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期●专稿●

情思难泯

——洪学智部分遗物征集归藏追忆

作者:陈宗彪


  
  2006年的11月20日,是我记忆档案中抹不去的一页。
  我之所以铭记这个日子,是因为抗战时期曾在盐阜地区生活战斗5年之久、被盐城人民所熟悉爱戴的新四军将领洪学智,在这一天走完了他人生旅途中的第94个春秋。今年11月20日,是洪学智将军逝世四周年纪念日。在此之前,洪学智将军的部分遗物归藏展示于盐城新四军人物馆,更引起我对这位共和国上将深切的缅怀。
  1990年11月14日,将军到盐城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我因工作关系得以随同前往。没想到16年后,当我在北京准备前往将军家中征集文物,竟听到了将军去世的噩耗。2006年11月23日下午,深秋时节的北京,寒冷的空气里弥漫着凝重与伤感,我和同事抬着由我在黑色的丝质挽带上书写的“沉痛悼念洪学智将军”挽辞的花篮,缓步走向洪老的家中。
  我们抬着花篮在两位军人引领下进入大院,院内已是花圈、花篮的海洋。层层叠叠的花圈与花篮寄托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对洪学智将军的哀思。灵堂入口处,洪学智的儿子、时为全国人大法制委副主任的洪虎同志,得知我们来自盐城时,从悲痛的情绪中显出对老区人的热情。灵堂设在一间约40平米的客厅内。迎面的墙体中央悬挂着洪学智身着上将军服的照片,照片下翠柏、青松、鲜花组成花坛。花坛上黄色的菊花中间陈放着《洪学智后勤文选》等出版著作和洪将军荣获的各种勋章。面对将军的遗像,我们深深鞠躬致哀。此时,洪将军的女婿,时任总参陆军某部副部长、曾与洪学智到过盐城的贾伟建,把我们介绍给洪将军的亲属们。洪学智女儿洪阳动情地说:“父亲生前没有忘记过盐城,更没有忘记过阜宁、滨海……”接着,贾伟建又领我们走到灵堂的南侧,指着一张发黄的照片说:“这是洪将军1942年在阜宁的留影。还没公开过。”于是我按下了手中相机的快门,此照成为我们在洪将军家征集到的第一张珍贵照片。
  洪将军走后,将军遗物征集的未竟事宜常让我梦绕魂萦。2008年11月28日,全国政协新闻办公室、解放军总政治部、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六集电视片《洪学智》摄制组来到盐城,我应邀参加采访拍摄等工作,与洪学智将军女婿金元同志有了接触。拍摄期间,我向他传递盐城征集洪将军遗物的历史意义和迫切心情。金元同志参观了盐城新四军人物馆,对包括洪学智在内的近900名新四军人物展感叹不已。
  2009年3月14日,金元同志电告,洪将军夫人张文决定向新四军纪念馆捐赠洪学智部分遗物。于是我第三次跨进了那扇橄榄绿大门。满头银丝,精神矍铄,已是90高龄的著名女红军战士张文原名张熙泽,1942年在盐阜区反“扫荡”斗争中改名张文后一直沿用至今。“我也算半个盐阜人吧!”张文带着她特有的爽朗,亲切地示意我坐到她的身边:“你的文章写得很好,我们全家感谢你!”张老所说的文章是指2006年11月,我吊唁洪将军回盐城后写的一篇题为《告别洪学智》专稿。事后我将刊登专稿的《盐城晚报》寄给了张文。没想到两年多过去,张老还记在心中,真让我惊喜不已。在爽朗的笑声中,张文回忆了她和洪学智及儿子洪虎在盐阜地区生活五年、历经反“扫荡”斗争的艰苦岁月。1943年,日伪对盐阜区实行第二次“扫荡”。三师决定,凡带孩子的女同志全部分散居住到老百姓家中。从此,张文梳起了当地妇女的发型,穿上了当地妇女的衣服。由于张文说话带有浓重的四川口音,因此平时尽量少说话或不说话。一天,张文正在屋里择菜,伪保长带一帮人闯进屋内,问张文是什么人?机敏的女房东称张文是娘家的嫂子,结婚几年第一次到阜宁,说完给伪保长递烟沏茶。张文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只顾低头择菜,不说一句话。女房东见伪保长仍以怀疑的目光盯着张文,便急中生智地说:如她是女新四军,我敢收留吗?我脖子上只长着一个脑袋,还想多活几年哩!伪保长见找不出什么破绽便悻悻地拂袖而去。说到这儿,张文动情地说:“当年我和学智同志在盐阜区时,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每当有险情时,都是盐阜老百姓掩护了我们。”
  张文在深情回忆后,吩咐洪虎同志打开一只棕色皮箱,把她所要捐赠的部分洪学智遗物展示出来。洪虎同志曾在盐阜区度过了他1~5岁的幼年时期,也对盐城有着故乡般的情感。打开箱子后,洪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套上将服。通过介绍我们得知,1954年2月28日,洪学智受命担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参谋长后,负责我军服装改革,并为1955年授衔做准备。当时在设计军服的问题上,主要以刘少奇关于“主要参照苏军的样式,不适合我军的地方可作些修改,但穿出去要美观、威武,塑造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的意见办的。设计出的军服样品和肩章、领章、兵种符号等,最后由毛泽东主席确定。1955年洪学智被授予上将军衔,和全军将士穿上了崭新的军服。1988年,洪学智第二次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我军军史上唯一被两授上将军衔的将军。
  张文同志向盐城捐赠的文物中,有两块银元。这是她和洪学智抗战时期在盐阜区时从津贴中积攒下来的。“当时,洪学智的津贴每月3元,我2元,洪虎1元”,张文记忆犹新,一边介绍一边将银元递到我的手中。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人们常说的“袁大头”。我看到银元上因时间久长而生出的斑迹,试图用纸巾擦除。张文见后,让其女儿拿来牙膏,从我手中接过银元将牙膏涂上,仔细地擦拭起来。很快银元上的污垢斑迹被去除,显现出锃亮清晰的“袁大头”图案。张文同志久久地翻看着两枚银元,它们伴随她在盐阜生活战斗,见证着新四军与日、伪、顽军浴血奋战的艰苦岁月,由她和洪学智共同珍藏了近70年的银元即将离开她而回归文物发生地。此时我见到张文同志的眼中噙着泪花,此情此景令我为之动容,终身难忘。
  在张文同志捐赠的洪学智遗物中,还有一双黑色的尚未穿用的布鞋。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末,洪学智当年曾住阜宁一周姓房东的儿子寄来两双布鞋中的一双,一双已被洪将军穿过。“鞋子寄来时,每双鞋中放着带壳的花生和几根纱线。这是当地的一种风俗,象征吉祥祝福!”张文同志一边对我解释,一边把鞋内的花生和棉纱取了出来又塞了进去。“保持它的原样,让它回‘家’吧!”是啊,这双鞋代表着阜宁人民对洪学智、对新四军将士的爱戴,象征着新四军与盐城老百姓的鱼水之情……
  有一种精神,可以穿透历史烟云,有一种缅怀,可以经历时代风雨。让文物见证历史,用文物告诉未来。洪学智将军的部分遗物将与众多新四军的文物一起,闪现着不灭的时代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