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一本正经说历史
历史发烧友
你有多久没去过网吧了?这里曾是有钱人的消费场所
在1997年之前,中国人的上网费用,动辄每月数千元。当时电脑的价格也非常昂贵,普通的台式机要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许多家庭根本就没有上网的能力,网吧就成了许多人上网的唯一去处。

说起网吧这个娱乐场所,估计80后、90后都不会太陌生,从小,这里就被当作是“坏孩子的聚集地”,不知上演了多少家长与孩子的撕扯大戏。

我上学的时候,如果说某某人去网吧了,心里就会自然而然地与坏孩子画上等号,而当时遍布中国的网吧基本装扮就是,阴暗的房屋里,充满了香烟和泡面的味道。

因为全社会对网吧的鄙夷,我的中学时代跟网络基本绝缘,差不多到了大学才开始慢慢学会使用电脑,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也开始经常去网吧了。

2005年,重庆市一网吧内人满为患,晚来的在排队

1993年2月17日的《华盛顿邮报》,有一篇由约翰·布德罗(John Boudreau)写的文章,题为《一杯咖啡、一台电脑:咖啡馆的网络,寻找爱和生命的意义》。

文章描述了波西米亚咖啡馆如何在不起眼的20平米小店中,用矮小的内嵌着电脑键盘的装置催生了旧金山“垮掉的一代”。这些地方的电脑可以连接其他散布在旧金山和伯克利各地的咖啡馆。

这样的咖啡馆是一个名为“旧金山网络”(SF Net)的新型传播网络的一部分,它提供了一个连接人们的线上及线下的论坛,从20几岁的游民到物理学家。在那个年代,互联网还被人们称为“电子公告牌”。

那篇报道发表的时候,“旧金山网络”已经创办了一年半,1991年,35岁的韦恩·格里高利(Wayne Gregori)创办了它。那时,这个网络服务着900个海湾地区的常规用户,其中一半是家庭用户,另一半则在咖啡厅里使用。

咖啡馆里每台电脑每使用8分钟收取50美分,一般他们还会提供塑料键盘保护套,以防键盘被咖啡溅到。

也就是说,网吧的雏形是与咖啡馆密不可分的,所以几年前很流行的网咖其实不是创新,而是复古。

1994年,一位名叫伊万·珀普(Ivan Pope)的英国设计师完善了网络咖啡馆的理念。他提出了将咖啡馆的主营业务转移到互联网连接,以区别于传统的咖啡馆只把网络当作一个附加服务的做法。

1995年前后,伦敦出现了一家名叫CYBERIA的既售咖啡又能上网的咖啡屋,即世界上第一家网络咖啡屋。这里的侍者不仅能为顾客添加咖啡,还能帮助上网并提供各种服务。此后,网络咖啡屋迅速走红欧美。

世界上第一家网吧Cyberia

中国的网吧究竟始于何时何地,至今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不过兴起于1995年已成共识。据调查,1995年在广州、深圳、上海、南京、北京开始萌生“网吧”。

1995年12月17日,市民杨勇杰开网吧一事,以《南京出现电脑屋》为题见诸报端,并引起社会非议,第二天就被公安部门铲除。

1995年,中国第一家网吧雏形“3C+T”在上海成立,以网络咖啡屋的形式经营。1996年5月,上海诞生第一家正式的网吧——威盖特,在短短几个月内发放了近千张会员卡。11月19日,“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在北京首都体育馆西门外开张, “泡网吧”很快便成了年轻人时髦的休闲活动。

不过,因为当时的网吧主要是模仿台湾网络咖啡屋的模式,在装修上较讲究,规模非常有限,但上网收费较高,每小时20一30元。在90年代,20元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所以那个时候去的起网吧的都是有钱人,像是企业职员以及外籍人士等精英群体。

不过,这时上网的人也不多。1996年1月,中国电信的ChinaNet在北京的拨号端口只能支持2000个用户,但当时全北京也凑不够这么多个用户,上网很少占线。

1996年后,至1998年前,网吧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开始成了玩游戏场所,价格开始降到每小时10到15元,比起自家上网,这个价格还算便宜。

在1997年之前,中国人的上网费用,动辄每月数千元。在中国电信开个户,一般在100元上下,中国电信上网服务费是每小时16元左右,其他ISP上网费用一般在每小时9—12元之间不等,上网还要交电话费,按本地市话计算,每小时为3.6元。按照这个资费标准,每天上网1小时,每月上网的费用就要400元以上,可那时很多人的月收人才几百元。

根据CNNIC发布的《报告》,1999年,37%的用户家庭月人均收入为400——1000元,33%的用户家庭月人均收入为1000——2000元。并且,当时电脑的价格也非常昂贵,普通的台式机要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许多家庭根本就没有上网的能力,网吧就成了许多人上网的唯一去处。 

网吧的兴起,除了前面提到的有钱人,也让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年轻人有了接触网络的机会。这些人多是零花钱不多的中学生、手头拮据的大学生、刚刚迈向社会囊中羞涩的年轻人。

1998年克林顿在上海访问时,参观陕西路的一家网吧

1997年,全国范围内上网价格进行了一番大调整,当年6月,国家邮电部门投资70个亿启动169全国多媒体通信网,上网价格大幅压低。国人的上网费用,从动辄每月数千元,一下就降到几百甚至几十元。

