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界的传奇:父子二人合作创作9幅30米长唐卡

2017-08-17 07:45 凤凰佛教
  • T大

更登达吉现场演示绘制唐卡(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徐上杰)

夏吾才郎唐卡手稿局部(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徐上杰)

更登达吉唐卡作品局部(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徐上杰)

2017年8月9日(星期三)上午10时,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国医健康联盟(北京)医学研究中心联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相由心生——唐卡艺术精品展”开幕式。在开幕式之前,中国民族大学教授谢路军专程采访了精品展的总策划人解加馨于女士,她将办展的缘由、内容、意义以及唐卡的基本知识等向我娓娓道来。

以下为文字实录:

问:这次在国家博物馆“相由心生”活动展出的是唐卡,那么,究竟什么是唐卡?或者说如何给唐卡下一个定义?

答:应该说,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其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的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藏传佛教是佛教三传(南传、北传、西传)中的一支,“西传”即藏传佛教。对于一般热衷于藏族神秘文化而又不太了解藏族历史渊源的人来说,只知道雪域藏族人普遍信奉由印度传入的由释迦牟尼创建的佛教,以及由此衍化形成的藏传佛教。但对于在佛教传入前至少有近千余年发展强盛时期的藏族本土特有的宗教文化的源头——苯教却知之甚少。有的则把苯教与藏传佛教其它教派相提并论,错误地将其列为藏传佛教中之一派;甚而至于也有人认为藏区的苯教已经消失了,那就更有失史实了。苯教相传约于公元前五世纪由古象雄王子辛饶·米沃且创建,是植根于蕃域高原原始公社时期的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有的亦称之为原始苯教。它起源于藏区原始初民对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等大自然的神秘感和对于天灾、瘟疫、风雨、雷电等等现象的不可理解,于是对天地自然万物产生了敬畏和崇拜心理,逐渐衍化成为苯教。

问:您的解释澄清了一般认为唐卡只与藏传佛教有关的片面理解。其实,唐卡是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既有藏传佛教的作品,也有苯教的作品。不过,唐卡更多的内容是与藏传佛教相关的。那么,唐卡作为藏传佛教的绘画作品,与汉传佛教的绘画作品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答: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的音译,是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菩萨的世界。所以,藏传佛教的发展与唐卡息息相关。唐卡不同于汉族地区的佛教绘画作品,其不同的最显著表现是颜料上的独具特色。唐卡的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自然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自然植物为颜料,表现出唐卡色泽的鲜艳,看上去璀璨夺目,耳目为之一新;即使经过了几百年的岁月,仍不失其色泽的明亮艳丽,引人产生无限遐想。所以,唐卡艺术是藏族文化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问:原来唐卡有那么多与汉传佛教绘画的不同之处。那么,请您谈一下今天办这样一次唐卡艺术展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办展的缘起是什么?

答:这次办展的缘起是比较多的,可谓众因缘合和的结果。一是这次办展符合党中央的发展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精神。习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即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中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发展的软实力建设。那么,唐卡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需要发扬光大,将其传承下去。这是办展的最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源泉。二是唐卡作为藏族文化的智慧结晶,需要有人继承和发扬,不能中断;这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佛教艺术发展的需要。三是各级政府对这次办展的大力支持,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国医健康联盟(北京)医学研究中心都是这次办展的主办方;另外,这次办展还得到了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的大力支持,民宗委主任朱维群先生亲自参加了办展大会;佛教界也大力支持这次展览,北京大学教授、佛学界“泰斗”楼宇烈先生也亲自到场发言,这些都说明了这次展览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四是我和更登达吉师傅的缘分。我跟从师傅学习唐卡艺术多年,渐渐迷恋上了唐卡艺术且陶醉其中。在学习中我萌发了一个想法,就是不能让师傅的唐卡技艺失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唐卡,知道唐卡是民族艺术文化苑中的一朵奇葩。再者,更登达吉师傅已经创作了很多作品,办一个展览已经不成问题;更激发我办展的另一个原因是师傅的父亲夏吾才郎也是著名的唐卡艺术家,也有很多作品珍藏在寺庙和家中。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能公诸于世,那将是对民族文化的一个最好的诠释和弘扬。在种种的因缘下,就促成了举办一场全国规模的唐卡艺术展的活动。

问:听了您的介绍,真可谓因缘殊胜、功德无量啊!更登达吉和夏吾才郎两位唐卡艺术大师为唐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采访的标题用了“一门二贤”的说法。下面您能否将两位艺术大师介绍给大家呢?

