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目睹黄继光牺牲后,万福来连长继续率队冲锋,战斗中嘴巴被炸裂,终生只能仰头喝水吃饭

2020-10-20 06:37 长江日报-长江网  

万福来之子万爱军。记者任勇 摄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胡蝶) 在68年前的上甘岭,志愿军连长万福来亲眼目睹了黄继光牺牲的壮烈一幕。后来的战斗中,万福来的嘴唇和下巴被炮弹炸裂,他拔出嵌进嘴巴的弹片,张着血肉模糊的嘴,继续冲锋。

伤愈后,万福来失去所有牙齿,下嘴唇缺一块,从此只能仰着头喝水、吃饭。他对自己的战功鲜有提及,却一生矢志不移地传颂黄继光的故事,传扬黄继光的精神。


万福来。万爱军供图

近日,长江日报采访团记者驱车60多公里来到孝感,见到了黄继光连已故连长万福来的儿子万爱军。长江日报推出的《铁心向党 矢志不移——寻访黄继光连连长》的系列报道,勾起万爱军的追思。根据父亲生前的回忆和口述,为了那段不能忘却的纪念,万爱军已整理出20多万字素材,正在撰写成书,希望再现和还原父亲与黄继光一起战斗过的烽火岁月。他向记者动情地讲起父辈往事。

“连长,我去”  

黄继光机灵、勇敢,有事抢着上

万福来(右一)和战友与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左一)在一起。万爱军供图

万福来和黄继光,一位生于河南,一位长在四川。两人相识时,万福来25岁,黄继光20岁。抗美援朝的硝烟,让这两位“最可爱的人”在朝鲜战场命运交会,谱写出各自的英雄赞歌。

1926年11月,万福来出生于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临淇镇南园村一个贫农家庭,不到16岁就参加革命,开始在林县县委做交通员,随后来到临淇第四区工委,部队进入林县临淇镇,又为部队首长送信、做向导。1946年3月,他报名参军,成为一名侦察兵,此后在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云贵川剿匪、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中接连立功。

“在一次执行安全保卫和通讯联络任务时,父亲被任命为六连连长,从而入朝作战。”万爱军告诉记者。

1951年4月中旬,万福来随部队抵达朝鲜北部,在新溪与伊川之间集结。也就是这个时候,黄继光来到六连,第一次出现在万福来面前。万福来对黄继光的第一印象是个头不高,很机灵,小伙子挺适合当通信员。

1951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万福来带领全连完成了多次阻击任务,荣立三等功。随后,部队开往谷山地区整训。整训期间,万福来与指导员冯玉庆商量,从6名新兵中挑选黄继光、肖登良、吴三羊3人,进入连部做通信员。此后,黄继光与万福来的接触多起来。

万福来告诉万爱军,黄继光是一个非常本分、工作热情高、积极向上的人,对工作和战斗总是抢着上,总是说“连长,我去”,主动、勇敢、不畏缩。

他的奋不顾身,他的舍生忘死,早有端倪。最初,黄继光被安排在连部从事后勤工作,与敌人战斗的机会少。他有想法,托吴三羊跟万福来说,他想到排里,想出去打仗。万福来给他做思想工作,“通信员的职责也很重要,要一个人单独执行任务,要送信,传达大量的作战命令,战场上通信不能断”。见他参战愿望强烈,万福来也带他出去打了几次仗。

有一次战斗中,黄继光见敌军扔来一颗手榴弹,他一下扑到万福来身上,护住连长。万福来教他保护好自己:“这时候只要趴着不动,就啥事没有”。万福来觉得,这小伙子很英勇,危险敢上。

“连长,你不能上”

