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关注我们

文│凌悦扬

金融历来被誉为百业之首。中国近代金融业也在历经汇通天下的兴盛、流金岁月的繁荣后,留给了我们一笔丰厚的文化馈赠。
当城市金融遇上历史建筑,又会擦出怎样的故事火花呢?【阅建筑·越金融】用崭新的视角为大家解读上海金融历史建筑,讲述渐渐湮没的金融往昔。
建筑可约,亦可阅;历史可读,更耐品。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地址:江西中路200号

因边上有条元芳弄,大楼又被称为“元芳大楼”。原为砖木结构,2005-2006年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哥特式风格的市政厅样式建筑

19世纪中叶以后,上海黄浦江岸的一片自然滩地被远道而来的殖民者看中,鳞次栉比的西式建筑拔地而起,洋行、银行、保险公司等殖民先锋纷至沓来,外资金融机构云集于此,形成一条“远东华尔街”。这里的建筑风格异彩纷呈、优美雅致,在百年间又历经翻修,慢慢地沉淀为今天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
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在这列强侵略竞逐的核心之地,却有一栋精致的小楼挺拔屹立,述说着中国人开办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风云故事,映照出大清末年有识官商的极力挣扎与沉浮俯仰,也记录下民国各方势力的风谲云诡。

京沪谁执牛耳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旧影
1897年5月27日,中国通商银行开业,这是第一家中国人自办的现代银行,由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盛宣怀创办。然而这个“第一”却并不是洋务派心心念念的“财赋皆出入于银行,是户部之外府”的国家银行,而是所谓“商股商办,官为护持”的特殊官督商办体制。其名为“通商银行”,更远比不上“中国皇家宝源汇理银行”“中华裕通银行”这些拟议时的设想来得气势恢宏。开办这第一家华资银行的重重障碍,不仅来自外国殖民者的干扰挤兑,也源于封建集团中洋务派与守旧派、乃至洋务派内部之间的矛盾
论及官方银行,其总部应在首都,而中国通商银行却选择了以上海为总部。有在上海参与创办轮船招商局的经验,盛宣怀对此应是早有筹谋,他选定的董事会成员都是上海滩的华商巨擘。与他同为李鸿章亲信的著名实业家严信厚草拟了通商银行的章程,其中明确提及“上海为总银行”。盛宣怀将修订后的章程递交总理衙门后,总理衙门当即对此提出了异议,强调银行是“奉旨开设”,直指以上海为总行这种做法“外重内轻,不足以崇体制”,提出应把京都、上海都设为总行。盛宣怀只得借银行聘用的洋大班美德伦的话,耐心劝说道:“所称总行者,因各分行生意汇总,于是不拘时日,总董有寻常会议,有异常会议,京都既非通商码头,股份不多,又无总董,势必隔膜……现议上海为中国同上第一口岸,应以上海为银行总汇之所,以便中外交易。”

严信厚

盛宣怀

总行设在上海既已成定局,行屋选定在外滩6号的因由,反倒没有留下太多历史痕迹。只有严信厚曾经议及:“上海既为总银行,必须房屋宽敞,与铁路总公司相辅而行,并将江海关关号并归于银行,使其气局开展。”这却又是他想得太美了些。

何时所建何人修

大楼所在地块
外滩6号所在的地块最初在旗昌洋行名下,1863年,旗昌洋行开办的旗昌轮船公司为了竞争中国沿海和长江航运,抵押出外滩房屋的道契。会德丰拍卖行买下了地块上临江的两间仓库,开办驳船公司,但因英租界外滩泊船不便,迁往了法租界外滩,这里的房产又卖给了一个叫奥茄的人经营房产。在他经营期间于此重新建造了“奥茄大楼”,用于商业出租,即为今天外滩6号的前身。通过老照片可以判断,在1880年之前,外滩6号建筑就已经存在,并且一度成为外滩江岸最高的四层建筑