答:好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我还是先介绍我师傅的父亲夏吾才郎吧。夏吾才郎是藏族,1922年出生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上庄的一个画匠世家,其祖父是当地有名的画匠,父亲完玛才旦和伯父索南丹巴均为吾屯上庄有名的画匠。也就是说,我师傅世家以唐卡艺术为业,有浓厚的家传渊源关系。

夏吾才郎七岁在吾屯上寺出家,取法名为久美茸巴,开始跟随伯父索南丹巴住进寺院,学习经文和唐卡绘画。1937年至1942年初,夏吾才郎跟随师父先后为塔尔寺的大经堂、大金瓦殿、小金瓦殿等殿宇绘制了《释迦牟尼传》等众多作品,这些作品如今还完整的保留在塔尔寺。1942年,国画大师张大千来到塔尔寺,邀请夏吾才郎师兄弟到敦煌莫高窟助其临摹敦煌壁画。1985年,“热贡艺术馆”成立,邀请夏吾才郎从事唐卡的创作与研究工作,此后的三十年间,夏吾才郎一直是该馆唐卡创作的骨干人员。1981年热贡艺术作品在北京、上海、深圳的地巡回展出,夏吾才郎的代表作《无量光佛》《八马财神》等多幅作品参展,作品得到专家认可,在美术界产生广泛的影响。1982年,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到访黄南州,并到当时“热贡艺术研究筹备小组”参观,夏吾才郎创作的唐卡《白度母》被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收藏,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亲切接见了夏吾才郎,并合影留念。与此同时,夏吾才郎还为自己家乡吾屯上寺的大经堂里绘制了包括《二十一度母》、《夏日仓活佛转世》、《马头明王》、《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等作品。这一时期,夏吾才郎还在青海省循化县文都寺作画两年,先后创作了《大白伞盖佛母》、《释迦牟尼转世》、《玛哈嘎拉》、《班禅大师转世》等二十多幅作品。1986年,夏吾才郎被中国美术家协会青海分会聘请为艺术委员会委员。1988年4月,夏吾才郎应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更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第一位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藏族艺人。20世纪80年代末,夏吾才郎仍旧带领儿子更登达吉和其他徒弟到甘肃拉卜楞寺、青海塔尔寺等地作画,绘制了《四大天王》、《释迦牟尼千佛图》、《嘉木样活佛本生传》等壁画和《十八罗汉》、《宗喀巴大师本生传》等唐卡作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更多的人对唐卡的了解,夏吾才郎把主要的精力转移到在家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和教授学生上。夏吾才郎从23岁起便开始带徒,至今经他带过的徒弟已有四十多位,其中儿子更登达吉、索南等人都已经开始学成带徒,成为热贡唐卡的新生力量。更登达吉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成就了一门两代工艺美术大师的传奇。这一时期,夏吾才郎的作品层出不穷,他为青海省内及热贡地区的众多寺院绘制了《白度母》、《文殊菩萨》、《四大天王》、《千手千眼观音》、《八种观音》、《莲花生大师》、《大威德金刚》、《四臂观音》、《五部文殊菩萨》、《弥勒佛》等众多的唐卡作品。并接受新加坡、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一些机构和私人订制为他们创作了众多唐卡作品。夏吾才郎从七岁起学习唐卡,到八十二岁生命的逝去,把一生的年华奉献给唐卡,正是因为有像他这般精湛技艺的热贡“拉索”的坚持不懈,才使得热贡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更蜚声国际艺坛。

