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權力女人:慈禧如何搞定47年垂簾聽政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1-15 09:25

慈禧太后畫像

慈禧太后畫像

  慈禧是無辜的,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她選擇了清朝,而是清朝選擇了她。她走進深宮大院,除了為生存而奪取權力,還能做什么?她不具有一個君主應該有的高瞻遠矚和魄力,卻涉足了政治。長期受到封建文化,尤其是封建帝王文化的熏陶,她又怎么去引導數億中國人走向新時代?所以筆者認為,封建王朝的滅亡是整個封建統治階層的腐敗,是時代所趨,而不是慈禧一個人的錯。

  1861年,對於只有27歲的慈禧來說,應該是她人生當中最難忘的一年。這年8月21日的晚上,在位11年、31歲的咸豐帝因病駕崩。也就是在這一年11月2日,慈禧聯絡恭親王奕訴在北京逮捕了肅順等八大臣,發動了震驚世界的“辛酉政變”,開始了她長達47年的“垂簾聽政”時代。

  這個出生於普頻道員家庭的“卑微”女人,主宰了大清王朝數十年。她從一個普通的皇妃,經過短暫的權力爭奪迅速爬升至大清王朝的權力巔峰。三度垂簾聽政,兩次決定皇位繼承人,將國家命運玩弄於股掌之間,主導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軌道,一步步帶領大清王朝走向萬劫不復的境地。她對帝王之術駕輕就熟,卻對世界發展潮流置若罔聞,縱然能稱得上是位女中豪杰,稱得上是一位封建女政客,卻沒有力量去挽救中國的危局。她的一生充滿了魔力色彩,讓后人將其痛罵百年。其實生在封建皇家的她本身就是一種局限,她對權力的渴望,對封建王朝根深蒂固的認識,決定了她行將走過的道路曲線。

  1861年,8月22日,咸豐帝病死於熱河的承德避暑山莊。臨死前,自知將不久於世的咸豐帝急忙傳諭內廷大臣前來商議立皇之事。

  作為咸豐唯一的兒子,載淳成為唯一即位人選,然后由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大臣盡心輔佐,暫管一切政務。而此時對於權欲熏心的慈禧來說,八大臣掌權,預示著自己將淡出權力核心,與封建最高權力擦肩而過。這是慈禧不能容忍的。熟讀詩書的慈禧一直以來對歷史上的權力女人頂禮膜拜,百般效仿。此時機會來到身邊怎么就能輕易放過呢?但是她面對的是一個權力集團,是八大臣,而且這八大臣向來就是她的死對頭。那么,為什么說這八大臣是慈禧的死對頭呢?這要從慈禧人宮說起。

  慈禧是滿族鑲藍旗人,父親惠征,曾任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員。

  皇族宗譜記載是“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乳名蘭兒。在那拉家族中,慈禧被稱為杏兒,所以又稱葉赫那拉?杏兒。1851年慈禧以秀女被選入宮,號“蘭貴人”。因得咸豐皇帝寵幸,1854年進封懿嬪。1856年生子載淳,次年進位為“儲秀宮懿貴妃”。1862年同治即位,作為同治帝生母,這位時年27歲的先帝皇妃被稱為“慈禧太后”。其中“慈禧”是由同治為其所上尊號。

  慈禧既沒有顯赫的門第,也沒有特別出眾的容貌。在封建帝王的后宮內部,眾多皇妃宮女無不美艷驚人,為了博取皇帝的歡心,后宮佳麗對容貌的保養都十分在乎。那么就是這位既無特殊背景,又無特殊出色之貌的年輕女人怎么就能獲得皇帝的寵幸,又怎么能在后宮激烈的權力爭奪戰中一步步爬升到大清王朝權力的頂峰?她靠的是什么?

