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施琅攻克台湾后郑成功的子孙郑克塽和郑家人到哪里去了?

后唐历史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施琅攻克台湾后郑成功的子孙郑克塽和郑家人到哪里去了?

施琅

1683 年施琅攻打台湾,台湾的郑氏政权郑克塽投降清朝,东宁王国灭亡,台湾被纳入大清帝国版图,然后历史就把这位金庸的畅销小说《鹿鼎记》笔下的纨绔子弟和贪生怕死之徒郑克塽、也就是郑成功之孙,退出了历史舞台,没有了记载,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

施琅攻克台湾后郑成功的子孙郑克塽和郑家人到哪里去了?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

但很多读者,你有没有想过,郑克塽之后的郑家,发生了什么事?

施琅攻克台湾后郑成功的子孙郑克塽和郑家人到哪里去了?

郑克塽(1670年8月13日-1707年9月22日)

我们对于国姓爷郑成功的直系子孙,似乎所知更少。纵然大家都知道国姓爷的儿子叫郑经,长孙郑克臧因为“宫廷阴谋”而被杀害,年幼的郑克塽接下了“东宁王国”的王位……这就是我们在所知的历史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

我们把时间拉回 1683 年的台湾,历史太长,长话短说。施琅在澎湖打败了郑家将领刘国轩的军队,而退回台湾的刘国轩,则说服了当时的延平王郑克塽及其母,以及原本主张攻占吕宋和婆罗洲的“一剑无血”冯锡范,东宁王国就此投降于大清帝国。

其后,郑克塽被遣送到北京,康熙皇帝把他编入了汉军八旗,并给了他一个头衔──“汉军公”。

施琅攻克台湾后郑成功的子孙郑克塽和郑家人到哪里去了?

“延平髫龄依母图”

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皇帝为了让成年的郑克塽和直系家人能够过生活,把他原本留置在福建的亲人搬到北京来(但整个郑氏家族还是有一部分人留在福建),又赐了一个佐领给郑家,由郑克塽的弟弟郑克壆担任初代佐领。佐领是八旗制度下的基本单位,能获得朝廷补贴米、银、布等物资。换言之,国家会负责供养整个家族。

不久之后,郑克塽又向康熙皇帝要求多赏赐一个佐领。他的理由是,因为郑氏家族的人口太多了,只有一个佐领的薪水是吃不饱的。慷慨的康熙皇帝于是成立一个新的佐领,封给郑克塽的另一个弟弟郑克塙。

郑氏家族的这些后代,某种程度而言可以说是“纨绔子弟”。郑克壆后来因为藏匿逃人(一般而言,指八旗的奴仆逃离原主人)被举获,因此被免了职。于是,郑克塽便接下了佐领的职务,去世之后则由他的儿子郑安福接任。这时,郑克塽的另一个儿子郑安禄因为不知名的原因,把一个人给绞死了,郑安福因此受到牵连而被免职。这个佐领,于是交给了他们的堂兄弟郑安德管理。

雍正四年(1726),郑家这两个佐领被移出了正黄旗,改编入正红旗。两年后,最初获得的那个佐领因为人数过少,皇帝将此佐领改编为“半个”佐领。雍正九年(1731),同样在投降后被编入八旗的刘国轩,此时也拥有了一个佐领。然而,他同样也面临了壮丁过少的问题。

于是,整个八旗为此开了一场大会。这场大会的其中一项决议,就是把刘家跟郑家的佐领合并成一个,然后由这两家人轮流管理。好景不常,刘家后来的当家刘显,不久后获罪免职。因为没有子嗣,这支刘家血脉就这样断了。于是,郑家便理所当然地永远拥有这个佐领的管辖权。

施琅攻克台湾后郑成功的子孙郑克塽和郑家人到哪里去了?

郑氏佐领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从此之后,郑氏家族的运途开始一飞冲天。

首先,是郑家子孙郑栢考上了武举人。不久之后,他的侄子郑承宗当上了湖南地区的参将。在清代绿营的军职体系里面,“参将”的地位其实不高,但郑承宗是湖南巡抚手下第一红人,举凡调查武举考试作弊、派兵勘查地方民情等事务,湖南巡抚都指派郑承宗负责。甚至,在中英鸦片战争的过程中,郑承宗还负责调集大炮,准备沿长江而下,以支援沿海的战争。

到了道光年间,郑氏家族进入八旗系统已超过一个世纪,也经历了六个世代的传承递嬗。郑家子孙深受满洲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始阅读翻译成满文的儒家经典,当上八旗的骑兵、负责制作着最精良的满洲弓箭,甚至还当上了八旗系统内的高官。当然,也包括了管理钱财发放这类能够中饱私囊的肥缺 。

更重要的是,他们从此不再重视姓氏。这些国姓爷的子孙,名字开始变成“图山”、“图敏”、“德山”、“庆祥”、“玉良”、“恩福”、“德印”……

这群郑家人,真的忘了他们的汉人身份吗?其实并不尽然。最好的例子是嘉庆、道光年间,留在泉州的郑家打算编修族谱。或许是需要金钱援助吧,他们找上了北京的亲戚,而这个已经深深浸染旗人文化的的郑氏家族,仍然毫不吝啬地捐助了金钱。

因此,北京郑家的几位祖先,被记载在泉州郑家的新族谱里,但却特别注明了一段话:“散居京师汉军旗下,以名为姓者众。”两个血脉同源却相隔千里的家族,最终还是联系了起来。

时间推进到光绪年间,前文提到那位担任参领的德山,有一位堂兄弟名叫德印。他用满文材料为底本编修了一份家谱,仅记载郑芝龙这一支的血脉。这份族谱,详尽地记载了郑氏家族在八旗体系内的繁衍情况。尽管如此,这份家谱仍然将最早的祖先,追溯至郑芝龙、郑成功等汉人。

1911 年之后,大清帝国被推翻,中华民国创建。此时,又出现了一份所谓的《郑氏家谱》。家谱编纂人的署名分别是郑玉海以及郑泽。他们是谁?

郑玉海在清末担任掌管分发钱粮的“领催”一职,郑泽则是郑家的末代佐领。两位典型又标准的旗人,为什么又编修了这份族谱呢?

1911 年的辛亥革命,其实原先是一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革命。郑家知道自己是汉人的后代,因为他们有族谱、他们属于汉军,但是他们早就熟悉满洲文化了。在革命结束后,满汉冲突越来越激烈,郑家要说自己是什么人?满人?旗人?还是汉人?

想像那个大时代背景下,他们只能妥协,成为汉人。他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血统纯正,以期待一切相安无事而已。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 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 新浪网联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