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梅兰芳第一次赴沪登台!“梅兰芳在上海”展用80件文物讲述这段历史

2023-11-20 19:05:09 作者:熊芳雨 来源:东方网 选稿:朱雯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1月20日报道:1913年对于梅兰芳与上海观众而言,都是极为特殊的一年。19岁的梅兰芳跟随名角王凤卿,应“丹桂第一台”经理许少卿之邀,第一次赴沪登台,此次演出,誉满春申,火遍南北,梅兰芳也与上海结下一生之缘。今天起,上海历史博物馆内“梅绽东方——梅兰芳在上海”展览举行,80余件文物故事娓娓道来110年前的这段历史。

“今年是梅兰芳赴沪演出110周年,展览会展出至2024年2月25日,明年正是梅兰芳诞辰130周年,这便是举办此次展览的契机”,策展人、上历博保管部主任丁佳荣说,上海之于梅兰芳,并不止于“成名福地”,这座城市在他眼前幻化为联结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旧社会与新中国的关键枢纽。而梅兰芳之于上海,也不仅仅是“十里洋场的宠儿”,在与上海相伴的几十年里,他声名鹊起,他放眼世界,他的蓄须与蛰伏,他的迎接解放与焕发新生,都与这座城市呼吸相连。

1913年丹桂第一台初亮相,到1956年62岁的梅兰芳最后一次在沪演出,40余年的上海演出生涯中,有哪些值得品味的经典画面和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呢?《申报》曾在1923年的一期报刊中这样写道,“只要有梅兰芳来上海的消息,无处不谈梅兰芳,……梅兰芳既来上海,不去看他的戏,差不多枉生一世。”

初次来沪大放异彩

特展汇聚了京沪两地与上海及梅兰芳有关的展品共计191件(组),82件(组)为首次面世,其中有观众耳熟能详的《同光十三绝》,更有长达约8米的《千金一笑》扇面长卷将首次在博物馆内向观众同时展出引首、扇面和重要题跋部分。展品涵盖戏单,演出服饰、道具,名家书画、信札,唱片,剧场实物及反映上海城市海派风貌的珍贵文物文献。此外,在影像资料方面还首次放映梅兰芳访苏时的珍贵影像资料。

京味十足的传统戏台、海派石库门及火车站、摩登都市及新舞台,三个空间串联起梅梅兰芳艺术生涯的展览走线。

“那个年代很流行邀请北方名角来上海演戏,已成一种风气”,在一份花名册中记录,满满一页的邀请,大部分标注着北方人。梅兰芳便是那时候应“丹桂第一台”经理许少卿之邀来到上海演出,展柜中梅兰芳演出戏单和合同,王凤卿包银3200元,梅兰芳包银1800元。“但梅兰芳第一次在沪登台不是在丹桂第一台,抵达上海后,先应金融家杨荫蓀之邀,在上海著名的张园唱了一次堂会,戏码是《武家坡》,非常成功”,丁佳荣说,此后天蟾舞台、兰心大戏院到荣记大舞台等,都有梅兰芳的足迹。

梅兰芳到上海演出的时候,也恰逢京剧改良运动兴盛的时期。他还专门抽出时间到著名的“新舞台”去观看了时事新戏《新茶花》、《黑籍冤魂》以及春柳社演出的话剧。多样的表演形式给梅兰芳带来了很多启发。

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说,“这短短五十几天在上海的逗留,对我后来的舞台生活,是起了极大的作用的。”1916年10月,梅兰芳第三次抵沪。受上海新思潮影响创排的古装新戏、时装新戏、穿旧戏装的戏以及昆曲,一一呈现在天蟾舞台。

可以说梅兰芳一生的许多大事,都与上海密不可分。正是有了“红透上海滩”,梅兰芳才动了“去美国”的念头。1930年1月18日,梅兰芳从上海乘坐加拿大皇后号轮船,经日本赴美国演出,开启了他一生最富荣誉的一次旅行。7月18日,他自美归来,乘坐“秩父丸”邮轮抵达上海汇山码头,即在今天的北外滩。从此,人们给了他一个新的称谓——梅博士。

上历博成立海派研究院

百多年前,梅兰芳之所以多次到上海演出并移居上海,与上海的城市影响力和海派文化的吸引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上海历史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开幕式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重磅推出首个海派文化系列展览品牌——“百川汇海”,同时宣布成立海派研究院,并为首批特聘研究员颁发聘书。

据悉,上历博将以“百川汇海”为核心,建立全新展览体系,并同期成立海派研究院,以打造新平台及拓展和深化学术研究成果。整个展览系列分为四大子系列,即“美好生活”“海上艺坛”“时代先声”及“文明城市”,今日开幕的展览“梅绽东方——梅兰芳在上海”正是“时代先声”系列的一次精彩演绎。

此外,上历博还在积极同国外文博机构酝酿“世界名人”展览系列,很快也将与观众朋友见面。

“海派研究院”未来将作为重要的学术引领和项目创作平台,成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业务发展新的引擎。今后,上历博每年会不定期聘请新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翘楚加入海派研究院,用他们丰厚的学识、前瞻性、创意力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助力博物馆品牌形象建设行稳致远。明年起,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刊将升级改版为《海派研究》,打造一个开放活跃的学术交流平台,展现上海历史和海派文化最新的学术成果,成为研究院的支撑平台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