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福开讲㉞│蔡畅:功高德厚的女革命家

2021-05-17 18:43
湖南

学党史 悟思想 开福开讲

中共开福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长沙市开福区委宣传部、清水塘街道四季花城社区、红色摇篮党建声音馆推出100期湖湘有声党史故事。

每一个英雄都值得被传颂。

【开福开讲】第34期

讲述|刘珂言

蔡畅:功高德厚的女革命家

蔡畅,1900年生于湖南农村,1990年逝于北京。漫长的90年里,她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成长为一个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中国妇女运动领袖,见证了中国跌宕起伏的20世纪。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历程的参与者,她并没有留下多少“传奇”的故事。但蔡畅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贞不渝、平易近人的作风,以及甘为人民公仆的本色,使她不仅获得“功髙德厚”这样堪称完美的评价,在其生前身后更赢得了来自基层妇女普遍而真诚的爱戴。因为她用一生踏踏实实地做了一件事——开辟了妇女解放的道路,而这件事,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毛妹子”:唯抗争,是成长

蔡畅,原名蔡咸熙,父亲蔡蓉峰,母亲葛健豪。共有兄弟姐妹四人,她最小,大家都叫她“毛妹子”。6岁,到了裹小脚的年纪。那个时代每个乡下女孩“到了岁数”,都要过这一关。可是毛妹子偏偏不想“过关”,6岁的小女孩当然不懂什么进步意识,可是裹脚的过程无异于一次酷刑。承受不了强加的疼痛,她连哭带闹的不依。这小小的抗争也不算出奇,差不多所有小女孩都曾为裹脚而哭闹,可最后在家长的权威下还是要屈服。毛妹子特殊的幸运,是她有一个开明而且能在家里做主的母亲,还有一个读了书还一心向着妹妹的三哥。三哥劝说,加上母亲心疼,毛妹子居然赢得了不裹脚的特权。直到老年,蔡畅还会提起这次“反封建”的胜利。她说,她从那时起才懂得女娃子要学会反抗来保护自己。

此后的9年,毛妹子一天天走上和其他乡下女孩不同的道路。除了农村劳动,她还曾经随着同样日渐进步的母亲葛健豪、三哥蔡和森到县城读书,甚至十三四岁就在母亲创办的学校里成了小教员,还在体育课上带着小伙伴们撕掉裹脚布。也许是天足让她能走出家门更多的接触社会,也许是第一次反抗的胜利教给她超出常人的勇敢,毛妹子的心悄悄飞出小小的双峰县。在三哥去长沙读书以后,她更意识到外面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可能有自己更大的未来。

可是15岁那年,毛妹子还是迎来了一“劫”。15岁,在中国乡间已经是个大姑娘,可以真的结婚嫁人了,何况,读书识字、品貌端庄的蔡咸熙早就是家乡的小小名人。于是,父亲以500大洋的代价,要把她许给一个地主家做媳妇。

这时,三哥为她指出了新的道路:“逃婚、出走、远行、求学”。那一年在母亲的支持下,15岁的毛妹子沿湘江离开了故土。也是那一年,考入周南女校的她改名为“蔡畅”。毛妹子的时代结束了,蔡畅走向了新的生活。

少女时代,开眼看世界

1918年11月28日,湖南《大公报》曾有这样的报道:“周南女校运动会自上午九时起、下午三时止,其指挥者为该校体育教员蔡畅女士。她精神愉快……鼓掌之声,响彻云霄。”此时,18岁的蔡畅已经在长沙生活了三年。

蔡畅的长沙生涯并不轻松。她15岁入周南女校音体专业读书,16岁毕业。此时,和儿女同期毕业的母亲葛健豪沦入了“毕业即失业”的窘境中;三哥蔡和森完成学业后,和同学结社自学,不但毫无收入,还要增加若干开支。恰在这时,周南附小为蔡畅提供了体育教师的位置。在周南女校的几年里,她八块大洋的微薄月薪要应付全家人的开销。经过艰苦生活的打磨,蔡畅愈发显得稳重坚定。

当时,几千年中华文明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危局中,列强虎视眈眈于外,儒家思想式微于内,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长沙既是四方通衢,又有爱国主义传统,社会思潮风起云涌。蔡畅初来长沙,原本只是谋求个人的自由解放。但置身于火热的时代,接触到《新青年》这样的进步读物,又亲身体会到人民对于国事危亡的痛心和激愤,以她勇敢坚强的个性,不可能不受到当时社会上各种思潮影响,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国家民族“救亡图存”这个大主题上。结合国家的不幸和自身的遭遇,蔡畅开始意识到,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密的联系,要解决个人问题,非从解决国家的社会问题入手不可。虽然这种认识还只是处在模模糊糊的阶段,但她日后的探索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1918年,蔡和森、毛泽东、萧子升等人在长沙组织的新民学会成立。当时,蔡畅并不是学会会员,而是学会最热心的“旁听生”。旁听“大哥哥”们思想的感悟、交锋和碰撞,让蔡畅大开眼界。更主要的收获,则是她得以和一直关爱自己的三哥蔡和森朝夕相处,近距离接受他的思想熏陶和学业指点。以后的十多年中,蔡和森不但常常充当蔡畅工作上的领导和同志,更是她思想上无可争议的导师。70年后,蔡畅为新民学会题词:“毛蔡寄庐流芳千载,新民学会建党先声”,以此纪念这个让自己人生“转弯”的关口。