  當年慈禧入宮的時候,不過是個第六等的貴人。這就意味著進宮后的慈禧必須身處下層,去應對后宮各種各樣的權力挑戰,而慈禧能在后宮佳麗中脫穎而出,靠的就是她能夠工於心計,善使權術和謀略。慈禧知道后宮處處彌漫著濃濃的血腥之氣,在未來的日子里,擺在她面前的道路只有兩條:一是竭盡其所能,獲得皇帝的寵愛,在夾縫中求得生存;二是任人擺布,成為后宮權力傾軋的犧牲品。慈禧選擇了前者。

  所以,慈禧在進宮那天就開始就將登上權力巔峰作為自己為之奮斗的目標。緊接著她為自己制定了這樣的幾條戰略:一是努力接近咸豐帝,贏得咸豐帝的歡心。做到這點是很不容易的。所謂“伴君如伴虎”,即使是皇帝最寵愛的貴妃,也會一不小心就被打人冷宮。但慈禧向來機智聰明,慣於洞悉人性,善解人意,在博取皇帝歡心的同時也不忘打造自己的人脈網絡,逐漸建立自己的權力體系。因此逐漸留住了皇帝的心。

  二是以子牽制皇帝。皇子是皇族最大的財富,慈禧知道只憑外貌並不能確保皇帝的專寵。當時咸豐帝還沒有一兒半女,所以慈禧想率先生子占得先機,“母以子貴”,憑借生子提高自己在后宮的地位。在這一招上,慈禧無疑又成功了。1856年4月27日慈禧生下了皇子載淳,地位也得到了飛速提升。正如《清皇室四譜》記載:“(慈禧)六年三月生皇子,是為穆宗(同治帝)。旋詔晉懿妃,十二月行冊封禮。

  七年十二月晉懿貴妃。”從第五級的嬪,到了第四級的妃,然后又到了第三級的貴妃,慈禧只用了僅僅一年的時間。

  三是駕馭和“控制”皇帝。成為貴妃的慈禧並沒有因得寵於皇帝就安然享受這份顯赫的榮耀。她明白要穩固宮中重位,必須學會駕馭皇帝的權術,也就是要變妃離不開帝為帝離不開妃。於是慈禧在咸豐帝因為一些小事而懶於管理朝政的時候,總是找機會幫助咸豐帝批閱奏章,甚至有時候還向咸豐帝提一些朝政建議。原本就不怎么出色的咸豐帝這時好像小魚碰到了蛟龍,對慈禧日漸依賴成習。這個年輕的女人在不露聲色、談笑風生之中,就將大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咸豐帝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然而慈禧如此明目張膽地干涉朝政,讓朝中擁有實權的軍機大臣和御前大臣極為不滿,肅順等人以慈禧破壞大清皇族清規,極力要求咸豐帝處死慈禧,但終因咸豐帝的干涉而未能實現。

  咸豐帝一死,對於蠢蠢欲動的朝中權臣來說,正是鏟除慈禧這個異己的大好時機。咸豐帝“托孤”之后,擁有實權的肅順等八大臣嚴密控制著避暑山莊的一切事物。

  智謀過人的慈禧並沒有因此慌了手腳,她清楚地意識到,深居后宮的她沒有任何外在的力量可以借助,與肅順等八大臣明火執仗地爭斗,等於是以卵擊石。這時候的慈禧再次展示了她過人的智慧。

  在咸豐帝駕崩后的第三天,慈禧和慈安共同召見了八位輔政大臣,商議和安排皇子繼位等問題。面對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的強硬姿態,慈禧一番闡釋,不僅條理明晰,而且簡明扼要,處處站在一個“理”上,連平素跋扈驕橫的肅順也一時無言應以對。這場沒有硝煙的較量,以兩宮太后的勝利而收場。

  乘八大臣松懈之時,慈禧與咸豐帝的弟弟、八國聯軍進犯北京后留在北京收拾殘局的奕訴取得了聯系。奕訴以吊喪為由立即趕到熱河行宮,商議政變計劃。8月7日,奕訴回到了北京,大清王朝的這一場政變就這樣在無任何先兆下實現了,就連肅順等人都覺得好像是在做夢一樣。

