地震。
   《旧唐书》卷五:《高宗纪》

687年8月26日[唐武后垂拱三年七月乙亥(十三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垂拱三年七月乙亥,京师地震。
   《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
   注:《新唐书·则天皇后纪》记:“光宅元年二月甲子,皇帝(李旦)率群臣上尊号于武成殿”
   《唐六典》云武成殿在洛阳官,武则天定都洛阳,则京师当为洛阳。故1983年版《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震中定为洛阳。

688年8月3日(唐武后垂拱四年七月戊午(初二))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垂拱四年七月]戊午,京师地震。
   《新唐书》卷四:《则天皇后纪》
   (垂拱四年七月)戊午,(京师地)又震。
   《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
   注:同上条,垂拱四年八月地震则记为神都地震,神都为洛阳,故京师当为长安。

736年11月9日[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十月戊申(初二)]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开元二十四年]十月戊申,京师地震。
   《新唐书》卷五:《玄宗纪》

738年4月18日[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三月癸巳(二十五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开元]二十六年三月癸巳,京师地震。
   《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
   注:《旧唐书·玄宗纪》作:开元二十六年三月“癸未(十五日),京兆地震”,唐京兆府治长安。

767年12月21日[唐代宗大历二年十一月壬申(二十六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代宗]大历二年十一月壬申,京师地震,有声自东北来,如雷者三。
   《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参见:《旧唐书·五行志》
   注:《旧唐书·天文志》作:“壬戍(十六日),京师地震,有声如雷,自东北来。”

768年6月9日[唐代宗大历三年五月癸亥(二十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大历三年五月]癸亥,地震。
   《新唐书》卷六:《代宗纪》
   注:新、旧唐书中均无地址记载。

769年3月29日[唐代宗大历四年二月丙戌(十七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大历)四年二月丙辰夜,京师地震,有声如雷者三。
   《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

769年6月27日[唐代宗大历四年五月丙戊(十九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大历四年]五月丙戌,京师地震。
   《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
   注:《新唐书·五行志》作“大历。三年五日丙戌,又震”。

780年5月18日[唐德宗建中元年四月己亥(初五)]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建中元年四月己亥,京师地震。
   《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参见《旧唐书·德宗纪》
   注:新、旧唐书本纪均未注明地震地点。

782年7月27日[唐德宗建中三年元月甲子(十三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建中三年六月]甲子,京师地震。
   《旧唐书》卷一二:《德宗纪》

783年5月23日[唐德宗建中四年四月甲子(十八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建中四年四月]甲子,京师地震,生黄白毛,长尺余。
   《旧唐书》卷一二:《德宗纪》

783年6月9日[唐德宗建中四年五月辛巳(初五)]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建中四年]五月辛巳夜,京师地震。
   《旧唐书》卷一二:《德宗纪》,参见:《新唐书·五行志》

786年6月21日[唐德宗贞元二年五月己酉(二十一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贞元二年五月己酉,(京师)又震。
   《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

788年1月12日[唐德宗贞元三年十一月己卯(二十九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贞元]三年十一月已卯夜,京师地震,是夕者三,鸟巢散落,人多去室,东都、蒲、陕亦然。
   《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
   注:《旧唐书》卷一二《德宗纪》又记作十一月丁丑是夜,京师地震,疑为同一次地震。

788年2月12日[唐德宗贞元四年正月庚戌朔(初一)]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Ⅶ 震级:5
   地震情况:(贞元]四年正月朔日,德宗御含元殿受朝贺。是日质明,殿阶及栏槛三十余间,无故自坏,甲士压死者十余人。其夜,京师地震。二日、三日又震,十八日(2月29日)、十九日(3月1日)、二十一日(3月3日)又震,帝谓宰臣曰“盖朕寡德,屡致后土震惊,但当修政,以答天谴耳”。二十三日(3月5日)、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又震,时金、房州尤甚,江溢山裂,屋宇多坏,人皆露处。至二月三日壬午(8月15日)、甲申(3月17日)、乙酉(3月18日)、丙申(3月26日);三月甲寅(4月16日)、己未(4月21日),庚午(5月2日)、辛未(5月3日)又震,京师地生毛,或白或黄,有长尺余者。五月丙寅、丁卯(6月27、28日)、八月甲辰(10月3日)又震,其声如雷。
   四年正月庚戌朔,京师地震,大赦,是岁京师地震凡二十。
   《旧唐书》卷三〇:《五行志》,卷一三:《德宗纪》
   注:安康东南地震发生于3月8日

788年3月8日[唐德宗贞元四年正月乙亥(二十六日)]
   参考震中:安康东南(32.5°N,109.4°E)
   震中烈度:Ⅷ 震级:6
   地震情况;(贞元四年正月)乙亥,(京师)地震,金、房尤甚,江溢山裂,庐分多坏,居人露处。
   《旧唐书》卷一三:《德宗纪》,参见:《新唐书·五行志》
   注:金州治西城,今安康;房州治房陵,今湖北房县

794年5月9日[唐德宗贞元十年四月戊申(初六)]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Ⅵ 震级:4
   地震情况:(贞元)十年四月戊申,京师地震,癸丑(5月14日)又震,侍中浑瑊第有树涌出,树枝皆载蚯蚓。
   《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

797年8月8日[唐德宗贞元十三年七月乙未(十二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贞元]十三年七月乙未日,司天监奏,今日午时,震从东来,须臾而止,
   《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

812年9月(唐宪宗元和七年八月)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宪宗]元和七年八月,京师地震。宪宗谓侍臣曰:“昨地震,草树皆摇,何祥异也?”
   《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

815年11月(唐宪宗元和十年十月)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元和]十年十月,京师地震。
   《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参见:《新唐书·宪宗纪》

816年3月31日[唐宪宗元和十一年二月乙丑(二十九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元和十一年二月]乙丑,地震。
   《新唐书》卷七:《宪宗纪》
   [元和]十一年二月丁(乙)丑,(京师地)又震。
   《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
   注:元和十一年二月无丁丑,故从《新唐书》作乙丑。

817年2月6日[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正月丁丑(十七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元和)十二年正月丁丑,地震
   《新唐书》卷七:《宪宗纪》

820年3月18日[唐宪宗元和十五年闰正月戊辰(二十五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元和]十五年(闰)正月,穆宗即位,戊辰,始朝群臣于宣政殿,是夜地震。
   《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
   注:据《资治通鉴》记:元和十五年闰正月。

828年2月4日[唐文宗太和二年正月壬申(十五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文宗)太和二年正月壬申,地震。
   《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参见:《新唐书·文宗纪》

833年7月9日[唐文宗太和七年六月甲戌(十八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太和)七年六月甲戌又震。
   《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

885年4月11日[唐文宗太和九年三月乙卯(初十)]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情况:Ⅵ 震级:4
   地震情况:[太和]九年三月乙卯,京师地震,屋瓦皆坠,户牖间有声。
   《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

836年2月25日[唐文宗开成元年二月乙亥(初五)]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Ⅵ 震级:4
   地震情况:开成元年二月乙亥夜四更,京师地震,屋瓦皆坠,户牖之间有声。
   《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参见:《新唐书·五行志》

837年12月6日[唐文宗开成二年十一月乙丑(初五)]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开成]二年十一月乙丑夜,京师地南北微震。
   《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卷一七:《文宗纪》

839年12月5日[唐文宗开成四年十月甲戌(二十六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开成四年十月]甲戌,地震。
   《新唐书》卷八:《文宗纪》
   注:此震《新唐书·文宗纪》无地址记载;《五行志》记(京师)又震。

843年1月27日[唐武宗会昌二年十二月癸未(二十四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会昌]二年十二月癸未,京师地震.
   《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

860年5月24日[唐宣宗大中十四年五月庚戌(初一)]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宣宗大中]十四年五月庚戌,京师地震,山谷禽兽惊走
   (宋)王 溥《唐会要》卷四二
   [咸通元年]五月,京师地震。
   《新唐书》卷九:《懿宗纪》
   注:懿宗于宣宗大中十四年十一月丁丑改元咸通。

877年1月[唐僖宗乾符三年十二月]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乾符三年)十二月,京师地震有声.
   《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

879年3月[唐僖宗乾符六年二月]
   参考震中:蓝田(34.2°N,109.3°E)
   震中烈度:Ⅶ 震级:5
   地震情况:[乾符]六年二月,京师地震,有声如雷,蓝田山裂水涌。
   《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

880年(唐僖宗广明元年正月)
   参考震中:岐山(34.5°N,107.8°E)
   震中烈度;Ⅵ 震级:4
   地震情况:[广阴元年]正月,凤翔等处地震,岐山复崩,节度使郑畋上其事。
   (宋)王 溥《唐会要》
   注。引自明万历以后地方志,1983年《中国地震目录》作;疑山崩地震”

927年11月22日[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十月癸卯(二十五日)]
   参考震中:凤翔(34.5°N,107.4°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天成二年十月癸卯]凤翔奏,地震。
   《旧五代史》卷三八:《明宗纪》

996年11月2日(宋太宗至道二年九月十九日)
   参考震中:长武一带(35.2°N,107.3°E)
   震中烈度:Ⅷ—Ⅸ 震级:(7—8)
   地震情况:至道二年九月丙成(十九日)秦晋诸州昼夜十二震。
   《宋史》卷五:《太宗纪》
   至道二年九月十九日,京兆府地昼夜十二震。
   (宋)李若水《宋太宗实录》卷七九
   二年十月潼关西至灵州、夏州、环、庆等州地震,城郭庐舍多坏。
   《宋史》卷六七:《五行志》
   [至道二年]九月十九日未时、永兴、环州、庆州、延州、清远军、隰州同日同时六处地震,塌损城墙,毁坏庐舍,(所)在处州府不敢不奏,所属转运不敢不申。泊灵州送粮草回来,死者十有余万。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
   冬十月,夏州地震,李继迁将寇夏州,会地震百余日,城郭庐舍多坏,不敢驻营,去。(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六
   注:永兴军,治长安;环州,治通远(今甘肃环县);庆州,治安化,(今甘肃庆阳);廷州,治肤施(今延安);清远军,治今甘肃环县西北;隰州治隰川(今山西隰县),秦州治成纪,(今甘肃天水);晋州,治临汾;灵州,治迥乐,(今宁夏灵武西南)。

1072年11月3日[宋神宗熙宁五年九月丙寅(二十一日)]
   参考震中:华县(34.5°N,109.8°E)
   震中烈度:Ⅶ 震级:5
   熙宁五年九月丙寅,华州少华山前阜头峰崩,东西五里,南北十里,溃散坟裂,涌起堆阜,各高数丈,长若堤岸,至陷居民六社,凡数百户、林木庐舍亦无存者。并山之民言数年以来,峰上常有云气,每遇风雨,即隐隐有声。是夜初昏,略无风雨,山上忽雾起,有声渐大,地遂震动,不及食顷而山摧。
   《宋史》卷六七:《五行志》
   先是穴居虎豹之属尽避去,人独不知,遂罹祸,山以夜崩,声震百里外,西岳寺门皆震动,钟鼓成声。
   《河南邵氏闻见没录·道山清》
   阜头峰下,山裂水出,名曰移山潭,又曰白崖湖或莲花池,湖畔有大石,高四丈,周一百七十余尺,名曰眠云石,又名移山石,刻有明清题词多矣七,其崩山遗址名曰半载山,又曰复成山。
   《宋名臣奏议》参见:(清)刘于义《陕西通志》雍正13年刊本,(清)李恩继《同州府志》咸丰2年刊本
   注:有认为是山崩。

1089年春(宋哲宗元祐四年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元祐)四年春,陕西、河北地震。
   《宋史》卷六七:《五行志》
   注:陕西路治京兆府,辖境约当今陕西、宁夏的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地及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地区。河北路治大名府。

