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没辛亥广州起义恐怕无武昌起义”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9日06:26  南方都市报

  

“没辛亥广州起义恐怕无武昌起义”

  

“没辛亥广州起义恐怕无武昌起义”
昨日,广东省政协主席黄龙云(前排右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上致辞。

  广州是革命党的发源地,是很光荣的。我们想重新再造中国,还要拿这个光荣的地方做起点,好比做新屋一样,必要选定一个新屋基。广州市就是我们创造新民国的好屋基。——孙中山

  昨天,孙中山、黄兴等15位“辛亥名人”的后人,以及12位研究辛亥革命的著名专家学者齐聚广州,出席“三·二九”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上午,名人之后和专家们在广东咨议局旧址举行座谈会;下午,“广州政协大讲堂”首次开讲,专家之一、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为500余听众讲解辛亥革命历史;今日上午,他们还将与全国政协领导一同到黄花岗拜祭。

  广东省政协主席黄龙云在座谈会上发表致辞时表示,广东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是孙中山多次策划、组织武装起义的地方,正是发生在广东的“三·二九”广州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据悉,此次座谈会是今年全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首场重大活动。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卞晋平认为,正是辛亥革命志士的奋斗,为新中国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辛亥革命引发了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没有辛亥广州起义,恐怕没有武昌起义。”有专家表示。

  “当时全亚洲都羡慕中国”

  广东省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广州市政协原副主席郭锡龄形容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终结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而且使中国成为全亚洲几十个国家当中第一个打掉皇冠的现代国家。“当时全亚洲都羡慕中国,因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最先进的。”

  “辛亥革命是以‘三·二九’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打响的第一枪作为发端,以10月10日武昌起义获得成功作为标志的。”郭锡龄以“尤为壮烈”形容黄花岗起义。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16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及留学生的壮士,为实现民主共和而舍身取义。虽然在事先就知道计划已经泄密,但为了能对海外募捐者有个交代,“明知必败、必死仍然起义”。最后,160多人中,直至今天只有86人能查实有名有姓,收得全尸仅72人,中学课本中《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

  “随着年代远去,有关这场革命对唤醒中华民族,推动中国社会进程的巨大历史作用,相信后人一定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郭锡龄说。

  “志士情操能震撼腐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认为,在十一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上,广东省政协和广州市政协是最先响应大会号召,隆重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地方政协。他表示,对于辛亥革命,除了武昌起义,最值得纪念的就是“三·二九”广州起义“这是辛亥年反清起义的第一枪,是辛亥革命的第一声春雷”。

  王晓秋在会上特别赞扬了辛亥革命志士们的“高尚情操和伟大胸怀”,认为这不仅对全国人民和广大干部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对那些有腐败思想和行为的人也是一种有力的警钟和震撼”。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邱捷和与会代表分享了他到台湾国民党党史馆的经历。他介绍,党史馆里的工作人员薪水少,但都愿意留下,“因为他们都受到辛亥革命精神的感召”。

  电影首章:血染黄花岗

  “我是写电视剧本的编剧,不是研究历史的专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电影《辛亥革命》编剧王兴东表示,一百个编剧就会有一百种版本的电影剧本,但是拍电影要怀着崇敬之心,严肃地对待历史。

  他回忆了到广州市越华路小东营的“三·二九”广州起义指挥部旧址时,看到当年战斗用的螺号和革命先烈的遗书,脑子里浮现出了“三·二九”广州起义的画面,并表示“三·二九是辛亥革命最悲壮的一仗”,对电影来说也是最具悬念的。

  王兴东还透露,曾经有人告诉他:电影《辛亥革命》以“三·二九”广州起义为开端“太长了”,应该以武昌起义为开端。而王兴东坚持以“三·二九”广州起义为剧本开端,“辛亥革命发生的人物和情节众多,而三·二九不可或缺”。

  “我的责任就是维护历史的庄严。”他透露,电影《辛亥革命》将以“血染黄花岗”作为第一章。

  王兴东认为,该电影之所以吸引了成龙、房祖名等巨星,正是由于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先烈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很强的凝聚力”。他还表示,现在的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民主和团结。

  专家 观点

  中共没有忘记辛亥革命这一伟大起点

  “没有辛亥广州起义,恐怕没有武昌起义。”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秘书长黄小同认为,不能孤立地看辛亥广州起义,否则无法全面了解辛亥革命。他表示,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忘记辛亥革命这一伟大起点。

  华侨不仅出钱,还出力出人

  “有人说,黄花岗起义是海外出钱,海内出力,其实是不对的。”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办原主任曾庆榴强调,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里有很多是华侨,他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出钱,还出力出人。

