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报网首页 > 京报网摘 > 正文

早于紫禁城而建的明长陵

2024-04-03 14:42

北京晚报·五色土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节,北京的十三陵是一处不错的选择。目前对外开放的有三座皇陵,即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明穆宗朱载垕的昭陵和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

三座陵寝中,长陵保存的明代原貌建筑最完好,且建筑规模也最宏伟。这座陵寝从明代正式迁都北京以前便开始建设,兴建年代比紫禁城还要早一些。明长陵主体建筑布局基本模仿自南京明孝陵,但在孝陵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创新,这也成为了北京其余明代皇陵的摹本。


俯瞰明长陵 杨征 摄

长陵有两座碑亭

永乐五年(1407),朱棣的皇后徐氏在南京皇宫病故,为皇后兴建陵寝便被提到议程。明朝的都城在南京,按理说皇后的陵寝也应该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旁择地兴建。但是朱棣却命礼部尚书赵羾带着风水术士廖均卿等人到朱棣原来的封地,即已经升格为顺天府的北京周边,寻找风水吉地。最终他们选中了昌平县内的黄土山——也就是后来的天寿山。

如今,从高空中俯瞰,这处天然形成的小盆地地貌非常清楚:北面是从属于军都山脉的天寿山主峰,阳翠岭、大峪山等雄峙左右,南面有蟒山、虎峪分列左右,再向南则是大红门周边一系列的低矮山丘,众多的峰峦就如众星捧月一样,拱卫着核心建筑群——明长陵。

永乐七年(1409)五月初八,陵寝正式破土动工,永乐十一年(1413)正月工成,并正式命名为长陵。永乐十一年(1413)正月十七日,在南京皇宫停放了五年半的皇后徐氏的棺椁,由其第二子汉王朱高煦一路护送至北京,并于二月十七日安奉于长陵地宫。而这座当时的“皇后陵”,也就是日后永乐皇帝朱棣的陵寝,即明长陵。

永乐十八年(1420)十一月初四,北京紫禁城正式完工,不久朱棣正式宣布以北京为京师,以原京师为南京。明长陵的修造,可以说是明朝迁都北京的前奏。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去世后,朱元璋即在钟山南侧为她兴建陵寝,并且在奉安皇后的棺椁于地宫后,便定陵名为孝陵,长陵继承了明孝陵的做法。但此后这个做法并没有被明代其他皇帝传承下去,直到明世宗朱厚熜时才再次“回归”:明世宗的第三任皇后——孝烈皇后方氏去世后,世宗为她兴建陵寝,并将陵寝命名为永陵。明代其余的皇陵,都是皇帝去世后,在陵寝修造的过程中,大臣向新皇帝“荐陵名”。

笔者曾经游览长陵和孝陵,在实地考察现存建筑及遗址的基础上,通过仔细对比之后发现,长陵无论从布局,还是从具体的建筑细节,都是对孝陵的传承与发展。

长陵的陵宫主体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其中前半部分为三进方形院落,后半部分为圆形的宝城。孝陵虽然也是前方后圆的布局,但前半部分的第三进院落,总体呈“T”字的布局,而长陵则是三个院落统一宽度,前半部分统一为一个整体。

如今从昌平城区乘坐314路,或者从德胜门乘坐直达专线872路,就能直接到长陵陵宫的门口。宽阔的长陵陵前广场两侧,旧时东侧为宰牲亭,西侧为嗣皇帝祭祀陵寝更衣休息的具服殿。孝陵的这两座建筑,位于陵宫文武方门内的第一进院落两侧,长陵却将两座建筑改设在陵宫外。

长陵陵宫的第一道陵门,完全模仿孝陵的文武方门,单檐歇山顶,开三座券门。左右两侧宫墙上,则对称开有两座门洞,从而形成五座不同级别的门洞。中央门洞是供逝者专用,神路从门中贯通南北,左侧(即东侧)门洞是嗣皇帝专用,其余门洞则根据随行大臣的身份等级而定。

