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利玛窦
天主教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换过了几张脸谱,才得偿所愿?

1610年5月11日,时年58岁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逝世。

查看完整时间地图

利玛窦的时间地图

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将天主教义与儒家思想进行结合的西方学者,他还曾和明朝官员徐光启一起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了解他们一起翻译的故事,请a1608年3月6日的北京)。

利玛窦像

这位虔诚的基督徒,生于意大利,到过印度、南洋,最终落脚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后半生。他传奇的人生经历中,有这样几张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同国籍“脸谱”。

第一,“天竺和尚”。

到达中国后,利玛窦一直身着僧袍,假称自己来自印度。当地的官员、群众都认为他是一名佛教徒。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利玛窦自己的想法,他希望能尽快融入中国文化。利玛窦在来中国之前,在印度等地传教,他发现东方的实际情况与欧洲人印象中大不相同,传教的难度也比预计的要高。

因此他希望通过建立一个中国人民熟悉的形象,打消他们心中可能的抗拒感。

其次是中国官员基于对宗教的理解而提出的要求。当时的中国人是很难区分佛教僧侣和天主教徒的,在中国人眼中,他们都不婚娶、都举行类似祭祀的礼仪、都居住在固定的宗教场所……于是当时利玛窦落脚地(广东肇庆)的官员提出建议,你若想长居此地,不如换上中国当地的宗教服装——僧袍。

利玛窦的欣然接纳,其实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对中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存在一些误解。最初被“赐”僧袍,利玛窦十分高兴,觉得是中国人的一种礼遇——因为不管在欧洲还是印度,宗教与政治紧密相连,宗教人士往往掌管着政治权力。

可是时间久了他开始觉得不太对劲,在当时的中国,佛教徒非但没有更高的地位,甚至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为自己贴的印度僧侣的面具,并没有为他赢得什么重视。

于是利玛窦摇身一变,换上了第二个“脸谱”:中国儒生。

利玛窦开始蓄发留须、更改装束,将自己改造成了中国士人的模样。

利玛窦(左)与徐光启

那他是怎么通过“儒生”的形象,赢得中国人的青睐呢?

首先,广结善缘。根据利玛窦自己的著作和后人学者的考证,有迹可循的与利玛窦结交的中国人就有137人,其中包括各界的知名人士,朝廷官员、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医学家等等。

这里面最著名的便数徐光启了。徐光启与徐利玛窦在南京相识,不久后便受洗入教。几年后,二人在北京重逢,接触逐渐增多,徐光启从利玛窦那里学到了很多西方科学知识。

其次,惊人的记忆力。

利玛窦一度以记忆力声名大著,因此撰写《西国记法》来介绍自己的记忆方法,书中所描述便是著名的“记忆宫殿”法。这令当时的士人耳目一新,对利玛窦刮目相看。

《几何原本》

利玛窦先乔装成和尚,后打入士人阶层,其实都是为了他的本职工作服务,他从未忘记他的第三个“脸谱”: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他为此奋斗终生,做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

首先,发展的教众数量可观。

尽管明代以前,基督教也曾派遣传教士往中国传教,唐时基督教的分支教派景教,就曾风靡一时。但它们都没有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到了利玛窦生活的年代,可以说中国对基督教是没有认知的,是利玛窦的到来,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掀开序幕。有统计称,到1605年,仅北京一地就有200人信奉天主教。

其次,创立“利玛窦规矩”。

利玛窦在推行基督教的过程中意识到,如果照本宣科,不让中国的基督教徒进行任何其他祭祀活动的话,基督教在中国将寸步难行。

因此他革新性地提出,中国人习惯的祭祖、祭孔只是对先人和先贤的一种纪念,而“祭天”的对象,其实就是基督教中的“唯一真神”,巧妙地化解了这个问题,这个策略使得传教活动得以相对持续稳定地在中国开展。

最后,文化交流。

在传教以外,对于中国来说,利玛窦更大的贡献在于对西方科学的传播。他从欧洲带来了许多新鲜玩意,包括世界地图、自鸣钟、星盘等等。

其中,世界地图被进献给万历,后经过修改,印刷发行,成为中国第一幅完整的经纬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更重要的是,他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思想。通过翻译、口述、写作等方式,利玛窦将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领域的知识介绍到中国。

利玛窦死后,在其他传教士和中国友人的帮助下,他得以破例在北京下葬(按明代惯例,传教士死后需葬在澳门神学院),半个世纪之后,他的两位后辈汤若望南怀仁葬于他的身侧。

日本历史学者平川佑弘认为,利玛窦是第一位“世界公民”,这不仅是因为他涉足多个国家,和复杂人生经历带来的这些脸谱,更因为他对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面对巨大的文化差异,利玛窦展现出的真诚、宽容与接纳,是超越了国籍的限制的。

利玛窦以传教为目的,为了融入中国社会,传播西方科学文化,从而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体现了副产品有时能发挥更大作用的历史定律。(详见规律8—副产品定律:意外产生大价值

历代评价:

1、“人类历史上第一位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种学艺,和中国四书五经等古典学问于一身的巨人。”——平川佑弘

2、“利玛窦神父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由于利玛窦神父如此地道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使他成为大‘汉学家’,这是以文化和精神上最深邃的意义来说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

——若望·保罗二世

阅读数 6.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