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谭鑫培:从武昌走出的国剧泰斗

【谭鑫培生平】

1847年,生于“武昌府江夏县宾阳门外谭家湾”,据考证为今江夏区流芳街九夫村谭左湾。名金福,字鑫培。

1853年,随父到天津,后定居北京。

1858年,入北京金奎科班。1862年出科,跑“乡班”,先后拜余三胜、程长庚为师。1867年在京“倒仓”。

1870年,回京入“三庆班”,演武生戏。

1879年,与青衣孙彩珠到上海演出。

1880年,改搭四喜班,由武生戏转文武兼唱。

1884年,第二次到上海演出,回京后组同春班,自当班主。

1890年,被选作清宫内廷供奉。

1901年,第三次赴沪,所受待遇殊厚。

1907年,被誉为“伶界大王”。

1912年,任北京正乐育会会长,声望益隆,盛传“满城争说叫天儿”、“无腔不学谭”之说。

1917年,去世,灵柩暂厝一寺,于第二年安葬于北京。

1853年的一天,在太平军攻打武昌城的杀伐声中,一位叫金福的6岁男孩,牵着父亲的手走出武昌,一路以唱戏为生北上,到达天津,开始了他背井离乡的人生之旅。

谁也不会想到,当年这位稚气未脱的乡野村童,日后会成为一位彪炳史册的艺术大家。他就是后来“声震廿纪轰如雷”的谭鑫培。他的父亲就是当时著名的汉调艺人谭志道。而他的后人,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曾孝、谭正岩,数代人献身京剧传衍不绝,大师名家辈出,构成戏剧艺术史上的空前奇观。

“同光十三绝”:左起郝兰田、张胜奎、梅巧龄、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连芬、谭鑫培、杨月楼

谭家位于江夏的祖居地

年久失修的谭家走马转楼,依稀可见昔日之雕梁画栋、雄浑大气。

今天,在这位“伶界大王”的祖居地——江夏区流芳街九夫村谭左湾,仍孑遗着一座写满沧桑的“走马转楼”,它不仅是谭门七世辉煌源于江夏的见证,也是汉剧为京剧源头之一的见证。

故乡的百年老转楼,也为今天的人们开启着一代宗师艺术人生的传奇帷幕。

“倒仓”遭遇人生低谷,曾做看家护院武师

到达天津没几年,谭志道便携子来到天子脚下的北京城。这位民间艺人不仅将源于湖北的汉剧艺术带到了北京,也为年幼的小金福搭建了一个奇幻的人生舞台。

在父亲的安排下,谭鑫培11岁入科班,因其父有“谭叫天”之称,所以人送其号“小叫天”。拜在湖北同乡汉派大师余三胜门下。

旧时谭鑫培演出的广告宣传单

按戏班规矩,新人出班后,要闯出能耐再回来,班主才肯收留。谭鑫培出师后,不得不随乡班到农村流动演出,俗称“跑帘外”。

大约20岁时,他回到北京,开始搭班唱老生。正当他舞台艺术日益精进之时,一次意外,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也为他未来的艺术之路埋下了“祸兮福兮”之伏笔。

湖北制作的纪念瓷盘

有一天,他在台上出演《银空山》,当唱到“自从盘古立天地”时,嗓子突然失声,一个字音也唱不出来,满堂倒彩,这让年轻气盛的“小叫天”无地自容。行内称此为“倒仓”,指男性青年演员在青春发育期,嗓子发生变化,声音变哑。

“倒仓”后,谭鑫培只得改行武生戏兼演武丑,演出收入也锐减,只能勉强度日。据说,在《钟馗嫁妹》一戏中,管事的竟让他去演钟馗脚下踩的小鬼。他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愤然离京,再次漂泊乡班。

不久,乡班散伙,谭鑫培迫于生计,曾一度为一史姓财主看家护院。这期间,谭鑫培广交武术界朋友,日日讲习拳棒,潜心钻研,武艺大进。

时至今日,谭鑫培在史家用六合刀逼退盗贼的故事仍在梨园传为佳话。成名之后,他所演《翠屏山》中石秀那段“六合刀”及《卖马》中秦琼所耍的“双锏”,之所以那样精彩绝伦,正是缘于此间的积累和苦练。

首创“文武生戏”,以“花腔”唱老生开宗立派

谭鑫培虽身处逆境,但并没有灰心丧志,仍坚持练功,每天早早起来喊嗓子,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两年之后,嗓音逐渐恢复,他来到上海,重返戏台。

其时,上海有一叫孙恒春的名伶,也因“倒仓”失去叫座力,但他以低柔和美的新腔来唱老生,出奇制胜博得观众欢迎。这极大地启发了谭鑫培。以往老生戏皆为沉雄激昂之音,并被视为梨园老生正宗,可眼下的事实却打破了这一传统,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另辟蹊径,结合自身条件再创新路呢?