长陵的第一进院落中,东西两侧设置有神厨和神库(如今已无存,基址也掩埋在地下),这种布局和北京太庙极为类似。第一进院落中,幸存至今的是嘉靖年间朱厚熜兴建的一座碑亭。

起初,明代皇帝陵寝中,只有长陵建有神功圣德碑碑亭,朱厚熜为了能够“遵循祖制”,在自己的永陵前也兴建一座碑亭,他便在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和康陵中各补了一座碑亭和石碑。因为长陵的神路上已经有了一座碑亭,于是这座补的碑亭,便建在了陵宫第一进院落中。

明初朱元璋在为自己的父母营建皇陵的时候,特意在所立《御制皇陵碑》碑文中强调:“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因此他要求后世君王要亲自为先祖撰写碑文,不允许官员代笔。这条规定让嘉靖皇帝为难了,因为一口气立了七块碑,就意味着七篇碑文的作者都得是他。一心修玄的嘉靖皇帝顾不上这些,于是乎,这几块新立的碑直到他去世时都是空空如也。朱厚熜本以为后世子孙能够替自己完成这项任务,可没想到,后世的几位皇帝可能是把无字碑当成“祖制”了,谁也不敢往上写,于是除了长陵,其余十一座皇陵,前面都是无字碑,这也成了明十三陵的一大景观。

有意思的是,清代皇帝看中了长陵陵宫内的这座无字碑。碑身的正面,是顺治皇帝刻上的保护明陵的谕旨,背面是乾隆皇帝作于乾隆五十年(1785)的《谒明陵八韵》,碑左则是嘉庆皇帝作于嘉庆九年(1804)的《谒明陵八韵》。

不仅如此,乾隆和嘉庆还看上了长陵神路上的神功圣德碑,这座高8.1米的大石碑,正面原本就有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朱棣撰写的碑文,剩下的三个面都被乾隆和嘉庆两人刻满了诗。

棂星门和石五供是长陵首创

步入祾恩门,便来到了陵宫的第二进院落。长陵的祾恩门为大木结构,仍然是明代原有建筑形制:单檐歇山顶,中央的明间和两侧的次间各设板门一道,最两头的稍间则围有墙体。总体,它和故宫的乾清门非常相似。长陵的陵门、祾恩门和祾恩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象征着紫禁城的午门、奉天门和奉天殿。这也是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一种体现。

长陵最为恢弘的建筑——祾恩殿坐落在三层高的台基上,台基的南侧还有三层月台,与台基连为一体。整个大殿为建筑级别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形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取“九五”规制。殿内的32根金柱,各高12.58米,柱子直径均在1米以上,且均为名贵的金丝楠木。殿内绝大多数木构,均为明初原构。


民国时卡恩拍摄的祾恩殿

祾恩殿两侧,东西各15间的配殿早已无存,殿前的焚帛炉仍存。祾恩殿前的御路上,各有三块精美的御路石雕,其中最下面的一块最大,由下至上的图案分别为海水江崖、海马和二龙戏珠。中间的和最上面的两块,则都是二龙戏珠的图案。御路石雕为明代早期样式,为研究明代的石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物。

祾恩殿后为内红门,其形制和祾恩门前的陵门相同,均为单檐歇山顶,下开三个券门。步入内红门,即进入到了陵宫的第三进院落,这一部分和明孝陵比较起来,变化比较大。

首先是院落的宽度,没有像孝陵一样收缩,而是和前院保持了同等宽度,因此显得非常宽阔。其次,这进院落中的第一个建筑是两柱牌楼门,亦称棂星门。这是明孝陵没有的建筑,可谓长陵的创新,此后明代历代陵寝,甚至包括清代的帝陵,均有类似二柱门的设置,直到道光帝的慕陵才开始裁撤。长陵的棂星门除石制部分为明代原物外,其余均为民国二十四年(1935)仿照景陵复建。

棂星门后则为石五供,其下半部分为须弥座台基,上面中央为香炉,两侧则分别为烛台和花瓶。五供也是长陵首创,且为后世陵寝所继承。

石五供再向北,便是方城和明楼了。长陵的方城较孝陵规模要小,平面呈正方形。下开券门,城台内为“T”字形瓮道,这一设计和孝陵相同。南北向瓮道的尽头本有一座琉璃照壁,惜已毁弃。

