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怀念著名音乐家李凌先生 55,926 2024年01月15日  叶小纲

李凌

李凌(中)与黄友葵(前右二)、周晓燕(左一)、才旦卓玛(左二)等友人在音代会上

2023年12月28日是李凌先生诞辰110周年,我们隆重地举行了纪念李凌先生诞辰110周年活动,以缅怀这位杰出的革命艺术家,学习他的艺术成就和精神贡献,为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汲取力量。很多艺术家和评论家从不同角度追忆了李凌先生的珍贵往事和感人细节,深入阐述了他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启示,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充分体现了大家对繁荣发展新时代音乐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听完以后深受触动、深受启发。

李凌先生是一位在火热革命实践中历练成长起来的文艺家,是一位杰出的音乐社会活动家,新中国音乐事业杰出的奠基者。他的一生致力于进步音乐活动,在创建音乐院团、出版刊物、普及音乐教育等方面开展大量深入的、开拓性的工作,为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李凌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他在鲁艺音乐系既学过作曲又学过声乐,在陕甘宁边区时又收集过大量民歌;他跟冼星海、马思聪学过作曲技术理论,自己从日本音乐书籍中试着学翻译;他在多所音乐学校当过教师,在中华交响乐团和台湾交响乐团当过乐务和编辑,在工作实际中了解交响音乐;他在办刊物过程中,练就了思维敏捷、行文流畅、笔锋锐利的写作风格;他曾是党的基层地下工作者、统战干部,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正是这些独特的人生经历,锻造了李凌先生矢志不渝投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文化品格。

作为音乐评论家,李凌先生始终秉持着实事求是原则,以深远冷静的目光审视着现实生活。他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音乐评论文章,健笔纵横60年,发表了数百万字的评论文章,许多评论成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他始终坚持不懈地为争取我国社会主义音乐艺术多样化的健康发展而奋争,反对思想上的片面性和实践中的偏激情绪,鼓励和扶持不同体裁、风格、个性的创造性发挥,从而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李凌式评论风格。在他出版的《新音乐教程》《音乐杂谈》《音乐美学漫笔》《歌唱艺术漫谈》《秋蝉余音》等著作中,以犀利的笔触记载着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音乐活动的独到见解和深入阐释。例如,在文集《音乐流花》中,他评论了150多位中国音乐家的艺术创作,阐释他们的创作个性,赞扬他们的特殊成就或指出某些不足,其着眼处常在于发扬艺术家的个性、促进音乐的百花齐放。他的关于“轻音乐”、关于“气声唱法”等问题的言论,虽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饱受争议,但经历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历史考验,至今仍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仍能给当代人以许多启发,这在中国现代音乐批评史上实属难得。

作为音乐教育家,李凌先生致力于创办音乐教育机构和表演团体。在筹建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恢复中国音乐学院,创办社会音乐学院、中国函授音乐学院的过程中,都有他的辛勤劳作和不可磨灭的功绩,将音乐教育的星星之火燎原中华大地。在筹建这些机构的过程中,李凌先生不仅参与了各项筹备工作,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机构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这些机构的建立上,更重要的是,他辛勤的努力和心血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领了中国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

尤其令人感佩的是,作为一位才思敏捷的音乐思想家和勇敢实践的实干家,李凌先生深受人们尊敬。他待人宽厚、荐人举贤、团结同志的作风,更成为音乐界的美谈。在2013年纪念先生诞辰百年的活动期间,周巍峙、孙慎、才旦卓玛、周广仁、严良堃、韩中杰等曾与李凌先生有过深入交往的艺术家纷纷撰文表达对他的追思和缅怀。

音乐家马可曾为李凌先生赠诗一首,堪称先生艺术生涯的生动写照。诗中写道:

鱼龙混战古沙场,

烟硝烈火皆文章。

将军余勇今安在?

百花丛里锄耘忙。

李凌先生的一生,是为争取我国音乐事业健康发展而努力奋争的一生。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音乐历史的长河中,他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音乐工作者赓续传承、接续奋斗。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掀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努力开创新时代文艺工作新局面的热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召开此次纪念活动无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让我们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继承发扬李凌先生等老一辈音乐家赠予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