1124年4月19日[宋徽宗宣和六年闰三月辛巳(初四)]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Ⅶ 震级:5
   地震情况:[宣和六年]京师、河东、陕西地大震。
   《宋史》卷二二:《徽宗纪》
   陕西、河东地大震,陵谷易处,徽宗命黄潜善察访陕西,潜善归不以实闻,信言震而已。
   《宋史》卷四七二:《黄潜善传》
   宣和六年七月,诏:“已降处分,陕西昨因地震,摧塌屋宇,因而死伤弓箭手,内合承袭人,速具保明闻奏”。
   《宋史》卷一九〇:《兵志》

1128年2月15日[宋高宗建炎二年正月戊戌(十三日)]
   参考震中: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高宗建炎二年正月戊戌,金将娄宿围城,弥旬无外援,长安地大震,乘地震而入,城遂陷。
   《宋史》卷六七:《五行志》
   (高宗建炎二年正月戊戌)是日娄宿陷长安,娄宿围城弥旬,外援不至。……时地大震,敌因其势以入,城遂陷。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金将罗索乘地大震,进攻长安。
   (宋)熊克《中兴小记》卷二

1161—1189年间(金世宗大定年间)
   参考震中:周至郝村(34.2°N,108.2°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杨震祠在(周至)郝村,大定年(间)地震圮,后裔重建。
   (清)舒其绅《西安府志》乾隆44年刊本

1200年12月(宋宁宗庆元六年十一月)
   参考震中:延安(36.6°N,109.4°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庆元六年十一月,陕北地震。
   (宋)刘时举《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卷一二
   注:金完颜亮天德二年(1150年)置陕西路统军司,治京兆府,即今西安市。陕北当指陕西路北部地区。

1222年(金宣宗兴定末)
   参考震中:乾县(34.6°N,108.2°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关中地震,乾守吕君子成偏祷祠庙,请为祝文,凡二十有四首,援笔立成,文不加点(元好问杨奂神道碑)。
   (明)宋延佐《还山遗稿》
   注:《金史》无载,《汇编》未收录。

1307年(元成宗大德十一年)
   参考震中:岐山(34.5°N,107.8°E)
   震中烈度:Ⅵ 震级:4
   地震情况:[大德]十一年,地震,岐山崩。扶风亦震。
   万历《岐山县志》,万历《扶风县志》
   注:《汇编》中无录,大德十一年三月有固原地震,故疑为固原地震波及。

1324年12月24日(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十二月庚申(初八))
   参考震中:大荔(34.8°N,109.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泰定元年)十二月庚申,奉元路同州地震,有声如雷。
   《元史》卷五〇:《五行志》

1327年9月(元泰定帝泰定四年八月)
   参考震中:留坝(33.7°N,107.2°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泰定四年]八月,巩昌通渭县山崩。碉门地震,有音如雷,昼晦。天全道山崩,飞石毙人。凤翔、兴元、成都、峡州、江陵同日地震。
   《元史》卷三〇:《泰定帝纪》,参见:《元史·五行志》

1368年11月24日[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十月辛巳(十四)]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至正二十八年]十月辛已,陕西地又震。
   《元史》卷五一:《五行志》

1377年2月22日[明太祖洪武十年正月癸巳(十四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洪武十年正月癸巳],西安府地震。
   《洪武实录》卷一一一

1391年4月29日[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壬子(二十五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壬子夜,西安府地震。
   《洪武实录》卷二〇八

1448年9月30日[明英宗正统十三年九月丙戍(初三)]
   参考震中:榆林(38.3°N,109.7°E)
   震中烈度:Ⅷ 震级:5
   地震情况:[正统十三年九月丙戌],延安榆林庄塞(寨)地震,颓其城百二十一丈。上命总兵官都督佥事王祯等修完之。
   《正统实录》卷一七。
   注:明榆林庄寨原属延安府,成化中始于北置榆林卫,亦称榆林镇,即今榆林县。

1472年9月23日[明宪宗成化八年八月乙酉(二十一日)]
   参考震中:榆林(38.3°N。109.7°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成化八年八月]乙酉,陕西榆林城地震,有声如风涛。
   《成化实录》卷一〇七
   注:乾隆《陇州续志》载:成化八年十二月祀西镇吴山文云:“比者榆林地震,陇州雨雹,北山开裂,久而复合”。

1478年2月3日[明宪宗成化十四年正月朔]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成化十四年正月元日,关中及河套地震。
   (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七

1481年2月(明宪宗成化十七年正月)
   参考震中:华阴(34.6°N,110.1°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成化十七年正月,华阴地震。
   (明)李可久《华州志》卷一〇,光绪8年重刊隆庆6年本。

1481年5月10日[明宪宗成化十七年四月丙辰(十二日)]
   参考震中:大荔(34.8°N,109.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成化十七年四月丙辰],陕西同州地震有声。
   《成化实录》卷二一四

1482年5月30日[明宪宗成化十八年五月辛巳(十三日)]
   参考震中:岐山(34.4°N,107.6°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成化十八年五月辛巳],陕西岐山县地震。
   《成化实录》卷二二七

1482年10月10日[明宪宗成化十七年闰八月甲午(二十八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成化十八年闰八月甲午],陕西西安府及徽州地震,守臣以闻。
   《成化实录》卷二三一

1483年3月(明宪宗成化十九年二月)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成化十九年二月]是月,陕西西安、巩昌二府,岷州卫,靖(静)宁州俱地震。
   《成化实录》卷二三七

1484年4月15日[明宪宗成化二十年三月丁未(二十日)]
   参考震中:陇县(35.1°N,107.2°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三月丁未,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郑时奏:……凤翔,平凉等府地震,有声如雷。百姓流移,父子离散,积尸暴野。
   《成化实录》卷二五〇

1484年7月(明宪宗成化二十年六月)
   参考震中:白水(35.2°N,109.6°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成化)二十年夏六月,旱饥地震。
   (清)梁善长《白水县志》卷一,乾隆19年刊本(以下简称乾隆《白水县志》)

1484年10月2日[明宪宗成化二十年九月丁酉(十三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成化二十年九月]丁酉,陕西西安府地震。
   《成化实录》卷二五六

1484年10月26日[明宪宗成化二十年十月辛酉(初七)]
   参考震中:西安(31.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成化二十年十月]辛酉,陕西西安府地震。
   《成化实录》卷二五七

1485年4月5日[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三月壬寅,癸卯]
   参考震中:彬县(36.0°N,108.0°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三月壬寅,邠州一日再震,翌日复震,皆有声。
   《成化实录》卷二六三
   注:《成化实录》作三月甲辰(二十三日)、《国榷》作“三月壬寅(二十一日)”。

1486年6月(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五月)
   参考震中:商县(33.9°N,109.9°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成化二十二年五月]商州地震。
   (明)赵廷瑞《陕西通志》嘉靖21年刊本
   注;康熙《山阳县志》作:成化二十二年地震,《汇编》未收录。

1487年8月10日(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
   参考震中:临潼(34.4°N,109.2°E)
   震中烈度:Ⅷ 震级:6
   地震情况:(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关中地震,声如雷,山多崩圮,屋舍一环,男女死者1900余人。
   (清)贾汉复《陕西通志》康熙6年刊本
   (以下简称康熙《陕西通志》)。
   (清)黄家鼎《咸宁县志》康熙7年刊本
   临潼:[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地震如雷,屋舍多坏,男女死者甚众。
   (清)赵于京《临潼县志》卷六康熙44年刊本
   西安:嘉靖三十年王鹤荐福寺塔题字云:我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彻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
   《明人王鹤荐福寺题记》
   注:题记现存西安小雁塔北门门楣上。
   咸阳:[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地震如雷,庐舍多倾,死者甚众,冬大饥,死者大半。(原注:秦中一览)
   (清)臧应桐《咸阳县志》)卷二一乾隆16年刊本,(以下简称乾隆《咸阳县志》)
   高陵:[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地震。
   (清)丁应松《高陵县志》卷四 雍正10年刊本
   (以下简称雍正《高陵县志》)
   白水:[成化]二十三年秋,地震声如雷,是岁仍饥。
   乾隆《白水县志》卷一
   黄陵:[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地震,声如雷。冬大饥,民死亡过半。
   (清)丁瀚《中部县志》卷二嘉庆12年刊本
   洛川:[成化]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地震。
   (清)刘毓秀《洛川县志》卷一嘉庆11年刊本
   (以下简称嘉庆《洛川县志》)

1488年1月14日(明孝宗弘治元年正月朔)
   参考震中:绥德(37.6°N,110.2°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弘治元年正月朔,地震有声。
   (清)吴忠诰《绥德州志》卷一乾隆49年刊本

1488年12月(明孝宗弘治元年十一月)
   参考震中:洛川(35.8°N,109.4°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弘治元年十一月地震。
   嘉庆《洛川县志》卷一

1492年10月10日[明孝宗弘治五年九月丁亥(十九日)]
   参考震中:渭南(34.5°N,109.5°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五年九月丁亥],陕西渭南县地震。
   《弘治实录》卷六七

1494年11月25日[明孝宗弘治七年十月癸未(二十八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七年十月癸未)陕西西安府地震,明(次)日高陵县复震。
   《弘治实录》卷九三
   注:原文为“明日”,疑有误。

1494年11月26日[明孝宗弘治七年十月甲申(二十九日)]
   参考震中:高陵(34.6°N,109.0°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参见上条)

1495年5月21日[明孝宗弘治八年四月庚辰(二十七日)]
   参考震中:渭南(34.5°N,109.5°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八年四月庚辰]陕西渭南县、辽宁盖州卫同日地震,有声如雷。
   《弘治实录》卷九九

1495年12月6日[明孝宗弘治八年十一月己亥(二十日)]
   参考震中:安康(32.7°N,109.3°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八年十一月已亥]陕西金州及洵阳县地震,有声如雷。
   《弘治实录》卷一〇六
   汉中:(弘治)八年十一月地震。
   (清)严如煜《汉南续修郡志》卷二三 嘉庆19年本

1495年12月(明孝宗弘治八年十月)
   参考震中:白水(35.3°N,109.5°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弘治八年冬十一月地震。
   乾隆《白水县志》卷一
   [弘治]八年十一月,陕西、贵州地震。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二一

1496年2月20日[明孝宗弘治九年二月乙卯(初七)]
   参考震中:安康(32.7°N,109.0°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九年二月乙卯]陕西金州地震。
   《弘治实录》卷一〇九

