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犹在耳,盛世再论道!中山走出“晚清全面看世界的第一人”
发布时间:2022-07-23

今年是我国著名实业家、维新思想家郑观应诞辰180周年。

为进一步加强对郑观应及其思想的研究,推动文化兴城建设,7月24日至25日,纪念郑观应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市三乡镇举行。

为期两天的活动包括郑观应与中国近代化——纪念郑观应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郑观应研究口述史》学术座谈会、郑观应生平史迹展览揭幕式、参观雍陌村和郑观应故居等。


▲郑观应像。(扫描于《郑观应志》)

郑观应(1842—1921),原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罗浮偫鹤山人、杞忧生等,祖籍三乡雍陌村。他著有《救时揭要》《易言》《盛世危言 》《南游日记》等,其中《盛世危言》影响最大。该书长达30多万字,内容极其广泛,对后来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起到先导作用。


▲7月24日,中山日报跨版报道。

郑观应经世主张和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 

郑观应的一生,学贯中西,洞悉利弊,“善读有字之书,也善读无字之书”。从外商洋行到民族工商业企业,郑观应每每临危上阵力挽狂澜,其浩然巨著《盛世危言》,被誉为“医国之灵枢金匮”,郑观应本人也被后世称为“晚清全面看世界的第一人”。

危言犹在耳,盛世再论道。郑观应诞辰18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回看他的80载恢弘人生,其思想主张、家国情怀仍具有极高的当代价值,闪耀着跨越时空的熠熠光芒。


▲郑观应七十岁留影。(扫描于《郑观应志》)

两个“中西文化交汇前沿”,接续孕育“商战”思想

近代香山,借澳门之地利,得西学之先风,海纳百川,人才辈出,且素有“买办的故乡”之称。郑观应的出生地三乡镇雍陌村,与澳门近在咫尺,受中西文化碰撞、交汇的影响更为深刻。数千里之遥的上海,是开放的通商口岸,数百家外国人开设的商行在此林立。


▲航拍郑观应故居群。

科举失败后,17岁的郑观应从香山北赴上海习商。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曾形容郑观应的这段人生转折为“由一个中西文化交汇前沿,来到了另一个中西文化交汇前沿”。

在上海,在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逐渐加深的时代语境中,郑观应当学徒、经商,学习、思考,同时呐喊、奋起。由于熟谙华洋商务,观察到外商从中国夺取大量利益,他极力主张通过“商战”维护国家权益,提出“习兵战不如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并建议国家“用官权以助商力所不逮”,以期堵塞漏洞,发展工商业,增强竞争优势。

熊月之认为,郑观应是“一只眼睛看中国,一只眼睛看西方;一只眼睛看历史,一只眼睛看现实”的对时代具有敏锐感悟的人。在一个旧价值观念正在瓦解、新价值观念正在建立的时代,他以其大聪明、大智慧,恰当地处理了转型期的矛盾,成功地书写了属于他自己的历史,最终成为“西学东渐的启蒙大师,躬身商战的巨匠,中体西用的引领者”。

伶仃洋潮起潮落,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每一朵浪花,都是奔涌大潮的推动者。每一次潮起,都是浪花汇聚的新能量。曾经的香山县变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内湾”,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今天,我们站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时代视域下,再回首百余年前的“商战”思想,仍可见智慧的光芒熠熠闪烁。


▲郑观应故居。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表示,在郑观应的“商战”思想中,有许多闪光点都可链接到当下,对经济社会建设仍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例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郑观应主张“立商规”,支持政府帮助企业建立行业规范和优势领域,但并非过度干预、一手包办。近来,中山市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改革的“头号工程”,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要把握好、发挥好政府的指导作用和企业的内生力量,营造公平公正、稳定可预期的经济环境,支持企业轻装上阵,在国内、国际舞台上参与更大的竞争,赢得更多的优势。

“全面开眼看世界”,激励中山人行远自迩


▲郑观应著作——《盛世危言》及《盛世危言后编》。(扫描于《郑观应志》)

