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发射成功

微信公号“风云卫星”
2018-09-07 10:06
2018年我国气象卫星轨道布局动画 视频来源:微信公号“风云卫星”(00:32)
很多人都收到过生日报纸,那张报纸上会记录你出生那天所发生的大事,让你知道你是在多么有意义的一天出生。那么,假如你的出生本身就具有非凡意义呢——

出生就登报,你咋不上天呢?

有没有猜到?30年前的今天, 1988年9月7日早晨5点半,风云一号A星依靠他的好伙伴“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不仅实力“上天”,还上到距地面800多公里的外太空。

1988年9月7日风云一号A星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卫星发射成功后,新疆乌鲁木齐卫星地面接收站第一时间收到了气象卫星资料。这幅“黑蒙蒙”的可见光云图正是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的景象。适逢世界气象组织WMO在北京召开第二区第九届会议,邹竞蒙局长在会上展示了风云一号A星第一张可见光云图。

风云一号A星首幅可见光云图

当天下午,FY-1A传来了更多清晰的遥感监测影像,从此我国有了自己的气象卫星,太空中有了风云家族的一席之地,打开了我国气象观测的新维度。FY-1A的成功发射,就像开启气象观测的“上帝视角”,悠悠白云、深邃海洋、斑斓大地,尽收眼底。

风云一号A星首幅彩色合成图像

不过,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卫星发射当天就能获得遥感图像?

风云一号发射前夕工作照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技术人员复核地面应用系统状态

答案就是,在卫星发射前,负责卫星资料接收和处理的地面应用系统早就做好了万全准备,而且这个系统的研制与风云一号卫星的研制是同步进行的。为了卫星升空的这一天,气象卫星科技工作者们不懈努力了十八年。

‍朝夕十八载,只等东风来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1969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搞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虽然当时我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仍然做出了研制气象卫星、支撑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1970年5月气象卫星筹备组正式成立,经历一年多的准备,1971年中央军委正式批复组建卫星气象中心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从此,我国气象卫星开始起步。

风云之名 气象之星

1977年召开了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总体技术计划协调会,启动工程建设并将我国极轨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这就好像家长们给还没出生的小宝贝起好了名字,寄予这颗卫星最具气象特色的美好祝愿——风云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气象要素,一个看不见摸得着,一个看得见摸不着,能够测风观云,这个小宝贝真是不简单。1978年,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也在邓小平同志的英明决策下列入研制计划,按资排辈,静止气象卫星自然被命名为 “风云二号”。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工程建设的十年里,气象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研制工作从无到有,在探索中前进着。1987年,我国大兴安岭的特大火灾,让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大显神威,为火灾扑救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之后,李鹏总理指出:“尽一切力量促使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早日发射”。1987年底,卫星气象资料接收处理工程完成,初步具备实时接收卫星资料和图像处理能力。卫星发射成功后第一时间展示成果,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事了。发射当天,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技术人员翘首以盼,终于等来检验的时刻。

1988年09月07日许建民、骆继宾、孙家栋等在卫星中心看FY-1A卫星发射

收获了国务院贺电、登上报纸被全国人民知晓,在之后又成功获得了清晰的遥感图像,研试风云一号卫星的老前辈们在此前数千个日夜攻坚终于有了成果。原气象卫星筹备组成员召开了简单的庆功座谈会,回味十八载光阴,感喟今朝回报。

1988年发射FY-1A后原气象卫星筹备组成员庆功座谈会

瓜子花生茶水,虽然庆功方式接地气,但是我们的老前辈们还是相当有水平,科学和文学素养双一流,曾庆存院士(上图右一)有感而发,赋诗曰:

功成有志慰先贤,铁柱磨针二十年。

神箭高飞千里外,红星遥测五洲天。

东西南北观微细,晴雨风云在目前。

寄语中华好儿女,要攻科技更精尖!

座谈会上曾庆存院士赋诗勉励大家继续努力

这首诗至今仍不过时,因为诗句中代表的正是气象卫星科技工作者的初心,道出了我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始终所前进的方向。

跳动的初心

三十年过去了,风云卫星初心不改,始终坚持自主研制,追求卓越创新,第二代极轨、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三号、风云四号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卫星气象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气象预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风云卫星三十年发展历程一览

30年后的今天,8颗气象卫星继续坚守各自的使命,在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外续写着我国气象事业的伟大篇章!

(原题为《风云说 · 一张送给风云卫星的生日报纸》)

    责任编辑:张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