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蒋氏“战略妙招”?这一辩解压根经不起推敲

作者:忘情
电影《八佰》热映后,淞沪会战的相关讨论一度很热烈。有一种观点认为,“8.13”淞沪会战前,日军在华北平原狼奔豕突,势难抵挡。但蒋氏主动发起“8.13”淞沪会战,将中日战事重心从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进攻的华北平原,转移到长江三角洲水网稻田地带,极大限制了日军装备优势的发挥,实乃一大“战略妙招”。这个观点其实并不新鲜,蒋军阵营一直以来就是这么自我吹嘘的,但却压根就经不起推敲,也与史实相悖。
图片
二战时期的日军,其机械化程度在列强军队中属于垫底水平,本质上只能算是近代化军队,与现代化相距甚远。日军那些所谓的重装备,只不过是在面对更为孱弱的对手时才显得“重”罢了。这样一支骡马化军队,对地形其实并没有一些人所想象的那么敏感。
侵华日军由于其非正义性,加之旧中国是个农业国,因此所需军需物资都得从日本本土运来。日军要想在华北扩大战事,所需物资就必须在天津或青岛卸货,然后通过平汉、津浦、胶济、陇海等铁路干线运输。运抵日军所能控制的铁路终端后,再用少量汽车及大量马车运往前线。如果遍观抗战战史,就不难发现日军的战略进攻基本上都是沿着铁路干线进行。只要远离铁路终端约300公里,日军的补给能力便捉襟见肘,攻势顿成强弩之末。
图片
因为侵华日军对铁路和公路的极度依赖,加之由于其战线拖得过于漫长,所以其部署在后勤补给线沿线的防卫兵力不可能很充足。这就给中国军队通过袭扰日军补给线迟滞其攻势,消耗其国力提供了可乘之机。事实上,深入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就是这么干的,而且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反观长三角方向,上海三面临水,地域狭窄,中方数量相对庞大的军队根本无从展开。而日军却可充分利用海军优势,以舰炮火力从各个方向上轰击中方密集战斗队形。更为重要的是,中日海军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远较两国陆军为大。一旦上海战事崩盘,日军补给船队可沿长江黄金水道逆流而上,直达武汉,支持日军沿长江两岸向华中腹地进攻,极大弥补了长江北岸缺乏沿江铁路干线的这一运输劣势。
图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公路、铁路和水运这三种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最为脆弱。因为千里铁道线上,任何一处桥、涵、轨道遭袭,都会造成运输阻滞。而火车只能顺着两根钢轨行进,没有办法像汽车那样可以绕路而行。相形之下,中方对长江黄金水道是缺乏封锁、破袭手段的。
中方舰队在江阴集体自沉,这种“杀鸡取卵”的一锤子买卖,压根就没起到实质作用。炮台这种落后于时代的封锁江面手段,在日军水陆并进面前也不堪一击。靠伪装渔船布雷,充其量也只能在洞庭湖这种几乎是死水的环境下,对日军起到一些作用。但在长江这种江宽水急的环境下,却翻不起啥浪花来。
所以,所谓将日军从华北引至长三角可限制日军装备优势发挥的说辞,是极为荒唐和罔顾事实的。长三角乃是当年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亦是主要财源所在。该地区过早地沦陷,对抗战大业有害无益。
再者,日军也不是被蒋军主动发起的淞沪会战所引来,而是早有在上海大打出手的预案。在1935年度的日本陆军作战计划之中,明确提出一旦中日战事爆发,将以4个师团兵力占领平津地区及其周边;以2个师团在青岛和连云港登陆,攻占济南;以3个师团在上海登陆;必要时以1个师团攻占福州、厦门、汕头等地。
图片
而蒋氏方面,自1932年“1.28”战事后,也意识到一旦中日战争再度在上海爆发,日军必将在优势海空力量的掩护下,以精锐部队沿京沪铁路并溯长江向南京进攻。战前,由蒋百里主持设计的战役预案,压根就不像后来淞沪会战那样将重兵投入狭窄正面与强敌拼消耗,而是在苏、锡、常之间构筑四道国防线,让部队凭借坚固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日军,尔后且战且退,最终在南京城下与已被削弱消耗的日军实施决战。
1935年,蒋军曾照这个战役预案,在预定战场开展了实地演习。对阵双方以“东军”、“西军”代称。分别由张治中和谷正伦任两军总指挥。
图片
但是,1937年“7.7”事变爆发后,蒋氏虽向华北增兵,并于7月底在庐山发表讲话,要求全民奋起抗战,但实际上他压根就没有抗战必胜的信心,也无坚持长期抗战的思想和物资准备,更不相信民众的力量,只一味地将抗战的前途寄希望于国际调停。
因此,蒋氏主动发起“8.13”淞沪会战的初衷,绝非藉此改变日军进攻轴线,而是希望在上海这个列强均有重大利益的地方大打出手,以此逼迫担心利益受损的列强能站出来“调停”中日冲突。后来蒋氏阵营拼命宣传此举乃改变日军进攻轴线的“战略妙招”,实际上是事后为蒋氏涂脂抹粉的遮羞之辞。
图片
实际上,像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等统兵多年的将领,都在战事发起前后在不同场合指出:上海被包围,有利于日本海空力量发扬机动与火力优势,不利于以陆军或步兵为主的国军。此时国军应避敌锋芒,逐步后撤,加大防御纵深,依托苏、锡、常的防线等有利阵地来消耗日军。
但是,蒋氏为了拉列强下场“调停”,将这些正确意见和建议当成耳旁风,不管不顾地将嫡系、桂军、粤军、湘军、川军及东北军精锐一个劲地往日军陆海空立体火网里填。可怜1个师又1个师的忠勇之士,在如此蠢笨拙劣的指挥下,如飞蛾扑火般朝“血肉磨坊”里填。
图片
因为一根筋地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所以蒋氏只知一味与优势火力的日军正面硬顶,压根就没考虑到日军会在金山卫登陆。在败局已定,而列强却依旧保持“中立”的情况下,蒋氏才会在全线败退之际仍坚持在四行仓库留下部分兵力,打一场军事上全无必要,实际上是打给租界洋大人们看的表演战。
正因为蒋氏指导思想上全无持久抗日打算,淞沪会战初衷也并非改变日军进攻轴线,所以才会在不得不全线撤退之际,竟连一个像样的撤退方案也没有。全线撤退顿时成了总崩盘,战前耗费巨资在苏、锡、常构筑的国防防线,没起到哪怕一丁点的作用。
图片
尸山血海,牺牲者可歌可泣,永远被后世铭记。但不得不说,蒋氏战略上的无能短视,战役指挥上的蠢笨,导致了过多的牺牲。忠勇将士的流血牺牲,本该换取更大战果的。
不客气地说,蒋氏在淞沪会战中的所作所为,足够上军事法庭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