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失败的三个原因

2023-08-17 16:36    来源:戏说三国

1920年,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与皖系军阀段祺瑞进行了一场直皖战争。这场战争自7月14日正式开战,在短短的五天之后便宣告结束。最终,直系军阀成功夺得了北京政权,段祺瑞被迫下野。

说起来,直系与皖系的部队实力相差并不是很大。纵然皖系不敌,但也绝不至于被横扫。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竟然让这场力量在伯仲之间的战争,短短五天内便结束了呢?

袁世凯死亡之后,黎元洪继任为民国总统。不过尴尬的是,身为领导的黎元洪手中却并没有权利。北洋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其实是掌握在冯国璋、段祺瑞等军阀手中。

在结束张勋复辟后,段祺瑞成为了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冯国璋就任为代总统。北洋系渐渐划分为了直系和皖系两大派系。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两人的矛盾日益加深,两大派系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客观来说,军阀产生矛盾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凡历史上新王朝的建立,多数情况下都要经过十多年乃至上百年的厮杀来完成。而仅仅凭借隆裕太后颁布的一份退位诏书,民国时代就突然出现。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军阀,难免会想来一番大展拳脚。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谁冒头出来担当“第一人”,毫无疑问就要背上相应的风险,成为众矢之的。尤其是在袁世凯死后,段祺瑞的野心已经是路人皆知,这就让同在北洋政府的冯国璋难以服气。直系、皖系的大战已是箭在弦上。

然而在1919年,冯国璋却突然病逝,曹锟成为了直系军阀新的领袖。双方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不过,段祺瑞却并不愿意消停。

为了达到武力统一的目的,段祺瑞以东北的铁路、矿产等资源为担保,向日本人借款组建了一支对德国宣战的“参战军”。一战结束后,“参战军”改名为边防军,共计有三个师的兵力。后来,段祺瑞麾下大将徐树铮又以收复外蒙为理由,组建了一支4个旅的西北军。

对于没有带过兵的段祺瑞来说,这两支军队就是他所有的嫡系力量。

段祺瑞组建军队的行为,很快激怒了曹锟。为了师出有名,以曹锟为首的直系开始在国内痛数段祺瑞的罪状。1920年7月12日,在直皖战争开战前夕,吴佩孚发声称“海内分崩,追原祸始,段为戎首”。他指责段祺瑞在巴黎和会上卖国,私自向日本借大量外债,并痛斥段祺瑞先后推翻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乱臣贼子。

尽管段祺瑞很快以自己“三造共和”,曹锟、吴佩孚之流私通张勋复辟为依据进行了反击。但就当时的舆论风向来说,段祺瑞依然处于下风。这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段祺瑞身后有日本人的身影,这是大众所不能容忍的。

7月14日,吴佩孚发动奇袭作战,皖军东西两路迅速溃败,段祺瑞不得不向大总统徐世昌请求下达停战令。

除了舆论的影响之外,段祺瑞的失败,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其一,段祺瑞虽然名义上掌管着皖系大量军队,但皖系一众军阀却并不服他。在直系军队的凶猛进攻下,皖系不少部队未战先降,甚至还有人临阵倒戈。尽管有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但边防军却只有寥寥数万人,并且几乎全都是没有什么战斗经验的士兵。与常年征伐的吴佩孚部队一比较,边防军简直就是一群空有先进装备的新兵蛋子。

其二,皖军战前布局失当,对战局的部署过于随意,内部也存在矛盾。这些现象,都导致皖军发挥不佳。

以皖军东西两路的指挥为例,东路大将徐树铮平常树敌太多,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本来在他的指挥下,东路皖军前期打得还算不错。但随着局势开始变得不利,东路皖军始终缺乏友军的支援,这就使得徐树铮直接掉头撤退,东路皖军也随之大败。而西路指挥曲同丰向来与徐树铮不和,在作战中他更是莫名其妙被直军包围并活捉,西路皖军迅速崩溃。

其三,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立场,也导致了皖军的溃败。早在1920年4月,直、奉两系就结成了反段同盟,但段祺瑞一直以为张作霖是保持中立。战争开始后,奉系军队南下趁火打劫。皖系军队遭遇双重打击,溃败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