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愿我如星君如月——廖仲恺与何香凝夫妇
时间:2019-10-10  来源:孙中山研究院

一、天足情缘

廖仲恺,1877年4月23日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个华侨家庭。其父廖竹宾早年在香港圣保罗书院读书,毕业后进入香港汇丰银行工作,后调往美国旧金山代汇丰银行办理商务,成为旧金山华侨中一位很有地位的人。廖仲恺出世时,其家虽很富有,但从来没有忘记祖国,廖竹宾经常教育子女要热爱祖国,学好汉语。

 

廖仲恺

廖仲恺

 

何香凝1878年出生于一位香港商人家庭,起初取名瑞谏,亦名谏。别署双清楼主。父亲何炳桓,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流落澳门,不久转到香港药材店当店员,后发展成为大地产商。有兄弟姐妹十二人,三兄弟,九姐妹,排行第九。她从小脾气倔犟,爱好读书习画,尤其是喜听人们讲述反清的革命道理和太平天国女将的英雄故事。被称作九小姐的何香凝,自幼就是个“不缠足主义者”。她对以一双天足征战勇敢的太平军女战士非常敬佩,决心以她们为榜样,绝不缠足,经过斗争,终于迫使父母亲同意了。

 

何香凝

何香凝

 

廖仲恺与何香凝二人的结合,是“天足缘”。原来,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由于亲身经历旅美华侨所遭受的种种歧视,深知小脚女人是中国人的耻辱,加上他又是客家人,所以曾留下遗嘱:儿子必须讨个大脚妇女作媳妇。何香凝的父亲“听到有人到处宣扬要讨一个天足女子”为妻子时,认为女儿正合廖家公子择偶条件,马上应允了这门婚事。因此,他们的结合有别于旧式婚姻的择偶条件。

 

1897年,20岁的廖仲恺和19岁的何香凝在广州结婚。这个堪称“天足缘”的婚姻,虽是旧式婚姻,依照“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但他们的爱国热情、对新事物的追求、对知识的热爱等等使他们的婚姻和谐美满。后来育有一女一子,女名梦醒,子名承志。

 

二、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支那史上名

廖仲恺在香港皇仁书院毕业后,谢绝了叔父和哥哥要他进人官场的愿望,决定赴日探求救国真理。

 

但廖仲恺一时无法筹集赴日的足够留学费用和路费,何香凝不顾娘家反对,变卖家私,筹集费用,送廖仲恺赴日本求学;两个月后,何香凝东渡日本,追随夫君,迈开了由爱国而救国的第一步。

 

和廖仲恺一样,何香凝到日本后,首先是学习日文,再就是赴会馆、跑书店、听讲演。廖仲恺经常带着妻子何香凝一起参加中国留学生的各项活动,结识了一大批革命青年,也了解到了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不久,在一次留学生聚会上,他们夫妇结识了向往已久的孙中山,当孙中山讲到“有志者应该发奋图强,彻底革命”时,这一对夫妻振奋了,他们终于找到了救亡图存的道路,也确立了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斗争的志向。

 

1905年8月7日晚,在孙中山和黎仲实的介绍下,何香凝成为中国同盟会第一位女会员,负责同盟会的联络通讯及勤务工作。后来,何香凝介绍廖仲恺加人同盟会,并支持他三次奉派回国从事革命活动。

 

当廖仲恺回国联络革命时,何香凝独居日本,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完成最后阶段的学业,还要饱尝相思之苦。1910年春,何香凝曾作《谒金门》词一首,曰:“风已起,帘外柳花飞絮。月照危栏人独倚,忽闻双燕语,添我闲愁几许;回首故人何处?更那堪云山万里,谙天涯情味。”廖仲恺鼓励她:“故国经年别,求学走他邦,驱除靴虏贼,还我好边疆。”为了共同的革命事业,他们忍作寻常泣别声,相互勉励,相互慰藉,留下了很多著名诗句,其中有一首辞别诗广为传诵:“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支那史上名。”

 

三、“夫唱妻随”

1913年8月,“二次革命”遭到失败。廖仲恺、何香凝夫妇被迫离开广东,再赴日本开始政治流亡生活。革命陷人低潮,亡命日本的多数国民党人悲观失望,但廖仲恺和何香凝却是矢志不移地追随孙中山,多次往返奔波于日本、上海和广东等地。当廖仲恺陪孙中山等南下护法时,何香凝就去做北洋海军官兵的妇女家属的工作。不管在哪里,何香凝始终是“夫唱妻随”。

 

1923 年廖仲恺 (前排右一 )、何香凝 (后排右一 )、廖承志 (前排左一)与廖梦醒(坐地者右三)与亲戚们在双清楼前合影。

1923 年廖仲恺 (前排右一 )、何香凝 (后排右一 )、廖承志 (前排左一)与廖梦醒(坐地者右三)与亲戚们在双清楼前合影。

 

1925年8月廖仲恺遇难,何香凝为了纪念先夫,继承其扶助农工的遗愿,发起创办了仲恺农学校,为振兴国家经济培养工农子弟,亲任校长15 年。何香凝为了募捐办学经费和处理重要校务,成立了以著名教育家、廖仲恺侄女婿许崇清为主席的仲恺农工学校董事会,校董会的成员包括政府及学界名人蒋介石、 孙科、宋子文、金曾澄、范其务等人。她延聘到国内知名学者关乾甫、蚕桑专家杨邦杰与桂应祥、农艺名家麦应瑞等来校任教。

 

四、继承遗志

何香凝继承廖的遗志,更加坚定地为维护三大革命政策,为实行孙中山倡导的国共合作主张,艰苦奋斗了四十七年,耗尽了毕生精力。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上海沦陷后,她移居香港,与宋庆龄等人一起推动香港妇女抗日救亡运动,动员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支持国内抗战。香港沦陷后,她辗转粤东、粤北、广西等地。抗战胜利后,又投身于民主运动中,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尽管是在“文革”期间,经中央特别安排,何香凝逝世后6天即1972年9月6日,她的灵枢由亲属护送乘专车抵达南京,在紫金山廖仲恺墓地举行了隆重的合葬仪式,实现了他们这对革命夫妇“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愿望。

 

参考文献:

1.王寒:《从九小姐到革命家——何香凝走向革命之路》,《广东档案》,2015年第1期。蒙光励:《何香凝年谱简编(上)》,《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2.柯云、丽阳:《廖仲恺与何香凝的天足奇缘》,《文史月刊》,2009年第9期。

3.曹金平:《廖仲恺与何香凝的一生》,《党史天地》,2005年第7期。

4.蔡瑞燕:《斯人虽已去风范留羊城——何香凝与廖仲恺纪念馆、仲恺农工学校和双清楼》,《团结》,2012年第3期。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