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浮梦录|石泉惨案赔偿记(下)

2020-06-01 18:07:00 作者:王元崇 来源:澎湃新闻

交涉

1885年9月22日,石泉惨案发生20天后,中国驻美公使郑藻如关于案件的第一封电报抵达北京总理衙门。电报寥寥数语,要求总署告知之前美国人在华遇害案件的赔偿银数,以便他与美方交涉赔偿。总署一头雾水,于9月28日复电询问:“美伤华人,因何起衅?在何地?共伤几人?现查办如何?”郑氏在30日电复说:

此案因轮车公司在洛士丙冷地方挖煤,工价华贱土昂,公司辞去土人工头数名。七月二十四日土人闻信,突到洛士丙冷华人寓所焚杀,闻毙华人多命,即委黄锡铨等往查。先经洋官将尸埋葬十八。接锡铨草草禀称,启棺亲验,华人全尸五具,余或头腰,或手足,或数骨,或焦焚零碎,细验约二十具,伤者十人,尚无大碍,现拟赶查损失财物等情,俟续禀确情到日,力催外部办凶追赃。再洋文译曰洛士丙冷,距美都及金山各六千余里。

“七月二十四日”是中国农历日期,即公历的案发日9月2日。电报显示,郑藻如在9月30日这天仍未获悉案件的确切情报,甚至也不清楚洛士丙冷(即石泉镇,Rock Springs)的具体位置。但郑氏对此排华暴行格外重视,除了向总署询问相关事宜和成例,还向两广总督张之洞发电询问广东对沙面案件的处理,并聘请了美国律师,为对美索赔做准备。张之洞很快复电,详细介绍了1883年广州沙面地方民众与英美船只冲突及中方的赔偿情况。

位于华盛顿杜邦环岛的中国驻美公使馆。摄于1893年。

11月30日,郑藻如就石泉惨案致信美国国务卿汤姆斯·贝亚德(Thomas Francis Bayard),要求美方严惩凶手、赔偿损失、保护在美华人。信件极长,层层铺开,环环相扣,既介绍了相关案情,附以傅列秘、黄锡铨等人的报告总结、证人证词、法医鉴定、遇害人名单及财产损失清单,又罗列了中方对在华遇袭的美国公民的赔偿情况。可见郑藻如是下了功夫去做这项对美索赔的工作的,按嗣后接替他的张荫桓的说法,光是聘请律师就花费了400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1.2万美元。

石泉惨案之前,中方曾就1880年丹佛的中国城袭击案(注:1880年10月31日,丹佛中国城遭美国白人暴徒洗劫,1人死亡,多家商铺及住房焚毁)向美索赔,遭到拒绝。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威廉·伊瓦兹(William Evarts)称“不知美国政府有为暴徒行径负责的义务,中美之间的条约也没有这样的规定”。

为此,郑藻如特别在信中指出,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第29款约定“凡欲人施诸己者,亦如是施于人”,但美国并未履行这一条约义务。他历数美方就美国人在华受伤案件向中国政府索赔的先例,特别提到1858年美国人索要的735258.97美元,而中国政府“悉数尝清”。郑藻如说,如果美方这次还坚持不肯赔偿,那么对那些在华遭受损失的美国人,中方也将同等对待。这个态度是十分坚决的。

郑藻如也指出美国并非没有赔偿的先例。1850年新奥尔良发生针对西班牙人的骚乱,美国政府最终向受害者赔付了一大笔钱。依此先例,美国应该赔偿石泉镇遭受袭击的华人。郑藻如写道,美国在1880年美中条约中承诺保护在美华工利益,但显然没有做到。

12月2日,郑藻如再度致电北京总理衙门,汇报说:

洛士丙冷案,查因洋工停工挟价,屡恨华工不从。七月二十四日早,攻占华工所挖煤穴,殴伤华工三。未刻又攻华人住处,毙二十八,伤十五,焚掠七百余华人之财产房屋,值十四万七千七百余元,已与状师订稿,今日照请外部办凶,赔偿抚恤。

这样,在惨案发生整整3个月后,总理衙门才第一次相对确切地了解了案情。对于郑藻如的应对,总署指示说,嗣后遇到类似事情,“须电奏请旨再办”;径直先行办理的话,恐怕会让对方钻空子。由此看来,当日驻美公使与北京总署的沟通不甚畅通,对此类排华事件没有一个统一有效应对机制。好在双方对此惨案均十分重视,在郑藻如的汇报之外,总理衙门还通过英文报纸去了解案情,意识到“自开金山以来,未有如此奇惨事也”。

1886年2月18日,国务卿贝亚德对郑藻如的要求作出了正式答复。答复称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即便有责任,那也是州政府的责任而与联邦政府无干;具体就石泉惨案而言,美中政府均未涉及,施暴与受害的都是“在我国的陌生人”,即外国人。据此逻辑,联邦政府不能予以赔偿。