黄继光牺牲时的任务是抢来的

黄继光牺牲那一刻,执行的是零号阵地碉堡爆破任务。一直以来,人们通过媒体报道和历史资料,只知道黄继光是主动请战。殊不知,这个任务是他从万福来手里抢来的。

万爱军告诉记者,在1952年10月19日晚的战斗中,经过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志愿军一举连续拿下6号、5号、4号三座阵地,在对零号阵地反击中,受到了敌强大火力阻击。战斗到20日凌晨,父亲连队里负责主攻零号阵地的突击队只剩下十几名受伤战士,爆破手在敌人密集的枪弹中相继倒下。但此时,零号阵地还有一个敌人火力点要清除。万福来向赶来的营参谋长张广生请示,他要和指导员各带一名通信员,去执行爆破任务。这时,站在张广生身后的黄继光一听急了:“连长、指导员,你们不能上,你们是指挥员,你们还有更艰巨的任务,让我上,让我上吧!”

“就这样,黄继光去了,实际上他是跟我父亲抢任务。”万爱军说,“父亲听了黄继光的话,不同意他去,‘你怎么能去呢,你现在是跟着参谋长来的,要保护首长的安全’……不过,形势逼人,当时只剩下3名通信员没受伤。参谋长说,你就让他上吧。”于是,黄继光作为班长,带着吴三羊和肖登良向零号阵地爬去,上演了那可歌可泣的壮烈一幕。

“当我想起黄继光,全身充满力量”

老连长心中有座永恒的丰碑

1962年上甘岭战役英雄报告团留影,前排右一为万福来。万爱军供图

从初相识到黄继光牺牲,万福来和这位年轻勇士的相处时间只有1年6个月。人生交集虽然短暂,黄继光却影响、伴随了万福来一生,成为他心中永恒的丰碑。后来的岁月里,万福来很少谈自己,一生只讲黄继光。

在老照片里,这位老连长的嘴部留有明显的伤痕,印刻着属于他的一段上甘岭传奇。

黄继光牺牲后,1952年10月30日,在上甘岭的大反击中,万福来继续率连队,担负夺取10号、3号和9号阵地的主攻重任。在拿下10号阵地后,准备冲击3号主峰阵地时,一排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他感到嘴部一阵灼热,一块两寸多长的弹片击中他,嵌进他嘴里。万福来抓住弹片,硬是把它拽出来,张着血肉模糊的嘴,继续指挥战斗,随后因失血过多昏倒在地……醒来时,人已躺在哈尔滨的医院里。

“父亲下巴这里的肉被炮弹打没了,骨头断裂了,牙齿也没了,下嘴唇被削掉一大块。伤好后,他做了5次嘴部修补手术,装了假牙,平时喝水、吃饭都要仰着头,不然会流出来。”万爱军说。

万福来养伤时,伤痛折磨着他,但一想到黄继光,他便有了力量。他在1953年2月写给全国青少年朋友的一封信中说:

“黄继光的英雄事迹鼓舞了我,在黄继光同志牺牲以后,我们第二次反击上甘岭珍珠峰,攻占了这个山头,并连续三次打退了敌人的反扑。敌人疯狂地用大炮乱轰,我负了重伤,右臂被炸伤,嘴巴也被炮弹片打坏了。但是,当我想起了黄继光同志壮烈牺牲的情景,立刻使我全身充满了力量。嘴巴已经不能说话了,右臂也不能动弹,我就用左臂指挥战士们继续进行战斗。当我在医院休养时,我常常想起黄继光,支持我、督促我安心休养和治疗,争取早日恢复健康,回到我的工作岗位上去,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年一个名叫仲跃的学生,在1954年4月收到了万福来的回信。长大后,他成为常熟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医生,1989年4月,他把这封回信赠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伤员拒不喝水,留给能作战的同志喝

上甘岭战场上不只一个黄继光

万爱军从记事起,就听父亲讲黄继光的故事。父亲在家里讲,出去讲,到黄继光的家乡讲,全国各地讲,直到2004年病逝。万爱军曾问父亲:“您作了多少场黄继光事迹报告会?”父亲说:“那哪记得牢呀,没有一千场,也有七八百场。”