1497年2月27日[明孝宗弘治十年正月戊辰(二十六日)]
   参考震中:榆林(38.3°N,109.7°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十年正月)戊辰,陕西榆林卫,宁夏城及灵州同日地震有声。
   《弘治实录》卷一二一
   注:《明史·五行志》作:是岁(十年)真定、宁夏、榆林,镇番、灵州,太原皆震,屯留尤甚,如舟将震,屋瓦皆落。
1501年1月19日(明孝宗弘治十四正月庚戌朔)
   参考震中:朝邑(34.8°N,110.1°E)
   震中烈度:Ⅸ 震级:7
   地震情况:(弘治十四年正月庚戌)陕西延安、庆阳二府,潼关等卫,同、华等州,咸阳、长安等县,是日至次日地皆震,有声如雷。而朝邑县尤甚。自是日以至十七日频震不已,摇倒城垣楼檐,损坏官民庐舍共5400余间,压死男妇160余人。头畜死者甚众,县东17村所在地坼,涌水泛溢,有流而成河者。是日河南陕州及永宁县、卢氏县、山西平阳府及安邑、荣河等县,各地震有声。蒲县自是日至初九日,日震三次或二次,城北地坼,涌沙出水。
   《弘治实录》卷一七〇
   辛酉弘治十四年正月,陕西西安、延安、庆阳、潼关等处,地震有声,朝邑县地震尤甚,声响如雷,震倒官民房屋五千余间,压死男妇170,自朔至望日,震尚未息。不时动摇,县东安昌八里。遍地窍眼涌水,有震开裂缝,长一、二丈或四、五丈者,涌出溢流如河。
   (明)陈建《皇明通纪》卷一三
   弘治十四年岁次辛酉正月庚戌朔,越某日,关内道右参政章元应率华阴县丞张鉴等祭华山,地震祭文日:弘治辛酉正月元日、二日,环关辅属境郡邑同时地震者三,有声如雷,动摇官民屋庐。朝邑一县震动尤甚,城垣、楼堞、公廨民居倾摧略半,被压死伤甚伙,二日、四日以至旬日仍震不已,陵谷坼裂,水泉涌出,人民惊惶,四散逃避,露坐野宿,无所依栖,扶老携幼,啼声在路,讹言沸腾,群心惑乱,城市乡村为之一空。
   (清)姚远寿《华岳志》卷四:《地震祭文》乾隆27年刊本
   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燕忠奏称;据西安并长安等县申称:弘治十四年正月初一日申时分,忽然地震,有声从东北起响,向西南而去,动摇军民房屋。本日酉时分复响,有声如前,至次日寅时又响如前,据朝邑县申,本年正月初一日并初二日寅时地震,声响如雷,自西南起,将本县城楼垛口并各衙门监仓等房及概县军民房屋,震摇倒塌,共5485间,压死大小男女170名口,压伤94名口,压死头畜391头只。及县东北、正东、东南地方安昌八里19处遍地窍眼,涌出水深浅不等,汛流震开裂缝,长约一、二丈,四、五丈者,涌出溢流,良久方止,蔡家堡、严伯村等,四处涌出,几流成河,不明(时)动摇,自本日起至十五日尚震未息,人民惊惶四散,逃避高阜去处塔庵存在住等因。据延安、庆阳二府及直隶潼关等处各申称,所属州县与前长安等县同时地震,声势相同。又访河南府灵宝等县,亦各地震如前。
   (明)马文升《马端肃公奏议》卷七
   弘治十四年正月元日,关中地震,朝邑为甚,坏城郭官民庐舍,高原井竭,卑湿地裂,奄忽水深尺许,蒸庶惊惶四出,压死四百余人。至十一月犹震不已。
   (明)郭 实《续朝邑县志》卷八万历12年刊本
   弘治十四年正月朔,蒲州地震,有声如雷,形势闪荡,如舟在浪中,官民墙屋倾颓,压死人民甚多。
   (明)傅淑训《平阳府志》卷一〇 顺治2年修锓万历43年本
   地方志书有记此地震者如下:朝邑、韩城、同州、大荔、华州、华阴、澄城、淳化、富平、白水、三原、长安、咸阳、陇州、临潼、延安、中部(黄陵)、清涧、庆阳、平凉、崇信、环县、静宁、永宁(洛宁)、平阳、蒲州等州县。
   大荔:弘治十四年正月元日地大震,自朔至望犹未息,州县压死人民甚众。
   (清)张一英《同州志》卷一六 天启5年刊本
   白水:弘治十四春正月朔,地震泉涌,庐舍摇倒,人畜压毙。
   乾隆《白水县志》卷一
   韩城:弘治十四春正月朔,地震韩城,声响如雷。
   (明)苏 进《韩城县志》卷六 万历35年刊本
   华州:弘治十四年同华诸州、潼关卫连日地震,其声如雷。
   (清)吴炳南《三续华州志》光绪8年刊本
   华阴:弘治十四年正月地震。
   (明)王九畴《华阴县志》卷七 万历42年刊本
   澄城:弘治正月朔地大震,自朔至望未已,压死人民甚众。
   (清)姚钦明《澄城县志》卷一 顺治6年刊本
   淳化:弘治十四年正月朔,西安地震。[1.1]
   康熙《淳化县志》
   富平:弘治十四年正月朔至望地震。
   (清)乔履信《富平县志》卷八 乾隆5年刊本
   三原:弘治十四年庚戌朔,陕西长安诸县连日地震,有声如雷。
   (清)张象魏《三原县志》乾隆31年刊本
   长安:弘治十四年地震。[1.1]嘉庆《长安县志》
   临潼:弘治十四年地震。[1.1]民国《临潼县志》
   咸阳:弘治十四年正月元日,关中地震,至十一月震犹不已。
   (明)张应诏《咸阳县新志》万历19年刊本
   延安:弘治十四年正月朔,延安地震有声。
   (清)陈天植《延安府志》卷一康熙19年刊本
   清涧:[弘治十四年]正月,地震有声。[1.1]道光《清涧县志》
   黄陵:弘治十四年地震。[1.1]嘉庆《中部县志》
   陇县:去年七月以来,陕西地方肃、浪等处,天鼓鸣响,地震有声,已非一次。今年正月元日至十七日西安、延绥、庆阳等处,地震不已,而朝邑一县被灾尤甚,地裂泉涌,水流成渠,摇倒房屋,压死人畜以千百计。
   (清)吴炳《陇州续志》卷八:弘治十四年六月祀西镇
   吴山文,乾隆31年刊本
   山西永济:有声如雷,环庐舍,压死人民甚众。
   嘉靖《山西通志》卷三一
   甘肃、平凉、庆阳:弘治十四年正月朔,平凉、庆阳地震,有声如雷,地裂涌水,自朔至望未已。
   乾隆《甘肃通志》卷二四
   环县:弘治十四年正月庚戌地大震,有声如雷。
   乾隆《环县志》卷一〇
   注:乾隆《庆阳府志》、光绪《平凉县志》、《崇信县志》均记有此次地震。

1501年3月15日~4月2日[明孝宗弘治十四年二月乙未(十六日)至三月癸亥(十五日)]
   参考震中:朝邑(34.8°N,110.1°E)余震29次。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十四年二月乙未、蒲州地又震,至三月癸亥,凡二十九震,自后朝邑屡震。
   《明史·五行志》
   [弘治十四年三月癸亥]山西蒲州地震,自二月二十六日乙巳至是日凡二十九次。
   《弘治实录》卷一七二

1501年7月3日[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六月乙未(十九日)]
   参考震中:朝邑余震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十四年六月)乙未,陕西朝邑县地连震,有声如雷。
   《弘治实录》卷一七五

1501年7月17日[明孝宗弘治十四年七月己酉(初三)]
   参考震中:朝邑余震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十四年七月己酉]陕西朝邑县地震有声。
   《弘治实录》卷一七六

1501年7月26日[明孝宗弘治十四年七月戊午(十二日)]
   参考震中:朝邑余震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十四年七月戊午)陕西同州朝邑县地震。
   《弘治实录》卷一七六

1501年7月27日[明孝宗弘治十四年七月已未(十三日)]
   参考震中:朝邑余震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十四年七月己来)陕西朝邑等县地复震。
   《弘治实录》卷一七六

1501年10月3日[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八月丁卯(二十二日)]

   参考震中:高陵(34.5°N,109.3°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十四年十月丁卯]河南光州及陕西高陵、渭南等县,俱地震有声。
   《弘治实录》卷一七八

1501年11月27日[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十月壬戌(十七日)]
   参考震中:朝邑余震
   震中烈度: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十四年八月壬戌]陕西朝邑县亦地震。
   《弘治实录》卷一八〇

1501年12月6日[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十月辛未(二十六日)]
   参考震中:朝邑余震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十四年十月辛未]陕西朝邑县地震,有声如雷。
   《弘治实录》卷一八〇

1502年1月17日[明孝宗弘治十四年十二月癸丑(初九)]
   参考震中:朝邑余震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陕西朝邑县地连震,俱有声如雷,摇动房屋,鸡犬鸣吠。
   《弘治实录》卷一八二

1502年5月1日[明孝宗弘治十五年三月丁酉(二十五日)]
   参考震中:朝邑余震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十五年三月)丁酉,陕西朝邑县地震,有声如雷。
   《弘治实录》卷一八五

1502年8月3日(明孝宗弘治十五年七月辛未朔)
   参考震中:华县(34.5°N,109.7°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十五年七月辛未)陕西华州地震有声。
   《弘治实录》卷一八九

1502年10月15日(明孝宗弘治十五年九月十五日)
   参考震中:岐山(34.4°N,107.6°E)
   震中烈度:Ⅵ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十五年九月十五日雷雨交作,山震地裂,润德泉复出。
   万历《岐山县志》卷一

1503年7月25日[明孝宗弘治十六年七月丁卯(初三)]
   参考震中:乾县(34.6°N,108.2°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十六年七月丁卯)陕西乾州地震。
   《弘治实录》卷二〇一

1504年(明孝宗弘治十七年)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十七年雨雹伤稼,地震两次。
   嘉靖《陕西通志》卷四〇

1505年3月8日[明孝宗弘治十八年二月乙未(初三)]
   参考震中:朝邑(34.8°N,110.1°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十八年二月乙未]午刻,陕西朝邑县地震,有声如雷。
   《弘治实录》卷二二一
   据陕西布政司呈为地震事,节据西安、平凉、庆阳等府,朝邑、固原、环、庆等州县各申称:弘治十八年二、三、四、六等月,日时不等,各地震,响声如雷,摇动军民房屋。……窃见陕西各府州县,今年二月以来,地震山倾之变屡见,胡羌出没之区,夏旱秋乾之灾,遍满于关辅根本之地。
   (明)杨一清《关中奏议全集》卷六

1505年10月1日[明孝宗弘治十八年九月丙戌(初五)]
   参考震中:朝邑(34.8°N,110.1°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弘治十八年九月丙戌)陕西朝县地震,有声如雷,次日复震。
   《正德实录》卷五

1506年3月17~19日[明武宗正德元年二月癸酉(二十三日)至乙亥(二十五日)]
   参考震中:郃阳(35.3°N,110.1°E)
   震中烈度:Ⅶ 震级:5
   地震情况:[正德元年二月乙亥]陕西郃阳县自是月癸酉至是日,地震十余次,有声如雷,从东北向西南,摇动民居树株。
   《正德实录》卷一〇
   正德元年二月癸酉至乙亥,郃阳地震者十余,有声如雷。
   《明史·五行志》
   正德元年二月,西安府郃阳地震。(原注:连震六次,皆有声如雷动,毁民间房屋无算。)
   嘉靖《陕西通志》卷四。
   注:天启《同州志》作:元年郃阳地震,环庐舍。

1506年冬(明武宗正德元年冬)
   参考震中:汉中(33.1°N,107.0°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正德元年冬地震。
   (明)张良知《汉中府志》卷九 嘉靖23年刊本
   注:乾隆《洵阳县志》、嘉庆《白河县志》均记此震。

1509年12月1日[明武宗正德四年十月戊申(二十日)]
   参考震中:华阴(34.6°N,110.1°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正德四年十月戊申)陕西华阴县地震有声。
   《正德实录》卷五六

1510年4月13日(明武宗正德五年三月辛酉(初六))
   参考震中:郃阳(35.3°N,110.1°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正德五年三月]辛酉,陕西郃阳县地震有声。
   《正德实录》卷六一

1510年5月18日[明武宗正德五年四月丙申(十一日)]
   参考震中:朝邑(34.8°N,110.1°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正德五年四月丙申]陕西华州,山西蒲州各地震,声如雷。
   《正德实录》卷六二

1510年6月18同[明武宗正德五年五月丁卯(十三日)]
   参考震中:韩城(35.5°N,110.4°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1/2
   地震情况:(正德五年五月丁卯)陕西韩城县地连震。
   《正德实录》卷六三

1510年7月6日(明武宗正德五年六月朔)
   参考震中:绥德(37.5°N,110.2°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正德五年六月朔,地震有声。
   乾隆《绥德州直隶州志》卷一

1510年11月7日[明武宗正德五年十月乙丑(初六)]
   参考震中:郃阳(35.3°N,110.1°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正德五年十月乙丑]陕西郃阳县地震。
   《正德实录》卷六八
   [正德五年十月乙丑]潼关地震有声。
   《正德实录》卷六八
   注:震中似应在郃阳与潼关间的大荔境内。

1512年2月27日[明武宗正德七年二月丙戌(十一日)]
   参考震中:华阴(34.6°N,110.1°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正德七年二月]丙戌,山西蒲州,陕西华阴、同官等县各地震。
   《正德实录》卷八四
   注:同官为今铜川市北城关,震中似应在蒲城,大荔境内。

1512年3月20日[明武宗正德七年三月戊申(初三)]
   参考震中:渭南(34.5°N,109.5°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正德七年三月戊申]陕西渭南县地震有声。
   《正德实录》卷八五,嘉靖《陕西通志》卷四〇

