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之战:朱元璋绝地反击,陈友谅惨败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绝地反击,陈友谅惨败
前因:
1356年,朱元璋占领应天府
后果:
朱元璋平定张士诚。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
结论: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运用了正确的战术,加上难得的运气,战胜了劲敌陈友谅,为后来击败张士诚,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础。
图片
▲鄱阳湖之战(元末战争)
始末
1363年,陈友谅率60万大军兵发南昌,朱元璋率军救援,双方在鄱阳湖交战。陈友谅是朱元璋此时最危险的敌人。朱元璋攻占应天府后,周围的局势其实已然很明朗了。
最有威胁的敌人就是长江上游的陈友谅和长江下游的张士诚,至于东南面的方国珍,以及南部的陈友定,他们的实力有限,都只想着守住自己的地盘。
而此时的张士诚,因为有元朝的牵制,暂时对朱元璋还构不成太大的威胁,可时间久了就不好说了。所以,朱元璋心里清楚,他与陈友谅注定有一仗,而且宜早不宜迟。
图片
▲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
陈友谅这个人之所以是朱元璋最危险的敌人,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实力强。还因为他这个人本身实在是太危险了,做事无底线,办事原则只有一条,无毒不丈夫。
当年提拔他的老领导倪文俊,因为刺杀傀儡皇帝徐寿辉的事败露,来投奔陈友谅,结果陈友谅想都没多想,就把倪文俊杀了,投靠了徐寿辉,还将倪文俊的部队据为己有。
结果在陈友谅势力逐渐扩大后,又开始策划除掉徐寿辉,他安排力士在自己向徐寿辉打报告的时候,用铁器敲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图片
▲徐寿辉(1320年—1360年)
更可怕的是,陈友谅不光杀这些领导,就连当年明教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赵普胜,也说杀就杀。靠着如此狠毒的手段,陈友谅占据了江西、湖广等地,而且还即位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陈友谅称帝后,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朱元璋的应天府。而对于此时的朱元璋来说,陈友谅的兵力实在是超过自己太多,此外,更令人朱元璋担忧的是,如果陈友谅和张士诚联合,把他夹在中间,他就必死无疑,所以不能坐以待毙。
于是朱元璋想出了一个计谋,他找来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引诱陈友谅发兵江东桥,自恃兵力强大的陈友谅果然上当,结果在龙湾被朱元璋打得大败,损失了战船数百艘,自己驾着小船仓皇逃跑。
随后,朱元璋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安庆。这一下可把陈友谅打疼了,回到武昌后,陈友谅立即下令制造战船,想着报仇。
图片
▲朱文正图
1363年,陈友谅率大军60万,战船数百艘,各种攻城机械,应有尽有,浩浩汤汤兵发南昌。当时驻守南昌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陈友谅的猛攻下,朱文正拼力防守了3个月,眼看就扛不住了,朱元璋的援兵终于赶到,而此时陈友谅也微微一笑,心想朱元璋你终于来了,老子等你很久了。
陈友谅率领他的数百只战船东出鄱阳湖迎战赶来增援的朱元璋。结果朱元璋一来就傻眼了,他知道陈友谅的水军厉害,可没想到竟然厉害到夸张的地步了。
陈友谅的战船都是巨舰,跟相比之下,朱元璋的战船就小得可怜,基本上他的水军大部分还是之前在龙湾之战缴获的,还有一些渔船之类的杂牌军,面对陈友谅的巨舰只能抬着头看。这下朱元璋有点慌了。
图片
▲徐达(1332年-1385年)
要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朱元璋跟刘邦一样,能成为开国皇帝,少不了身边能人相助。此时徐达突然站出来,愿意做先锋,并且深入分析了局势,制定了打法。
陈友谅的船虽然大,但是相比之下机动性差,所以一定要灵活作战,徐达把舰队分成了11队,采取麻雀战术。另外,这一战还充分利用了火器,当时朱元璋军中发明了一种“没奈何”,是一种挂在桅杆上的圆筒,里面装满火药,等待两船接近,将火药桶推到敌船引爆。
图片
▲火烧陈友谅
可是即便如此,朱元璋的军队还是节节败退,因为双方兵力相差实在是太悬殊了,必须要出奇制胜才行。
不知道朱元璋当时看没看过“火烧赤壁”的故事,但他最后确实想出了和故事中一样的战法,他准备了7条布满柴草和火药的快船,作为冲锋队与陈友谅的大船同归于尽。但是问题来了,朱元璋和当年赤壁之战的周瑜一样,只欠东风!
图片
▲《皇明英烈传》中有关鄱阳湖之战插图
还是那句话,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借东风可能是假的,但朱元璋却真的等来了东风。当天下午三点,鄱阳湖上,东北风刮了起来。7条火船借着风势如利剑一样戳进陈友谅的舰队,湖面上顿时染成了一片火红。
这场大火烧得陈友谅一败涂地,此后他再无可能战胜朱元璋,无论是兵力上,还是心理上,历时36天的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样的战术在200年后英国海军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之间又上演了一次。
· 参考史料:《明史》《明太祖实录》《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国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