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寮東砲台

 

趁著2天假,本打算拜訪三貂嶺車站附近的幼坑古道,卻因這場小雨,只好困守網站處理事務,接近中午實在煩悶,就來這台灣頭走走,待在電腦前太久了

先暸解一下這小島的歷史吧
和平島在明朝嘉靖年間(1560)稱為雞籠。1626年,西班牙人建聖薩爾瓦多城。1642年,荷蘭人將已具規模的「聖薩爾瓦多城」,改稱Noort Hollant「北荷蘭城」,並在另一側高地興建堡壘,取名為Victoria「維多利亞」城,並派兵駐守(今西砲台位置,目前為軍營)。1669年,東寧王國建北路雞籠安撫司(補1)。清康熙時為雞籠社,乾隆時改為大雞籠社或社寮。清法戰爭時,稱為棕櫚島。日治時期改為社寮町,228事件(1947)以後,改稱和平島。

1945年以前,和平島上的人事滄桑夾雜著多樣性的異國風情,不同種族的文化交流而產生了有趣的生活景象。琉球人帶來潛水、抓龍蝦、拔石花、海女取珍珠珊瑚、操作獨木舟及相撲;朝鮮人帶來泡菜和盪鞦韆,日本人帶來和式建築群、現代衛生醫療、鏢丁挽(旗魚)、拖網漁撈及鰹魚水產加工;福州人帶來華南料理、服飾裁縫及理髮美容;台灣人則提供划龍舟的廟堂漢文化及凱達格蘭族族靈祭。今日的和平島以北岸的「和平島海濱公園」而聞名全台,園內有兩千萬年前大寮層化石海岸及荷蘭人留下「番字洞」的史跡。

社寮東砲台(又稱「八尺門砲台」)約在民國89年左右撤出軍管。島上另一頭也有一座西砲台,目前仍為軍事管制區。(補2)

八尺門:三、四十年前即是花東原住民來基隆打拼的聚集地,也是很多人來此研究、關心原住民相關問題必來之處。

走到這看到這張圖,右上往社寮東砲台,直行往和平島海濱公園側門入口。

「阿拉寶灣」的阿美族居民,從台東遷移北上,因這個地方很像故鄉「阿拉寶灣」(補3),就以此命名。如今這裡成為基隆市裡最具特色的原住民聚落。雖然環境不是很好,但從處處生動的塗鴉,仍可見原住民天生開朗的個性
塑膠片下方是戰備儲水塔


活動中心,簡陋的竹棚

一路上古榕參天,頗有情意,小倆口同來,邊探險邊談情


根據砲台上的解說牌:
興建年代:推測於1912年(明治45年或是大正元年)
社寮島於1626年始建砲台,現社寮西砲台的位置,很可能是西班牙人所建柯模堡的位置,後於1642年遭荷蘭人佔領,改名維多利亞堡。清初遭到毀棄,直到清法戰爭前劉銘傳才於此地建砲台,但砲台未完成就發生戰爭(1884年為法軍摧毀)。,於清朝光緖年(1886年)劉銘傳再度興建社寮砲台。日本殖民台灣後,於1907年改建社寮砲台,1924年完成,分有東西砲台。(補4)
  社寮東砲台由於未被發掘及重視,因此許多設施均遭破壞,目前僅存蓄水池、營舍校兵台、指揮所、機槍堡、觀測所、彈藥庫等,均為石砌。本礮台的配置方式採用抱山式的做法,利用山谷坳地將營舍配置其間,隱藏性高,而砲座位於山頭,從外海很難發現本砲台的存在。社寮東砲台是自清末、日治時期起,基隆地區的軍事要塞,具高度的保存價值。(補5)

稜處即為八尺門砲台砲座、彈藥庫、置彈孔遺址。


續往砲座左側山徑向上行不久,可通往一些小型房舍,有牌示表示為觀測指揮所。循石階上行可通往瞭望台,有數個磚造圓形的瞭望塔,部分瞭望塔可向下通往下方的房舍中,猜想功用大概就是冬天冷的時候,守軍無需走到冷冷的室外,可直接由室內通道上至瞭望塔警戒吧。不過這些紅磚應是國府時期的建設,其中在最左邊戰壕出口處的建物,推測是要存放新型火箭砲而弄的吧?在槓子寮砲台也可見到如此建物

