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写乎
作家,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谁才是我的亲爹?
嘉靖帝本是一个藩王世子,张太后让其继位为帝,对他可谓有大恩;只是为了给父亲争个名分,嘉靖帝就如此这般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着实让人愤懑和不平。

(陈宝国版嘉靖皇帝朱厚熜)

一般说来,皇帝拥有着所谓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宫粉黛三千人,甚至有的皇帝后宫上万人,成年的皇帝都不缺少留下子嗣的机会。

但是,事事都有例外,在明朝有个皇帝,阅女无数,实际上何止成千上万,甚至二三万也不止,他拥有的女人种类又十分的丰富,不仅有出身官宦人家的大家闺秀,也有小家碧玉,甚至还有妓女、寡妇、西域外族舞女、朝鲜少女等,却偏偏没能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最终绝嗣——这位皇帝,就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

一、喜从天降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公元1521年4月20日),荒唐放诞、荒淫无耻的明武宗朱厚照病死了,年仅31岁。朱厚照一生虽然拥有数万女人,却未能留下子嗣,皇位只好让他的堂兄弟们“兄终弟及”了。

当时主持政府日常工作的是内阁大学士杨廷和,此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他有个儿子是个大才子,大家应该熟悉,名叫杨慎,《三国演义》开篇的那首词《临江仙》便是杨慎的杰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廷和的升迁,与明孝宗妻子张皇后的提携有关,所以,杨廷和与其他政府领导一起去征求当时的张太后的意见。张太后与大家商议,最后决定迎接明孝宗之弟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也就是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zǒng)援引“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继位。

朱厚熜本是一个王爷的世子,没想到白捡了个皇位,真是喜从天降。

不久,明朝驸马都督崔元、内阁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定国公徐光祚、太监谷大用等人便南下安陆(今湖北省孝感市境内),迎接朱厚熜到北京继位。

二、暂时收敛

在迎接朱厚熜到北京继位之前,张太后已经与杨廷和等人谋划好了,新皇帝应该是以明孝宗儿子的名义继承哥哥明武宗皇位的。也就是说,朱厚熜必须承认明孝宗是皇考,明武宗是他的亲哥哥;至于兴献王朱祐杬,只能是朱厚熜的叔父,朱祐杬的王妃,则是朱厚熜的婶婶。以张太后的原意,是先立朱厚熜为皇太子,然后再继承皇位。

所以,当朱厚熜到达北京城外时,礼部是按照皇太子的礼仪去迎接的。但是,朱厚熜很生气:“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皇太子的。”于是,他坚决不入城。

众臣见此,无奈只好请示张太后。张太后只好做出让步,让群臣向朱厚熜“劝进”,等于在形式上确认了他的皇帝身份。朱厚熜这才同意进城继位。

朱厚熜即位后,杨廷和、毛澄等人建议他“宜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也就是说改称自己的伯父为父亲,伯母为母亲,自己的父母则是叔叔、婶婶,自己成了父母的侄儿。说白了,就是把朱厚熜过继给明孝宗为儿子了。

杨廷和等人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只是走一下手续。但朱厚熜却不乐意了,说:“兹事体大,容我考虑考虑。”

朱厚熜这一“考虑”不当紧,让朝廷大臣恼了:你继承的是明孝宗、明武宗父子留下的皇位,你称呼明孝宗为父亲,是名正言顺的,有何需要考虑的?

于是,群臣纷纷上书,请求、甚至是要求皇帝朱厚熜按照他们设定的那样做,以给明孝宗父子一个名位。

朱厚熜却十分反感,让群臣再讨论讨论。说白了,他是想让有的大臣站在他这边儿,为他说话。确实还真有人站出来为他说话,这人就是张璁,是新科进士。他说:“皇上继承的大统,实际上是太祖皇帝的大统,是来自皇上祖父宪宗皇帝的。现在应当立即迎接圣母(朱厚熜生母)来京,做我大明朝的皇太后!”

张璁也不想想,朱厚熜的生母做了皇太后,那么张太后何以自处?这也是杨廷和等人所力争让朱厚熜认明孝宗为父亲的原因。朱厚熜如果认明孝宗为父亲的话,那么张太后自然成为他的嫡母了,可以继续当名正言顺的皇太后;若是朱厚熜“认”生母为母亲的话,那么他的生母也就是堂堂正正的皇太后了,张太后成了皇帝的伯母,也就无法在朝廷内外立足了。

所以,张璁遭到了群臣的围攻,被逐出京城。

见此,朱厚熜明白与群臣摊牌算总账的时候还不到,只好勉强听从了大臣们的意见,接受称“兴献王为兴献帝,兴献王妃为兴国太后”的做法。

三、全面反击

在逐步巩固帝位后,嘉靖元年年底(1523年初),嘉靖帝下令“兴献帝、兴国太后皆加称皇字”,就是“兴献皇帝、兴国皇太后”。礼部尚书毛澄予以反对,嘉靖帝派出身边的太监向毛澄磕头,请求他改变主张,毛澄却坚决拒绝,并以辞职相要挟。