1512年3月21日[明武宗正德七年三月己酉(初四)]
   参考震中:富县(36.0°N,109.3°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正德七年三月己酉]陕西鄜州地震。
   《正德实录》卷八五

   注:鄜州即今陕西富县。

1514年8月1日[明武宗正德九年七月壬申(十一日)]
   参考震中:高陵(34.6°N,109.0°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正德九年七月壬申]陕西高陵县地再震,有声。
   《正德实录》卷一一四

1515年8月17日[明武宗正德十年七月癸巳(初八))
   参考震中:白河(32.8°N,110.1°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正德十年七月]癸巳,陕西白河县地震。
   《正德实录》卷一二七

1516年8月20日[明武宗正德十一年七月壬寅(二十三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正德十一年七月)壬寅,陕西西安府地震。
   《正德实录》卷一三九

1517年7月23日[明武宗正德十二年七月己卯(初五)]
   参考震中:商南南(33.6°N,110.9°E)
   震中烈度:震级:4
   地震情况:(正德十二年七月已卯]陕西商南县、湖广郧阳俱地震。
   《正德实录》卷一五一

1520年7月6日[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六月戍寅(二十二日)]
   参考震中:华县(34.5°N,109.8°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正德十五年六月戊寅)山西蒲州、陕西华州及华阴县各地震。华州次日又震。
   《正德实录》卷一七八

1522年8月(明世宗嘉靖元年二月)
   参考震中:凤县(33.9°N,106.5°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嘉靖元年二月地震。
   光绪《凤县志》卷九

1523年2月(明世宗嘉靖二年正月)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二年]春正月,应天、凤阳、山东、河南、陕西地震。南畿、青、齐、雍、豫诸州同时地震。
   嘉靖二年正月,南京、凤阳、山东、河南、陕西地震。
   (明)雷 礼《皇明大政记》卷二一《明史·五行志》
   (嘉靖二年正月),陕西地震。
   (明)李思孝《陕西通志》卷四 万历39年刊本
   注:乾隆《咸阳县志》录《陕西通志》记载。

1523年6月14日[明世宗嘉靖二年五月辛未(初二)]
   参考震中:大荔(34.8°N,109.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二年五月辛未]陕西同州地震。
   《嘉靖实录》卷二七

1525年7月(明世宗嘉靖四年六月)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 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陕西省一再地震。
   (清)查继佐《罪惟录》
   注:无地震地址记载。

1528年(明世宗嘉靖七年)
   参考震中:山阳(33.6°N,109.9°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嘉靖七年地震。
   (清)何树滋《山阳县志》卷一一 嘉庆元年刊本

1530年1月(明世宗嘉靖八年十二月)
   参考震中:凤翔(34.5°N,107.4°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八年]十二月地震如雷。
   (清)罗 鳌《凤翔县志》卷八 乾隆32年刊本

1530年(明世宗嘉靖九年)
   参考震中:大荔(34.8°N,109.9°E)
   震中烈度: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九年地震。有声如雷,数日方止。[1.1]
   嘉靖《陕西通志》,天启《同州志》卷一六。

1530年9月(明世宗嘉靖九年八月)
   参考震中:汉中褒城(33.2°N,107.0°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嘉靖九年)八月,褒城震。
   (清)冯达道《汉中府志》卷三 顺治13年刊本

1532年6月18日[明世宗嘉靖十一年五月癸亥(十六日)]
   参考震中:大荔(34.8°N,109.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十一年五月癸亥]陕西西安府同州地震,有声如雷。
   《嘉靖实录》卷一三八

1533年(明世宗嘉靖十二年)
   参考震中:汉中(33.1°N。107.0°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十二年地震如雷。
   嘉靖《汉中府志》卷九
   嘉靖十二年地震。
   (明)扬守正《城固县志》卷四 嘉靖45年刊本
   嘉靖十二年地震如雷。
   (清)朱子春《凤县志》卷九。光绪18年刊本

1533年冬(明世宗嘉靖十二年冬)
   参考震中:洵阳东(32.8°N,109.7°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十二年冬地震,有声如雷。
   (清)邓梦琴《洵阳县志》卷一二乾隆4 8年刊本
   (清)严一青《白河县志》卷一四 嘉庆6年刊本

1534年7月2日[明宗世嘉靖十三年五月丁亥(二十二日)]
   参考震中:大荔(34.7°N,110.0°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十三年五月]丁亥,陕西同州及华阴、朝邑等县各地震,声如雷。
   《嘉靖实录》卷一六三
   [嘉靖十三年]六月,汉中雨冰雹。同州地震若雷,数日方止,连震十五次。
   嘉靖《陕西通志》卷四〇

1537年3月(明世宗嘉靖十六年二月)
   参考震中:略阳(33.4°N,106.2°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十六年二月,略阳地震。
   嘉靖《陕西通志》卷四〇
   注:嘉靖《汉中府志》、乾隆《南郑县志》、嘉靖《城固县志》、顺治《汉中府志》、乾隆
   《洵阳县志》、嘉庆《白河县志》均记作:十六年春地震,嘉庆《汉南续修郡志》作。
   十六年二月,略阳地震。

1539年3月(明世宗嘉靖十八年二月)
   参考震中:汉中褒城(33.2°N,106.9°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嘉靖]十八年二月,褒城微震,自西至。
   顺治《汉中府志》卷三

1589年4月(明世宗嘉靖十八年三月)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十八年三月,西安地动两次,屋宇摇动。
   嘉靖《陕西通志》卷四〇
   注:顺治《咸阳县志》、光绪《凤县志》均记有此次地震。

1541年8月25日[明世宗嘉靖二十年七月丁亥(初三)]
   参考震中:华县北(34.7°N,109.8°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二十年七月丁亥,华州、同州地震,有声如雷。
   《嘉靖实录》卷二五一

1543年12月8日[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十一月癸丑(十三日)]
   参考震中:大荔(34.8°N,109.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二十二年十一月癸丑]陕西同州等处地震。
   《嘉靖实录》卷二八〇

1548年3月7日[明世宗嘉靖二十七年正月甲辰(二十七日)]
   参考震中:富县(35.9°N,109.4°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二十七年正月]甲辰,陕西延安府鄜州、洛川县等处地震有声。
   《嘉靖实录》卷三三二
   嘉靖二十七年地震有声,自是地屡震。
   嘉庆《洛川县志》
   (嘉靖)二十七年鄜、延等处地震有声,自是地屡震。
   (明)陈汝壁《延绥镇志》万历35年刊本
   (清)贾汉复《陕西通志》康熙6年刊本

1552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
   参考震中:商县(33.7°N,109.9°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三十一年地震。
   (清)王延伊《续修商志》卷九 康熙4年刊本
   (清)秦凝奎《山阳县志》卷二 康熙33年刊本

1554年1月(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十二月)
   参考震中:安康东(33.0°N,109.4°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三十二年十二月地震。
   (清)李国琪《兴安府志》卷二四
   乾隆53年刊本
   注:金州万历十一年改为兴安州,乾隆四十八年升为兴安府,乾隆《洵阳县志》,嘉庆《白河县志》均记有此次地震。

1555年11月(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十月)
   参考震中:麟游(34.7°N,107.8°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三十四年十月,地震如雷,压死人畜最众。
   (清)吴汝为《麟游县志》卷一
   顺治14年刊本
   注:疑为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地震之误。

1556年1月28日(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参考震中:华县(34.5°N,109.7°E)
   震中烈度:Ⅺ 震级:8
   地震情况:(见第四章华县大地震)

1556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
   参考震中:榆林(38.3°N,109.7°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三十五年地大震,黑眚见,庆阳府旬余乃息,
   万历《延绥镇志》卷三

1557年1月31日(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正月二日)
   参考震中:华县余震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丁巳春正月二日华山、渭水皆鸣,凡六日而止,地屡震。
   (明)赵时春《赵浚谷文集》卷八
   注:嘉靖丁巳为嘉靖三十六年。

1557年5月22日(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
   参考震中:永寿(34.7°N,108.2°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又震。
   康熙《永寿县志》卷六

1558年2月26日27日(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二月九、十日)
   参考震中:永寿(34.7°N,108.2°E)
   震中烈度:Ⅳ- 震级:8(2次)
   地震情况:[嘉靖]三十七年二月九日、十日俱震。
   康熙《永寿县志》卷六

1558年6月4日(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五月十八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三十七年五月]乙丑,陕西西安府地震有声。
   《嘉靖实录》卷四五九

1558年11月21日(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十月十二日)
   参考震中:华县(34.5°N,109.7°E)
   震中烈度:Ⅶ 震级:5
   地震情况:[嘉靖三十七年十月丙午]陕西华州地震,声如雷,越六日再震,十二日复大震,倾陷庐舍甚众。
   《嘉靖实录》卷四五六,参见:《明史·五行志》

1560年10月(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九月)
   参考震中:华县(34.5°N,109.7°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华州地再震。
   (清)查继佐《罪惟录》

1562年3月11日(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二月七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嘉靖]壬戌二月七日,风霾,长安地震。
   西北风如车,尘土为之轮,
   驱之九垓昏,咫尺何冥冥。
   地轴掉似摇,震如雷殷殷,
   都衙马仆僵,郊速不知津。
   去古勿复道,南山可终老。
   (明)邓潜谷《潜学稿》:乐府长安行

1568年1月(明穆宗隆庆元年十二月)
   参考震中:蓝田(34.2°N,109.3°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隆庆元年十二月地震,房屋树木多倒。
   (清)李元升《蓝田县志》卷四
   雍正8年增修顺治17年刊本。

1568年2月3日(明穆宗隆庆二年正月初六)
   参考震中:榆林(38.3°N,109.3°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隆庆二年戊辰春正月初六日,山西太原府地震有声,从西南方起,往东:北去,榆林卫地震有声。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二一
   正月,榆林卫地震有声,初八日保宁堡旗杆上火灼灼声响。
   雍正《陕西通志》
   注:保宁堡在榆林西三十里,旧名古梁城。震中似应在太原、榆林之间。

1568年4月1日[明穆宗隆庆二年三月甲寅(初四)]
   参考震中:临潼(34.4°N,109 02°E).
   震中烈度:Ⅶ 震级:5  

   地震情况:(隆庆二年三月)甲寅,陕西庆阳西安等府,山西蒲州,安邑等处,河南裕州等十三州县及褒城、新安等县,郧阳、宁夏、汉中等处俱地震。
   《隆庆实录》卷一八
   隆庆二年陕西大旱,三月甲寅西安地震,坏城伤人。
   《明史·五行志》
   西安:隆庆二年三月地震,四月又震。
   康熙《咸宁县志》卷七
   [隆庆]二年三月,陕西庆阳府、西安府及临潼一带地震,倒塌城池房屋。压伤人口。凤翔府亦是日夜戌时震三次有声。
   《续文献通考》卷二二一
   (参见1568年5月15日地震条)
   临潼:隆庆二年三月地震,倒塌城垣房屋,人口多压伤。
   (清)史传远《临潼县志》卷九 乾隆41年刊本
   大荔:隆庆二年三月地震,命巡抚张祉祭告西岳。
   (清)李思继《同州府志》卷六 咸丰2年刊本
   延安:隆庆二年二月地震。
   康熙《延安府志》卷一
   清涧:隆庆戊辰二月地震,(三月)已巳黄土塬山崩裂成湫。
   顺治《清涧县志》卷一
   注:延安,清涧均记二月地震,疑时间有误,富平、白水县记二月地震,四月又震.乾隆《凤翔府志》作:“隆庆三年正月,凤翔府地震二次有声”。《续文献通考》、雍正《陕西通志》均作:“隆庆二年三月,凤翔地震”。乾隆《凤翔府志》误作:二年正月。以上各书均无三年正月地震记载,疑与二年三月地震为同一地震。

1568年4月2日(明穆宗隆庆二年三月初五日)
   参考震中:汉中(33.1°N,107.0°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隆庆二年三月初五日戌时,汉中府及所属南郑等县地震,次日卯时落西沾衣如泥。《续文献通考》卷二二一