瞭望台展望佳,正下方是靠海,可見基隆嶼。發現凱達格蘭族太古石碑」(日據時代出土,約有六千年歷史)、「巨石祭場」(距今至少三千五百年以上,有巨石疊成的墳墓、祭壇、觀天象的番仔洞、鎮守聚落的石敢當、座標石獅、神祗雕像等)等遺跡的尖山仔頭(尖山鼻),目前污水處理廠工程仍在進行,文化與文明似乎總在進行拔河…。(以上古蹟認定仍有存疑

砲台區與開挖的邊緣只剩幾公尺距離,如果將來水土保持做得不好,發生崩塌,也許砲台遺址就要毀了。右邊俯瞰八尺門漁港,、也可見海洋大學及教育碼頭,對面的山區是槓子寮砲台,在往左前是八斗子

下圖遠方即是八斗子的忘憂谷,圖右下角沿岸邊進去處即為「八尺門」,此名稱曾出現於康熙台灣輿圖,用來形容這細小的海岬。(補7)

左邊俯瞰和平島海濱公園,眺望西砲台所在地,可惜是軍營,那裡地勢較為寬平,但比此地略矮。遠方即是野柳岬。
初登此地,心甚忐忑不安,其實是小弟怕蛇阿 久無人跡之地,出現這長蟲,我可會沒膽的。記得小時候跟父親及兄弟溯瑪陵溪支流,途中遇到幾尾有五彩顏色的蛇,小黑熊心裡嚇得皮皮挫,我們用石頭丟牠,然後父親就帶著我們高繞走山路回去,心裡還擔心毒蛇追來,沒命的趕路下山
此山頭久留之後,發覺適合吟詩喝酒或著高歌賞星,可以當作個人的秘密基地
沒人打擾的山頭適合冥想,跟上帝對話,柳永州在世看到此景不知會作何感想?一直好奇其「始得西山宴遊記」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其文章中賣弄文學所堆砌出的一堆形容山川風景的詞彙,可是苦了後代學子,也是讓後世騷客一直引用
山頂有一基石,不知誰立,猜是軍方的砲兵單位所立,小弟以前在砲校受訓時,也是滿山遍野跑做大地測量


另一角度回望,一隻虎鶇被小弟驚飛

下坡時靜想,附近還有一口三百年前西班牙人開鑿的「龍目井」(補6),還有書上常看到的聖薩爾瓦多城(後查知是在今中船修理廠內)如今安在

這一座跟台灣命運息息相關的小島,位於北台灣最重要的商港與漁港旁,它曾是叱吒風雲、引領北部近代歷史發展風騷的美麗島嶼,擁有「南安平、北社寮」與原住民文化的豐富歷史背景。這歷史地位值得肯定

補充:
1.這新名詞請看這 東寧王國、台灣王
2.對於軍方,實在有很多話要說,這些軍事要地都被其從日軍接收,但古蹟是全民(也是後代子孫)的財產阿,維護與保存記載也是身為國民的使命吧!我很擔心西砲台
3.台東縣東河鄉的泰源村,是一個位在山谷裡的阿美族部落,傳統的名字叫做阿拉寶灣
4. 欲詳細暸解基隆古砲台請看這 故壘濤聲-基隆古砲台
5.關於砲兵的作戰方式及編制請看 中國火砲的沿革與砲台作戰模式概述
6.乃因雙井比鄰或是東西相對,就像是龍的眼睛(龍目),因此而得名。
另根據大台北古地圖-第六章所述
...另外一個未標誌文字之處,是下方城堡通往山上維多利亞堡壘(北荷蘭城)的小路。給爾得辜報告提到:
在山下,此時要走上維多利亞圓堡的路旁,有處終年陽光照射不到的淡水冷泉。因此,雞籠島上有泉湧不斷的冷水,山上空氣新鮮,香味怡人,當地令人身體健康。
所謂的「淡水冷泉」,是指今和一路二巷的「龍目井」。此泉水原係天然,據清代方志云:「龍目井……泉湧如珠,濆地而起,獨甘洌冠於全臺。不知開自何時?大約荷蘭所浚也」,或云:「相傳荷蘭所濬」[14]。
7.附上衛星地圖


 

攝影:陳坤松《黑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