问:夏吾才郎确实是了不起的唐卡艺术大师,其作品还曾得到张大千和十世班禅的青睐,说明其艺术造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那么,请您介绍一下这次展出的夏吾才郎的作品吧

答:好的。这次展出的有两位大师的上百幅作品。其中比较突出的如《十八罗汉系列线稿与十八罗汉系列唐卡》,这系列作品是夏吾才郎在其七十多年的绘画生涯中绘制大量作品,也是其代表作品,多存留于寺院中,仅有少量被个人收藏。此次展出的十八罗汉系列线稿共11幅,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夏吾才郎共创作了三套十八罗汉系列唐卡,其中70年代末为青海隆吾寺创作一套,随后创作的十八罗汉系列唐卡被印度供奉,最后一套创作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其子更登达吉珍藏,即此次展出的十一幅彩唐作品。此次展览将线稿与唐卡同时呈现,较为全面的体现了夏吾才郎唐卡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在继承了热贡地区传统唐卡绘制技法的基础上,将早年随张大千研习中国画的技法及表现形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并将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的着色技法引入唐卡绘画实践。夏吾才郎的唐卡作品构图严谨,色调明亮、安静,线条飘逸、灵动,画面素净、淡雅而又不失生动。

问:夏吾才郎的唐卡艺术作品有哪些特色呢?

答:夏吾才让作品在吸收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的第一个风格特点是融合了印度以及国内敦煌、西藏的绘画特点,立体感强烈。正如有人评价说:“夏吾才让大师广泛吸取各地佛教绘画艺术之精华,苦心磨炼,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采用天然颜料,在线条勾勒、结构比例、色彩调配、人物造型等方面将印度以及国内西藏、敦煌的绘画艺融为一体,并独创了画面线条的突出状,增强了绘画作品的立体感。他所绘制的唐卡在用线用色用金上技艺非凡,一生所绘精品甚多,许多作品被收藏于西藏布达拉宫、塔尔寺、中国美术馆及美国、日本、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和宗教寺院。他在继承传统绘画技艺基础上,大胆创新,创作了《格萨尔》和《文成公主进藏》等作品,突破了宗教绘画艺术只能照本临摹定规的程式规格,为热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破性贡献,至今被认为是当代热贡唐卡无法攀越的高峰”(《青海日报》,2008年6月13日第8版《夏吾才让》一文)。夏吾才让作品的第二个特点是糅合了汉藏绘画的优势而独成一体,这与其所受张大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正如《中广网·青海分网》2003年11月6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让》一文所说:“1941年夏吾才郎跟随我国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在甘肃敦煌作画两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他协助临摹壁画,收益匪浅,在浩瀚的敦煌艺术之海中,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绘画技艺水平和绘画鉴赏能力,吸吮了中国传统佛教绘画艺术和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构图及设色技巧。从张大千高超的绘画技法中,他得到了莫大的启示。从而使他对藏汉佛教绘画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并在绘画实践中将藏汉佛教绘画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艺术道路上取得成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美国西北大学艺术史系副教授胡素馨撰文《寻找敦煌艺术的中古源泉:从张大千与热贡艺术家的合作来审视艺术的传承》说:“透过夏吾才郎和张大千的创作,敦煌佛教绘画得以被20世纪中期的中国人理解,这些艺术家创造的绘画明确地表达出,12世纪敦煌艺术只有在热贡艺术的视野中解释才更为合理,他们似乎互相感觉到,他们正在进行某种创新,跨越了图像与风格两者的界限,不仅了解过去并且将其置于现代情境中。”夏吾才让作品的第三个特点是题材广泛。其作品不限于佛教题材的作品,还有现代题材的绘画,其将佛教绘画艺术手法应用于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王传》、《文成公主进藏》等许多历史题材、藏族民俗及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上,努力使热贡艺术表现现代社会生活,为热贡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迈出了新的一步。我们从他的代表作《释迦牟尼生平故事》(局部)中,可看出他的绘画特点是技艺纯熟、线条流畅、画面构图严谨、每个局部处理得惟妙惟肖,人物造型生动准确、色彩对比强烈、画面鲜亮,加上用金料使效果更加富丽堂皇,富有民族特色,代表了后期热贡绘画艺术的风格。由同仁县城往北走三公里就到了夏吾才郎大师的家乡-------隆务镇吾屯上村,吾屯村是个宝地,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和远近闻名的“画家之乡”。全村300多户藏族、土族人家,90%的男子都从事热贡艺术,其中能自己独立作画的画师有100多名。夏吾才郎是这里资历最深,技艺最高的画师。

