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写真 > 人物 >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桐,字渐甫、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别称仪公、李相、合肥相,谥号文忠,安徽合肥肥东人。晚清重臣,淮军的创始人及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在六个兄弟中排行老二。

李鸿章像

  李鸿章自幼聪慧,六岁时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经史,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徐子苓为师。1838年李鸿章之父李文安“大器晚成”考取进士,李家渐成望族。

  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其时正值李文安在京为官,遂应父函所言北上入京,准备第二年顺天府的乡试。离乡时写下《入都》诗10首,开篇即言“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将青年李鸿章急于出人头地,一展鸿鹄之志的心情表露的淋漓尽致!

  然而,在1844年的科考中,李鸿章失意落榜。之后他驻足北京,寄身于曾国藩府,并接受曾国藩的教导。三年后(1847年)李鸿章成功考上进士,在翰林院任庶吉士,且继续受业于曾国藩,逐步接受曾氏经世致用之学。再三年(1850年)李鸿章任翰林院编修。

  这段时间李鸿章在京活动频繁,不仅得到了安徽籍京官们的普遍赏识,也与同年考生保持良好关系。对于李鸿章的才能,曾国藩评价甚高,将李与郭嵩焘、陈鼐、帅远铎并称“丁未四君子”。与曾国藩的师徒情谊和“经世致用”思想最终奠定了李鸿章一生的事业、思想基础。

  1853年,太平军占领安庆。奉诏赴安徽办理团练的吕贤基奏请派李鸿章为随营帮办,获批后李回到家乡,但他所办的团练被善战的太平军打的一败涂地。前途困窘,李鸿章自嘲是“书剑飘零旧酒徒”,足见此时心态之悲!

  1858年,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办理营务,负责文书工作。曾国藩知道李鸿章有大才,在重用他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其沉稳内敛之气。后安徽巡抚翁同书(翁同龢之长兄)遇太平军弃城逃跑,李鸿章草拟《参翁同书片》为曾国藩采用上奏,这份不到六百余字的参折竟逼得朝廷不得不判翁同书“拟斩监候”,可谓字字见血。曾更加赏识李鸿章之才华,但日后持续数十年李鸿章、翁同龢之交恶也从此开始。

  1860年,曾国藩奏请令李鸿章回合肥招募兵勇,组建淮军。1862年曾国藩又命淮军占领上海,并推荐李鸿章任江苏巡抚。上海经济富裕,系筹饷之地,李鸿章在此大力扩军,仅用两年,淮军人数由最初六千扩至六、七万人,并广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成为继湘军后又一支装备精良的武装,淮系集团从此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