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失败之源:主力军舰都是特价品或缩水货,清朝仍嫌花钱多

图片
定远舰模型
关于甲午战争的中日海军,有很多的话题值得讨论。对于北洋水师为何战败,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的一两个因素。但是,从北洋水师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事例,我们却能发现某些特殊现象,对战败结局确实存在因果关联。
通过历史资料来看,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几乎都是特价品,或者是性能缩水产品。客观讲,这种现象是历史的无奈,但如果合理利用,这些特价品一样能发挥巨大价值。然而,清政府似乎对此并没有清醒认识。
图片
仿真重建的定远舰
定远、镇远:德国船厂亏本赚吆喝,清朝占了大便宜
首先谈谈北洋水师的两大镇国之宝——“定远”舰和“镇远”舰。这两艘铁甲舰,自从完工之日起就是东亚第一等战舰,令日本海军望尘莫及。不仅是军舰的吨位和战斗力,定、镇两舰造价在中日所有战舰中也是最高的。
然而,这个高价却只相对于一群中、日二等巡洋舰而言,“定远”、“镇远”作为铁甲舰(战列舰)的造价却是非常便宜的。
在当时,德国造船业属于刚刚崛起,远不如英国、法国的历史积累。为了打开市场,德国对中国提出了极为优惠的价格,愿意用一等巡洋舰的价位提供最新式的一等铁甲舰!清朝驻德公使李凤苞精准抓住了这个机会,为中国海军抢到了历史难得的一次机遇。“定远”舰造价,不过才620万马克(折合37万英镑或140万两白银)。
图片
仿真的定远舰305毫米主炮
要知道,1892年完工的“吉野”号造价都达到了30万英镑,几乎赶上“定远”号。日本在甲午战前订购的“富士”、“八岛”号战列舰,专门用于压倒“定远”、“镇远”,单舰造价就超过了1000万日元(相当于100万英镑)。同样是战列舰,日本就要花费三倍的价格才能买到(当然性能远超过10年前的“定远”、“镇远”)。
额外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清政府确实资金紧张,本来计划采购三艘铁甲舰,最终只得到了两艘。向德国订购的第三艘——“济远”号不得不改成了穹甲巡洋舰,造价62万两白银。
图片
致远舰模型
致远、靖远:英国船厂简化设计的廉价货
“致远”号与“靖远”号穹甲巡洋舰,是北洋水师最快的两艘战舰,速度可达18.5节。然而,由于预算不足(每艘约84.5万两白银),再加上白银贬值,导致不得不将吨位限制在2300吨。
实际上,“致远”号与日本“浪速”号巡洋舰,都是由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制造的,设计师都是威廉·怀特爵士。更重要的是,“致远”的开工时间比“浪速”要晚一年,设计和建造方面已经借鉴了“浪速”号的不少经验。然而,“浪速”号吨位达到了3650吨,属于装甲更完善的防护巡洋舰,而且火力远远超过“致远”号(260毫米主炮对210毫米主炮,6门150副炮对2门150副炮)。
“致远”号之所以弱于“浪速”,关键就是资金不到位,只能搞成“浪速”的缩水版。甲午海战中,“浪速”号和姊妹舰“高千穗”号的武器型号与北洋水师同出一门,而且根本没装速射炮。然而,“浪速”号和“高千穗”号凭借当时射程最远的260毫米主炮,以及多达6门的150毫米副炮(定远、镇远等舰均只有2门),在甲午海战中成为威胁仅次于“吉野”号的日本军舰。击沉“高升”号、“广乙”号,以至于击沉“超勇”号、“经远”号,都是“浪速”号和“高千穗”号出的力。
图片
来远舰
经远、来远:为了省吨位,砍掉了后主炮
性能缩水的问题,在“经远”号和“来远”号上同样存在。“致远”号与“靖远”号作为穹甲巡洋舰,只有部分船体铺设了装甲,而“经远”号和“来远”号却是防护能力更强的装甲巡洋舰。
尽管如此,建造“经远”号和“来远”号的经费却和“致远”号与“靖远”号基本一致,单舰价格只有86.5万两白银。因此,“经远”号和“来远”号的吨位也被控制在2800吨上。
为了严格控制吨位,在确保装甲防护能力的同时,“经远”号和“来远”号不得不砍掉了后部的210毫米主炮,副炮也只有2门150毫米克虏伯炮,舰尾的火力输出能力几乎是空白。大东沟海战时,“经远”号在受创后遭日本“吉野”号四艘高速巡洋舰的合力追杀,基本没有还手之力,在几乎摆脱敌舰的最后关头倾覆沉没。如果“经远”号舰尾能有哪怕一门150毫米炮,也许就能摆脱日舰追击了。
图片
致远舰
清政府:仍嫌花费太贵,甚至打击功臣李凤苞
驻德国公使李凤苞,在购入“定远”、“镇远”这个项目上劳苦功高,不仅把握住了难得的历史机会,而且亲自参与铁甲舰的设计,最终助推了两艘历史名舰的诞生。然而,清政府内部却有一批官员公然弹劾李凤苞,用“莫须有”的罪名污蔑他拿了德国人60万两的回扣。最终,李凤苞在千夫所指下被革去职衔
有关李凤苞的罪名是非常可笑的。德国人为了打开市场,建造两艘铁甲舰几乎是“赔本赚吆喝”,怎么可能用30%的造价去付回扣?这只能说明,清朝内部的多数官员,对国家交往更是报以荒唐的心态,对新式武器更是毫无概念,唯一的心思只是看不惯别人“为国家大把花钱”。
图片
浪速号
建设强大海军,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烧钱活动,在这个问题上抠门,最终付出的就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国家损失。
与此相比,日本在国力尚不如清朝的时候,就大力投入资金造舰,而且每年都在增长。1885年,日本每年购舰经费就达到了300多万日元,接近一艘“定远”号的造价。而且日本对此仍然不满足,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发行公债甚至由天皇带头捐款,最终在甲午前夕能拿出2000万日元(相当于六艘“定远”号)订造两艘万吨级战列舰。
清政府就完全不同的,对北洋水师的购舰投入可以说一年比一年少,甚至最后完全停摆。“定远”、“镇远”乃至“济远”、“平远”在内的所有主力舰,在性能上都是有所不足的。但是,如果清政府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及时对这些军舰进行改进,比如加装速射炮,甚至只是备足爆破弹,对于甲午海战的结果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图片
松岛号
当时的中日两国海军中,说到设计失败没有比日本“三景舰”更糟糕的了,基本就是一个大号的“蚊子船”,属于典型的冤枉钱。然而由于“三景舰”装备了足够的速射炮,反而成为甲午海战中的日方关键战力。
甲午海战日本之所以能够胜利,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在关键地方舍得花钱,尽管有时候是冤枉钱,但也比舍不得花钱要强得多。(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