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蒋介石第三次围剿苏区的命令是什么?为何有人用丧尽天良去形容

V秦时明月汉时关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国民党军对江西的中央苏区第二次“围剿”失败后,又紧锣密鼓地筹备起第三次“围剿”行动,时间前后间隔不到两个月。1931年6月,时任国民党主席、陆海空三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又组织起更大规模的“围剿”,更是将自己嫡系部队的五个师十万人安排到江西省,非嫡系部队调遣来二十三个师三个旅三十万人

蒋介石本人任总司令,素有兵法谋略的何应钦任前线部队总司令,另外配备了英、日、德等列强国家的退伍军人作为军事顾问,随军参与此次“围剿”的策划。看得出,蒋介石是发了狠,铁了心要把中央苏区一举打垮。

中央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要图

中央苏区是以赣西南、闽西苏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又称中央革命根据地,其主要武装部队是红一方面军,即我们常说的:中央红军。

第二次“围剿”的结果让蒋介石大动肝火,也不能说毫无进展吧,而是倒退了几步,给红一方面军送去不少物资:红军十五天连打五个胜仗,共歼三万余国民党军,缴获两万余支各种枪支、三十门炮和两部电台,更扩大了苏区范围,占领下赣东、闽西北广大地区。

第三次“围剿”战役开始前夕,蒋介石在南京发表《出发剿匪告全国将士书》,对国民党军队发起总动员,并留下了遗言。大家别觉得蒋介石这是心怀死志、抱着不死不休的态度来进行第三次围剿战役,要真这么想,就想太歪了。纵观历史,这种遗言他写得是太多了。

这次遗言的内容,我们来看看:军人以身许国,不能成功,誓当成仁;苟中正因此舍命疆场,克随总理及诸先烈将士于地下,则对我全国袍泽,惟望始终认定中正所指之光明道路。凡此披肝沥胆之言,不欲为外人道,亦不足为外人道,吾为对于死生患难多年相共之全体将士,恳切叮咛我诸将士,视此为长官之训示也可;为家人兄弟之昭告也可;视为中正预留之遗嘱也亦无不可。舍身报国,之死无他。

军装照蒋介石

蒋介石这遗言,说实话,看得令人发笑。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陷入重重包围、拼死反击的动员将士信。问题是蒋介石在国民大革命之后,也没上过几次战场前线,与敌人面对面交锋过啊,不是都是坐镇后方指挥的吗?再怎么打他也是安全的。

另外,蒋介石确定这是内战打红军的“遗言”吗?看着怎么像是写誓死与侵华日寇交战、必将驱逐日军出中国的遗言?怎么这么苦大仇深呢?如果打日寇的时候,蒋介石能拿出这种态度来干,十四年抗战也能早几年结束。

还有,蒋介石写这样的遗言散发出去,底层士兵看得懂什么意思吗?知道“叮咛”什么意思吗?明白“誓当成仁”什么含义吗?这遗言恐怕不是蒋介石给全国官兵看的,也不是给其他人看的,就是自己看着开心,自娱自乐。

国民党士兵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蒋介石先生比较另类,他是常多说、很少做的那种。说到底,蒋介石是政客,不“像”是政治局,也不是军事家。

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蒋介石第三次围剿的手令,每一个字都沾染着苏区人民的血液,他的确用无数苏区人民群众的生命来印证自己遗言中的“剿共”决心。

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给江西“剿共”军右翼集团军总司令陈铭枢下手令:燬平匪区办法应切实计划,派员负责监督,分区施行。同一天又有一蒋介石手令到陈铭枢处:清野焚燬之策,中极赞成。请兄详细计划准备完妥后即令各部队切实施行。限十五日内焚平完毕可也。表现出他的急不可耐。

清野焚燬什么意思,其实这不是一个成语,应分为两部分来看:清野,是指清除战区附近的房屋、树木,转移(或屠戮)附近的人口物资等,让任何一方不能从此掠夺到东西;焚燬,焚烧毁坏。清野焚燬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将苏区的所有东西能拿的带走,不能拿的全部焚烧毁坏,包括人口在内。

也是在这一天,蒋介石又给江西剿匪军第一路进击军总指挥赵观涛、第45师师长卫立煌手令:大小各村庄务全烧燬,勿遗。然后移动可也。凡我军所到之处,为匪化太深,不易防守者,皆可焚燬。直接军令告诉他们,苏区的东西全部可以焚烧毁坏,不用顾忌什么,更不要遗漏。

8月21日,身居大后方的蒋介石“不太放心”底下人办事,便详细指导该如何布置进行烧杀军事行动,遂下手令给南昌行营参谋长的熊式辉,代为传达自己的意思:对匪巢只有焚烧,乃能解决,请派飞机设法暂停轰炸,而专用火油在欲烧之区域内,使皮带或分水壶分布火油。如此分划区域,每区约焚二三日,使匪恐慌,不能立足。

之后的手令里,蒋介石在不断强调强调再强调:一定要“洗烧净尽,勿稍遗留”。《陆军第十六军第五十三师剿匪纪实》记载,蒋介石给五十三师下的命令是:旋奉层峰电令,以东固匪巢人民匪化已深,无法挽救,着以东固为中心点,纵横二十五里一律平毁净尽,格杀无余。而五十三师表示:本师遵即妥为计划,切实奉行。

紧接着他们又说:然而东固附近早经赤匪焚毁殆尽,个中情形,已极人世惨,非因剿办而罹此浩劫也。表示东固那些“已极人世惨”的情形不是自己干得啊,是前面红军干的。这话除了自欺欺人,蒙骗那些听风就是雨的人,还有谁信。