在上海演戏之余,谭鑫培常向孙恒春讨教,与之切磋唱腔,为后来开创谭派唱腔奠定了基础。

再次回到北京,谭鑫培已过而立之年,他进入当时名满京城的“三庆”戏班。此时的谭鑫培已非彼时的“小叫天”。凭借多年在戏台上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他崭露头角,得到当时京剧大师程长庚的器重和栽培。谭鑫培能文能武,并将武戏带入老生戏中,以首创“文武生戏”声名日著。

对此,谭鑫培的故里乡亲、江夏区原政协主席陈德义有过一段精彩描述:他汲取程长庚、余三胜所代表的徽、汉两大流派的精华,汇王九龄、张二奎等前辈老生唱法之精粹,并汲取青衣、花脸及曲艺中京韵大鼓等唱腔艺术,博取众家之长,将老生唱腔“花腔”化,创造了圆润柔美、巧俏多变的“谭派”新唱腔,赢得广大戏迷追捧,与享誉京城的杨月楼、孙菊仙相抗衡,以一条云遮月罩的独特嗓音享誉伶界。

谭家六代演诸葛

1890年,43岁的谭鑫培被召进清宫作内廷供奉。从这时起,他就不再唱武生戏了,专攻老生戏。这一时期也是他艺术最成熟、水平最高超,并对京剧艺术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的黄金时期。

慈禧太后“无谭不欢”,身后百年“无腔不学谭”

百年前的中国,京剧风靡,犹如今日的流行音乐,当时的谭鑫培就是“大腕中的大腕”。无论皇宫贵族,还是市井百姓,都在“满城争说叫天儿”。这“叫天儿”就是谭鑫培。

慈禧太后酷爱听谭戏,甚至到了“无谭不欢”的地步。一次,谭鑫培在宫中主演《翠屏山》,不仅唱念好,单刀下场子武功身段也格外漂亮,慈禧看着看着竟脱口直呼“单刀叫天”,并当场赏赐四品供禄。获得如此厚遇可算伶界第一人。

还有一次,慈禧请英国公使听戏。谭鑫培唱了一出《乌盆记》。慈禧问公使听懂了没有。公使说戏词没听明白,但从他悲婉的唱腔中,感觉到一个幽灵在哭泣。由此可见谭鑫培的艺术造诣。据说慈禧临终前一星期还把谭鑫培叫到宫里,听他的戏。而平日里慈禧太后对谭鑫培的赏赐,更是不计其数,甚至赏过满清贵胄才能获得的黄马褂。

旧中国艺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但谭鑫培并不把自己当“戏子”看,即便在王公大臣面前也是不卑不亢。庆王爷请他唱堂会,他要求王爷行大礼,到府门外相迎,否则不唱。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诞生,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争睹,轰动一时。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阳平关》剧照,杨小楼(左)饰赵云,谭鑫培(右)饰黄忠

1907年,剧界大腕汪桂芬病故,谭鑫培成为独主中国剧坛的“伶界大王”。

1917年5月10日,因拒为军阀唱戏受辱,71岁的谭鑫培于羞愤中客逝北京。家人遵其遗嘱殓以常服,衣着蓝色袍,外罩淡黄马褂,瓜皮小帽,于第二年安葬于北平。

一代艺术巨星陨落了。这位京剧历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不仅被后来者梅兰芳尊称为“京剧之父”,且其身后百年“无腔不学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京剧艺人,其子孙后代代代传承京剧艺术,大师名家辈出,创造艺术史上的奇观。谭门七代所演绎的艺术传奇,也构成一部浓缩的“中国京剧史”。

(蒋太旭)

代表剧目

《李陵碑》○《秦琼卖马》○《空城计》○《击鼓骂曹》○《桑园寄子》○《汾河湾》○《战太平》○《定军山》○《阳平关》○《南阳关》○《状元媒》○《连营寨》○《失街亭》○《战长沙》

成就与评价

综合“老三派”(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等老生表演的精华,成为开创京剧老生新一代表演艺术的宗师。

——《中国京剧史》

在京剧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所创立的谭派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京剧流派。

——《中国京剧史》

四海一人谭鑫培,声震廿纪轰如雷。

——梁启超

(中国)京剧艺术体系的代表人物。

——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