问:请您再介绍一下夏吾才让的儿子更登达吉的情况吧。

答:好的。更登达吉,男,1964年8月生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上庄,6岁即随父亲学习唐卡绘画,16岁在吾屯上寺出家,白天在家学画,晚上到寺庙学习经文;22岁(1986年)跟随当地的泥塑师傅桑杰学习泥塑佛像的制作,系统地学习藏传佛教的艺术;28岁(1992年)从父亲处学成出师并开始带徒弟。出师后,他远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万象大寺画画,创作了三十多幅作品;1992年至1994年在拉卜愣寺为大经堂创作《十八罗汉》20多幅,《宗喀巴大师本生传》20多幅;并为同仁县隆务寺文殊殿创作了《弥勒佛极乐世界》,这幅作品中有200多个人物由更登达吉打稿完成。1995年更登达吉为青海省循化县文都寺绘制了《六道轮回图》、《千手观音》等30多幅作品。1997年,更登达吉的作品《文成公主进藏》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民族百花——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中荣获铜奖。1999年,更登达吉创作的《吾屯族源说》供奉于吾屯上寺弥勒殿门庭右侧。2000年,央视《东方时空》栏目做专题采访——《吾屯族源说》。2003年,其作品《十八罗汉》在“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中荣获二等奖。2005年更登达吉游历尼泊尔、印度等地,学习国外佛教艺术,其间创作了《阿弥托佛净土》,获“第三届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一等奖。2006年更登达吉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并参加优秀作品展,其作品《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获第四届青海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一等奖。2013年更登达吉参加在北京798连生妙相唐卡艺术中心举办的“中国唐卡美术大师作品联展”。2016年担任热贡艺术协会副会长,组织举办“热贡唐卡传统技艺培训班”并多次接受海内外媒体采访报道。2017年3月创作《星算学》唐卡作品。

问:从以上介绍可知,父子两人都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都为热贡唐卡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那么,这次展出中有没有父子联手创作的艺术作品呢?

答:有啊!比如展出的《宗喀巴大师生平与八十成就者》这幅作品,就是更登达吉、夏吾才郎父子联手创作的,尺寸:1.1米×30米,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这幅长卷是夏吾才郎与更登达吉父子共同策划并绘制的九幅三十米长卷之一,其他八幅分别为《释加牟尼本生传》、《释加牟尼生平图》(金唐)、《米拉日巴尊者生平图》、《坛城》、《四部医典》(四卷),九幅合起来共二百七十米,富丽堂皇,气势恢宏。这一长卷系列唐卡是当代唐卡艺术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佛祖及高僧大德生平图是唐卡较多表现的内容之一,此幅长卷很好地将宗喀巴大师从出生到入藏学习,进而创立格鲁教派等一生的主要故事串接起来,充分展现了宗喀巴大师为藏民族宗教文化传播作出的贡献。画面中央为十五幅宗喀巴主尊,每个主尊周围分布有十余人,唐卡周边又环绕有印度的八十成就者,整幅作品人物多达二百余人,而且个个刻画得细致入微。每个主尊画面既独立成幅,又关照全局,布局合理,过渡自然,人、景、物、象丝丝入扣,将唐卡艺术精微细腻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问:更登达吉创作的作品是不是占大多数啊?

