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彼岸,此端 ──林海音的文學城南

2010/05/17 06:00

「林海音文學展」一景。(胡舜翔/攝影)

◎陳思嫻

1939年5月13日,林海音與何凡結婚。(夏祖麗/提供)

以文學家林海音(1918-2001)不同時期的歷程,做為敘述軸線的「林海音文學展」,從林海音十一歲時,與兄弟姊妹在北京場殿照相館合照的一張褪色照片開始,陳列出由林海音女公子夏祖麗親自挑選的相關展品,呈現這位影響台灣文壇至深的「林先生」的一生。

展場紀州庵新館位於台北市同安街,此處在日治時期是新店溪畔的高級飲宴場所,戰後曾是小說家王文興少年時期居住之地,王文興在此完成小說《家變》。從紀州庵延伸而出的周邊地帶,曾是林海音、余光中、洪範出版社、爾雅出版社落籍的範圍,屬於台北「城南」的紀州庵,對林海音的文學生命而言,自然有一種不同的意義……

北京城南的英子

林海音最膾炙人口的小說《城南舊事》,透過主角「英子」的雙眼,林海音描述了她在北京城南的童年回憶,尤其,林海音印象最深刻的是白雪覆蓋城南的冬景,展場也從《城南舊事》取景,以純白的北京城南模型,陳設童騃的英子走過雪花茫茫的北京胡同,透過一旁的耳機,可聽見資深媒體人崔小萍導演監製的《城南舊事》廣播劇,想像小英子的童年。現場還擺放了《城南舊事》的所有版本,包括格林童話出版的《城南舊事》繪本。

在日本出生的林海音,三歲時隨父母短暫回台灣定居兩年後,又到北京。三、四只皮箱象徵了台灣作家,因大時代的環境所迫,必須飄洋過海或顛沛流離,經由身體的旅行寫下他們的文學旅程;1948年,時局動盪不安,13歲即喪父的林海音,帶著一家大小先回到故鄉台灣,還在等候船期的何凡,只能藉由往返的書信與林海音連絡,一封封林海音寫給何凡的信,隱藏著不安的靈魂,跟著遠處的海波起伏晃蕩。

林海音年輕時,喜歡閱讀作家老舍以及五四時代的前衛女作家冰心、凌叔華的作品,她相當欣賞英國女作家吳爾芙,或許林海音喜愛的女作家都成了她女性自覺的書寫典範;舊式裁縫機呈現手巧的林海音時常設計並縫紉旗袍,而衣櫃中的塑膠旗袍,則挑選林海音小說中新舊時代交替的女主角身影,正面是旗袍樣式,背面為角色說明。林海音在小說中書寫她眼見的婚姻和自己的婚姻,她和何凡的婚姻相當美滿,她小說中的婚姻最常敘述姨太太和元配之間的關係,雖然氛圍悲傷,但總為主角留一條活路。

台北城南

林海音回到台灣所從事的第一份工作,是擔任《國語日報》週末版主編,讓大眾口味的文章注入一些文學味,使得戒嚴時期的報紙版面變得更為活潑,當時《國語日報》流行尊稱女性編輯為「先生」,於是,「林先生」的稱號就這樣在文壇流傳開來了。巧合的是,回到台灣之後,林海音和何凡定居之處,正好位於台北城南,延續他們在北京城南的寫作生活。

詩人向明看到玻璃櫃裡,自己親筆寫給林海音的信件時,相當驚訝:「哇,我那時候的字跡那麼工整啊。」此外,作家巫永福、鍾理和等人,於林海音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十年(1953-1963)期間,彼此往來的書信,皆在其中。林海音每每收到任何人的來信,必在信封仔細寫上收件日並且珍藏。