  對於慈禧來說,這場政變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因為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是欽定輔佐幼帝的集體,具有政治上的合法性。任何人侵犯、剝奪八大臣的輔政權力,都是抗旨犯上,應被視為“亂臣賊子”。而慈禧呢,她雖然貴為皇太后,但作為一個女人,無論是在清王朝,還是在之前的歷代王朝中,按照法律都是不應該過問政治的。武則天稱帝后,盡管政績斐然,將大唐帝業推向了輝煌的頂峰,但仍被后人橫加指責此時的慈禧很明白自己面臨的壓力,她所能夠控制的唯一的力量,也是最大的王牌只有小皇帝載淳。要實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只依賴恭親王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要想與勢力強大的肅順等八大臣進行殊死的較量,她還必須擴大“群眾基礎”。於是慈禧又采取了一些規則。

  [NT:PAGE=$]第一,尋找中場的吹鼓手作輿論上的準備。慈禧知道,歷朝歷代都很忌諱女主臨朝“垂簾”。自己要由幕后走到臺前,代小皇帝臨朝執政,首先必須有吹鼓手為自己鼓噪,做好輿論上的準備,讓朝野上下形成一種太后垂簾的輿論氣氛。最終,這個吹鼓手的重擔落在了戶部,掌管天下錢糧賦稅的周祖培的得意門生山東道監察御使董元醇身上。而董元醇不負重托,以《奏請皇太后權理朝政並另簡親王輔政》奏折吹響了太后垂簾的第一聲號角。

  第二,以退為進。慈禧閱覽了董元醇的奏折后,自然大喜過望,因為這個“奴才”說的都是慈禧想說,但迫於政治形勢而不能明目張膽說的話,有人為她說話,她自然非常高興;相反,此時的八大臣卻成了熱鍋上的螞蟻,形勢由利己轉為利人,是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於是不等宣召,就闖入宮內與慈禧和慈安太后理論。慈禧這時已經對八大臣恨之入骨,但苦於八大臣的影響力,和八大臣對避暑山莊的控制,只能委曲求全。

  1861年,11月1日,慈禧、慈安兩宮太后達到北京,雖然旅途勞累,但慈禧並沒有回宮,而是按照和奕?籌劃好了的計劃,假惺惺地當場向眾人控訴八大臣欺侮孤兒寡母的行徑。在奕?的配合下,博得了眾人的同情。緊接著又在奕訴的安排下,慈禧和慈安對八大臣下達了逮捕令。

  在下達逮捕令的同時,慈禧又暗地里讓文臣武將同時上了兩道奏折。兩道奏章的內容大同小異,都是請求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並支援親王輔政。武將與文官為了自保,一時紛紛倒向慈禧這邊。做完這些工作之后,慈禧開始簽發通緝令,捉拿八大臣。最後載垣、端華、肅順被斬,其他五位大臣都革職為民。

  政變的實施只用了短短的三天時間,速度之快讓八大臣沒有任何反抗的機會,也讓眾多人驚嘆不已一個女人竟然有如此雷厲風行的權術,確實很不一般。就這樣,年僅27歲的慈禧在恭親王奕訴的配合下,經過縝密的準備,發動了中外歷史上罕見的宮廷政變,攫取了當時中國最高的權力。

  當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來臨的時候,慈禧這個只有6歲的孩子並不為世人所知。然而僅僅過了16年,這個孩子已經成為亭亭玉立的少女,並成為咸豐帝最為寵愛的妃子。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的第二年,她親自導演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辛酉政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可能對慈禧沒有什么影響,但第二次鴉片戰爭卻給慈禧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就在她發動“辛酉政變”的前一年,英法聯軍,大舉入侵天津,隨后又侵占了北京,圓明園、清漪園等處慘遭焚掠。而她和咸豐帝則倉皇逃亡熱河。逃亡時的狼狽和驚恐無疑加劇了她對帝國主義的憂慮之心。

  因此,從垂簾聽政的那一年開始,在慈禧的支援下,一場持續近30年的學習西方的改革運動在中國大地上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如從西方國家引進先進的設備、辦理合資企業、購買軍艦和洋槍洋炮、建設新式海軍等等。