1568年4月12日(明穆宗隆庆二年三月十五日)
   参考震中:汉中(33.1°N,107.0°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隆庆二年三月初五日戌时汉中府及所属南郑等县地震,次日卯时落雨沾衣为泥;十五日辰时落雨至申对冻结成雪;本日地震,倒塌东北城角。十六日丑时又震,塌西城垛头。
   《续文献通考》卷二二一
   注:雍正《陕西通志》,嘉庆《汉中府志》均有记载。

1568年4月13日(明穆宗隆庆二年三月十六日)
   参考震中:汉中(33.1°N,107.0°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参见1568年4月12日条)

1568年5月15日[明穆宗隆庆二年四月戊戌(十九日)]
   参考震中:西安北(34.5°N,109.0°E)
   震中烈度:Ⅸ 震级:6
   地震情况:(隆庆二年夏四月)是月十九日陕西兴平县地震,多损伤人畜房屋者。咸宁县地名灞桥、柳巷,泾阳县地名回军、永乐各村镇俱倒塌如平地,压死朱仲良,陈朝元等二百余人。
   《续文献通考》卷二二一
   [隆庆]二年四月,西安府地震如雷,尘灰蔽天,垣屋欹侧、泾阳,咸阳、高陵城,无完室,人畜死伤甚多。何起鸣条陈纳谏、恤灾、边防、守令、实政、圣德六事,乞蠲二年税粮。(同上)
   (隆庆二年六月]礼部给事中何起鸣奏:臣奉遣往四川祭告还,四月十九门申时行至陕西西安府兴平县关外,忽遇地震,自城东南起,往西北去讫,有声如雷,平地起仆不常,远望城南乡村,灰尘障天。臣不胜惊骇,急奔城内,遍阅垣庐,十室九欹。及至咸阳、泾阳,一处较甚一处,至高陵则举城无完室,举室无完人,悲号之声彻于四境,访之临潼、咸宁、长安等县,莫不皆然。如咸宁之灞桥、柳巷,泾阳之回军、永乐,倾倒尽如平原。昆沙里朱仲良之八十五丁,奉政里陈朝元之一百一十七丁全家俱覆,且地裂泉涌,崖崩窑压,为变异常。询之,父老佥云:自三月初四戌时震动以来,未尝停止,前次损伤人畜、房屋数多,今次比前又甚,今次尚在昼间,人民被伤较少,若在夜间,吾民无噍类矣。见今地震无几时,人皆扶老携幼,欲痛抱伤,野处露宿,魂不附体。考之载籍以来,未闻有经月而震,震而有声如雷者也。隆庆二年五月二十二日奉。
   (明)张 卤《嘉靖疏抄》卷七
   万历年间刊本
   [隆庆二年六月辛卯]礼部都给事中何起鸣奏:陕西西安府地震经月,压伤人民甚众,乞赐赈恤。上曰:“地震重大,所在被灾人民,朕深悯念,赈济一事,户部议处以闻”。于是户部议以本省织造羡余银八千八百三十两,并预备仓粮相兼赈济。
   《隆庆实录》卷二一
   隆庆二年岁次戊辰八月戊寅朔,越二十日丁酉,……都御史张祉钦奉上命遣祭西岳华山之神,……惟今地震特甚于秦,近省死伤几五千人。
   乾隆《华岳志》卷四:张祉《地震告灾祭文》
   隆庆二年四月乙酉(初六),陕西凤翔、平凉、西安、庆阳等府地震千里,倾坏城堡,伤人畜甚众。
   《隆庆实录》卷一九
   富平:隆庆二年三月地震。四月又震。
   乾隆《富平县志》卷八
   渭南:隆庆二年四月地震,庐舍几倾。
   顺治《渭南县志》卷一六
   白水:隆庆二年(春三月地震),复四月地震。
   乾隆《白水县志》卷一
   咸宁:隆庆二年三月地震,四月又震。
   康熙《咸宁县志》卷七
   户县:隆庆二年地震有声。[1.1]
   康熙《户县志》
   咸阳:隆庆二年四月,地震如雷,尘灰蔽天,垣屋欹侧,咸阳城无完室,人畜死伤甚多。
   道光《咸阳县志》
   周至:隆庆二年地震有声,十日乃至。
   乾隆《周至县志》卷一四

1568年9月(明穆宗隆庆二年八月)
   参考震中:旬阳东(32.9°N,109.7°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隆庆二年大旱,八月地震。
   乾隆《洵阳县志》卷一二,嘉庆《白河县志》卷一四

1569年1月17日(明穆宗隆庆三年正月乙巳朔)
   参考震中{榆林(38.4°N,109.7°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隆庆三年正月乙巳朔)延绥榆林卫、山西井坪守御千户所地震。
   《隆庆实录》卷二八
   注:井坪所为今山西省平鲁县境。

1569年5月(明穆宗隆庆三年四月)
   参考震中:安康(32.7°N,109.0°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隆庆三年己巳饥,地大震,复垣屋。
   (清)王希舜《兴安州志》卷三 康熙34年刊本
   紫阳:隆庆三年已巳地大震。
   (清)吴世泽《紫阳县志》卷九 道光23年刊本
   商南:隆庆三年四月地震。
   (清)罗文思《商南县志》卷一 乾隆13年刊本
   山阳:隆庆三年四月地震。
   树柏方《山阳县志》民国18年刊本

1569年5月(明穆宗乾隆庆三年四月)
   参考震中:潼关(34.6°N,110.3°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隆庆三年地震裂,涌水内有鱼。
   (清)唐咨伯《潼关卫志》卷上 康熙24年刊本
   洛南:隆庆三年地又震。
   (清)畅体元《洛南县志》卷七 康熙2年刊本
   注:乾隆《陕州志》、顺治《阌乡县志》,均记作“隆庆三年地震”。

1570年3月(明穆宗隆庆四年二月)
   参考震中:眉县(34.3°N,107.7°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隆庆四年二月地震。
   (清)陈超祚《郿志》卷下 顺治14年刊本
   隆庆四年地震。
   (清)许起风《宝鸡县志》卷一〇 乾隆29年刊本

1571年7月22日(明穆宗隆庆五年七月辛酉朔)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隆庆五年七月辛酉朔)陕西西安府地震。
   《隆庆实录》卷五九
   注:《年表》误作辛卯朔。

1571年11月12日[明穆宗隆庆五年十月甲寅(二十五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隆庆五年十月甲寅]陕西西安府地震二次。
   《隆庆实录》卷六二 1578~1617年(明神宗万历时)
   参考震中:眉县(34.3°N,107.7°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震群)
   地震情况:万历间地常小震,姑不尽录,迄四十五年六月二十日有蝗从东来。
   顺治《郿志》
   万历元年,陕西地震有声。
   (清)傅维鳞《明书》卷八五

1578年3月9日[明神宗万历六年二月癸未(初二)]
   参考震中:靖边(37.7°N,108.7°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万历六年二月癸未]榆林镇靖堡、靖边营俱地震。
   《万历实录》卷七二

1578年4月7日(明神宗万历六年三月壬子朔)
   参考震中:榆林(38.3°N,109.7°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万历六年三月壬子]是日,榆林卫地震。
   《万历实录》卷七三

1583年5月27日[明神宗万历十一年四月戊午(初七)]
   参考震中:凤翔(34.6°N,107.4°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万历十一年四月)戊午,陕西千阳等县雨雹,凤翔地震。
   《国榷》卷七二

1584年8月26日[明神宗万历十二年七月乙未(二十一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万历十二年七月乙未]陕西西安府地震有声。
   《万历实录》卷一五一

1585年8年12日[明神宗万历十三年七月丙戌(十七日)]
   参考震中:高陵(34.3°N,109.0°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万历十三年七月]丙戌,西安府及高陵县地震,势如风,声如雷。
   《万历实录》卷一六三

1586年冬[明神宗万历十四年冬(十一月)]
   参考震中:澄城(35.2°N,109.8°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万历十四年冬月,地震有声。
   (清)姚钦明《澄城县志》卷一 顺治6年刊本
   (万历十四年)冬,澄城地震。[1.1]
   康熙《陕西通志》
   [万历十四年]冬月夜,地震有声。是年大旱,饥。
   (清)沈应俞《大荔县志》卷一六 乾隆7年刊本
   [万历十四年]冬,地震有声。
   乾隆《白水县志》卷一

1589年(明神宗万历十七年)
   参考震中:汉阴(32.9°N,108.5°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万历十七年地震。
   (清)赵世震《汉阴县志》卷三 康熙26年刊本

1591年(明神宗万历十九年)
   参考震中:延长(33.6°N,110.2°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万历十九年地震,舍尽塌。是岁大旱,民饥死者于人。
   (清)孙芳馨《延长县志》卷四康熙53年抄本
   注:嘉庆《延安府志》记作:十九年延长城震,民舍塌损。

1594年5月16日[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三月乙巳(二十七日)]
   参考震中:榆林(38.3°N,109.7°E)
   震中热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万历二十二年三月)乙巳榆林卫地震。
   《万历实录》卷二七一

1595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
   参考震中:凤翔(34.6°N,107.4°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万历]二十三年,凤翔地震。[1.1]
   康熙《陕西通志》,乾隆《凤翔府志》

   [万历]二十三年地震,虎入城西北隅。
   乾隆《凤翔县志》

1595年9月(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八月)
   参考震中:眉县(34.3°N,107.7°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万历二十三年]八月地震。
   顺治《郿志》卷下
1596年1月24日[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十二月癸亥(二十五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万历二十三年]十二月癸亥,陕西地震,声若雷。
   《明史·五行志》

1599年8月(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七月)
   参考震中:蓝田(34.2°N,109.3°E)
   震中烈度:Ⅵ 震级:4
   地震情况:万历二十七年七月蓝田地震,大雨昼夜十日,土窑皆陷。
   康熙《陕西通志》卷三。
   注:乾隆《西安府志》作:七月蓝田地震。

1599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
   参考震中:黄陵(35.5°N,109.2°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万历二十七年地大震,土窑皆陷。
   (民国印)嘉庆《中部县志》卷二
   注:疑嘉庆《中部县志》录康熙《陕西通志》所记。

1606年7月23日[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六月丙辰(十九日)]
   参考震中:白水(35.3°N,108.9°E)
   震中烈度:Ⅵ 震级:4

   地震情况:[万历三十四年六月丙辰]陕西地震。
   《万历实录》卷四二二
   三原:万历三十四年六月丙辰,陕西地震。[1.1]
   乾隆《三原县志》
   富平:万历三十四年六月,陕西地震。[1.1]
   乾隆《富平县志》
   白水:万历三十四年六月丙辰地震。
   乾隆《白水县志》卷一
   洛川:三十四年六月地震。
   嘉庆《洛川县志》卷一

1607年10月2日(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八月十二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万历三十五年八月]甲戌,西安府地震。
   《万历实录》卷四三七
   [万历]三十五年八月十二日夜半地震,屋瓦皆裂。
   康熙《陕西通志》卷三。
   注:嘉庆《中部县志》卷二录康熙《陕西通志》所记。

1607年11月27日[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十月戊辰(初九)]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万历三十五年十月戍辰]陕西咸宁、长安二县天鸣,地震。
   《万历实录》卷四三九

1607年12月27日(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十一月初九)
   参考震中:渭南(34.5°N,109.5°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万历]丁未仲冬九日地震,从东来有声。
   顺治《渭南县志》卷一六

1611年春(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春)
   参考震中:渭南(34.5°N,109.5°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万历)戊戌(二十六年)夏井水溢;辛亥(三十九年)春地震,从西来有声。
   顺治《渭南县志》卷一六
   注:万历辛亥为万历三十九年。

1614年3月(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二月)
   参考震中:安康(31.7°N,109.0°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万历]四十二年(甲寅)二月,地一日再震。
   康熙《兴安州志》卷三
   紫阳:[万历]四十二年甲寅二月地震。
   (清)陈仅《紫阳县志》道光23年刊本
   洵阳:[万历]四十二年二月,地一日再震。
   乾隆《洵阳县志》卷一二
   白河:万历四十二年二月地震。一日再震。
   嘉庆《白河县志》卷一四