牆面一角的投影片,反覆播放作家們對於副刊主編十年「林先生」的回憶:在宜蘭鄉間生活的黃春明,當時認為副刊高高在上,遲遲不敢投稿,而後被同事奚落:「你一天到晚只會批評別人的小說,自己都不寫。」他才鼓起勇氣投稿小說〈城仔落車〉,還特別在信中請林先生千萬不能將題目的「落」字改成「下」字,否則就會失去鄉土氣息。不久,〈城仔落車〉刊出,黃春明表示,在那個不能講方言的時代,林先生給予他很大的肯定,他於是開始寫作,「她讓我感到這個世界還有人關心我。」鍾肇政心目中的林先生,建立了投稿者與編輯的關係,進而成為朋友,彼時不寫反共文學的作家,自然集中在林先生主編的副刊發表文章,鍾肇政說:「林先生讓找不到發表園地的作家有投稿機會,她刊登了我的第一篇長篇小說,也常轉寄讀者投書和讀者反應給我,讓人備感親切和尊敬。」林懷民還拿了第一筆稿費去學舞。鄭清文則訝異於他描述父子關係的小說〈寂寞的心〉,竟在投稿三至四天後就被林先生採用並刊登。

經常刊登本土作家的作品的林海音,在此時讓副刊開始純文學化,奠定了台灣文學本土化的潮流。惜才的她,得知鍾理和生活清貧,曾大力幫助鍾理和首度在副刊刊載長篇小說,而當鍾理和過世時,林海音漏夜寫了一篇追悼鍾理和的文章。離開副刊編輯檯之後,展場一整面的純文學書牆,接著進入林海音興辦《純文學》月刊和創辦純文學出版社的時代,在林海音心裡,作家始終沒有省籍或族群的分別,藉由編輯工作,她整理並記錄了「跨越語言一代」作家的創作歷程。

夏家文學沙龍

作家林良提到,林海音對文學和作家的熱情,把「文人相輕」轉為「文人相親」,喜愛拍照的林海音,留下了每位作家拜訪夏家的影像,不少前輩作家來到展場尋找自己年輕時的模樣。「不管是哪位作家出國的前夕、誰家誕生了第一個孩子或者辦喜事,」林良說,林海音總會安排聚會,邀作家一起到夏家的客廳,進行文學沙龍「三部曲」,到夏家必進行的三個步驟就是:用餐、喝茶、照相。細心的林海音還將聚會後的照片,立即沖洗並寄給相片中的每位作家。

如此好人緣,從一幀林海音坐擁大象布偶的照片中可得知。林海音喜歡蒐集小東西,其實一開始她沒有很喜歡象,因為她認為象很笨重,但她溫厚的性格和寬大的度量,讓朋友們不約而同老是送她象信紙、象相框、象布偶等,加起來共一千多種有關象的東西。

林海音擁有創作兒童文學的熱忱更不難想像,齊邦媛教授曾說,林海音的童年並非全是歡樂的,「但卻是超越悲歡的童年」,從小就具有好奇心的林海音曾表示:「實際的童年雖已過去了,但我希望把心靈的童年留下來。」林海音曾於1970年代加入國立編譯館,從事寫童書的工作,她一生所翻譯的四十多本書中,兒童文學書籍占了一半,也是引進《彼得兔》等國外繪本的作家,她在當時即注意到繪本對於兒童的重要,其夫婿何凡也曾翻譯《小亨利》、《淘氣的阿丹》等童書。

夏家是最純粹的文學家庭,在北京時期即從事民生時事評論和編輯工作的何凡,是林海音最大的精神支柱,一整套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何凡全集》,是林海音送給何凡最好的禮物,一張方形大書桌,可看見何凡寫稿或和家人討論文學的身影,林海音的子女提到,即使家裡再怎麼小,經濟狀況再怎麼不好,林海音為何凡買的書桌一定是最大的。

林海音和何凡用愛情書寫彼此的文學史,不僅提攜文壇後輩,更以身教影響了長子夏烈、長女夏祖麗、女婿張至璋等,提筆加入作家的行列。林海音寫給成年後旅居海外彼岸子女的家書,提及的不是柴米油鹽,而盡是城南此端發生的文學瑣事。●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