1886年,郑观应回到家乡,到澳门养病。在澳门期间,郑观应完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极具震撼力和影响力的巨著——《盛世危言》。该著作全面体现了郑观应的思想精髓,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呼吁国人主动跟上世界现代化潮流,呼唤社会的总体变革,系统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革的方案,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思考中国社会如何从传统向现代转型问题的著作,对当时处于工业文明强大冲击之中的中国社会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据传,《盛世危言》问世后,朝野人士争相赠阅,求书者络绎不绝,以至一印再印,仍不敷需求,连科场考试也常以书中所谈时务为题目。

中山市郑观应文化学会原会长吴冉彬认为,郑观应学贯中西、识超今古,在中国积贫积弱、国势颓败且边疆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提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经世主张,是弥足珍贵的。她完全赞同当今学界对郑观应的评价:如果说林则徐作为鸦片战争前后社会精英的代表,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郑观应就是他这一“荣誉”的直接继承者,作为中国现代化运动思想的代表和先驱,理应成为中国“晚清全面看世界的第一人”。

中山市政协专职常委,历史学博士、教授胡波表示,事实上,郑观应研究的深化拓展始终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和思想解放的程度相一致。特别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国上下团结奋进的今天,其思想理论和实践活动更加获得社会普遍的认同,郑观应研究的学术价值、思想价值、文化价值,更具有示范价值和教育意义。

新一代中山人以饱满的热情继承了郑观应的现代化思想,在“全面看世界”思想的启发下,以多维视角审视国内外发展形势,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当前,中山把握“双区”驱动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抓手,以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中山作为珠江口西岸“桥头堡”作用,借势借力推进“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胡波认为,在这一发展语境下,如何重建当代中国企业家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特征的民族精神,如何在时代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心,如何在改革开放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许我们在研究郑观应的生平事功和精神品格过程中,能找到智慧和力量。

超前的“大同”思想,给融合发展之路提供精神之光

郑观应的思想并不仅仅为国人而提出,他还关注世界领域,关注人类的共同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激烈时,郑观应提出世界“大同”的设想。他借用孟子“定于一”的理解,将“地球”当作一个整体,“合天下万国含生负气之伦”,即把各国共同的价值观抽象出来作为原则,在价值观“大同”的前提下,虽各国各自为政,纷争却能消弭。

熊月之曾这样阐述郑观应的“精神气象”:一个人的精神气象有大小之分,只见小我,不顾大我,则气局逼仄,影响难大。一个人的精神气象亦有高低之别,只见中国,不看世界,或只看眼前,不懂历史,不顾长远,其见解必定浅而近,影响难以广远持久。郑观应是商人,但不纯粹是商人;是学人,但不纯粹是书斋型学人。他是商人兼学人,其见解就比一般学人更接地气,比一般商人更明大理。


▲2002年由澳门发行的郑观应诞辰160周年纪念邮票。

历史钩沉,观照现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浩然长风中,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提出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加上中山获批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已然置身于新一轮的碰撞、激荡、融合、发展之中。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浪潮里,中山大力发扬名人先贤的改革创新精神,以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牵引推动实验区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而郑观应作为中山的重要文化资源,也必将为新时代、新发展提供更多的精神养分。

“回到中山就是回到了家找到了根” 

——专访郑观应弟弟郑翼之玄孙女郑樱楠 

在纪念郑观应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办之际,郑氏后人——郑观应弟弟郑翼之玄孙女郑樱楠再次回到了中山。郑樱楠出生成长于天津,工作后定居北京,对中山怀有淳厚的宗亲情感向往。7月22日,郑樱楠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了郑氏后人对郑观应家国情怀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中山浓墨重彩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的美好祝愿。


▲郑观应弟弟郑翼之玄孙女郑樱楠。

自小心怀自豪,如今肩负使命

郑樱楠称郑观应为“老太公”。她对老太公的认识,是一点点丰富起来的。1999年澳门回归时,有记者到家里采访,郑樱楠和爸爸妈妈一起弹唱了《七子之歌》,隐约知道老太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后来读高中,历史课本里提到老太公的名字,郑樱楠立刻举手告诉老师“郑观应是我的老太公,我就是他的后人!”她满怀骄傲地介绍了老太公的主要事迹,老师和同学们报以她热烈的掌声。直到2017年父亲去世,郑樱楠接替父亲参与一些纪念活动,深切感受到专家学者、家乡人民对老太公思想主张的赞誉,她心里关于老太公的那幅人格画像日渐清晰、饱满起来。