对于郑藻如提到中美对等的条约义务,贝亚德认为这属于“诉诸人身谬误”(ad hominem)的论辩,而非条约本身的规定。他明确说美国政府不会对本国公民的个人犯罪负责,更不会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的个人犯罪负责。美国政府严厉谴责暴行,但在石泉镇发生的暴行不该由美国政府来负责。

至于1850年美国赔偿西班牙一案,该国务卿认为与石泉案件有本质不同。在新奥尔良骚乱中,西班牙领事馆受到破坏,且事发当时美西正交涉遣返侵犯古巴的美国人事宜,此事有一定的外交背景,故而总统建议国会对西班牙进行一定程度的赔偿。石泉惨案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接着,贝亚德笔锋一转,指责中国移民固守旧习,“拒绝融入大众之中”,因而才受到歧视,尤其会被那些同他们竞争工作的外国移民看不顺眼。他说外国劳工之间的矛盾哪里都有,不惟石泉一处,美国政府待他们一视同仁,“用以保护在宾州的意大利或匈牙利劳工的,或是在俄亥俄的瑞典劳工的,同样用于保护在太平洋沿岸的中国劳工”。

Puck杂志1886年3月17日的讽刺漫画。中国公使左手向美国国务卿展示:“中国政府1858年赔偿了美国公民所要求的735258.97美元,悉数尝清”,右手握着“中国的要求”。国务卿贝亚德与此前两位国务卿一样,对中国的赔偿要求不屑一顾。三位分别在1877年、1881年和1886年担任国务卿的政客背后的墙上都写着同样的一句话:“中国人没有选举权和权利,本政府坚决认可这一点。”

贝亚德的态度很清楚,概而言之,就是美国联邦政府对石泉惨案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更有没有对华工进行赔偿的法律义务,中美于1844年、1858年、1868年和1880年签订的四个条约没有这样的规定,郑藻如借条约所做的演绎纯属“诉诸人身谬误”式的争辩。至于案件证词中屡次提及的石泉镇居民集体洗劫华人社区一事,该国务卿绝口不提。

鉴于石泉惨案已经造成广泛影响,美联社、《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均进行追踪报道,一时间成了全国著名的案件,贝亚德在信的最后说道,在目前的局势下,总统可能会向国会建议赔偿华工损失,但那完全是出于同情和怜悯,而不是法律或条约的义务;国会也可能基于同样的理由,批准“非因法律义务”(ex gratia)的赔偿,虽然之前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

赔偿

石泉惨案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对美国政府善后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美国驻华公使田贝(Charles Denby)也敦促华盛顿对华赔偿,汇报说中国的反美舆论正在抬头,广州和重庆等地接连发生抵制美国商人和传教士的事件,在华美商感受到了明显压力。在田贝看来,实力派人物、两广总督张之洞也成了鼓动地方反美的中军人物。

在这种情形下,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于1885年12月建议国会考虑批准对华工合适的赔偿。

此时光绪皇帝任命太仆寺卿张荫桓为新任驻美公使,正式头衔是“驻美、日、秘国大臣”,也就是驻扎美国、日斯巴尼亚(即西班牙,España)和秘鲁国的公使,驻节美国首都华盛顿。1886年3月19日,张荫桓由香港抵达日本横滨,特意去往东京拜访了日本外务卿井上馨,同他谈及美国的排华事件。张氏问询美国是否应当赔偿,井上馨沉思良久后说:“如果中日这样对待美国人的话,美国是一定会向我们索赔的。”这坚定了张荫桓向美索赔的决心。

4月7日,张荫桓抵达旧金山,先往中国领事署视察,然后亲赴中华会馆和三邑会馆,与华商座谈。此地华商上年遭到当地人的驱逐和攻击,想要回国却因账目未清无法动身,1886年春情况稍好。张荫桓听取了诸商的汇报,说自己“奉命远来,保护商民,责无旁贷”。张荫桓称中美订约通好数十年,并在同治七年签署允许华工自由往来美国的《蒲安臣条约》,“其时美国志在开辟西境,招致华人惟恐不力”,很快这些地方便铁路通达,荒芜之地也变成了都会之所,如果没有华人的参与,怎么可能做得到?讵料美国此后限制华工入美,更有驱逐之事,“近且焚掠抢杀,惨毒不堪”。他嘱咐诸商一方面“咸务正业,毋为所轻”,另一方面也要团结起来,小事诉诸会馆,大事交付领事。

4月16日,张荫桓一行从旧金山乘火车出发,历经内华达州、犹他州,18日行抵埃文斯顿。张在日记中说:“地距洛士丙冷(注:石泉镇)不远,华民箪食壶浆,意自有在,吾侪不能拯水火而慰云霓,良兹愧耳。”次日行抵怀俄明州首府夏延,州长沃仁来拜会,“谈华民被害事,并为太息”。