  让“三·二九”进学校

  “学生为什么不了解?辛亥革命所体现出的那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不能被忘记。”———中山市文联主席胡波建议,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展现“三·二九”广州起义,让辛亥革命精神进入学校教育。

  政协大讲坛

  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晓秋:

  辛亥革命的意义: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昨日下午,“政协大讲坛”首课开讲,主讲者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题目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有些人认为辛亥革命是由孙中山等少数革命党人人为制造。”王晓秋认为,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是矛盾激化和人民的顽强斗争的结果,“绝不是几个革命党人煽动就可以发生的”。

  那为什么当年G D P世界第一的中国会被辛亥革命推翻呢?王晓秋表示,从乾隆后期开始,清王朝就由盛转衰,落后于世界潮流,但是后来也推行过新政。比如改官职、废科举、定法律,这些不能斥之为“假维新”,王晓秋认为这些改革对中国近代化还是有重要作用的,只不过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没有能力完成改革任务了。

  王晓秋表示,虽然清朝覆亡主要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但是和后来立宪派的倒戈及袁世凯的逼宫也离不开关系,“历史往往是合力,而不是一股力量形成的”。

  那么,纪念过去100年的辛亥革命有何现实意义呢?王晓秋援引了孙中山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并指出最深刻的现实意义就是“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王晓秋提到,辛亥革命的另一现实意义就是推动两岸交流和平统一。

  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达:

  黄花岗起义促成武昌起义的成功

  1911年,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失败。回眸往事,已是百年风云。昨日,“三·二九”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及烈士的后人,再度聚首已变身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广东咨议局旧址,缅怀这段不应忘却的历史。

  在此次聚会中,孙必达可说是最受关注的人。他作为孙中山后人代表出席,是孙中山的曾侄孙、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阔别祖国32年长居美国的孙必达回到北京发展,开始经营长城饭店。那是内地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如今,他已是香港川平酒店的董事长。

  2008年,孙必达曾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建议将武汉作为辛亥百年纪念活动的主会场。他认为,武汉是辛亥革命发生之地,武汉三镇至今留有大量珍贵的辛亥革命遗迹,有大批辛亥后裔。在昨日的发言中,他以孙中山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所作的序,重申了广州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扰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必达认为,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相隔半年时间,两者紧密关联,同等重要。“而且广州黄花岗起义在前,使全国人心振奋,才能促成武昌起义乃至整个辛亥革命的成功。”他指出,广州起义实质起到了一个在前带动的重要作用。

  ◎陈少白外孙女潘庆超:

  不希望塔影楼变商业化

  陈少白是广东新会外海人,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与孙中山是结拜兄弟。1899年秋,陈少白奉孙中山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这是最早提倡和鼓吹革命的中文报纸,又是策划党务和武装起义的总机关。

  在广州,与陈少白有关的遗址建筑,仅剩珠江畔西堤码头边上的“塔影楼”,该楼已有90多年历史,是陈少白所建。他的外孙女潘庆超,现居江门,昨日在会谈中,她对塔影楼一度作为酒吧、咖啡厅使用,提出异议,建议塔影楼应该作为纪念馆的性质使用。

  ◎温生才之孙温国杰:

  希望在温生才就义之地立碑

  温生才1907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3月下旬,同盟会派温才生前往广州,伺机刺杀清水师提督李准。当时,冯如在城外燕塘演放飞机,满清大吏受邀前来观看,温生才手持五响快枪在广东咨议局前等候,看见前方走来一顶武官大轿,温以为是李准,便冲到轿前向内射击,后来才发现死者为广州将军孚琦。温生才则在离去途中被逮捕。不久后,于击毙孚琦处英勇就义,时年42岁。

  “因此我建议,在温生才就义的地方,也就是咨议局旧址门前立一个纪念碑,弘扬烈士精神”。温才生之孙、温国杰建议。

  ◎广州起义烈士郭继枚侄女郭月红:

  伯父牺牲时年仅19岁

  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郭继枚是祖籍增城,是家中长子。座谈会上,郭继枚的侄女郭月红回忆道:“伯父为了革命事业,既出钱又出命,回国时还从父亲的钱箱里拿了3000元。”郭月红说,激战时伯父经北京路退至大南门,牺牲在那里。那时郭继枚年仅19岁。

  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爆发。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秘密议定广州起义计划。1911年1月黄兴、赵声等在香港成立统筹部。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进攻广州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因伤亡过大退却。方声洞等100余人牺牲,林觉民、喻培伦等29人被捕就义。事后收殓遗骸72具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24年6月3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将黄花岗烈士纪念日由旧历改为公历的3月29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了民国时期的用法。

  A08-09版 采写:南都记者 孙莹 李晓瑛 刘黎霞 林劲松 实习生 叶永任 朱泽 卢佳 摄影:南都记者 黄集昊 陈辉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