在郑樱楠家里,墙上一直挂着一幅“郑氏家训”:“积金玉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诗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以遗子孙。”郑樱楠说,这是老太公留给郑氏后人的精神指引和宝贵财富,自己从小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也是以此而贯之。父亲常告诉她,老太公一生屡经磨难,但依然心系民族命运,富于家国情怀,提出了全面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和主张,而且为人善良博爱,济弱扶倾,这种高洁的精神品格应永远流淌在郑氏后人的血液中。


▲郑观应家庭照。

在家族基因和情感的凝聚下,郑氏后人们如今虽分居在上海、广州、武汉、天津、九江、吉安等不同城市,但彼此间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条件允许时会尽量安排团聚。“我这次回到中山,也是受郑氏家族所托。”郑樱楠说,自己虽力量绵薄,仍将竭尽全力去继承宣扬老太公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格,并推动其产生更多的当代价值。

郑樱楠将这一目标拆解为“传播”和“实践”两个步骤。“让更多人了解郑观应,让郑观应的思想和精神激励更多人;同时也从我做起,面对事业敢闯敢拼百折不挠,面对社会永葆赤诚和宽容,做一个胸怀博大、贡献社会的郑家人。”

回到中山就是回到了家,心里很踏实

近几年,郑樱楠几乎每年都会回中山看看。每次回到雍陌村,走一走石板路,看一看书院牌坊,跟街坊、朋友拉拉家常,“感觉自己回家了,找到根了,心里也踏实了。”

在郑樱楠看来,“回家”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因为常常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今年回来,郑观应故居焕然一新,郑观应生平史迹展也即将揭幕,还有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座谈会,所有这些都令她心怀激动。“家乡不仅越来越美,对郑观应等名人资源的挖掘利用工作也越来越扎实。作为郑氏后人,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市委市政府,感谢每一位为郑观应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发扬付出努力的人。”


▲郑观应故居群。

历久弥新的香山文化融通中西、兼容并蓄,具有独特的气质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未来中山要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浓墨重彩书写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其中,通过深度挖掘利用名人资源,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是全面提升中山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郑樱楠非常赞赏中山保持“文化兴城”的动力和活力,同时,她也表达了愿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山“文化兴城”的愿望:“作为郑观应后人,我们也希望能为家乡文化建设略尽绵薄之力。愿中山步步向前,越来越好!”

设计团队揭秘“修旧还真”的偫鹤园 

盛夏的三乡镇雍陌村,青山苍苍,郑观应故居一带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为迎接郑观应诞辰180周年,三乡镇对郑观应故居周边景观进行改造提升,以郑观应故居为依托,拓展周边景观,打造全新园林式公共空间——偫鹤园。

“不在真古董面前造假!”偫鹤园的设计团队总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讲师陈坚认为,郑观应历史文化景观的修缮改造,原真性很重要,也就是恢复和表达真的信息很重要,但并非简单的修复如旧,因此,他将“与古为新、修旧还真”的理念传递给了整个设计和施工团队。随着工程的推进,偫鹤园的面纱正徐徐掀开。

偫鹤园遵循“修旧还真”理念

原来的郑观应故居占地面积较小,而此次修缮改造将周边老房子纳入设计中,通过改造增设郑观应故居展馆,加上周边其他景观,形成占地面积8110平方米的偫鹤园,以雍陌下街为分界线,分为积厚园和纪念园两个园区。整个项目包括4期工程,分别为历史微光广场工程、积厚园工程、纪念园工程、名人堂与纪念馆广场工程。


▲偫鹤园效果图全景。

“我们尽可能不破坏建筑的原真性,对郑观应故居进行修缮提升,在消除安全隐患的基础上,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环境和建筑风貌。”陈坚介绍,偫鹤园作为雍陌村文化展示区的核心,在设计上几经修改,最终以“与古为新,修旧还真”为核心理念,采用传统岭南庭园范式进行建设,力求在还原历史信息的基础上,达到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效果。

在雍陌下街经营了20多年文具店的陈女士介绍,村里近年来涌现了不少民宿和特色小店,越来越热闹了。“村里的变化喜人,随着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村里参观游览。”雍陌下街居民黄女士表示。

