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地方简史】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形势和反击国民党的内战阴谋

2019-09-09 16:56
河北

点击“蓝色”关注

香河方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香河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渴望实现和平、安定,以便医治战争创伤,过上民主、自由、幸福的生活。但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妄图抢占抗日胜利果实,加紧准备内战,以消灭共产党代表的人民革命力量,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独裁统治。因此,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为了揭穿美蒋反动派的反革命阴谋,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发表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以及为新华社撰写的评论《蒋介石在挑动内战》中提出了我党的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策略方针。

日本宣布投降后,蒋介石连续发布三道命令,要我八路军、新四军就地驻防,不得向敌伪“擅自行动”,只能由他的嫡系部队受降。遭到我党中央驳斥后,蒋介石又下令原敌伪区的军政人员就地维持治安,不得向围攻的人民军队投降,使得这些罪恶累累的汉奸、特务、伪职人员摇身一变而成为国民党的军政人员,不少民族败类又变成了国民党方面的官老爷,一时间,蒋伪合流,共同对付革命军队和人民。

针对这一情况,我党中央号召各解放区军民继续向敌战区进攻,收缴敌人武器,接受日伪投降,迅速扩大解放区,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

冀热辽地区党委按照延安总部发布的关于“全面大进军,收复失地,解除敌伪武装,坚决消灭拒降敌人”的大反攻命令,抽调了8个团共13000余人,加上4个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及2500名地方干部,由区党委书记兼军区司令员李运昌带领,分3路跨过长城,向东北地区挺进。他们所到之处,敌人望风而逃。为了配合主力部队挺进东北,我香武宝联合县于1945年9月底成立了“支援东北解放民兵团”。与此同时,我地方武装还对冀东境内的许多城镇进行围攻,迫敌投降,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冀东解放区。

蒋介石为了争取调遣军队到内战前线的时间,曾装出和平姿态,于1945年8月3次电邀毛泽东主席到重庆谈判。可在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军队却在频繁调动,《双十协定》、《停战协定》签订不久,蒋介石又在美帝支持下,运送大批军队到内战前线,准备大举进攻解放区。美国军队在“受国民党政府约请,前来协助中国军队受降”的幌子下,先后在塘沽、秦皇岛登陆,继而侵入冀东唐山市。国民党92军、94军相继侵入北宁线各城镇。

自从美蒋军队侵入冀东地区以来,他们不顾国共两党和平谈判达成的协议和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对冀东解放区武装挑衅事件越来越频繁。

冀热辽区党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冀东地区的形势,提出了“动员一切力量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保卫解放区”的口号。为了应付新局面,随时进行自卫,部队也进行了扩编。

香河县城解放以后,广大人民在联合县委的领导下面巩固战斗成果,一面随时准备迎击敌人的进犯。

在蒋介石调兵遣将之际,地方上的反动势力也在蠢蠢欲动。香河伪县长田海秋带领残兵败将流窜后,投靠了国民党军队,并向国民党方面新任命的香河县流亡政府县长陈兆基交职。陈任职两个月后,又改由蓝衣社特务班长儒接任县长,流亡政府仍暂驻通县城内。为了进行反扑,班长儒成立了香河县保警大队,另外又成立了突击队和还乡团。国民党的香河县流亡政府一成立,反动地主,日伪时的汉奸、走狗、地痞、流氓及其他反动分子纷纷前去投靠。流亡政府也经常派遣武装特务潜入香河解放区进行反革命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香河县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抗战时期曾支持抗日或保持中立的地主富农担心将失去他们的阶级地位和经济利益而表现出不满,有的盼望国民党卷土重来。由于国民党流亡政府及其派遣分子的活动,一些日伪时期的顽固分子又猖狂起来,某些开明士绅,工商业者和部分知识界人物,对美蒋反动派的力量估计过高,也表现出了动摇情绪。

抗战的胜利,也使香河的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干部对紧迫的形势缺乏正确的认识或掉以轻心,产生了和平麻痹思想。在各级党政机关补充的新干部中,大多数来自贫苦农民,也有少数小学教师和商人,他们或多或少地带有非无产阶级思想,多数更缺乏实际斗争的经验。针对这种情况,联合县委对广大的干部、群众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消除干部群众中的和平麻痹思想,随时准备迎击进犯之敌。同时,县委还创造了各种条件,使广大新干部普遍受到了实际工作的锻炼。为了充分发动广大群众,从1945年底到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前,县委又在全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清算复仇、减租增资和土地改革运动。这些工作,对于反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保卫解放区,做了思想上和物质上的准备。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