1615年8月9日[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七月望(十五日)]
   参考震中:渭南(34.5°N,109.5°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万历]乙卯七月望地震,从西来有声。
   顺治《渭南县志》卷一六

1621年5月24日[明熹宗天启元年四月乙亥(初四)]
   参考震中:府谷(39.2°N,110.9°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天启元年四月乙亥]是日午时宁夏洪广堡风霾大作,坠灰片如瓜子,纷纷不绝,逾时而止。日将沉作红黄色,外如炊烟,围罩庙许,日光所射如光焰,夜分而没,同日延绥孤山城陷35丈,入地二丈七尺。
   《天启实录》卷九
   天启元年四月癸丑地震。孤山城陷36丈,入地二丈七尺。
   乾隆《府谷县志》卷四
   注:孤山堡在府谷城西北四十里处;天启元年四月无癸丑.《天启实录》中无地震记载,顺治《延川县志》作:天启元年境内地震有声;嘉庆《延安府志》记作:天启元年安塞县境内地震有声;嘉庆《中部县志》记作:天启元年地震。

1624年8月15日(明熹宗天启四年七月初二日)
   参考震中:永寿(34.6°N,108.1°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天启]四年七月初二日地大震。
   康熙《永寿县志》卷六

1624年10月9日[明熹宗天启四年八月已酉(二十七日)]
   参考震中:洛川(35.8°N,109.4°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天启四年八月,陕西地震。
   《明史·五行志》
   天启四年八月地震。
   嘉庆《洛川县志》卷一

1624年10月(明熹宗天启四年九月)
   参考震中:洋县(33.2°N,107.5°E)
   震中烈度:Ⅶ 震级:5
   地震情况:天启四年九月地震,城舍倒损,士民惊骇。
   顺治《汉中府志》卷三
   洋县:[天启]四年地震,城垣民舍倒圮无数:
   康熙《洋县志》
   城固:[天启]四年地震。
   康熙《城固县志》卷二
   凤县:天启四年地震,城垣民居倾圮。
   光绪《凤县志》卷九
   宝鸡:天启四年九月地震。
   乾隆《宝鸡县志》卷一〇

1624年11月2日(明熹宗天启四年九月二十二日)
   参考震中:蒲城(34.9°N,109.5°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天启四年癸亥九月二十二日子时地震,屋瓦有声,合家喊起,幸未伤人。
   康熙《蒲城县志》卷二

1627年(明熹宗天启七年)
   参考震中:略阳(33.4°N,106.1°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天启七年,邑地震二十日。
   (清)范 昉《略阳县志》卷一 雍正9年刊本

1628年(明思宗崇祯元年)
   参考震中:志丹(36.8°N,108.8°E)
   震中烈度:Ⅵ 震级。4
   地震情况:崇祯元年地震山崩。
   (清)彭瑞麟《保安县志》卷七咸丰6年刊本

1631年5月(明思宗崇祯四年四月)
   参考震中:扶风(34.4°N,107.8°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崇祯四年四月淫雨伤禾,人相食,地震从西而东南。
   顺治《扶风县志》卷一

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
   参考震中:略阳(33.3°N,106.2°E)
   震中烈度:Ⅵ 震级:4
   地震情况:崇祯四年地震、水灾,塌毁城垣二百余丈。
   顺治《汉中府志》卷三
   略阳县城池:崇祯辛未,江涨兼地震崩塌二百余丈。
   雍正《略阳县志》卷一,雍正《陕西通志》卷一四
   注:疑为1631年陇西地震之波及。1683年《中国地震目录》疑为水灾。

1632年夏(明思宗崇祯五年夏)
   参考震中:延安(36.6°N,109.4°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崇祯五年春旱、夏地震。
   康熙《延安府志》卷一
   注:雍正《安定县志》记作。崇祯五年春旱,夏地震,人相食。

1633年3年12日[明思宗崇祯六年七月戊戌(初八)]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崇祯六年)七月戊戌,陕西地震。
   《明史·五行志》
   注:无确切震中记载。

1634年11月30日(明思宗崇祯七年十月初十)
   参考震中:永寿(34.7°N,108.1°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崇祯七年十月初十日地震。
   康熙《永寿县志》卷六

1635年10月26日(明思宗崇祯八年九月十六日)
   参考震中:洋县(33.2°N,107.5°E)
   震中烈度:Ⅶ 震级:5
   地震情况:崇祯八年九月十六日地大震。
   康熙《汉南郡志》卷二,康熙《城固县志》卷二
   [崇祯]八年九月十六日地动,大震三日,房墙倒损,百姓惊慌。
   顺治《汉中府志》卷三
   (崇祯八年)九月地大震三日,倾塌房屋无数。[1.1]
   康熙《洋县志》

1636年(明思宗崇祯九年)
   参考震中:汉中(33.1°N,107.0°E)
   震中烈度:Ⅶ 震级:5
   地震情况:(崇祯)九年,地大震三日,垣屋尽倾,伤人甚多。
   康熙《汉南郡志》卷二
   城固:(崇祯)九年,地大震三日。
   康熙《城固县志》卷二
   西乡:(崇祯)九年地震。
   顺治《汉中府志》卷三,康熙《西乡县志》卷五

1636年(明思宗崇祯九年)
   参考震中:志丹(37.0°N,108.9°E)
   震中烈度:Ⅵ 震级:4
   地震情况:崇祯九年,地震山崩。
   (清)张嗣贤《保安县志》顺治18年旧抄本

1637年(明思宗崇祯十年)
   参考震中:略阳(33.4°N,106.1°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崇祯]十年,略阳地震。
   康熙《汉南郡志》卷二

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
   参考震中:石泉(32.8°N,108.9°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顺治)四年地震。
   1959年《石泉县志》

1648年4月1日[清世祖顺治五年三月甲辰(九日)]
   参考震中:泾阳(34.6°N,108.8°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顺治)五年三月甲辰,泾阳、三原、临潼、凤翔县地震;戊辰(申)又地震。
   《清史稿·灾异志》
   泾阳:三月甲辰时地震,由东北方往西北,其声如雷,戊申(十三日)地又震。
   康熙《泾阳县志》卷一
   三原:三月甲辰戌时地震,从东北往西南,其声若雷,戊申地又震。
   康熙《三原县志》卷一
   富平:三月甲辰地震,戊申又震。
   光绪《富平县志》卷一〇
   凤翔:[顺治]五年,鹦鹉至,春地震。
   康熙《凤翔县志》卷一〇

1649年5月(清世祖顺治六年四月)
   参考震中:澄城(35.3°N,109.8°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顺治六年]四月地震。
   顺治《澄城县志》卷一

1649年9月11日[清世祖顺治六年八月壬辰(初五)]
   参考震中:泾阳(34.6°N,108.8°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顺治六年]八月壬辰夜半地震。
   康熙《泾阳县志》卷一

1650年1月24日[清世祖顺治六年十二月丁未(二十三日)]
   参考震中:泾阳(34.6°N,108.8°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顺治六年八月壬辰夜半地震。十二月丁未复震。
   康熙《泾阳县志》卷一

1650年9月(清世祖顺治七年八月)
   参考震中:安定(37.3°N,109.6°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顺治)七年八月地震。
   雍正《安定县志·灾祥》

1651年(清世祖顺治八年)
   参考震中:延安(36.6°N,109.5°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顺治]八年,延安地震。
   康熙《陕西通志》卷三。
   注:康熙《延长县志》、嘉庆《中部县志》、嘉庆《洛川县志》均记作[顺治]八年地震。

1653年夏(清世祖顺治十年夏)
   参考震中:略阳(33.3°N,106.2°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顺治十年夏,略阳地震,城垣倾圮四十丈。
   顺治《汉中府志》卷三参见:康熙《陕西通志》卷三〇
   镇巴:顺治十年地震。
   光绪《定远厅志》卷二四
   注:疑为“十一年”之误。

1653年8月(清世祖顺治十年七月)
   参考震中:延安(36.4°N,108.8°E)
   震中烈度:Ⅵ 震级:4
   地震情况:[顺治十年]夏,延安雨栗,地震有声,房屋皆动。
   康熙《陕西通志》卷三。
   延安:顺治十年,延安雨栗。秋大有,地震有声。
   康熙《延安府志》卷一
   洛川:[顺治十年]雨栗,地震有声。
   嘉庆《洛川县志》卷一
   横山:[顺治十年]同年雨栗,地震有声。
   民国《横山县志》卷二
   榆林:顺治十年,雨栗,地震有声。
   道光《榆林府志》卷一〇

1653年10月5日[清世祖顺治十年八月丁丑(十五日)]
   参考震中:泾阳(34.6°N,108.8°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顺治十年]八月丁丑辰时地小震。
   康熙《泾阳县志》卷一

1655年3月18日(清世祖顺治十二年二月十一日)
   参考震中:三原(34.7°N,109.1°E)
   震中烈度:Ⅵ 震级:4
   地震情况:顺治十二年正月初三,西安土雾至十九日乃至。二月初旬,大雨六十余日,西安、平凉、凤翔各处天雨荞麦,豌豆,煮之皆成红水,十一日夜半,云气弥天,地震如雷,忽火光自东北来,山谷皆动。
   康熙《陕西通志》卷三。
   三原:十二年西安天雨荞麦、豌豆,陕西地震。全家被灾者,尽豁历欠钱粮草束。余免本年地粮丁徭。
   乾隆《三原县志》卷九
   渭南:[顺治十二年]二月十一月夜子丑时,云气弥天。忽大震,似雷非雷,火光如炬,自东北流入西南,山谷皆动,郡犬皆吠,移时乃止。
   顺治《渭南县志》卷一六
   顺治十二年,地震数月,倾倒庐舍,压死人口。
   康熙《安定县志》卷五
   注:另一说是甘肃定西县,清代曾为安定县。

1656年5月8日(清世祖顺治十三年五月初八)
   参考震中:黄陵(35.6°N,109.2°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顺治十三年五月初八]地震。
   嘉庆《中部县志》卷二
   注:《清史稿·灾异志》误作:三月初八日中部地震。

1657年4月(清世祖顺治十四年三月)
   参考震中:宝鸡(34.4°N,107.1°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顺治]十四年三月地震。
   乾隆《宝鸡县志》卷一六

1658年12月(清世祖顺治十五年十一月)
   参考震中:安塞(36.9°N,109.3°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顺治十五年]十一月,安塞地震有声。
   《清史稿·灾异志》
   注:顺治及民国《安塞县志》,嘉庆《延安府志》均记作:“顺治十五年,安塞地震有声”。

1659年1月14日(清世祖顺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参考震中:商县(33.9°N,109.9°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顺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地震如沉雷,自一月大雪,抵立春乃止。
   (清)王廷伊《续修商志》康熙4年刊本
   注:乾隆《续商州志》作:十二月二十八日地震沉雷。

1659年2月(清世祖顺治十六年正月)
   参考震中:朝邑(34.8°N,110.1°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顺治]十六年正月地震。
   民国《平民县志》卷四
   注;正月十八日山西蒲州地震,故可能为山西地震波及。

1661年1月12日(清世祖顺治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
   参考震中:华县(34.5°N,109.7°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顺治]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巳时,华州地震,声如雷。
   康熙《陕西通志》卷三〇

1661年1月23日(清世祖顺治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参考震中:商县(34.1°N,110.1°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顺治]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地震。
   康熙《洛南县志》,乾隆《商州志》
   乾隆《商南县志》卷一一
   注:《清史稿·灾异志》记作:(顺治)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洛南、商南地震。

1661年1月25日(清世祖顺治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参考震中:华县(34.3°N,109.8°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顺治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一五日地震,其声如雷。
   康熙《续华州志》卷二
   注:咸丰《同州府志》亦载华州是日地震。

1666年秋(清圣祖康熙五年秋)
   参考震中:凤翔(34.5°N,107.4°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康熙]五年秋,地震。
   乾隆《凤翔县志》卷一〇

1667年(清圣祖康熙六年)
   参考震中:山阳(33.6°N,109.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康熙六年地震,竟日乃止。
   康熙《山阳县志》卷二
   商县:六年地震竟日。
   乾隆《商州志》卷一四
   商南:六年地震。
   乾隆《商南县志》卷一一