答:是的。更登达吉的作品居多数。更登达吉2010年创作的《释迦摩尼平生图》,画面中央为一印式建筑,错落为几层,外围有院墙,建筑顶上金光闪闪,二层和院墙上方有琉璃瓦左装饰。最上面一层为佛母莫耶夫人受孕,左上祥云中有白象显现,此为佛母梦象受孕的故事。左下方描绘的是莫耶夫人在蓝毗尼园诞下佛子的场景。中间居中为释迦牟尼在宫中做王子舒适的生活,少年释迦学习经文、射箭,与同伴一起游泳嬉戏,非常有生活意趣,且宫殿的样式多有汉地建筑的风格。右上方描绘的是释迦牟尼出家和成佛的故事。整幅作品描绘了佛母受孕到佛祖降生、成长、出家、学经、修行、成佛的故事,有复杂场景的描绘,也有简单故事性的表述,佛祖的母亲、弟子、侍从、护卫、玩伴儿等人物都表情丰富,形态各异。这幅释迦牟尼生平唐卡向观者较完整的展示了佛祖的一生,故事之间的穿插自然环境过渡,且在绘画技法上吸收中国画中山、水、云、植物的画法。整体画面布局疏密有序,以青绿色背景为主色调,妙用金线,立体化展示佛陀的生平故事。

又如其在2011年创作的《释迦摩尼修行图》,图中的释迦牟尼佛居中间位置。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的太子。此唐卡所绘内容为悉达多在菩提迦耶的一棵毕波罗树下,他当时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他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终于获得了彻底的觉悟,立身成佛。释迦牟尼佛左侧慈悲像为白度母,藏音译卓玛嘎尔姆,又称为增寿救度佛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其身色洁白,穿丽质天衣,袒胸露腹,颈挂珠宝璎珞,头戴花蔓冠,乌发绾髻,面目端庄慈和,右手膝前施接引印,左手当胸以三宝印捻乌巴拉花,花茎曲蔓至耳际。在藏传佛教中,白度母是能够为一切众生赐予长寿的度母,是一位赐予众生长寿的本尊,与长寿佛、及尊胜佛母等三尊合称为“长寿三尊”。 释迦牟尼佛右侧黄财神,其形象为上身袒露,下身着裙,右手持摩尼宝,象征宝光普照十方,增添众生的福报;左手抱一只大猫鼬(吐宝鼠),鼬的嘴里含着珠宝,象征财宝。左脚踏一只白色海螺,象征着他能入海取宝。

再如其在1999年创作的《释迦摩尼辩经图》, 主尊为释迦牟尼;画面最上方的三尊佛像,中间为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两边分别为燃灯佛、弥勒佛,与主尊释迦牟尼佛一起为“三世诸佛”。三世诸佛以燃灯佛代表过去诸佛,释迦牟尼佛代表现在诸佛,弥勒尊佛代表未来诸佛。左下角为吉祥天母,呈现的是愤怒像,外表丑陋凶恨,异常吓人;其愤怒像有五种,形貌大体相同,最常见的一种形象是身体蓝色,头戴五骷髅冠,头顶为桔红色头发竖立,表示愤怒,发上面有半月,表明她的方法是无上的;面部三目睁得圆而鼓,大嘴如盆,露出两颗虎牙。两耳以动物作耳环,右边耳环为狮子,象征听佛道;左耳环是蛇,是愤怒的记号。 释迦牟尼佛的正下方为黄财神,其形象为上身袒露,下身着裙,右手持摩尼宝,象征宝光普照十方,增添众生的福报;左手抱一只大猫鼬(吐宝鼠),鼬的嘴里含着珠宝,象征财宝;左脚踏一只白色海螺,象征着其能入海取宝;右下角为妙用天女,是印度教与佛教共通的一位本尊。

问:除了绘画佛祖方面唐卡,能不能在介绍一些更登达吉的其他方面的作品?

