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报

每日提供高质量新闻资讯

头图

安徽小岗村第一个包产到户,为什么现在还是那么穷?

《老农民》

为什么说部分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前吃不上饭,之后就吃上了?

chenqin,数据帝

谈到改革开放、去集体化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我们首先可能会想到林毅夫 1992 年发表的论文 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这篇论文用一个简单的投入产出模型来研究包产到户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很简单,方程的左边是农作物产出的话,右边就是土地、劳动力、资本(固定资产、农机具)、化肥。除此之外,在右边放上该省当年的包产到户率。结果发现,包产到户率的变化能够解释 40% 左右的农作物产出增长。这也是长久以来一直被接受的研究结果。

看到了吗?化肥使用量已经放在里面了,在这里包产到户率带来的作物产出增长,是已经排除了化肥的影响的。

当然,这个话题不是一篇文章就可以结束的。沿着这个话题往下读,我们必然会碰到 Chris Bramall 的一系列研究。Chris Bramall 是伦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也是一个很有战斗力的左派学者。他在 1995 年的论文《Origins of the Agricultural "Miracle": Some Evidence from Sichuan》研究了四川省的县志,他发现,包产到户早的县和包产到户晚的县,在粮食增长率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Bramall 在 2000 年出版的《Sources of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1978-1996》和 2008 年出版的《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中继续质疑林毅夫的文章,认为这篇文章没有考虑灌溉水平、天气的影响。尤其是忽略了集体时代建立的灌溉工程的滞后效应

这些都是比较间接的挑战。接下来,我们又会看到 Xu Zhun 在 2012 年的博士论文《"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grarian chang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 by Zhun Xu》以及他为此另外写的一篇总结《The Chinese Agriculture Miracle Revisited》。他将 Bramall 所提到的质疑纳入模型之后,重新审视了林毅夫的文章,得到了下表:

最左边两列是他对林毅夫研究模型的复制,可以看到,控制了土地、畜力、农机具、劳动力、化肥、复种指数、非谷物占比之后,HRS 的效应(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即家庭联产承包)都是非常显著的,即包产到户显著提升了产出。

接下来,Xu Zhun 根据 Bramall 等研究的建议,加入了各省的天气状况这一变量,用受灾和成灾面积的线性组合来度量。同时,他将包产到户比率滞后一期进入模型中。这个改动也来自 Xu Zhun 对林毅夫的另一个批评。林毅夫的论文中,被解释变量是当年农作物产量,可解释变量是截止至年底的包产到户比率,因此包产到户可能出现在农业增长之后。因此,用上一年的包产到户比率来解释下一年的农作物产出可能才是正确的方法。

上表的中间两列(Adjusted Models)则是他修改模型之后的研究。结果显示,包产到户的效应立刻变得不显著了

到这儿就结束了吗?没有。山东大学的孙圣民和陈强教授即将发表在《经济学季刊》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中国农业增长的再考察:来自面板工具变量法的证据》给出了新的结果。

回想一下之前的研究,以及我们常常碰到的一个问题:小岗村第一个包产到户,为什么现在还是那么穷?(为什么小岗村首先采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至今仍然十分贫困? - 商业 - 知乎)其实道理很简单,穷则思变,最穷的地方最思变,但真正细究你穷的原因,却不一定是因为“不变”,因此变了还是很穷。

小岗村的例子实际上在提示我们一个之前研究没有考虑到的内容,那就是转向包产到户,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我的选择。哪些村庄最容易选择包产到户呢?贫瘠的地区、没有公共基础设施的地区。此外,在公共水利较好的地区,如果碰上了比较差的天气,由于抵御风险的需求,也会倾向于继续保存集体化体制。

而小岗村那样的,则有可能会选择向包产到户转变——反正也没有东西可分,那就变一变看吧?

这在某种程度上就解释了 Xu Zhun 的结果以及 Bramall 在 1995 年用四川县志的研究。因为最先包产到户的往往是贫穷地区,而这些地区即使包产到户了也不一定有很大收益,也更容易受到坏天气的影响。因此此时整体上计算,包产到户的效应就很低。

解决这种自选择效应的办法是使用工具变量(工具变量 (Instrumental variables) 的作用到底是什么?)。简单说,选择一个和包产到户比例相关,但和当年产量无关的变量,来间接计算包产到户对产量的影响,这样就排除了自选择造成的误差。而 1978 年前的当地农村固定资产,和生产前一年的天气状况,就是满足这样条件的工具变量。

文章同样画出了这样的表格

第二列的表格基本上复制了 Xu Zhun 的研究,即控制了天气之后,包产到户的影响不显著。而第三列表示在使用工具变量控制了包产到户的自选择效应后,再进行二阶段估计,包产到户的效应变为显著大于零的 0.225,这意味着在其他状况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省将其所有生产队从集体化外生变为包产到户,农作物产出可提高 22.5%

孙圣民和陈强的这篇研究和 Xu Zhun 一样,用一个类似的表格给出了研究的改进。这篇文章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是不是能成为最终结果,还要再继续观察。

最后给出这列表格,这篇论文所使用的数据。

列出这张表格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对于这类有大量学者研究的问题,化肥、水利、畜力之类你能想到的变量,早就被其他人想到了。如果你不是专职研究人员,是不可能想到新鲜玩意儿的。

因此,如果你做不了 Bramall 和 Xu Zhun 这样实实在在的研究,也不要整天重复一些“包产到户已经实验几千年了”或者“化肥厂投产了”、“水利建成了”之类的口号。这和你不断地重复「抗战中,国军 206 位将领殉国,而共军只失去了两位将军」并想要以此证明什么一样,看起来都很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