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燈下集/萬嬰之母 ──讀《林巧稚傳》\言 青

時間:2023-07-10 04:03:07來源:大公报

  左圖:張清平著《林巧稚傳》,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右圖:位於廈門鼓浪嶼的毓園,為紀念林巧稚而修建。

  我是含淚讀完這本書的。以前只知林巧稚是我國著名的婦產科專家、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很多女性患了婦科病或臨產之前,都去找林大夫治病或接生。我的女兒就是在協和醫院婦產科出生的,雖然不是林大夫親自接生,但她每天查房時,我和每位產婦都能得到她親切的關懷和照顧,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今天讀了張清平著的《林巧稚傳》後,方知曉了她的一生,她的每一樁事跡都催人淚下。林巧稚於一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出生在廈門鼓浪嶼,從小家境貧寒,家人多病,五歲那年,母親因婦科病去世。後來,林巧稚立志學醫,要成為解救廣大婦女痛苦的醫生。

  林巧稚經過艱苦努力,終於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從一個亭亭玉立的醫學生,直至白髮蒼蒼的老主任,她在協和醫院婦產科整整走過六十年。六十年,她把一生都獻給了廣大婦女和兒童,最後在協和醫院的病房裏,走到八十二歲的生命終點。

  「醫乃仁術」是林巧稚從醫的道德標準。她強調所有的檢查、治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對人的關懷和保護。任何時候,她對病人和產婦說話都是溫柔的,動作都是輕慢的,甚至產婦臨產前吃什麼飯菜她都很關心。一次,她批評護士給一位產婦端來了魚,她說,她都要臨產了,還有心挑刺嗎?這些細節充分體現了對人的尊重。

  她總是善待每一個病人,她認為,能為別人所需要,給別人以幫助,就是她生存的意義。許多時候,一些貧病交加的農村婦女,找到她乞求幫助,她毫不猶豫地給她們免費治療。她經常加夜班處理群眾來信,看到一位遠在大西北的孕婦,可能有難產問題,來信向她求助,她立即回信,讓她馬上來京,她親自上手術台,助她順利生下一個可愛的寶寶。林巧稚的一生留下無數次成功的重大手術紀錄。

  她對患者一視同仁,無論是高官顯貴的太太、外國駐華使節的夫人,還是城市的平民百姓、貧苦的農村婦女,她都平等對待,不給任何人以特殊。一次,周恩來總理的夫人鄧穎超和朱德委員長的夫人康克清到協和醫院婦產科看病,她們按順序排隊,掛了林巧稚的號。林巧稚不認識她們,只感覺這兩位婦女穿着樸素,說話和藹可親。兩位夫人說明在戰爭期間,環境艱苦,落下婦科毛病。林巧稚給她們做了細緻檢查,開出藥方。送走她們後,才得知她們的身份。林巧稚雖然對她們心生敬重,但後來她們來看病,照樣排隊掛號,取藥交費,沒有任何特殊的關照。

  鄧穎超曾說,在她的革命生涯中,閱人無數,可林巧稚給她的印象卻是獨特而深刻。她說,林巧稚不是一般的大夫,對病人有特別的吸引力,患者和她在一起就無條件地信任她。康克清也說,林巧稚看病,無論病人是高級幹部還是貧苦農民,她都同樣認真,同樣負責,她是看病,不是看人。

  林巧稚的床頭永遠安着一個呼叫器,每當夜裏呼叫器響起,她立即起身,快速奔向呼叫她的病室。她說,「我是一輩子的值班醫生。」這就是她給自己的人生定位。

  林巧稚一生沒有自己的家庭,卻使無數家庭幸福圓滿;她一生沒有自己的兒女,卻親手接生下一萬多名新生命,被譽為「萬嬰之母」。她去世後,鼓浪嶼接回自己的女兒,為她修建了毓園,樹立了穿着白大褂的林巧稚銅像,建立了林巧稚紀念館,供人們特別是年輕的醫生護士們瞻仰學習。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