通过打造偫鹤园,郑观应故居和雍陌村的历史风貌得以修复重现,我们与这位被称为 “晚清全面看世界的第一人”的启蒙思想家的距离也变得更近了。

移步换景还原历史变迁

进入偫鹤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历史微光广场,广场中间“波光粼粼”。穿过历史微光广场,复原重建的积厚堂(晓溪郑公祠),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设计团队通过历史信息叠摞,还原积厚堂至雍陌幼儿园的历史变迁,延续积厚堂历史文化印记及办学育德精神。

为什么叫历史微光广场?陈坚介绍,广场利用亮面石头在草坪广场上间铺,喷雾之中,经过阳光照射,就会泛起一片粼粼波光,这是用景观意象的手法还原最初雍陌河从祠堂前流过的场景,利用现代园林工艺的精心设计,呈现历史河流当中的“波光粼粼”,因而得名。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微光广场作为一个下沉的汇水广场,采取“海绵设计”系统,利用收集雨水,解决园林用水和场地排水问题。


▲采用水磨石修缮的楼梯,尺寸、外观都和原来一样。

积厚堂,又叫晓溪郑公祠,修建于晚清,有着传统岭南祠堂“三厢三进”的特色,是当时雍陌祠堂群中最大的祠堂,后来拆除改建为雍陌小学和幼儿园。这次的景观改造,不仅将积厚堂重新修复,更保留了部分雍陌小学旧校区的课室内墙及走廊,将曾经的校园记忆重新融入园区中,继续留存在下一代人的心中。

陈坚告诉记者,设计之初,积厚堂没有任何历史资料,第一版设计就按照典型的岭南园林设计。但后来找到1980年晓溪郑公祠的图片以及20世纪60年代雍陌村的航拍照片,设计团队就决定推翻原来的设计,重新按照历史影像资料,参考村中三座古老的祠堂,还原修复,做到“修旧还真”。


▲郑观应故居外围花园造景。

进入积厚堂,“三厢三进”的积厚堂和东山小学在新园林中相遇融合。积厚堂自1912年起就一直用于教学,东山小学、五区小学都曾在积厚堂办学。1981年雍陌小学在该址正式建校,后来雍陌小学又迁建,学校就成为雍陌幼儿园的办学场所。设计团队也将这段历史保存下来,把原本东山小学两间课室作为陈列空间,中进与后进的积厚堂建筑基底则隐化成园林构图与之相融。值得一提的是,在拆除雍陌幼儿园的时候,发现墙体有不少青砖,就是原先积厚堂的建筑用砖。重新修建积厚堂时,就部分使用这些青砖,希望通过青砖承载积厚堂的历史记忆。同样,三乡作为著名的侨乡,很多侨胞捐资助学,修建雍陌小学,设计团队也很好地将13块见证历史的捐建碑融入景点中,展示侨乡文化。

从雍陌小学的旧时光走出来,就到了纪念园、名人堂与纪念馆广场,这里极大限度保存了原有的样貌,连郑观应故居前的大榕树都被保留了下来。站在中间的小坡上,可以360度观赏景区,方便游客拍照留念。


▲即将完工的偫鹤园锦鲤池。

在郑观应故居边上,原先有一口小池塘。在修建纪念园时,设计团队参照旧时池塘位置和传统岭南庭园格局建设了水榭船厅和锦鲤池。郑观应故居倒映在锦鲤池上,与蓝天、白云、绿树浑然一体,形成一幅绝美的画卷。

郑观应的一生,学贯中西,洞悉利弊,“善读有字之书,也善读无字之书”。从外商洋行到民族工商业企业,郑观应每每临危上阵力挽狂澜,其浩然巨著《盛世危言》,被誉为“医国之灵柩金匮”,郑观应本人也被后世称为中国“晚清全面看世界的第一人”。

本报还专门制作长图《郑观应生平事迹》,诚邀各位读者一起回看他的80载恢弘人生↓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谭桂华 徐世球 实习生 江涵 赖景行 通讯员 袁旺
◆图:记者 余兆宇 徐世球
◆编辑:陈家浩
◆二审:朱晖
◆三审: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