时间转眼到了嘉靖三年(1524),这场号称“大礼仪”的论争已进入第四个年头,嘉靖帝与群臣相互妥协,决定称呼生父为“本生皇考”,明孝宗为皇考。虽然有点别扭,但是,嘉靖帝以自己的执着为自己的亲生父亲争得了“应有”的尊重和相应的地位,尽管这称呼有点打折,但毕竟比起称呼叔叔来要强得多。

可是,被逐出京的张璁等人不乐意了,恨透了杨廷和等人。张璁回到北京后,上书皇帝,认为“本生皇考”其实与“皇考”意义相差甚大,这是群臣玩的文字游戏,欺辱皇帝。

这时候,杨廷和等人有的已经死了,有的已经致仕退休回家了,朝政被嘉靖帝紧紧握在手中。见张璁如此一说,原本就窝一肚子火的嘉靖帝,决定以父亲为皇考。群臣听说后,以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为主,一起到左顺门大哭,对嘉靖帝的做法表示反对。

嘉靖帝派人来劝退,可是群臣不仅不退,反而高举着明孝宗神位嚎啕大哭,于是下令抓人下狱,一下子抓了近二百人。又将杨慎、张原等人廷杖,张原被打死,杨慎被削职为民,其他人充军的充军,贬退的贬退,史称“大礼狱”。

九月,嘉靖帝颁下圣旨:以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考,生母为皇太后,明孝宗为皇伯父,张太后为皇伯母。至此,算是为父母完全争得了名分,也等于解决了他是谁的儿子、他的父亲是谁的难题了。

四、余波难平

由于张太后曾经极力反对嘉靖帝以自己的生父为皇考,触怒了嘉靖帝,所以嘉靖帝一掌权,就将矛头对准了张太后。首先,他不动声色的削减张太后宫中的用度,其次是借故调出张太后宫中的忠实奴婢,致使无夫无子、失去依靠、孤苦无奈的寡妇张太后有苦难言。

后来,张太后的弟弟张延龄因事为人所告,嘉靖帝喜不自胜,下令严惩。锦衣卫得其授意,将张延龄下诏狱,屈打成招,冠以“谋叛”罪。

张太后听说后大惊失色,不相信弟弟会造反,忙去向嘉靖帝求情,嘉靖帝却闭门不见。

大学士张孚敬劝嘉靖帝善待张太后,不要忘本,勿忘自己登基为帝是张太后施的恩。嘉靖帝算是暂时没有诛杀张延龄。不久,奸贼之辈刘东山又诬告张太后另一个弟弟张鹤龄谋反。嘉靖帝下令逮张鹤龄下诏狱。张太后穿着破衣烂衫,再去求情,嘉靖帝还是闭门不见。

后来,张鹤龄在狱中经受不住严刑拷打,死了。张太后对嘉靖帝又气又怒,气火攻心,活活气死。

嘉靖帝如此绝情,连朝中大臣都看不下去了,纷纷上书,请求皇帝厚葬张太后,赦免张延龄。可是,张太后的葬礼还是草草结束了。然后,“帝竟杀延龄”(《明史-列传第二》)。《明史》中用一个“竟”字,意味深长,表达了对嘉靖帝如此绝情的愤慨和不解。

按理说,嘉靖帝本是一个藩王世子,张太后让其继位为帝,对他可谓有大恩;只是为了给父亲争个名分,嘉靖帝就如此这般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着实让人愤懑和不平。再者说,张太后、杨廷和等人让嘉靖帝尊明孝宗为皇考也不算过,符合正统继承要求,你继承人家的帝位,尊称人家为父亲,犹如民间的过继,这合情合理合法。

当年宋英宗为父亲也争过名分,虽对宋仁宗皇后不满,但也保留了最起码的尊重,没有如此绝情。宋英宗与明世宗相比,最大的区别的是,宋英宗心里虽然不满,但是他善于纳谏,听从大臣们合理化的劝谏,能顾全大局,为礼法所约束,而明世宗则是一意孤行,无论大臣们说的多么合情合理,他就是不买账,还是坚持自己的那一套,至死不改。

嘉靖帝如此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性格,也为他执政治国埋下了隐患,更为明王朝的逐渐衰败、走下坡路埋下了因,撒下了种。

【作者简介】齐云轲,男,1988年生,教育工作者。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孔子学会会员、河南省青作协常务理事、汝南县作协副主席。

原创|2019-04-01 15:53:55
阅读174693 517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写乎
作家,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写乎
作家,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百科特约作者
6832
篇文章
粉丝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