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资讯
82岁时揭露身世之谜 琦君的生母原来是瑞安人
来源:温州都市报来源:2022-06-09 11:47:07

  《橘子红了》剧照

  琦君的族谱

  庙后村头的琦君画像

  卓孝义先生讲,紧靠白色三层楼的两间房,就是以前老太住的位置。

  琦君的族谱

  琦君与伯父潘鉴宗的合影

  卓庄村景(姚绍栋拍摄)

  卓庄村景(姚绍栋拍摄)

  1998年,82岁的琦君在中国台湾出版《永是有情人》,首次披露自己的身世之谜——“数十年来,我笔下的母亲,其实是对我天高地厚之爱的伯母,我一岁丧父,四岁丧母……”

  那么,琦君的亲生父母,又是谁呢?走访发现,作家琦君的生母原来是瑞安人。

  她是温州纸山的女儿

  琦君,原名潘希真,小名春英,出生在温州纸山(有水碓造纸的崎云山脉两侧,历史上包括瞿溪与湖岭)的瞿溪庙后村(今属泽雅),中国台湾女作家、散文家,师承“一代词宗”夏承焘。其文字至纯至美,情怀至真至善,曾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很多大陆读者熟悉琦君,是从周迅、黄磊、归亚蕾领衔主演的电视剧《橘子红了》开始,这部家庭伦理剧改编自琦君同名小说。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出生的人,由于国难当头、战火频仍、动荡不安,其人生命运都比较坎坷曲折。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多少人由于历史原因,只能在陌生的土地上郁郁而终,终生魂萦着自己童年的故土。

  出生于1917年的琦君也不例外,从纸山、到瞿溪、到杭州、到上海、回瞿溪,去台湾、去美国、回瞿溪……她半生飘零,但精神原乡和写作灵感从不曾离开故乡半步,在《留予他年说梦痕》中她剖白:“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琦君的文字,读得越多越能发现:母亲与故乡,在她心中,早已交相融汇,不分彼此。无论一生走到什么地方,身份如何变化,她认定自己永远是故乡纸山的女儿。

  82岁时披露身世之谜

  在琦君的笔下,母慈女孝,母女情深,除了独守闺房的心酸,母亲可以说是“旧式完美女性”的代表。

  一年四季,琦君记忆里的母亲都在忙碌。农历春节,母亲忙着蒸糕、酿酒;元宵节,搓汤圆;端午节,则是包粽子,种类很多,红豆粽、灰汤粽……年复一年,繁琐劳作里,母亲总能做出新鲜别致、情趣盎然的东西。

  当世人都以为如此美好的母亲,是琦君天生的福祉时,1998年,82岁的琦君在台湾出版《永是有情人》,代序《敬祝大妈妈您在天堂里生日快乐》中,第一次披露自己的身世之谜——“写至此,我忍不住要向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吐露一件心事:数十年来,我笔下的母亲,其实是对我天高地厚之爱的伯母,我一岁丧父,四岁丧母,生母奄奄一息中,把哥哥和我这两个苦命的孤儿托付给伯母,是伯母含辛茹苦抚养我们兄妹长大。”

  原来,养育她成长的“潘师长潘鉴宗”与“潘师长原配夫人叶梦兰女士”是她的伯父伯母。

  那么,琦君的亲生父母,又是谁呢?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前段时间走访了如今归属瓯海区泽雅镇的庙后村。在村民的帮助下,看到了与琦君有关的族谱。

  从族谱上看,潘鉴宗(北洋政府时期曾任浙江陆军第一师师长)出生于1882年,他有一个亲弟弟,名叫潘鉴卿,出生于1886年,后来娶了瑞安朱山的卓氏(出生于1892年)。瑞安朱山,就是如今芳庄的卓庄(现纳入云溪村)。

  婚后,卓氏于1914年生了一个儿子,叫潘长椿(春),1917年生了一个女孩,取名潘春英。这个叫潘春英的,号希真,就是后来的大作家琦君。

  所以说,琦君的亲生母亲,就是瑞安卓庄的卓氏。

  卓庄族谱上有记载

  不过,这还是孤证。在卓庄卓先生的帮助下,笔者找到了又一历史明证。

  当时,1949年出生的卓孝义先生,还没等我开口,他就好像知道迟早有人会来问一样,对我说:“春英啊?去台湾了,从辈分上讲,我管春英叫阿姨的。”

  我说我是来找春英生母的资料的。

  “你找春英的母亲啊?她是我的姑婆娘,就是我爷爷卓国敏的妹妹啊。”他回答。

  “你老太(曾祖父)叫什么名字啊?”

  他说,老太叫卓三娒,会中医,以前在村里很有名气。

  根据湖岭卓庄方面的族谱记载,琦君(春英)的亲外公卓三娒,生于1864年,1944年亡故;琦君(春英)的亲外婆生于1865年,1896年亡故。琦君的亲外婆一共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大女儿嫁给了“庙后潘国康”,而“潘国康”就是潘鉴宗的亲弟弟潘鉴卿(字)。

  琦君于1917年出生后,她的生父潘鉴卿在1918年年底就去世了,殁年32岁;而当琦君4岁时,她的生母卓氏也在1921年农历九月廿三去世了,殁年29岁。

  按照常理,我们可以推断年幼的春英应该跟随生母去过卓庄,看过亲外公卓三娒。

  从朱山到庙后,走路翻越琦云山脉大约1个来小时。

  我想象不出,那位来自湖岭朱山的卓氏,临死前把6岁的长春与4岁的春英两个幼小孩子托孤给妯娌时,内心该有多么不舍、多么担忧、多么悲切!

  琦君,从血缘上讲,就是纸山的女儿。不过4岁以后,就由伯母伯父抚养长大,所以,她对自己的亲生父母是没什么印象的。无怪乎她的笔下,难觅亲生父母的痕迹。1927年,潘长春跟随伯父潘鉴宗在定居北京期间,患病去世。2006年,潘希真(琦君)在台北市去世。

  那天下午,我独自驾车回来时,竹林遮天蔽日、早春的太阳穿过竹林隙缝,在柏油山路上洒下斑驳的影子。崎岖的山路上寂静一片,车外只有沙沙车轮摩擦声。而此时的朱山(卓庄),我寻找的那位历史人物,在她的家乡只剩下一个姓氏与一片轮回了数千年的竹林。

  ■ 黄国宏

编辑:许淑瑞|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