但对于第一次报告会,万福来记得很牢,那是1953年1月底,在上海市麦伦中学。

当时,他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做第二次手术。麦伦中学的老师带着学生来慰问志愿军伤员,寻访上甘岭战斗中的英雄事迹。军医大政委鼓励万福来去讲讲,万福来有点着急:“我嘴巴还缝着线,我又没什么文化,从没作过报告,叫我怎么讲呀?”政委说,你就讲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你是怎么负伤的,战士们是怎么英勇战斗和牺牲的。万福来想了想,决定讲黄继光。

嘴巴拆线后,万福来被接到学校,为师生们作了他生平第一场黄继光英雄事迹报告,引起轰动,请他作报告的邀请纷至沓来。黄继光的故事从这里传遍全上海、全中国,黄继光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年5月,麦伦中学更名为继光中学,这是全国第一所以黄继光名字命名的学校。

“在父亲眼中,黄继光是一个英勇、执着、勇敢、富有责任心的人,他们在战斗中结下的情谊非常深厚,贯穿父亲的一生。”“我出生以后,父亲已经作了5年的报告,讲多了以后,他的讲述变得更流畅,更平静。”

然而,黄继光为了祖国和人民奋不顾身、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总是让人难以平静。

上甘岭的战场上不只一个黄继光。一次,万福来受命潜入最艰苦的1号坑道,带去干粮和水。坑道里,打着绷带、相互靠在一起的伤员们脸色蜡黄,嘴唇严重干裂,却全都拒绝喝水,要把水储存下来,留给能作战的同志喝。万福来拿起一碗水,蹲在一位生命垂危的重伤员身旁说,你带头,把水喝了。可他看了一眼水,又摇摇头闭上眼睛……万福来流着眼泪,几次哽咽停顿,向首长汇报了这件事。

在给记者转述父亲讲的志愿军伤员拒不喝水事件时,62岁的万爱军也像父亲当年一样,嘴唇颤抖,声音哽咽,“多么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啊!”

这种精神也融进家风里。在收集父亲和黄继光资料的过程中,万爱军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资料不全、细节核对艰难。他谦称:“我的文笔也不太好,但是,我会克服,坚持写下去。”

【编辑:贺方程】

万福来之子万爱军。记者任勇 摄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胡蝶) 在68年前的上甘岭,志愿军连长万福来亲眼目睹了黄继光牺牲的壮烈一幕。后来的战斗中,万福来的嘴唇和下巴被炮弹炸裂,他拔出嵌进嘴巴的弹片,张着血肉模糊的嘴,继续冲锋。

伤愈后,万福来失去所有牙齿,下嘴唇缺一块,从此只能仰着头喝水、吃饭。他对自己的战功鲜有提及,却一生矢志不移地传颂黄继光的故事,传扬黄继光的精神。


万福来。万爱军供图

近日,长江日报采访团记者驱车60多公里来到孝感,见到了黄继光连已故连长万福来的儿子万爱军。长江日报推出的《铁心向党 矢志不移——寻访黄继光连连长》的系列报道,勾起万爱军的追思。根据父亲生前的回忆和口述,为了那段不能忘却的纪念,万爱军已整理出20多万字素材,正在撰写成书,希望再现和还原父亲与黄继光一起战斗过的烽火岁月。他向记者动情地讲起父辈往事。

“连长,我去”  

黄继光机灵、勇敢,有事抢着上

万福来(右一)和战友与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左一)在一起。万爱军供图

万福来和黄继光,一位生于河南,一位长在四川。两人相识时,万福来25岁,黄继光20岁。抗美援朝的硝烟,让这两位“最可爱的人”在朝鲜战场命运交会,谱写出各自的英雄赞歌。

1926年11月,万福来出生于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临淇镇南园村一个贫农家庭,不到16岁就参加革命,开始在林县县委做交通员,随后来到临淇第四区工委,部队进入林县临淇镇,又为部队首长送信、做向导。1946年3月,他报名参军,成为一名侦察兵,此后在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云贵川剿匪、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中接连立功。