答:好的。更登达吉还创作了有关菩萨的作品,比如他2011年创作的《三大菩萨》描绘的是三大菩萨,菩萨是指发大心愿的人。菩萨立誓“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众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救世慈悲者。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而高于罗汉。三大菩萨的藏语称“日松贡布”,即四臂观音与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分别代表“慈悲、智慧、伏恶”三种特质。左侧文殊菩萨在佛教中被视为智慧之神,能开发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帮助学生学业有成、官人福禄双增、商人增财增福。文殊菩萨是如来佛祖护恃之一。文殊菩萨又称法王子,为智慧之象征,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右手持金刚宝剑(表示智能之利),能斩群魔,断一切烦恼,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象征所具无上智慧。文殊菩萨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四臂观音是雪域藏区的守护神,四臂观音的造型每一庄严皆有所表,一头表通达法性,四臂表四无量心,身白色表清洁无垢,不为烦恼、所知二障所障;头戴五佛冠表五智,发黑色表不染,五色天衣表五方佛,双跏趺表不住生死,手印表不住涅;又中央二手合十表智慧与方便合一双运,另右手水晶念珠,表每拨一珠即救度一众生出脱轮回,左手持白莲花,表清静无恼。金刚手菩萨,藏语称“恰那多吉”,菩萨以手持金刚杵而得名,为大势至菩萨的愤怒化身,也被成为“大力尊”。金刚杵本是古印度兵器,在佛教中则用以表示坚利之智,成为断除烦恼、降服恶魔的法器。金刚手代表诸佛神通大能,能制服诸妖魔鬼,消灭灾难。在西藏地区,金刚手菩萨还被尊为雨神,此幅唐卡中的金刚手为一头二臂三目,身蓝色,头戴红绿相间的五个珠宝而不是常见的五个骷髅冠,头发上扬,獠牙露齿,三只红目圆睁;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愤怒拳印,当胸持金刚钩绳,以虎皮为裙;金刚手极具威势,右腿屈、左腿伸,威立在红色的莲花日轮座上,身后为红色勾边的黄色般若烈焰。

问:更登达吉在藏传佛教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有哪些?

答:其关于藏传佛教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也很多,比如他在2013年创作的《莲花生大师》。莲花生大士,印度佛教史上最伟大的大成就者之一,藏传佛教的主要奠基者,也是宁玛派(红教)的传承祖师。公元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成功创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他教导藏族弟子学习译经,从印度迎请无垢友等大德入藏,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开创了在家出家的两种圣者应供轨范,如是等等,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础。 莲花生大师属于人格神,是由后人神化而形成的具有神的色彩和属性的历史人物。他出生于印度西方邬丈那国(今巴基斯坦),因其生于湖中莲花,故名“莲花生”,长大后出家,号“释迦狮子”。此幅唐卡的莲花生,一头戴红色尖顶帽,抱骷髅杖,左手端着供髅碗,右手持着金刚杵,白色身,外穿法衣,结跏趺坐在莲花座上;金刚杵象征能破除幻境,左手持颅器象征大乐智慧;左肘挟天杖,刺穿三个人头的三叉戟代表对贪、嗔、痴三毒的破除。

又如其在2012年创作的《米勒日巴》,此唐卡的米勒日巴(1040-1123)是西藏“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米勒日巴是一个彻底的出世主义者。他从维护佛教的立场出发,反对和抨击那些借佛教之名以图富贵、贪鄙虚伪、欺世盗名的宗教上层人物;终身坚守佛教的清规戒律,遁迹山林,潜心苦修,在佛学上获得相当高的成就,成为噶举派的创始人之一;生于贡塘(今西藏吉隆以北),米勒家族,幼时丧父,家产被伯父霸占,随母过贫困生活;成年后,为报仇雪耻,习苯教咒术,据传曾咒杀伯父及其眷属、亲友30余人,并毁坏全村庄稼;后因忏悔杀人毁稼之“罪孽”而改宗佛教,拜噶举派始祖玛尔巴为师,矢志习受密法,注重实际修持,以苦修著称,故人称他为“米勒日巴”,意为米勒家族中穿布衣者。据说他从玛尔巴学到“拙火定”法,冬季只穿单布衣即能抵御严寒,一生为传教遍游西藏各地,门徒众多。晚年声望很高,施主与追随弟子更多。84岁时被人毒死。他的传教方法独特,常以歌唱教授门徒。后由其弟了收藏整理成《米勒日巴道歌集》,在藏族中广为流传。“道歌”虽属佛教内容,但写人叙事多采取比喻手法,文字清新流畅,对话生动隽永,对后世藏族诗歌发展产生过影响,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问:听了您对两位艺术大师作品的介绍,感觉唐卡不单纯是艺术作品,更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那么,您能否谈一下唐卡的社会价值?