4月23日,张氏抵达华盛顿上任,接替郑藻如。但北京电令其与郑藻如一起办理石泉案赔偿事宜,郑藻如暂留美国会同协办,待两国议定善后章程后再行回国。

在张荫桓和郑藻如的持续催问之下,美国国会于1887年初批准了一笔147748.74美元的款项,以支票的形式通过中国驻美公使赠与中国。这一额度和黄锡铨统计的华工财产损失总额相符。

张荫桓于光绪十三年二月初四日(1887年2月26日)向光绪皇帝汇报美国政府同意赔偿的奏折一瞥。光绪朱批“该衙门知道”,是对负责外交事务的总理衙门的批示。

张荫桓将这笔赔偿款项发到旧金山总领事馆,由总领事梁廷赞于1887年4月23日(光绪十三年四月初一)到8月28日(七月初十日)逐次逐笔发放完毕,并造册登报,公诸于众。通过细心对照,梁廷赞等发现伤亡和财产损失清单上有廖永玩等五人是重复申报的,故而于10月24日将多出的480.75美元退还了美国政府,美方复文表示了感谢。就此,石泉案赔偿事宜于1887年10月底正式结束,美方总计赔偿了147267.99美元。

在晚清中国外交史上,这算得上一个不大不小的胜利,正如张荫桓对光绪皇帝汇报的那样,“自中外通商以来,外国赔偿中国巨款,系属初次”。这既是中方外交努力的结果,也是在华美商及美国报纸舆论施压所致,但本身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事实上在贝亚德等美方要员看来,不予赔偿也并不违背其行事原则。此后,美国西部暴力排华事件继续发生,旧金山等地的华人照样受到攻击,而为了防止石泉惨案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中美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进一步劝禁中国劳工进入美国的共识,这对赴美华人群体而言,不能不说又是另一种层面的悲剧。

尾声

去年,甜水县历史博物馆(Sweetwater County Historical Museum)为纪念石泉惨案,重新刊印了伊扎克·布绕莫雷(Isaac H. Bromley)1886年出版的小书《1885年9月2日怀俄明石泉镇屠华事件》,并配上了该馆珍藏的一组石泉镇华人庆祝农历新年的照片。照片摄于1895年左右,距石泉惨案整整十年,从中或可窥见劫后余生的华人群体的顽强生长。

石泉镇华人春节游行,左侧站着围观的基本都是镇上的美国人。

石泉镇华人祭祖,许多镇上居民前来围观。

石泉镇华人游龙。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石泉镇的华人群体对国内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做出了自己的回应——1913年,他们把用了很多年的春节游龙拆掉了。这条龙由丝绸、布匹和小镜片制成,长100英尺(30.48米),要100个人才舞得起来。游龙制作成本高达1000多美元,多年来是石泉镇华人引以为豪的中国文化象征。既然清朝已去,民国已到,为表示与过去告别,他们把龙拆掉,眼睛给了一个当地人做纪念。现在这两颗龙眼睛保存在甜水县历史博物馆之内。

去年秋天,我联系甜水县历史博物馆,问询相关照片的使用权问题,顺便问道是否还有华人后代住在石泉镇,次日便收到博物馆的执行馆长卜瑞伊·博拉斯(Brigida Blasi)的回复。他说认识几位华人后代,但是现在已经没有华裔居住在以前中国城那片儿。当年在1882年《排华法案》的影响下,许多华工没有结婚,当最后一批“老工人”(“old timers”)于1920年代退休的时候,铁路公司出资将他们送回了中国。

1925年石泉煤矿退休华工回国前合影。

在上面这张摄于1925年的照片上,4名退休矿工都穿西装大衣,打领带,手拿礼帽,脚蹬皮鞋,来时的辫子踪影全无,他们也不再是大清的子民。他们即将告别工作了大半生的他乡,再次穿越大洋,回到陌生的故土。桑海桑田,诚哉斯言。他们有一些人回到中国后,还给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邮寄了自己的照片,感谢回国时公司对他们的照顾 。

谨以本文献给石泉惨案中遇难的华人同胞,以及在19世纪中后期反华浪潮中遇害和受伤的华人同胞,并向历史上致力于维系中美友谊、不以肤色、种族、国籍和宗教的不同而歧视他人的人们致敬。

(* 特别感谢甜水县历史博物馆馆长Amanda Benson、执行馆长Brigida Blasi,他们热心提供了该馆珍藏的照片和其他信息,并授予笔者使用这些资料;他们在保存在美华人历史方面,多年来做出了扎实的贡献。)

-----

作者王元崇,系美国特拉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