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法院在线·红土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晚年台静农的故园情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1月07日    来源:皖西日报


  舒和新

  2021年11月23日,是“未名四杰”成员之一,皖西叶集籍现代文学家、书画家台静农先生120周年诞辰,台先生任教近三十年、担任系主任整二十年的台湾大学中文系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包括台静农先生百廿诞辰纪念特展,由也曾任台大中文系主任的李隆献教授策展,展览内容以台湾大学图书馆、中文系和台静农故旧师友、门生弟子收藏的台先生手稿、书画、诗文、往来书信、行迹拾零等为主。与此同时,仍由李隆献教授策划,以上述纪念特展的展品为主,精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书画、篆刻、书信等文物300多件,并邀请台湾的一些著名学者专家撰文介绍台先生的风范、行止、诗文、书画、印艺等,编辑出版了一部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台静农先生百廿诞辰纪念专辑》,台湾大学校长管中闵先生亲自为专辑作序,对台静农先生的德行、文学与艺术成就和对台大中文系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不仅如此,在主要由门生弟子撰写的回忆、怀念文章中,多处展现出台先生对家乡和旧友的思念之情。
  通过中介联系,皖西学院图书馆有幸购得一部《台静农先生百廿诞辰纪念专辑》。应笔者之邀,该专辑的总编辑李隆献教授在专辑的扉页上为台静农先生的故乡人题词:台先生是所有中国人的光荣!本文专门选取专辑中关于台先生思念家乡、亲友和大陆的内容,介绍给读者。
  1946年,抗战时期避难四川白沙的台静农为生活所迫,接受了台湾大学中文系的聘请,携家人赴台任教,从此未返回大陆。上世纪六十年代与台先生同住台湾大学教工宿舍区温州街的彭毅在《温州街里岁月长——记台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回忆道,台静农的母亲经常拄着拐杖,默默地站在门口,似乎在等待什么。作者猜想,台奶奶应该是一直在等待人在大陆的台爷爷,而台奶奶的这种心情肯定会对台静农有所影响。
  吴宏一先生留台大任教后,曾陪同搜集近代文学史料的秦贤次拜访台静农,秦与台谈未名社、谈韦丛芜(未名社、未名四杰中的另一位皖西叶集籍作家)、谈台静农早年的往事,此时的台静农既兴奋又怅惘。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台湾社会的逐渐转型,和大陆的敌对状态的逐渐化解,吴宏一却觉得台老师突然老了许多。台先生告诉吴宏一,哲学系半身不遂的范寿康教授偷偷回去大陆了。有一次,台静农专门打电话叫吴宏一来自己家,只是让他看自己的诗稿和陈独秀等人的书札之类。台静农身后留下许多珍贵文献,其中就包括台先生的手稿、家书、陈独秀的书札等。让人强烈地感觉到,台先生“想家”了。1986年,吴宏一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返回台湾时,专门到香港三联书店购买宣纸和大陆早年出版的台静农小说《地之子》《建塔者》送给台先生,台静农收下时显得非常高兴(见吴宏一《我记忆中的台静农老师》一文)。
  唐朝安史之乱时,京城长安沦陷,诗人杜甫被迫颠沛流离到四川。出川前,忧心满怀地写下《秋兴》八首,其中第二首有一句“每依北斗望京华”,其意为经常眼望北斗思念长安。明清之际的钱谦益晚年曾十三次和杜甫《秋兴》八首,其中有一次将杜甫的“每依北斗望京华”和为“依然南斗是中华”。南斗即南极星,钱谦益的和诗之所以做如此改动,是因为曾有近半年投降满清经历的钱谦益,彼时依然心向苟延东南沿海的南明小朝廷。周志文在《北斗,南斗》一文中记述了这么一件事:台静农曾挥毫题写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并曾在台东一家博物馆里展出,但是台静农的书法中将诗中第二句“每依北斗望京华”写成“每依南斗望京华”。虽然心性豁达的台先生在书法作品中经常写错字,自己意识到也不改正或停笔重写(台先生曾戏言:以后看到我的书法,没错字的,大约是假的吧),但在这幅书法作品中,更有可能是滞居东南宝岛的台先生思念大陆和家乡而有意为之,是其思乡之情的真实写照。
  台静农漂泊台岛半生,虽不能返乡省亲,却乡音不改,一直挂念着在大陆的亲人故交。纪念专辑中,有两篇文章提及他言语中的皖省乡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两岸交流尚未正式开启,台先生的弟子张光裕任职香港中文大学,台静农知道他与大陆学者时有交流,就委托张先生给安徽老家和友人捎信报平安。担心交流不畅致信件丢失,台先生允许张光裕先将信件复印,张先生还保留有台静农亲友致张先生的信函原件(见张光裕《家书抵万金》一文)。在台大中文系这次举办的纪念展和出版的纪念专辑中,就收录有多封台静农与亲友的往来书信,其中包括一封未名社和未名四杰人物之一、建国后曾任职南开大学和天津市文联的皖西叶集籍作家李霁野致台静农的信。
  1989年,台湾大学准备对温州街部分宿舍区进行改造,台静农需要从自己住了四十多年的六号宿舍搬到二十五号,在台大任教的诸多弟子帮助其搬运家具和物品,最后,坐在藤椅上、年已88岁高龄的台静农缓缓地起身,以双手抱着鲁迅的陶瓷塑像,步履庄重而沉稳地一步步走向新居(见陈昌明《温州街》),次年11月,台先生在台大医院驾鹤西去。
  虽然台静农的文学艺术成就卓著,但由于他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台湾,大陆这边对其关注的程度相对较低;而且,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他的文艺作品,对其萦绕于怀的故园情则甚少提及。台先生门生弟子的这些回忆和纪念文章,让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他人生中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