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四个面向”运动
发布时间:2014-12-18   访问次数:1904

图片说明:我校参加“四个面向”的教师合影,19691017摄于大草坪

 

1966年“文革”爆发后,全国高校全部停止招生,在校的师生一律参加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19688261000多名工宣队、军宣队开进学校,继续开展“清理阶级队伍”、“斗、批、改”等一系列运动。19699月,为了“反修、防修”、“备战、备荒”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毛主席发出了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开展“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的号召。在此指示下,我校有50多名干部、教师、职工“踊跃”报名,纷纷要求参加这项运动,接受“革命化”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我校约有20来人去了本市的一些中学当教师,如徐汇区华光中学、长宁区娄山中学、普陀区西康中学等;16位去了南京梅山的9424工厂做工;7位去了黑龙江省的黑河市瑷辉县西岗子公社、罕达气公社等插队落户;其余的以“学习慰问团”名义去了贵州、吉林、江西等地工作。

据当年参加“四个面向”的老同志回忆,那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有的刚结婚,孩子小没人带,只能送回老家让父母亲代为看养;有的年过半百,疾病缠身,带药“上岗”;有的夫妻两地分居,既不能养育孩子,更不能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反而让他们牵肠挂肚。特别是去黑河的7位同志,吃的苦、住的差、干的累不算,他们连户口都迁到了千里之外的北国,要在那儿扎根边疆、保卫边疆,而且当时苏联在中苏边界上陈兵百万,对中国不断实施军事威胁和挑衅,战争一触即发,所以他们还要参加巡逻和军事训练(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就发生在19693月)。当然,他们远离故土,思乡之情也与日俱增,即使现在提及这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刻骨铭心!

1971年底,我校四川分院建设停止了一段时间后又开始恢复,总院又分批派去了许多支内干部。鉴于校本部干部紧缺,学校于19726月向上级提出要求,将在黑龙江插队落户的干部调回学校,不久,在那里“锻炼”的7位同志结束了2年多的边疆生活,先行回沪。而在上海“支教”的同志,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才得以回校,历时长达10年之久。

当年我校参加“四个面向”的教职员工有:夏承贵、李仲祥、郑梧泉、徐定中、张包镐、许一鸣、郭景之、刘世平、吴子山、朱伯平、董凤丽、朱成美、李鹏飞、金云云、华仲军、张伟明、刘菊仙、胡大海、蔡式曾、于阳、曲健、伍丽群、杨秀芹、葛燕萍、王昌英、夏正留、钱而复、陈鼎芳、汤庭云、章善宝、陈慧、杨锦昌、边月娟、陈岳林、伍永康、汪宗莹、杨翠兰、孟贞高、潘月芳、刘蔼如、张桂兰、薛冬英、陈志龙、朱汝萍、高赛李、任桂月、曾保华、陈英鎚、蔡顺祥、章宁如、殷光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