方城之上便是明楼。长陵的明楼较孝陵要小,后者南北各辟有三道,东西各一道券门,长陵则是四面各有一道券门。形制则均为重檐歇山顶。

明楼之内是圣号碑,朱棣最早的庙号和谥号是“太宗文皇帝”,至嘉靖年间被朱厚熜改为“成祖文皇帝”。但当时出于恭敬,并没有将原碑进行涂抹更改,而是在碑的外面加了一层木套,在木套上书写新的庙号和谥号。

万历三十二年(1604),大火焚毁了长陵明楼,圣号碑亦遭毁坏。万历皇帝下旨将镌刻着新庙号的石碑竖立在修葺好的明楼内。其形制,最上方碑首呈方形,篆书“大明”二字,两侧为浮雕二龙戏珠图案,碑身上则以楷书书写“成祖文皇帝之陵”,碑座为须弥座式。旧时碑身的文字均填金,碑身整体用朱砂涂红,周边的云纹则以石绿色填涂,如今这些色彩均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剥落。


民国时卡恩拍摄的长陵圣号碑

方城明楼之后便是宝城,这是由城墙围合起来的近乎圆形的城池,城内填满黄土,中心靠后的位置有宝顶一座。宝城的城墙上设有马道,供守陵兵丁巡逻时使用。总体上长陵呈前方后圆的格局,这一点继承了明孝陵的制度,也为后世陵寝开创了典范。


长陵方城明楼

补白

朱棣与徐皇后

纵观朱棣六十五年的一生,武功上可以用“马上得天下”来概括:五次亲征漠北,发动靖难之役等,而在文治上他也是一代英主:疏通漕运,迁都北京,修订《永乐大典》……张居正曾言“成祖文皇帝,再造宇宙,功同开创”。

不过,因为他发动靖难之役夺权上位、宠信宦官、大开杀戮等,被世人评价为“好大喜功、暴虐无情”。

虽然对于朱棣的评论莫衷一是,但他参与设计的长陵,是十三座陵寝中建筑规模最大的,这座陵寝也被此后的皇帝视为“祖陵”。

他在借鉴明孝陵建筑布局的同时,也开创了新的规制。而且,像他的父亲一样,他也选择了与发妻徐皇后合葬于同一陵寝。

作为永乐帝身边的“贤内助”,徐皇后完全算得上一代传奇女性。身为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长女,她少时便与朱棣相识。成年后两人结为连理,更加恩爱。

徐氏饱读诗书,从燕王妃到正宫娘娘,她不仅照顾好夫君与儿女的生活、将府中内务料理得井井有条,还常常引古论今,与朱棣探讨该如何以民为本、治国理政。

靖难之役期间,有一次朱棣带兵突袭大宁,城里只留徐氏和燕王世子朱高炽把守。李景隆趁机率军猛烈进攻北平。北平城内缺兵少将,危在旦夕。这时,徐氏把铠甲发给留守城中的妇女,带领她们顽强抵抗。在她的感召下,北平城内的妇女靠着抛石块和掷瓦砾,等到了朱棣的救援。

被册封为皇后之后,徐皇后常常劝导朱棣减免赋税,休养生息。甚至她还曾经召见过朱棣最得力的几位肱骨之臣的命妇,开导她们要用心辅佐自己的夫君,“惟以生民为念,汝曹勉之”。她说:“百姓安则国家安,国家安则君臣同享富贵,福泽子孙后代。”她还亲自编写教育宫中女官的《内训》20篇,并将古人的嘉言善行,汇总为《劝善书》颁行天下。

永乐五年(1407),徐皇后身染重疾一病不起,心急如焚的朱棣甚至自学医术,但最终还是回天乏术。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没有将其葬在南京,而是在未来的新都北京修建长陵。或许在那时,朱棣就期许着自己百年后与皇后的重逢。鲁多米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