《第五十三师在东固的大烧杀》(这是时任五十三师宣传分处的队长李荩萱写下的,此人在49年被解放军俘虏)详细记载了过程:

蒋介石对东固人民恨之入骨,约在9月间,他密电第五十三师师长李韫珩,令他在放弃东固前,以东固为中心,将其附近村民一律平毁,格杀无余。 李韫珩指示,凡守备阵地的团,每天将预备队的一个营,在该团警戒以外周围30华里地区执行格杀焚毁,并以全团徒手兵随同该营去搬回物资;团部和直属部队在警戒线以内将未收割的稻谷打毁在水田里,以免共产党回来利用。 “这是蒋老板的电令,东固一带老百姓被共产党赤化了,我们非杀他个一干二净不可,看他们去哪里闹革命。你们从地图上看,本团烧杀区域周围30华里左右,以到达什么地名为止,然后下命令给第一营营长刘宝吾去执行。” 这一天,老百姓出来奔向南垅村救火的就有100多人,都被枪打死。以后部队每天天未亮就出发。据陈孝康对我说:“有一个亭子里,老少几十口人都睡觉了,部队去了还未醒,就被打死在铺上。有一个三四岁的小孩还在哭他的妈妈,又补一枪将他打死。这次执行命令很彻底,不过太惨了。”我说:“这是总司令的电令,有什么办法呢?” 这次大屠杀,共有七天之久。据第一营营长刘宝吾报告,在第三一四团区域内,共格杀老百姓有300多人,烧毁房屋500多栋。

第三次反“围剿”

中央红军虽成功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但蒋介石下发的各种大烧杀手令给中央苏区带来无限灾难。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进行战争损失统计:数百个乡村的田地被烧毁得一干二净,稻谷要么被烧要么被割走,猪羊鸡鸭鹅一只没剩全被杀尽,国民党军所过之处,没有一件器物是能用的,受害群众有十余万家之多,遇害群众数都说不过来,根本没办法统计。

国民党军烧杀完后,中央苏区开始流行起疫病,原因是敌军施放的大量毒药,及随意丢弃战争尸体,不做安置。幸好苏区政府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这才遏制疫病的流行。都说“三光政策”是抗日战争时期,准确地说是1939年秋天开始,侵华日军对各处抗日根据地进行的军事行动。私以为不然,国民党军早干过这种事了。

蒋介石心腹之一、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台湾省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副总裁的陈诚在自己的日记《陈诚先生日记》也写到关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惟今后之人民不知何以过活耳?连年内乱,徒苦人民也。”“然军队纪律之坏,实起人民之反感,故即非匪化之人民亦仇视军队,并有‘兵不如匪’之口号,军民间之情感即不可收拾矣。如此剿匪,正驱民为匪也。”蒋介石命令下的国民党军的作为,已超过内乱的范畴。陈诚看得还算是明白的。

陈诚

1931年7月12日,蒋介石在自己的个人日记中这么写道:“康都下后即攻广昌,广昌下后,即攻宁都、兴国,赣匪不足平矣。”看得出,这时候的蒋介石表现出了充分的自信和乐观;可是接下来的失利却让他失去理智,不断用手令指挥国民党部队实行“三光政策”,以此泄愤。

七月的开心事蒋介石写了,八月份手令中的那些黑暗事情却只字未提,他这是不想自己看到吗?或是希望自己这日记未来能公之于众,供人瞻仰,又或是觉得这样不写日记里,世人就不知他下发了那些“丧尽天良”的手令?

第三次“围剿”战役是蒋介石与毛泽东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交手,此战的失利也是蒋介石开始选择彻底践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为此,他愿意被“日本一步步鲸吞”而不作为;为此,他甘愿捕杀政敌,屠戮百姓,背负恶名;为此,他可以对外妥协任何事,可以选择“不抵抗”“不作为”。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本身是没错的,关键在于得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安内”方式。蒋介石恰恰对这句话有着执念般的错误认知,从他执政开始,这种错误认知就伴随着他,直到解放战争的结束、新中国的成立。

演讲中的蒋介石

蒋介石的安“内”,不是国家的“内”,而是他自己的“内”,只要内心舒畅,才不管国家怎么样。清朝末年中国的主要矛盾来自列强,而民国时期的主要矛盾,就连西方列强都看得出是“中日矛盾”,这是亡国灭种的矛盾啊,还有比这更大的矛盾吗?

而且,蒋介石的“安内”就是一味地打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农业社会处于崩溃的边缘,他没有带领国民党振兴农业、发展工业,没有解决了工作、粮食、钢铁电力、教育文化、军工业等危机问题。蒋介石没有解决,也没有想去解决,用得大部分还是晚清和北洋时期留下的工业。

民众挣扎于死亡线边缘,他有去拯救吗?他没有,只是一味地责怪人民跟着共产党走,可要不是真活不下去、生活没有一点希望,谁会冒着杀头危险跟干革命啊。

蒋介石的做法,好比一户富有人家的两兄弟争夺家产,强壮的大哥追着瘦弱的二弟打,为了拦住二弟,不断砸毁丢弃家中的东西,还对抢劫自家东西的强盗小偷置若罔闻。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先团结一致,解决外敌不好吗。

晚年的蒋介石

蒋介石在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的军事行动,有人用“茅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来形容;如此行径,用“丧尽天良”来评价恐怕丝毫不为过吧。

世间之事,各人观点,皆在评论处见分晓。

发布于:四川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