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诗人何其芳

开国大典 写颂歌

□牟方根

版次:009    2023年11月06日

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庆典上,一首热情高亢的诗歌在他的心中喷涌而出。他是四川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走出去的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何其芳,他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和新文学建设,尤其是为新中国的文化和文学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首诗歌名叫《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载于1949年10月《人民文学》创刊号,是何其芳参加开国大典后写下的对新中国诞生的热烈赞歌,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涌现的优秀诗歌。

童年命运多坎坷

从万州主城区出发,沿着348国道行进至1009公里+900米处,右拐弯进一条新修的公路,便看见一幢传统中式风格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何其芳故居。

何其芳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南朝北,分为正院、东院、西院,三院横向合一布局,砖木结构,硬山式青瓦屋面,占地面积约2922平方米。外观整幢故居,青堂瓦舍,飞檐峭壁,古色古香,气势恢宏,楼门上“利候家风”“瑞瑗金瑄”的家规家训耀眼醒目。

故居守护人刘明树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登临几步石梯,随着“吱嘎”一声响动,故居的实木大门被缓缓推开。这木门声,是久违的声音,是久远的声音,听起来极富时代厚重感和年代稳重感。正对天井台阶上,一尊何其芳先生的铜塑像立于厅堂中央。只见先生坐在一架旧式藤椅中,身着长衫,手执书卷,中分头发,戴一副眼镜,炯炯有神的目光中透露出朝气、才气,赫然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胸怀抱负。其身后屏风上书写的“怜君苦读三更夜,借得声声天籁新;歌声一路入延安,见说文章流与源;独流巧思传千古,何人歌咏满神州”诗句,把何其芳性灵聪颖、少小苦读、志存高远与投身革命、从事诗歌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建树,概括得名副其实。

何其芳的童年是坎坷的。1912年2月5日,何其芳生于万县三正里六甲(今万州区甘宁镇牌楼村)一个叫割草坝的小山村。几年后,随父母搬进了祖辈在凉风大浦池购置的一座大宅,即现何其芳故居。在他成长的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贼蜂起,为避匪患,何家先后在离家不远的包家寨及万县县城、湖北宜昌等地辗转迁徙,颠沛流离。童年的何其芳过早地支取了一份人生经验,孤苦、饥寒、忧郁与世人的白眼。

割草坝的何氏家族,以“耕读传家”为祖训。在何家人心目中,“耕”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幼年时在家人启蒙下,何其芳即可熟练背诵古诗。6岁时,开始接受私塾教育。1924年,12岁的何其芳搬到包家寨后,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赋学正鹄》《唐宋诗醇》等古典名著。中国古典文学书籍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何其芳少年时期暗淡的生活,也使他内心深处隐隐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渴求,对新生活的向往。

漫漫求学路途艰

在何其芳故居的“漫漫求学”篇章,展示了他求学之路不凡、苦读三更半夜的励志之艰,与文学结下的不解之缘。

为追求更多更新的知识,何其芳曾先后进入家乡的白岩小学、万县县立中学(现万州第一中学)学习。1926年9月5日,何其芳目睹了英国军舰野蛮轰炸的万县“九五惨案”,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杀戮,在他心里画下了巨大而深刻的创痕。

1928年春,何其芳在万县县立中学受驱赶校长事件牵连,被学校开除。他与同学相约,勇敢地走出家乡,考进了重庆江北县(现重庆市渝北区)私立治平中学。1929年夏天,何其芳瞒着父母远赴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读预科(相当于高中二年级)。他通读中外新文学作品,对文学尤其着迷。1930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摸秋》,署名“禾止”,发表在《新月》杂志第三卷第1期上。这是何其芳第一次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作品,也是他涉足文坛的开始。

1931年,何其芳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深造。在北大求学

期间,何其芳把大量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这为他的文学创作汲取了足够的养料。1931年秋,何其芳写出成名诗《预言》:“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呵,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我听得清本是林叶和夜风私语,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呵,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这是一首新体诗,抒写了诗人一段珍贵的感情经历。全诗分6节,以“年轻的神”的踪迹为线索,剖白式地倾诉了每一刻的痴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何其芳对诗,甚至达到了痴迷程度。他早上写诗,晚上还要写诗,有时梦中偶得佳句,也会从床上爬起来,记录在案,生怕过夜遗忘。如《爱情》中那句“北方的爱情是惊醒着的,而且有着轻巧的残忍的脚步”,就是他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来的。

1935年,何其芳从北大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1936年5月,天津爆发万人反日游行,给他以巨大的震撼,使他的思想和创作发生了急剧变化,推动他加速走出自我的小圈子。他写下《还乡杂记》,透悟人生,真挚沉郁,揭示了民生的凋敝和社会的黑暗。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何其芳回到家乡,受聘于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现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国文课。他积极推动学校的新文化运动,宣传鼓动抗日救亡,深受进步青年的欢迎。同年,他与杨吉甫(万州人,教育家、现代诗人)合编《川东日报》副刊《川东文艺》周刊,宣传进步思想,抨击当局腐败,揭露社会丑恶,成为当时川东地区一支嘹亮的号角。

歌声一路入延安

在何其芳故居内,陈列着大量有关他的作品及文献资料。现场朗读先生文章,感同身受满屋生香;即兴吟诵先生诗歌,身临其境余音绕梁。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何其芳创作的一首广为流传的抒情诗,于1941年写于延安。在诗中,先生通过“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表达了自己渴望年轻的心情,对新生力量给予了由衷赞美。

1938年8月,何其芳与卞之琳、沙汀夫妇相约奔赴延安。延安清新自由的民主气息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更加激发了何其芳的创作热情。9月初,毛泽东接见了何其芳等人,这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远。随后,何其芳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他随贺龙赴抗日前线,采写战时报道。他还参与创办文艺月刊《文艺战线》,发表《我歌唱延安》,影响广泛。

1940年,何其芳担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白天忙于工作,夜晚就成了他创作的黄金时间。《夜歌》《生活是多么广阔》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年踊跃投入斗争的洪流。

奔赴延安,是何其芳人生历程中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由于《川东文艺》周刊把批判矛头对准万县反动当局,出刊至第十七期时被当局下令调整内容,并图谋抓捕主编何其芳和杨吉甫。1938年2月,何其芳被迫离开万县,来到成都联合县立中学任教。他与卞之琳等主办《工作》半月刊,宣传抗战,传播新文化。诗歌《成都,让我把你摇醒》,就是何其芳从内心深处发出的诅咒黑暗、呼唤光明的心声。

1942年5月,何其芳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大会上作的“文艺要很好地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的重要讲话,对何其芳思想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艺术上,他勇于突破格律和音韵的束缚,由追求华表艳丽走向朴素明朗,这不仅是诗体形式的解放,也是诗人心灵的释放,架通了艺术与人民之间的桥梁。

1949年春,何其芳随中央马列学院进入北京,先后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和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949年10月1日,是所有中国人值得庆祝的节日。何其芳参加了开国大典庆典仪式,他心中豪情澎湃,一挥而就,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己创作的第一首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雷声里诞生。是如此巨大的国家的诞生,是经过了如此长期的苦痛而又如此欢乐的诞生。就不能不像暴风雨一样打击着敌人,像雷一样发出震动世界的声音……”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