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大汉绝唱,探访国博窦绾金缕玉衣

老猪的碎碎念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金缕玉衣

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 它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  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今天的主人公窦绾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妻子,她是汉景帝的母亲(窦漪房)窦太后的族人,故而可以享用最高规格的金缕玉衣,这件玉衣的玉片为岫岩玉,多数呈纯绿色,夹有灰白、黄褐色。玉衣分为五部分。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700克组成。窦绾墓中出土的这件金缕玉衣是其中年代最早、做工最精美的国宝珍品。

幸而国博《秦汉文明》大展,本把在河北博物馆的这件镇馆之宝布展到北京,咫尺之遥,断不能放过这样的好机会,遂拿上相机前往一睹为快。

]article_adlist-->

坐标: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里是北京系列之金缕玉衣。

大汉绝唱,探访国博窦绾金缕玉衣

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大汉绝唱,探访国博窦绾金缕玉衣

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缀玉衣服”,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

大汉绝唱,探访国博窦绾金缕玉衣

窦绾这件玉衣,由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六个部分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并用金丝加以编缀。玉衣内头部有玉眼盖、鼻塞,下腹部有肛门塞。脸盖上刻划眼、鼻、嘴形,胸背部宽阔,完全似人之体型。全衣耗用玉片、金丝巨多,做工十分精细。玉片成衣后排列整齐,对缝严密,表面平整,颜色协调,着实令人惊叹,反映出玉师杰出的技艺和达官奢侈的生活。

大汉绝唱,探访国博窦绾金缕玉衣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大汉绝唱,探访国博窦绾金缕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制作一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由此可见,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大汉绝唱,探访国博窦绾金缕玉衣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使其尸体不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且使用九窍器塞其九窍,可谓费尽心机。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许多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

大汉绝唱,探访国博窦绾金缕玉衣

大汉绝唱,探访国博窦绾金缕玉衣

大汉绝唱,探访国博窦绾金缕玉衣

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两件、定县西汉中山孝王刘兴的一件、江苏省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的一件、安徽省亳州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经完全复原。以满城汉墓的两件为例,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

大汉绝唱,探访国博窦绾金缕玉衣

鎏金镶玉铜枕

大汉绝唱,探访国博窦绾金缕玉衣

九窍塞,古人九窍,是指眼睑、鼻塞、耳塞、玉琀、肛塞和阴塞,而其中最重的是玉琀。

大汉绝唱,探访国博窦绾金缕玉衣

讽刺的是,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打开那神秘的洞室时,企求用金缕玉衣来让“金身不败”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绝伦的玉衣了。这些仿佛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

期待死后的不朽,不如生前让精神得到升华

正如那首唐诗传唱的那样: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article_adlist-->

下一季将有更好的内容呈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