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工农兵学员

文化大革命工农兵学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取消了全国高考,直到1970年大学才重新开始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后来人们把这些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到1977年恢复高考前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万基于推荐制的“工农兵大学生”。 [1-2]
中文名
工农兵学员
别    名
工农兵大学生
产生时期
1970年
背    景
文化大革命
结    束
1980年
主要影响
取消高考

由来

播报
编辑
工农兵学员
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仔趋纹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战颈关于大嫌朽、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这个通知发布后,自11月起,大部分中小学生陆续回到课堂,新生也开始入学。
这时,上海机床厂的培训经验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1968年,为了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上海机床厂举办了一次培训。1968年7月22日,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人民日报》刊载了《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毛泽东亲自写了一段编者按。他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腿雅垫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后来人们把毛泽东这段话称为“七二一指示”。
同年9月,为了贯彻“七二一指示”。上海机床厂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学制为两年,学生毕业后仍回厂工作。此后,“七二一工人大学”的教学模式逐步向上海市以及全国的工厂企业推广
“七二一指示”的发表,构成了毛泽东培养大学生的两个相互结合的方针:一个方针是,高校毕业生到工厂、农村、部队去参加劳动和军训,当普通劳动者或士兵,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一个方针是,从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再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种通过相互结合的两个方针来培养工人、农民、解放军大学生,或者把大学生改造成为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思路,就是毛泽东设想的“教育革命”的方向。1970年,“文革”初期的混乱场面已渐渐平息。而关于恢复大学招生的议论,也成为当时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5月27日,北大、清华两所大学提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具体意见(修改稿)》。在集中了各大学意见的基础上,政府也形成了恢复办大学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恢复开办的大专院校,学制要缩短,要从工农兵中选拔、推荐学生。
一个月后,中共中央批转了《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报告指出:经过三年来的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了招生条件,计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生。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后来人们把这牛婆汽些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这种阿凳朵推荐制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尝试。那些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还有在单位表现特别突出的人,一经当地“革命委员会”推荐,政治审查合格后,即可成为“工农兵大学生”。
我国订泪从1966年大学停止招生巩厚茅乘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10年间,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万基于推荐制的大学生,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1]

学历问题

播报
编辑
九十四万工农兵大学生与以往大中专学生一样毕业就当了干部; [3]对于“干部”一词,这里先将其简化概括为“国家工作人员”或“公职人员”,公务员是干部的一部分。而“领导”可以理解为担任职务的干部。
但他们的起薪低于文革以前的本科生,只相当于文革前的大专生。
1970年至1976年入学的高校毕业生,即工农兵学员的学历,1993年人事部、国家教委联合下发教学厅字[1993]4号文件做出了规定,对于1970-1976年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他们的学制当时规定:普通班暂为2至3年,学习期满毕业时已由学校颁发了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为大学普通班毕业。该时期进入高等专科学校的,自然为专科毕业。
“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还是在一些人的心里,留下了不能承受之重,依然有人困扰于“工农兵学员”的心结。工农兵大学生这个帽子,还在心里留下阴影。当年选拔干部,很多地方都有限制使用的规定。 [2]

发行邮票

播报
编辑
《工农兵上大学》邮票 [4]
1976年9月6日我国发行了《工农兵上大学》邮票一套 [4]
发行背景:文革伊始,全国高校陷入动乱之中,招生工作从1966年至1969年中断了4年。1970年恢复招生,狠批了所谓的“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废除了高考,实行推荐,名曰“工农兵上大学”,被赞美为教育革命的伟大成果,定性为文化大革命的新生事物。当时邮票的图稿被送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革命大批判组”征求意见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这套邮票很好,实行开门办学,把教育同三大革命运动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批判了旧学校的三脱离状况” [4]
1976年的故事片《决裂》反映了与旧教育制度的斗争,让工农兵直接上大学,其情其景与邮票第一枚“满怀豪情上大学”异曲同工。第三枚“大课堂”,意识是被推荐来上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大多数本来文化基础差,上了大学后一下被派往农村“学农”,一下又安排到部队“学军”,还要像邮票画面所表现的那样深入到厂矿工地“学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