外滩6号失火

1893年4月,《申报》报道了外滩6号遭遇大火的消息,尽管街谈巷语仍袭旧名,将这幢大楼称为“旗昌洋行”,实际上这时候它的老东家已倒闭两年了,楼内已是小型的商业租户与外籍居民。1876年,旗昌轮船公司在和轮船招商局长达三年的激烈商战中宣告失败,以李鸿章为领衔,唐廷枢、盛宣怀、徐润主持的轮船招商局当机立断,四处筹款,大刀阔斧地一举“吃下”了旗昌,旗昌公司的16艘轮船和各口岸的码头仓库尽皆并入招商局。旗昌洋行由此逐渐没落,而招商局囊括了“江海生意之大半”,次年又赢下了与太古洋行、怡和洋行的减价大战,迫使其签订“齐价合同”,真正实现了与洋商争利的初志——这场胜利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盛宣怀的精明擘划。1891年旗昌洋行停业后,招商局买下了旗昌洋行的地产,之后中国通商银行看中这座旗昌的旧产作为行屋,也是顺理成章。

大楼的窗洞别有韵味

中国通商银行开业前后,延请洋行对这幢房屋进行了修缮设计,虽然关于设计者的说法莫衷一是,但翻修后的英国维多利亚哥特式艺术框架存留至今。外滩6号采用了哥特式风格中世俗性商业建筑的设计理念,象征性地拉长窗架的高度,用平拱代替尖拱券的承重体系,而入口券柱廊及女儿墙上的小尖塔则带有罗马风格的影响。小楼的各层窗洞形态各异,自上而下分别用到了尖券、平券、弧形券、半圆券,富有变化与生趣。因大楼边上有条元芳弄,大楼也被称为“元芳大楼”。

因何没落如何救

中国通商银行纸币

(银行博物馆藏)

中国通商银行的筹建几经坎坷争执,既成不了国家银行,又仰赖官长护持,它的地位就十分尴尬,政局的动荡和外资银行的排挤更让它的经营状况雪上加霜。尽管它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发行银元券和银两券,成为第一家发行纸币的华资银行,但是到20世纪初,银行业务已逐渐萎缩。入民国后,它成为一家纯粹的商业银行,风雨飘摇,惨淡经营。当时,前两任华大班陈笙郊、谢纶辉都已去世,谢纶辉之子谢光甫接任,并改称总经理。银行董事傅宗耀原为盛宣怀门下,1916年盛宣怀去世后,趁着盛氏子孙争夺财产之机,他浑水摸鱼,蚕食财产,通过各种方式低价搜购银行股份,获得了银行的实际控制权。傅宗耀成为总经理后,业务一度有所起色,但他依附北洋军阀,大量贷款,而使得银行亏损甚巨。因为他站队军阀,在北伐军来到上海时遭到通缉,在日本人的保护下避居大连。

中国通商银行银两券、银元券

(银行博物馆藏)

为了回到上海,傅宗耀托杜月笙、张啸林等向民国政府疏通,于1931年得以回沪,重掌通商银行,而杜、张也进入银行董事的行列。然而,傅宗耀治下的中国通商银行成为他巴结权贵的工具,经营腐败,呆账庞大。1934年,美国高价收购白银,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酿成白银风潮,通货紧缩,社会经济陷入严重危机,通商银行遭遇挤兑。傅宗耀求告无门,只得将银行拱手让与杜月笙、张啸林,随后银行改组为国民政府的官商合办银行。杜月笙成为银行董事长,凭借他的强大人脉、鸦片烟铺和黑道生意,推动经营,而银行实际上则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所控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通商银行中的官僚被没收作为公股,它成为了最早一批公私合营的银行。1952年,包括它在内的60家银行联合成立公私合营银行,属中国人民银行管辖——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在半个世纪的艰难竭蹶后,最终汇入新中国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潮流之中。

精彩回顾:

阅建筑 · 越金融①丨福源大楼:被历史所忽略的海上钱业地标

阅建筑 · 越金融②丨四明银行大楼:巴洛克风格隐藏的特别符号

阅建筑 · 越金融③丨汉口路50号:这里竟然开设过两家“央行”?

阅建筑 · 越金融④丨金城银行大楼:上海滩楼宇不再由洋人建筑师独吃独占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进入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来源于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促进科学普及,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 或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知识产权、肖像权、名誉权或其他权利的内容,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 系,我们会及时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