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津战役,傅作义之所以被逼起义,其真正原因是因为这!

 金华303 2023-06-20 发布于山东

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在和平协议上签字,北平获得了和平解放,而这一切,是因为他丢了这座城市。傅作义不仅擅长守城,还在进攻方面打得有章法。解放初期,傅作义趁我军在张家口判断失误时击败了我们,并霸占了张家口。这一胜利使他获得了晋升为华北剿总司令的机会。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全境已经解放,东北野战军随时可以入关。对于坐镇华北的傅作义来说,他不仅需要防备华北野战军,还要考虑东北野战军的威胁。傅作义陷入了两难境地,他犹豫不决,无法确定是撤退还是坚守到底。

文章图片1

1948年11月,蒋介石电召傅作义到南京,想让他带兵南撤,但傅作义不愿意。他担心南撤后将失去自己的嫡系部队,成为名义上的司令,却没有实权。他看到了李宗仁的境况,虽然地位很高,却多年未有作为。因此,傅作义决定坚守下去。

根据傅作义等人的预计,东北野战军经历了一场艰苦的大战,而且正值严寒的冬天。他预计东北野战军至少需要三个月以上才能入关。因此,傅作义制定了固守平津、确保塘沽海口的方案,希望在短时间内瓦解华北的我军部队。当时,傅作义手下拥有42个师,其中17个为嫡系师,总兵力超过50万,他将它们分散在三个地区。

傅作义的布置显示出他将自己和蒋介石的部队分别在北平的东西两侧。如果遇到不利情况,东边的部队可以南撤,而西边的部队可以退至绥远。然而,当时我军并不排除傅作义跟随蒋介石南撤的可能性。为了让傅作义的大军全部留在华北,我军做了大量的战略布置。

文章图片2

平津战役的序幕由杨成武兵团在张家口打响,为了防止傅作义因绝望而逃跑,我军一直采取'围而不打'的战略方针。在新保安、北平和天津都被分割包围之后,我军决定逐一歼灭敌军。

当傅作义的嫡系师相继被歼灭时,他开始感到恐慌,但他又不甘心就此起义。他准备依靠天津,拖延时间。然而,傅作义万万没有想到,天津被解放军攻下只用了短短的二十多个小时,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文章图片3

为了迫使傅作义起义,我军上方下令必须迅速攻下天津城。东北野战军和华野方面的部队总兵力达到34万人。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我军歼灭了守城的13万国军,将守城将领陈长捷俘虏。失去了天津,傅作义意识到北平失去了屏障,失守只是时间问题,再拖延下去也没有意义。因此,7天后的1月22日,傅作义在北平宣布起义。

傅作义的起义决策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他早就有起义的想法,但一直在权衡得失。天津的失守使傅作义的筹码越来越少。傅作义告诉天津的守将陈长捷坚守会有转机,他想拖延时间。然而,傅作义万万没有料到,天津被解放军攻陷的速度如此之快,仅用了二十多个小时。

文章图片4

平津战役的历史考察揭示了傅作义在战争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他作为一个将领,既有守城的才能,又有进攻的能力。然而,他在华北剿总司令的职位上面临着对抗东北野战军的矛盾。傅作义的战略布局、对战局的预判以及最终的起义决策,展现了一个将领内心挣扎的历史画面。平津战役不仅是一场军事战役,更是一个人物的选择和历史的转折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