1668年9月8日(清圣祖康熙七年八月二十五日)
   参考震中:华县(34.5°N,109.8°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康熙七年八月十九日戌时,有大火如盆,自西北而南,烛地辄明,二十五日子时,大雷雨,地微震,是月十五日秋分。
   康熙《续华州志》卷二,咸丰《同州府志》

1674年9月29日(清圣祖康熙十三年八月三十日)
   参考震中:陇县(34.9°N,106.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康熙十三年]八月三十日,陇州、怀安地震。
   《清史稿·灾异志》
   康熙十三年八月三十日,陇州地震。
   乾隆《凤翔府志》卷一二

1679年12月11日(清圣祖康熙十八年十一月初九日)
   参考震中:西安、安康间(33.3°N,109.0°E)
   震中烈度:Ⅶ 震级:5
   地震情况:康熙十八年十一月初九日庚子,陕西西安府及兴安州地震,自早及午。震倒房屋,压死人民无算。
   (清)叶梦珠《阅世编》卷一 民国24年刊本
   乾县:康熙十八年地大震。
   雍正《乾州志》

1681年12月12日(清圣祖康熙二十年十一月初三)
   参考震中:府谷(39.0°N,111.0°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康熙]二十年十一月初三日卯时地震。
   康熙《府谷县志》卷四,道光《榆林府志》
   [康熙]二十年十一月初三,东流、府谷地震。
   《清史稿·灾异志》

1681年(清圣祖康熙二十年)
   参考震中:洛川(35.8°N,109.4°E)
   震中烈度:Ⅶ 震级:5
   地震情况:旧治西原建有城隍庙,规模宏大,内二巨松,直耸云霄,清康熙二十年地震坏两廊及围墙。
   民国《洛川县志》卷二。
   城隍庙碑云:康熙二十年,地震殊常,两廊敝坏,墙垣倒置。
   民国《洛川县志》卷二一:城隍庙碑

1682年4月27日(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三月二十日)
   参考震中:府谷(39.0°N,111.0°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康熙)二十一年三月二十日午对地动。
   乾隆《府谷县志》卷四,道光《榆林府志》

1688年5月(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四月)
   参考震中:咸阳(34.4°N,108.7°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康熙]二十七年四月,临潼、咸阳地震。
   《清史稿·灾异志》
   (康熙]二十七年夏四月地震,是年秋旱。
   乾隆《咸阳县志》卷二一,乾隆《临潼县志》卷九

1695年6月3日(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
   参考震中:咸阳(34.3°N,108.7°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康熙三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戌时地震,卧床者倾地,宿鸟惊飞。
   乾隆《咸阳县志》卷二一

1704年8月13日(清圣祖康熙四十三年七月十三日)
   参考震中:泾阳(34.6°N,108.8°E)
   震中烈度:Ⅵ 震级:4
   地震情况:康熙四十三年七月十三日,泾阳地震,压毙人畜无数。
   《清史稿·灾异志》
   [康熙]四十三年七月十三日地震,八月三十日又震,
   乾隆《泾阳县志》卷一

1704年9月28日(清圣祖康熙四十三年八月三十日)
   参考震中:陇县(34.9°N,106.9°E)
   震中烈度:Ⅷ 震级:6
   地震情况:[康熙四十三年八月三十日]地震,州治民舍悉倒。相公山倾,压死男妇无数。
   康熙《陇州志》卷八
   州治:顺治十八年重建.迨甲寅、乙卯间又遭蹂躏,复渐倾圮,迄甲申地震后,则意。倒塌无余,公门廨宇入诸土砾,颓垣败壁,恍似荒村,民无质成之庭,吏无藏箧之舍,图书卷籍竟置之酒坊市肆中,而街童嬉戏,辄随手毁弃,亦莫之禁。
   康熙《陇州志》卷七:《重建公署碑记》
   宝鸡:[康熙四十三年]八月晦地震,坏屋杀人。
   乾隆《宝鸡县志》卷一六
   永寿:吕公渠在县北五垦:康熙九年修复,嗣以地震,瓦沟压裂,雍正十年又修治之。
   光绪《永寿县志》
   泾阳:[康熙]四三十年七月十三日地震,八月三十日又震。
   乾隆《泾阳县志》卷一
   城固;[康熙]四十三年八月三十日午时地震。
   康熙《城固县志》卷二
   注:甘肃省武山,正宁、庆阳、环县、平凉均有感。

1705年(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
   参考震中:千阳(34.6°N,107.2°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康熙]四十四年地震。
   道光《千阳县志》卷一二

1707年(清圣祖康熙四十六年)
   参考震中:千阳(34.6°N,107.2°E)
   震中烈度:Ⅵ- 震级:3
   地震情况:[康熙]四十六年地震。
   道光《千阳县志》卷一二

1718年10月26日(清圣祖康熙五十七年九月初三日)
   参考震中:西乡(33.0°N,107.7°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康熙五十七年九月初三日辰时地震。
   康熙《西乡县志》卷一

1738年3月31日(清高宗乾隆三年二月十二日)
   参考震中:榆林(38.3°N,109.7°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乾隆]三年三月初一日据榆林府禀称,榆林地方于二月十二日夜二更五点地微震动人犹不觉,后复微动,比前次稍甚,逾刻即止,其时已交三更,并无损伤之处,事虽偶然,未为民患。
   乾隆三年《川陕总督查阿郎奏摺》

1740年(清高宗乾隆五年)
   参考震中:咸阳(34.4°N,108.8°E)
   震中烈度:Ⅵ 震级:4
   地震情况:铁塔在县北(咸阳)北杜镇,万历十八年铸,高十层,约十丈有奇……庚申(五年)地震,顶微欹。
   民国22年《陕西通志稿》卷一三一

1750年12月29日[清高宗乾隆十五年十二月庚午(初一)]
   参考震中:铜川(35.1°N,109.2°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乾隆十五年)十二月庚午地震。
   乾隆《同官县志》卷一

1760年2月25日(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初九)
   参考震中:延长(36.6°N,110.2°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初九日子时地微动,沉睡者不知,里人相庆日,岁转丰矣,先是屡歉,是年后俱有收。
   乾隆《延长县志》卷一
   延安: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地震,沉睡者不知。
   光绪《延安府志》卷六
   靖边:[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地震。
   光绪《靖边县志稿》卷四

1765年8月16日(清高宗乾隆三十年七月初一)
   参考震中:府谷(39.1°N,110.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乾隆]三十年七月初一日寅时地震。
   乾隆《府谷县志》卷四
   注:道光《榆林府志》作:(乾隆]三十年七月初一日寅时,府谷地震,七月一日府谷河涨。

1765年8月16日(清高宗乾隆三十年七月初一)
   参考震中:西安(34.4°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乾隆三十年七月初一日,陕西地震。
   民国《陕西通志稿》卷一九九
   西安:乾隆三十年七月初一日地震。
   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六
   凤翔:乾隆三十年七月初一日卯刻地微震。
   乾隆《凤翔府志》卷八
   白水:乾隆三十年七月初一地震自西北。
   乾隆《白水县续志稿》卷一

1767年6月18日(清高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参考震中:临潼(34.4°N,109.2°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二日地震。
   乾隆《临潼县志》卷九

1776年5月29日(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四月十二日)
   参考震中:白水(35.2°N,109.5°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乾隆四十一年]四月十二日未时地震有声。
   乾隆《白水县志续稿》

1789年11月7日(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九月二十日)
   参考震中:潼关(34.6°N,110.3°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乾隆五十四年]九月二十日地震,坏民舍,人有压死者。
   《清史稿·灾异志》

1803年8月(清仁宗嘉庆八年二月)
   参考震中:紫阳(32.4°N,108.5°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嘉庆八年]二月,紫阳地震。
   《清史稿·灾异志》
   注:道光《紫阳县新志》作:嘉庆八年癸亥地动。

1813年7月(清仁宗嘉庆十八年六月)
   参考震中:安定(37.2°N,109.6°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嘉庆十八年六月,安定地震。
   《清史稿·灾异志》
   [嘉庆十八年]安定地震。
   道光《安定县志》卷一

1814年9月(清仁宗嘉庆十九年八月)
   参考震中:靖边东(37.7°N,109.0°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嘉庆十九年八月]靖边地震。
   光绪《靖边县志》卷四.
   横山:十九年七月怀远雨雹,秋禾被霜尽伤,受灾九十一村,轻重不等,同年八月地震。
   民国《横山县志》卷二

1816年12月7日(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
   参考震中:清涧(37.1°N,110.1°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嘉庆]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清涧戌刻地震有声。
   道光《清涧县志》卷一

1821年7月(清宣宗道光元年六月)
   参考震中:紫阳(32.5°N,108.5°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道光元年六月,紫阳地动。
   《清史稿·灾异志》
   注:道光《紫阳县志》作:元年辛巳地动。

1822年4月24日(清宣宗道光二年闰三月初三)
   参考震中:勉县(33.2°N,106.6°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勉县忠武侯祠在县东三里,道光元年补修东院之回廓一十四间,将诗碣之残缺者重整之,道光二年闰三月初三日地震,将大殿、寝殿、戟门、山门之瓦口全行摇开。
   (清)李复心 莫增奎《忠武侯墓志》卷二光绪刊本
   注:疑为1822年甘肃文县地震波及。

1823年2月(清宣宗道光三年正月)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道光三年春正月,陕西地震。[1.1]
   民国《陕西通志稿》
   注: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作:道光三年春正月地震。

1823年8月(清宣宗道光三年七月)
   参考震中:镇巴(32.6°N,138.0°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道光]三年七月地震,拴马岑西坡房屋多倾圮。
   光绪《定远厅志》卷二四
   注;县东三十里日星子山,又北二十里日拴马岑。

1824年2月(清宣宗道光四年正月)
   参考震中:铜川(35.2°N,109.1°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道光四年正月地震。
   民国《同官县志》卷一四

1839年5月(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四月)
   参考震中:武功(34.4°N,108.1°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道光十九年四月地震。
   光绪《武功县续志》卷一

1845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
   参考震中:佳县(38.0°N,110.5°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道光]二十五年地震。
   光绪《葭州志》卷二

1850年10年11日(清宣宗道光三十年九月初七)
   参考震中:乾县(34.6°N,108.2°E)
   震中烈度:Ⅵ 震级:4
   地震情况:道光三十年九月初七日夜,有声起子东北,殷殷着雷,俄大震,柱础俱动。
   光绪《乾州志稿》卷一

1851年1月(清宣宗道光三十年十二月)
   参考震中:镇安(33.4°N,10 9.2°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地大震。
   民国《镇安县志》卷一〇

1851年(清文宗咸丰元年)
   参考震中:铜川(35.1°N,109.2°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祝:咸丰元年地震。
   民国《同官县志》卷一四

1853年4月(清文宗咸丰三年三月)
   参考震中:商南(33.6°N,110.9°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咸丰三年三月地震。
   民国《商南县志》卷一一
   注:民国《山阳县志》记作:咸丰三年六月大水,地震。

1854年(清文宗咸丰四年)
   参考震中:麟游(34.7°N,107.8°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咸丰四年地震逾时。
   光绪《麟游县新志》卷八

1858年(清文宗咸丰八年)
   参考震中:铜川(35.1°N,109.2°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咸丰八年同官地震。
   民国《同官县志》卷一四

1858年9月(清文宗咸丰八年八月)
   参考震中:佳县(38.0°N,110.5°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咸丰八年八月寅时,地震甚。
   光绪《葭州志》卷二

1859年5月(清文宗咸丰九年四月)
   参考震中:镇安(33.4°N,109.2°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咸丰九年四月地震。
   民国《镇安县志》卷一

1861年(清文宗咸丰十一年)
   参考震中:镇安(33.4°N,109.2°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咸丰十一年地震。
   民国《镇安县志》卷一

1867年2月4日(清穆宗同治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同治]五年冬十二月三十日省城地震。
   民国《陕西通志稿》卷一九九
   白河:同治五年冬十二月三十日地震。
   光绪《白河县志》卷一三
   注: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作:十一目三十日地震。