  應該說,經歷了熱河逃難,此時的慈禧比咸豐帝更加清楚英法聯軍的侵略對於清政府來說意味著什么,她也更加懂得一國之君在“數千年未有之巨變”到來之際所應該承擔的責任。

  這也許就是為什么慈禧那么支援洋務革新的主要原因吧。很多人認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洋務運動是清政府一批上層官員如左宗棠、李鴻章等提出來的。比如以自強、求富為目標,從中央到地方,積極發展近代教育、近代軍事工業與民用工業,建立近代的海陸軍等等。但在慈禧掌握了國家大權之后,作為實際上的一國最高統治者,沒有她的允許和支援,一切都是不可能實施的。所以筆者認為慈禧在骨子里還是一個反侵略的統治者。理由如下:一方面,慈禧也很痛恨外來侵略,和大部分中國人一樣,慈禧也迫切希望政府能擁有有效抵抗外侮的能力和手段,使其權力得以穩固和持久。即使她不心疼受苦受難的國民,也會心疼自己的政權,這是慈禧支援改革的第一個動力。

  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慈禧起初相信岌岌可危的清王朝,通過洋務革新,比如購買堅船利炮、采取富國強兵的措施是可以得以扭轉頹勢的。英法聯軍勢如破竹的攻勢,讓她發現了自己的力量和外國人的差距,面對列強的堅船利炮她只有尋找到富國強兵、抵御外侮的途徑,才能穩固她的統治。種種這些促使慈禧下決心批準眾臣建議,在京城設置同文館,開始學習英文、法文、俄文以及天文、算學等自然科學知識。

  但慈禧不是一個有著與時俱進思想的改革家。因為所有推行的洋務活動沒有一項是緣於慈禧的建議,重要的是慈禧把洋務事業的支援都限定在不妨礙她的封建專制統治中:當洋務事業的發展局限在物質層面上,引進的屬技術、器物,且以購買為主,有利於專制主義王權的加強時,慈禧就會大力支援;當洋務事業的發展必須進入到制度層面,甚至於文化層面,需要觸動慈禧和慈禧賴以存在的既得利益集團時,慈禧便不再是洋務的支援者,而是終結者。

  慈禧同中國歷代多數帝王一樣,把維護個人的絕對權威放在首位。當權力受到威脅時,她不惜發動政變,就像鏟除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一樣,毫不留情。所以洋務運動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只能是失敗,它只是封建制度下一個畸形的產兒,本來先天就不足,后天又缺乏存活的優良環境。

  最後,隨著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失敗,洋務運動也宣告了破產。從始至終洋務運動都沒有一個堅定有力的領導核心,力量顯得極其分散和有限。只憑一顆引進技術和設備的改革之心,卻沒有注意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制度建設。

  慈禧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少女,在充斥著政治殺氣的皇宮中憑借自己獨有的智慧登上了權力寶座。就慈禧個人而言,她具備了政治家的素養,起碼具備封建王朝中政治家的素養。她能參透王朝政治的本質,在鉤心斗角,爭權奪利中為自己找出路。就大清王朝本身來說,清朝的滅亡並不是慈禧一個人造成的,所以慈禧不是罪人。在慈禧接手清王朝時,中國已經是千瘡百孔了,晚清政府也已經接近了滅亡,但是慈禧還是把她延續了半個多世紀。大廈之將傾,怎么能怪罪於慈禧一人,她一個封建女人又怎么能力挽狂瀾?慈禧是無辜的,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她選擇了清朝,而是清朝選擇了她。她走進深宮大院,除了為生存而奪取權力,還能做什么?她不具有一個君主應該有的高瞻遠矚和魄力,卻涉足了政治。長期受到封建文化,尤其是封建帝王文化的熏陶,她又怎么去引導數億中國人走向新時代?所以筆者認為,封建王朝的滅亡是整個封建統治階層的腐敗,是時代所趨,而不是慈禧一個人的錯。

  如今清朝已經進入故紙堆,但是它留下來的一切卻永遠無法淡出人們的視線。無論是與它相關的中國的恥辱,還是與它相關的人,都成為華夏子孫永遠翻不過去的一紙傷痛。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