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如何三十三年行半步?
唐朝晖(作家) | 2018-12-07
收藏
张承志 作家,1948年秋生于北京,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并获历史学硕士。长期从事新疆、甘宁青回族区的历史考古调查。迄今已出版著作百余种,主要作品有《黑骏马》《北方的河》等。
《三十三年行半步》张承志著/青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版/58.00元

作家张承志的散文新作《三十三年行半步》日前出版,该书收入作家2015年至2018年间的散文创作,是对自我创作历程的全新梳理。书中内容以其回忆、杂感、旅行见闻等为主,涉及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对社会大众的关照等,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识和思想内容。

读完张承志新书《三十三年行半步》,我大气不敢出,首先是敬畏,对他这三十三年的敬畏,也是张承志自己对真诚生命的敬畏。在我看来,张承志的三十三年,已足够光明磊落,而他竟只说“行半步”,对照于我,从1986年算起,再过一个冬天,也是三十三年,与张承志相较,提脚起步之类的话,我是不能说的,最大限度,我只能说——有了起步之意。

  张承志对于自己的作品,小到一个词、一个图案,都是有意义的,何况是书名。我读过张承志的大部分作品,虽停留在文字上,终归还是熟悉的。他的人生经历,在这本书里都有体现,他的行事和涵养,也体现在书名里。

  我打开新书目录,先找到《三十三年行半步》这篇文章。张承志写这篇文章的夙愿,感应于日本作家宫崎滔天的《三十三年之梦》。“宫崎滔天,传奇的日本浪人。他毕生支持反清革命,与孙中山的右臂黄兴义结金兰。特别是,黄兴逝世时他居然浮海奔丧,亲至湖南为黄兴送葬——此举震动了长沙,使青年毛泽东仰慕求见。”(引号内的文字引自张承志的作品,下同。)

  三十三年,像一个魔咒般的数字,萦绕于张承志的内心,到了他第三十三年的最后一年,“像几条小溪汇集注入了一个水泊,种种的念头体验已该适时了断;兼之新集也到了束尾的截点——已是时候,把夙愿一清。”

  “三十三年”这个词的夙愿,三十三年之事与人的夙愿。张承志的三十三年,生命里各种水域里的水,有序刚猛地冲闯在一条道路上,路艰水险,道路主旨核心不变,水泊的疆域越来越清晰显现,孤单雄心,智慧超然。

  我的三十三年,上游水土流失、塌方崩裂、河水浑浊,在工厂里,我十五岁,裸露出身心灵的无知,吸收着工厂里密集的灰尘和烟火,吸收着遥远星空里的梦想。

  适时了断,张承志在西海固,有农民相伴,他们多不善言,用行动与张承志相伴而行。尊重来自高贵的心灵,自然生发,敬畏万物,崇尚生命本质的质朴和真诚。农民和张承志,如西海固的土地与植物,相携相助。破碎的土地与坚强生长的植物,对视一下眼神,就领会了百年的命题。人之为人,物之为物,各知其意,共守生命的光亮。

  张承志在读写宫崎滔天作品的同时,穿插自己三十三年来所不能忘的人物,以细雕的方式回忆农民兄弟,他的心造出了一幅幅群雕人物作品。“与滔天不同,身临大事,相谈者唯有农民。兄弟的眼神里充满期待,我重视这样的眼神。”

  宫崎滔天的生活与张承志的生活相拥而行。

  从1984年开始,到写作这篇文章的2017年,为张承志所指的三十三年。人们常常以利相交;而张承志,自1984年,与西海固的农民相交,他们相互用心照应着对方,成为一生同行的朋友。

  张承志在书中的《往事迭印》一文里写道,“我才意识到:贝罗尼卡敢伸手向一个异教徒递过头巾,这行为的伟大超越了一切宗教。敢于当‘伏哭叛徒的吊客’,敢站出来给罪人揩擦脸上的血——是人性的最高标志。”从这样的起誓可见,张承志信仰的是公平和正义,是良知和真挚。张承志不仅以笔为旗,他亦是那位冲锋的战士,无论三十三年后的今天,还是三十三年之前的很多年。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