“在一次执行安全保卫和通讯联络任务时,父亲被任命为六连连长,从而入朝作战。”万爱军告诉记者。

1951年4月中旬,万福来随部队抵达朝鲜北部,在新溪与伊川之间集结。也就是这个时候,黄继光来到六连,第一次出现在万福来面前。万福来对黄继光的第一印象是个头不高,很机灵,小伙子挺适合当通信员。

1951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万福来带领全连完成了多次阻击任务,荣立三等功。随后,部队开往谷山地区整训。整训期间,万福来与指导员冯玉庆商量,从6名新兵中挑选黄继光、肖登良、吴三羊3人,进入连部做通信员。此后,黄继光与万福来的接触多起来。

万福来告诉万爱军,黄继光是一个非常本分、工作热情高、积极向上的人,对工作和战斗总是抢着上,总是说“连长,我去”,主动、勇敢、不畏缩。

他的奋不顾身,他的舍生忘死,早有端倪。最初,黄继光被安排在连部从事后勤工作,与敌人战斗的机会少。他有想法,托吴三羊跟万福来说,他想到排里,想出去打仗。万福来给他做思想工作,“通信员的职责也很重要,要一个人单独执行任务,要送信,传达大量的作战命令,战场上通信不能断”。见他参战愿望强烈,万福来也带他出去打了几次仗。

有一次战斗中,黄继光见敌军扔来一颗手榴弹,他一下扑到万福来身上,护住连长。万福来教他保护好自己:“这时候只要趴着不动,就啥事没有”。万福来觉得,这小伙子很英勇,危险敢上。

“连长,你不能上”

黄继光牺牲时的任务是抢来的

黄继光牺牲那一刻,执行的是零号阵地碉堡爆破任务。一直以来,人们通过媒体报道和历史资料,只知道黄继光是主动请战。殊不知,这个任务是他从万福来手里抢来的。

万爱军告诉记者,在1952年10月19日晚的战斗中,经过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志愿军一举连续拿下6号、5号、4号三座阵地,在对零号阵地反击中,受到了敌强大火力阻击。战斗到20日凌晨,父亲连队里负责主攻零号阵地的突击队只剩下十几名受伤战士,爆破手在敌人密集的枪弹中相继倒下。但此时,零号阵地还有一个敌人火力点要清除。万福来向赶来的营参谋长张广生请示,他要和指导员各带一名通信员,去执行爆破任务。这时,站在张广生身后的黄继光一听急了:“连长、指导员,你们不能上,你们是指挥员,你们还有更艰巨的任务,让我上,让我上吧!”

“就这样,黄继光去了,实际上他是跟我父亲抢任务。”万爱军说,“父亲听了黄继光的话,不同意他去,‘你怎么能去呢,你现在是跟着参谋长来的,要保护首长的安全’……不过,形势逼人,当时只剩下3名通信员没受伤。参谋长说,你就让他上吧。”于是,黄继光作为班长,带着吴三羊和肖登良向零号阵地爬去,上演了那可歌可泣的壮烈一幕。

“当我想起黄继光,全身充满力量”

老连长心中有座永恒的丰碑

1962年上甘岭战役英雄报告团留影,前排右一为万福来。万爱军供图

从初相识到黄继光牺牲,万福来和这位年轻勇士的相处时间只有1年6个月。人生交集虽然短暂,黄继光却影响、伴随了万福来一生,成为他心中永恒的丰碑。后来的岁月里,万福来很少谈自己,一生只讲黄继光。

在老照片里,这位老连长的嘴部留有明显的伤痕,印刻着属于他的一段上甘岭传奇。

黄继光牺牲后,1952年10月30日,在上甘岭的大反击中,万福来继续率连队,担负夺取10号、3号和9号阵地的主攻重任。在拿下10号阵地后,准备冲击3号主峰阵地时,一排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他感到嘴部一阵灼热,一块两寸多长的弹片击中他,嵌进他嘴里。万福来抓住弹片,硬是把它拽出来,张着血肉模糊的嘴,继续指挥战斗,随后因失血过多昏倒在地……醒来时,人已躺在哈尔滨的医院里。