上网费用的降低,为网吧走下神坛提供了基础,过不多久,整个运营模式开始变质起来。

这一时期,面对青少年的电子游戏厅相当火爆,其受欢迎程度远远大于网吧,于是经营者开始转向电脑游戏,网吧也开始吸纳热衷电子游戏的时尚青少年,从单一的上网服务场所向着娱乐化方向发展。

网吧数量和用户群体有所增加,消费水平开始降低,在装修上也相对简陋和本土化,但盈利较高。1998年,当即时在线沟通工具OICQ出现后,网络聊天这一时尚的沟通方式开始迅速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开来,从而也拓宽了网吧的上网服务功能。

自1998年后,国内网吧的数量开始迅速膨胀,从而引起了火规模的行业内竞争。而此时的网吧问竞争已不再是单一的价格战, 网吧业主开始在上网速度、硬件设备、上机价格上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与竞争,最终导致网吧消费水平直线下降。

在低无可低的情况下,网吧又纷纷推出通宵上机优惠、包时限优惠等措施,而在管理上大大放手, 使网吧成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滋生的温床,网吧开始堕落起来。

2005年,福州某网吧通宵的学生

2000年之前,“网吧”一名还没有达到“俗成”,大多数人称呼为“电脑网吧”或者“电脑房”,当时网吧的数量在二三线城市不算很多,例如在南京市类似“网吧”的场所只有300家左右,最大的有100多台电脑。

当时去玩电脑游戏的主要是大学生和部分中小学生,不过社会上普遍认为利用电脑玩游戏是“挂羊头卖狗肉”。

1996年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曾联合发出过“禁止利用计算机从事电脑游戏娱乐活动”的通知。1999年7月1日国务院发布实施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禁止“提供利用电子计算机从事娱乐活动”,违者,轻则罚款,重则吊照。

2000年后,作为一种新的娱乐形式的网络游戏在国内开始流行,并逐渐取代单机电脑游戏,成为网吧最主要的也是最有吸引力的服务类型。

至今,那些业主也坦然承认,如果没有网游,99%的网吧都会赔钱。随着娱乐功能的拓展和网络的普及,网吧用户的构成也发生了彻底的转型,即由原来的少数精英群体转向广大的普通青少年用户。相应地,从2000年起,网吧的数量也迅速膨胀。

网吧行业的转折发生在2002年6月16日。当天凌晨,北京“蓝极速”网吧遭到几名中学生纵火。起火时,网吧老板为防止客人逃走,把客人反锁在网吧内,导致25人死亡,其中一半是学生。

2005年,北京“海淀公共安全馆”展示蓝极速网吧火灾的复原现场

而这一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来上网的两个学生是未成年,遭到了网吧服务员拒绝后怀恨在心,而事发网吧又是未经任何审批私自开业经营,无任何消防措施,建筑物外窗均被安装了防盗护栏并焊死,致使被困人员无法逃生,同时也给消防队员营救被困人员和灭火行动带来了极大困难。

这件事发生后震惊全国,开始了一轮对黑网吧的查封。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很快就宣布全部全市网吧停业整顿,各地政府也迅速开始对网吧的整顿工作,以及加强控制新网吧的审批。在此过程中,数以万计的网吧被关闭,当时北京最大的飞宇网吧停业一年。

2002年6月29日,文化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和工商总局印发的《关于开展“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治理的通知》指出:“坚决取缔非法经营的‘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对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非法开办‘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一律予以取缔,没收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全部器材和违法所得。”

这是政府文件中,第一次给黑网吧下的定义,是“无证无照、证照不全、非法开办”的网吧。整治黑网吧是文化部牵头,会同工商、公安三个部门一起来管。

而正规网吧的准确表述,在2002年11月15日起施行的《条例》(国务院第363号令)中做出了严格的限定:有《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2002年11月15日起,《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开始实施,其中把未成年人禁入网吧做为工作重点。《条例》规定,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需在入口处的显著位置悬挂未成年人禁入标志,并对上网者的身份证进行核对、登记。

条例还规定,各中小学周围二百米范围内不允许有“网吧”存在,但这仍然挡不住学生们对网吧的向往。也就是自此以后,“去网吧”彻底沦为堕落和坏孩子的标志,上网的价格也是越来越低。

2003年的四川遂宁,工商执法人员接到群众举报,突袭三家黑网吧

2003年起,全国实施“不新批一个单体网吧”政策。单体网吧,即单间营业的网吧,与连锁网吧区分。连续几年的查封黑网吧,多少给单体网吧带来了影响,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盯上了连锁网吧。

2012年中国网吧总数为13.6万家,比2011年减少了1万家,这是自2000年以来,网吧总数首次出现下滑。发生这种情况,与互联网普及更广,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分不开。

2013年,在冰封十年后,文化部宣布解禁单体网吧的审批。然而此时,网吧已经彻底走入了低谷,甚至成了夕阳产业。

你有多久没去过网吧通宵了?随着网吧不断地关闭,80、90一代人的青春也不再复返......

参考资料:《光辉岁月:我们的新中国记忆》北京日报“纪事”采写组编;《网络游戏的文化研究》刘胜枝;《网吧管理学概论》 刘创新;《网吧产业政府管制研究》  魏巍。

原创|2018-06-27 19:57:04
阅读26567 207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一本正经说历史
历史发烧友
一本正经说历史
历史发烧友 百科特约作者
315
篇文章
粉丝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