1867年夏(清穆宗同治六年夏)
   参考震中:旬阳(32.8°N,109.3°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同治六年夏地震(湖北均州亦震)。
   光绪《洵阳县志》卷一四

1868年7月21日(清穆宗同治七年六月初二)
   参考震中:旬阳东(32.8°N,109.6°E)
   震中烈度:Ⅵ 震级:4
   地震情况:同治七年六月初二日地大震。
   光绪《白河县志》卷一三
   同治七年地屡震,声如雷,屋舍几倾。
   光绪《洵阳县志》卷一四
   注:《清史稿·灾异志》作:(同治)七年元月初三日,均州,光化、郧县地震。

1869年11月(清穆宗同治八年十月)
   参考震中:商南(33.6°N,110.9°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同治八年十月地震。
   民国《商南县志》卷一一
   注:民国《山阳县志》作:同治八年地震。

1870年5月21日(清穆宗同治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参考震中:柞水(33.7°N,109.1°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同治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地震。
   光绪《孝义厅志》卷一二
   镇安:(同治)九年四月地震。
   民国《镇安县志》卷一〇

1872年6月9日(清穆宗同治十一年五月初四)
   参考震中:柞水(33.7°N,109.1°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同治十一年]五月初四日辰刻地大震。
   光绪《孝义厅志》卷一二
   镇安:[同治]十一年地震。
   民国《镇安县志》卷一〇

1872年(清穆宗同治十一年)
   参考震中;铜川(35.1°N,109.2°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同治十一年地震。
   民国《同官县志》卷一四

1878年7月12日(清德宗光绪四年六月十三日寅时)
   参考震中:蓝田(34.2°N,19 9.3°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光绪四年夏六月十三日寅时地震。
   民国《蓝田县志》卷五1879年6月22日(清德宗光绪五年五月初三)
   参考震中:武功(34.3°N,108.2°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光绪五年五月朔三日地震,越十余日又震。
   (清)张世英 巨同桂《武功县续志》卷一 光绪14年刊本

1879年7月24日(清德宗光绪五年六月初六)
   参考震中:周至(34.1°N,108.2°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光绪五年]六月初六日子时地震,十一日又震。
   民国《周至县志》卷八。

1880年1月(清德宗光绪五年十二月)
   参考震中:麟游(34.7°N,107.8°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光绪]五年五月地震有声,墙宇倾颓,十二月又震。
   光绪《麟游县志》卷八

1880年2月24日(清德宗光绪六年正月十五日)
   参考震中:周至(34.1°N,108.2°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光绪六年]正月十五日地震。
   民国《周至县志》卷八

1880年3月22日[清德宗光绪六年二月庚戍(十二日)]
   参考震中:大荔(34.8°N,109.9°E)
   震中烈度:Ⅳ- 震级:8
   地震情况:(光绪)六年二月庚戌地动。
   光绪《同州府续志》卷一六

1880年7月17日(清德宗光绪六年六月十一日)
   参考震中:永寿(34.8°N,108.1°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光绪六年六月十一日戌时地震毒狠,伤人无数。
   光绪《永寿县志》卷一〇

1880年7月29日(清德宗光绪六年六月二十三日)
   参考震中:柞水(33.7°N,109.1°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光绪)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午刻地震有声。
   光绪《孝义厅志》卷一二
   镇安:[光绪]六年地震有声。
   民国《镇安县志》卷一

1881年6月7日(清德宗光绪七年五月十一日)
   参考震中:紫阳(32.6°N,108.6°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光绪七年五月十一日地震。
   民国《紫阳县志》卷五
   石泉:[光绪]七年五月十一日地震。
   1959年《石泉县志》

1882年3月26日(清德宗光绪八年二月初八丑时)
   参考震中:勉县(33.2°N,106.6°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留坝、宁强二厅州均于二月初八日丑时,富平、鄜州、中部三州县均于三月初八日未时,潼关、大荔、华阴、朝邑四厅县均于五月二十六日各报地动,俱称瞬息即定等情,先后具报前来,经查该厅州县地仅微动,须叟即止、并无倒塌房屋,亦未压伤人口,确查实未成灾,覆与原报情形相符,其余各属俱各安谧。
   《陕西巡抚冯誉骥录副奏片》光绪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1882年4月24日(清德宗光绪八年三月初七)
   参考震中:千阳(34.7°N,107.1°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光绪八年)三月初七日寅刻地震。
   光绪《续增千阳县志》卷一四

1882年4月25日(清德宗光绪八年三月初八未时)
   参考震中:黄陵(35.5°N,106.6°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见1882年3月26日地震条)

1882年7月11日(清德宗光绪八年五月二十六日)
   参考震中:华阴(34.7°N,101.1°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参见1882年3月26日条)

1884年6月20日(清德宗光绪十年五月二十七日)
   参考震中:岐山(34.4°N,107.6°E)
   震中烈度:Ⅳ- 震级:8
   地震情况:光绪十年五月二十七日斜峪河水泛滥。二十七日未时地震。
   光绪《岐山县志》卷一

1884年12月25日(清德宗光绪十年十一月初九)
   参考震中:岐山(34.4°N,107.6°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光绪十年]十一月初九日卯时地震。
   光绪《岐山县志》卷一

1886年7年15日(清德宗光绪十二年六月十四日)
   参考震中:朝邑(34.8°N,110.2°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光绪]十二年六月地震。
   民国《平民县志》卷四
   注:光绪《永济县志》记作:十二年六月十四日地微震。

1888年11月22日(清德宗光绪十四年十月十九日)
   参考震中:洋县(33.2°N,107.5°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1.1]
   地震情况:[光绪十四年]十月十九日来时地动。[1.1]
   光绪《洋县志》

1890年(清德宗光绪十六年三月)
   参考震中:绥德(37.5°N,110.2°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光绪]十六年三月地震。
   光绪《绥德直隶州志》卷三

1900年12月28日(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七日)
   参考震中:洋县(33.2°N,107.5°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七日地动。[1.1]
   光绪《洋县志》

1906年3月13日(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十九日)
   参考震中:紫阳(32.5°N,108.5°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十九日亥时地震。
   民国《紫阳县志》卷五

1908年(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
   参考震中:略阳(33.3°N,106.1°E)
   震中烈度:Ⅶ 震级:5
   地震情况:马蹄湾在略阳北约20公里,1908年地震马蹄湾房屋崩塌很多,坚固的房屋崩塌八、九座。在马蹄湾山岭一带房屋坍塌,有的木梁掉下来。盲家坪地面裂。六处。宽三、四尺,坍房很多,有的瓦掉下不计其数,门窗折断,墙坍,土厚的山大部分都流下来。
   《宝鸡—略阳沿线历史地震调查综合资料》

1909年11月~12月(清末帝宣统元年十月)
   参考震中:商南(33.6°N,110.5°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宣统元年,夏秋大雨。十月地震。
   民国《商南县志》卷一一
   宣统元年十月地震。
   民国《山阳县志》卷六

1915年1月(中华民国四年正月)
   参考震中:商南(33.6°N,110.8°E)
   震中烈度:Ⅵ 震级:3
   地震情况:民国四年正月地震。
   民国《商南县志》卷一一

1917年2月[中华民国六年正月(阴历)]
   参考震中:商南(33.6°N,110.8°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民国六年正月地震。
   民国《商南县志》卷一一

1921年10月7日(中华民国十年九月初七日)
   参考震中:宜川(36.0°N,110.1°E)
   震中烈度:Ⅵ 震级:5
   地震情况:[民国]十年十月七日晚,地大震,七郎山之石窑、宝塔均被震倒。
   民国《宜川县志》卷二
   洛川:[民国]十年九月(阴历)地震有声,三日内屡震。
   民国《洛川县志·祥异》
   黄陵:民国十年七月(阴历),地震有声,三日内屡震。
   民国《中部县志》卷九
   注:该次地震1960年《中国地震目录》定为宜川5级。1973年陕西省地震目录、1983年《中国地震目录》均采用此结果。1986年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应是1920年海原8.5级大震对宜川的波及。经查:民国《宜川续志》卷一〇,《宜川县志》卷一一均有关于1920年海原地震波及的记载(见第三章),亦有此次地震的记载;另据查,宜川县城西南500米处有七郎山,南1000余米处有宝塔山,东面有凤翅山,但无文峰山。本志在两条下一并列出,以备查。

1923年10月(中华民国十二年九月)
   参考震中:安塞(37.1°N,109.2°E)
   震中烈度:Ⅶ 震级:5
   地震情况:民国十二年九月(阴历)地震有声,山崩屋坏,人畜受伤。
   民国《安塞县志》卷一〇

1923年(中华民国十二年)
   参考震中:略阳(33.3°N,106.2°E)
   震中烈度:Ⅵ 震级:4
   地震情况:略阳郭家底1923年地震,房上瓦坠落严重,门窗折裂,墙上灰坠落。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宝鸡—略阳沿线地震历史调查综合资料》

1924年2月21日(中华民国十三年)
   参考震中:西安(34.4°N,108.9°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上月二十一日,陕西西安等地发生地震两次。
   《顺天时报》1924.3.3

1924年2月25日(中华民国十三年)
   参考震中:三原(34.7°N,108.9°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陕西三原电云:上月二十五日晨,此间又发生地震,震动并不甚烈,故无损伤云。
   《顺天时报》1924.3.3

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
   参考震中:略阳(33.3°N,106.1°E)
   震中烈度:Ⅵ 震级:4
   地震情况:一九二七年陕西略阳横县河地震,朽墙及草房倒塌,铁、环摇晃,门窗震动有声。
   兰州地震研究所《陕西省强地震目录补遗》1982年

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
   参考震中:铜川(35.1°N,109.1°E)
   震中烈度:Ⅴ 震级:4
   地震情况:1928年铜川地震,门扣摇动,玻璃窗有音响,时间很短。
   北京电力设计分局《铜川县地震调查报告》1955年

1930年7月20日(中华民国十九年六月)
   参考震中:宜川(36.0°N,110.1°E)
   震中烈度:Ⅳ+ 震级:4
   地震情况:西安通讯:陕北延长地方于七月二十日发生地震,现此间接延长县长来函,报告地震情形。原函云:延长地方于本晚十(点)钟许地震三分钟之久,即派干警自城内各街巷巡查,人民一切照常,房窑并未损伤。特报。
   《大公报》(天津)1930.8.17
   民国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晚地微震,二十九日午,天无云日晕,五色眩目。
   民国《大荔县新志存稿》
   民国十九年地微震。
   民国《同官县志》

1931(中华民国二十年)
   参考震中:西安(34.3°N,108.9°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民国二十年,西安有轻微地震,窗纸,顶棚微震,门微动,静止之人方能感觉。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陕西省渭河流域地震资料》1954年

1936年2月6日(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参考震中:山阳(33.6°N,109.9°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山阳通讯:本县于二月六日早五时许地震,经过时间约三十余秒钟,当地震动时,人在室内如坐船中车上,荡漾不定,房上土落地作响。室外亦有声音徐鸣,如同风声云。
   《西京日报》1936.2.17

1936年7月24日(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初七)
   参考震中:三原(34.6°N,108.9°E)
   震中烈度:Ⅳ 震级:3
   地震情况:三原通讯:本县于前日(二十四日)晚十一时半,夜阑人静时,忽觉床塌摆动,器物欲跌,居民一时颇为惊惶,当经有经验者解释,始悉为地震之现象,计共震动二次约数分钟,后者较前者微小。
   《西京日报》1936.7.26

1942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
   参考震中:铜川(35.1°N,109.1°E)
   震中烈度:Ⅲ+ 震级:3
   地震情况:1942年陕西铜川地震,静坐的稍有感觉,时间很短。
   北京电力设计分局《铜川县地震调查报告》1955年

1947年3月(中华民国三十六年)
   参考震中:武功(34.4°N,108.1°E)
   震中烈度:Ⅲ+ 震级;3
   地震情况:武功1947年3月某一天晚上十时左右,小震一次。
   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机器工业管理局《武功地震调查报告》19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