答:唐卡具有永久的魅力,其魅力体现在其艺术、历史、宗教和市场价值上面。

一、从艺术价值上看,唐卡吸收了印度、尼泊尔、藏地和汉地的绘画艺术风格,具有兼容并蓄的艺术特色。唐卡在颜料的使用上,也注重吸取大自然的原生态的东西,形成了其艳丽、光彩照人的风格特点,且易于保存和流传。唐卡的制作也表现了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的时间,这也显出唐卡艺术作品的精雕细琢和弥足珍贵。俗话说,“精工出细活”、“学问是从功夫中来的”。唐卡的艺术价值来自于艺术家们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兼采众长的艺术品格。

二、从历史价值上看,有的唐卡以史实为依据而着重表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活动。如历史上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都是唐卡表现的主要人物,在表现松赞干布生平业绩的历史题材中就讴歌了藏汉民族的友谊和汉藏一家亲的历史场景;《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会绘在寺庙醒目的位置,画面通过西藏大使到唐朝求婚、五次刁难婚使、公主进藏等情景描绘了唐朝贞观15年唐蕃联姻的历史事件,再现了那段汉藏和亲的珍贵历史画面。我们到大昭寺、布达拉宫参观,会被墙壁上的绘画所吸引;画面再现了文成公主驾抵拉萨时,吐蕃人民欢天喜地,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欢迎场面。因此,唐卡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反映了藏族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从宗教价值上看唐卡的起源和发展兴衰都与藏传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印度佛教传入西藏,这门艺术在茁壮成长。当时的游牧生活是藏区的主要生产方式,仅靠固定的寺庙是是不能满足游牧民族的宗教需求的。在这种情况下,唐卡以卷轴画的形式出现,便于随时变换场所,满足了信徒的宗教生活需要且成为他们可以随身携带的崇拜物。由此,唐卡这门绘画艺术得以蓬勃发展起来。有人就针对唐卡便于携带的特点将之称为可以“流动的壁画”,而最终形成了藏族寺院是佛画艺术的殿堂的这种宗教与绘画艺术一体的局面。可见,唐卡的繁荣有赖于藏传佛教的兴盛。多数的唐卡主要聚积在寺院之中供信徒们顶礼膜拜,民间留存的唐卡也主要是用于佛教教徒布置自己的经堂和佛龛。所以唐卡的宗教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四、市场价值上看,唐卡现在已经成为收藏家关注的对象,但其真正进入收藏市场的时间并不长。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刚刚兴起时,唐卡的价格一般也就两三百元。从20世纪90年代起,唐卡收藏市场开始升温,很多唐卡的价格突破了千元。2006年起唐卡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收藏每年价格翻倍。明清时期的唐卡,在2000年左右才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拍卖市场,当时的拍卖成交价一般在1万元左右;到了2008年时唐卡的市场价出现了飞涨,一件明代正德年间的“药师佛像图”唐卡以1540万元的价格创下唐卡拍卖纪录之最。2014年11月26日,上海龙美术馆馆主刘益谦以3.4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8亿元)的价格,从香港佳士得拍下一件明代永乐年间的御制刺绣唐卡,这是目前拍卖市场上最贵的“唐卡之王”。可见,储存唐卡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善于投资的人都瞄准了唐卡市场。唐卡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与唐卡的艺术、历史、宗教、经济价值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这次展览为唐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拉开了序幕!我们翘首以待唐卡艺术发展的新的高峰的到来!我们期盼民族文化以新的高度引起举世瞩目。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