学会成立只有两个月时,蔡和森突然离开长沙,远赴北京。整整一年之后,三哥从北京给蔡畅来信,传来一个重要信息:他在这一年里为自己、为蔡畅、也为众多同志找到了新的努力方向:留法勤工俭学,去寻求改造中国的良方,了解外部更广阔的世界。

(1923年,蔡畅在留法勤工俭学时留影)

异域生涯,战士是怎样炼成的

从1919年10月离开长沙,到1925年8月回到上海,蔡畅的异国“取经”之路将近6年,其中除了1925年受中共中央安排在苏联学习的半年,其他时间都是在法国度过的。虽然后世通称这段在法经历为“勤工俭学”,但单就求学而言,所占的时间并不长。赴法生1920年2月才到巴黎,真正上学头尾不过一两年,其中多半还用来学习语言。1921年2月,在法国,留学生为反抗北洋政府对留法生的迫害而与之发生大规模冲突,6月、9月又接连爆发了两次冲突,赴法生连续冲击中国驻法公使馆和中法合作的大学,以致北洋政府停发赴法生的生活费。到1921年10月,蔡和森在内的多数留学生被强制遣返,蔡畅和留下的同学靠做工自食其力,稍有余力再互助学习。虽然不能算是正式的“学生”,却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其实蔡畅和她的同学们,原本就不是为了学习某一科专门的学业而赴法。他们的目的,是要在当时比东方更加先进的欧洲社会中,寻找中国的,同时也是自己的方向。来到法国不久,新民学会彻底分裂成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两个分支。蔡畅运用生涩的法文,依靠字典的帮助研读理论书籍,在三哥的影响下,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从此,蔡畅一生也没有背弃自己的信仰。在三次和北洋政府面对面的冲突中,她作为蒙达尼公学的女生领袖,直接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在三哥回国之后,远离“主心骨”又被断绝经济来源的蔡畅并没有慌乱,她一边在电灯厂、胶鞋厂做工,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一边苦读马列著作,还担负起中共旅法小组的宣传工作。在此期间,蔡畅实现了自主婚姻的理想,与李富春结为夫妻。

旅欧生涯里,另一件触动蔡畅的事情是欧洲妇女地位的解放。法国和苏联当时的社会制度差异很大,实现妇女解放的方式也相去甚远。但在两种不同甚至是冲突的制度之下,男女平等都已经作为基本原则被法律保护,也成为社会大众所公认的准则。相比之下,中国的一般群众已经饱受压迫,而妇女的地位则更低。通过学习和实践,蔡畅初步认识到妇女问题不仅仅是女性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男女平等,社会才能健康发展。

带着这个问题,在苏联的半年里,蔡畅全力以赴研究苏联的妇女儿童工作。对于“妇女对社会所具有的价值”这个命题,得出了清晰的认识,对于“妇女如何求解放”这件事情,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在心中,她把共产主义信仰和妇女解放事业连接在一起,执着地追求了一生。

1925年8月,蔡畅受中共中央指派回到上海。此时的蔡畅在异国艰难的岁月里,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她的思想、才华和意志已经做好了准备,作为一个战士,即将走上属于她的征途。

(抗日战争爆发后,经组织决定,蔡畅调回延安,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妇女工作科工作。)

转战之路,不忘初心

1925年8月,蔡畅回国,旋即从上海赶赴广州,担任中共两广区委妇委书记,从此以后就再没有离开妇女工作。最初几年,拥有丰富的工厂、农村生活经验的蔡畅和战友们,把精力投入到更具活力的底层妇女运动之中。随着北伐军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蔡畅作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北伐军唯一的女军官,随军一路南下,在一块块新开辟的土地上宣讲和实践她妇女解放的理想。

正当胜利看上去触手可及时,南京“清党”、武汉“分共”。捕杀、战争、流血无处不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几入绝境,无数亲密的战友牺牲。四年后,更大的一次伤害不期而至:1931年6月,蔡和森在香港被捕,同年8月,在广州被杀害。对中国革命而言,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创始者和极其出色的理论家,而对于蔡畅而言,失去了自己的三哥。

面对灾难,蔡畅选择了坚强。蔡畅知道,轮到她去举起火炬,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长征到达陕北的女红军,左起:陈琮英,蔡畅,夏明,刘英。)

——作者:苏平 来源:百年潮

知识链接:蔡畅,原名蔡咸熙,1900年5月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蔡畅是我党杰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改变了广大妇女的命运,成为我国妇女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和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

来源│红色摇篮党建声音馆

编辑│炎炎

一审│饶丽

二审│李香

三审│李亚雄

出品│开福区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开福开讲㉞│蔡畅:功高德厚的女革命家》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