“父亲下巴这里的肉被炮弹打没了,骨头断裂了,牙齿也没了,下嘴唇被削掉一大块。伤好后,他做了5次嘴部修补手术,装了假牙,平时喝水、吃饭都要仰着头,不然会流出来。”万爱军说。

万福来养伤时,伤痛折磨着他,但一想到黄继光,他便有了力量。他在1953年2月写给全国青少年朋友的一封信中说:

“黄继光的英雄事迹鼓舞了我,在黄继光同志牺牲以后,我们第二次反击上甘岭珍珠峰,攻占了这个山头,并连续三次打退了敌人的反扑。敌人疯狂地用大炮乱轰,我负了重伤,右臂被炸伤,嘴巴也被炮弹片打坏了。但是,当我想起了黄继光同志壮烈牺牲的情景,立刻使我全身充满了力量。嘴巴已经不能说话了,右臂也不能动弹,我就用左臂指挥战士们继续进行战斗。当我在医院休养时,我常常想起黄继光,支持我、督促我安心休养和治疗,争取早日恢复健康,回到我的工作岗位上去,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年一个名叫仲跃的学生,在1954年4月收到了万福来的回信。长大后,他成为常熟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医生,1989年4月,他把这封回信赠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伤员拒不喝水,留给能作战的同志喝

上甘岭战场上不只一个黄继光

万爱军从记事起,就听父亲讲黄继光的故事。父亲在家里讲,出去讲,到黄继光的家乡讲,全国各地讲,直到2004年病逝。万爱军曾问父亲:“您作了多少场黄继光事迹报告会?”父亲说:“那哪记得牢呀,没有一千场,也有七八百场。”

但对于第一次报告会,万福来记得很牢,那是1953年1月底,在上海市麦伦中学。

当时,他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做第二次手术。麦伦中学的老师带着学生来慰问志愿军伤员,寻访上甘岭战斗中的英雄事迹。军医大政委鼓励万福来去讲讲,万福来有点着急:“我嘴巴还缝着线,我又没什么文化,从没作过报告,叫我怎么讲呀?”政委说,你就讲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你是怎么负伤的,战士们是怎么英勇战斗和牺牲的。万福来想了想,决定讲黄继光。

嘴巴拆线后,万福来被接到学校,为师生们作了他生平第一场黄继光英雄事迹报告,引起轰动,请他作报告的邀请纷至沓来。黄继光的故事从这里传遍全上海、全中国,黄继光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年5月,麦伦中学更名为继光中学,这是全国第一所以黄继光名字命名的学校。

“在父亲眼中,黄继光是一个英勇、执着、勇敢、富有责任心的人,他们在战斗中结下的情谊非常深厚,贯穿父亲的一生。”“我出生以后,父亲已经作了5年的报告,讲多了以后,他的讲述变得更流畅,更平静。”

然而,黄继光为了祖国和人民奋不顾身、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总是让人难以平静。

上甘岭的战场上不只一个黄继光。一次,万福来受命潜入最艰苦的1号坑道,带去干粮和水。坑道里,打着绷带、相互靠在一起的伤员们脸色蜡黄,嘴唇严重干裂,却全都拒绝喝水,要把水储存下来,留给能作战的同志喝。万福来拿起一碗水,蹲在一位生命垂危的重伤员身旁说,你带头,把水喝了。可他看了一眼水,又摇摇头闭上眼睛……万福来流着眼泪,几次哽咽停顿,向首长汇报了这件事。

在给记者转述父亲讲的志愿军伤员拒不喝水事件时,62岁的万爱军也像父亲当年一样,嘴唇颤抖,声音哽咽,“多么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啊!”

这种精神也融进家风里。在收集父亲和黄继光资料的过程中,万爱军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资料不全、细节核对艰难。他谦称:“我的文笔也不太好,但是,我会克服,坚持写下去。”

【编辑:贺方程】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