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TA说
百度百科·TA说
浩然文史
学者,历史学博士,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中国自办银行的第一次尝试,因为这群人,中国银行晚于日本20年
中国不是天生的“基建狂魔”,在清朝寿终正寝之前,中国第一家近代化官办银行从筹办到建成,用了整整20年时间!这怪谁呢?看似爱国的御史清流,其实是在误国;而被弹劾卖国的李鸿章,是实实在在的爱国者。单凭中堂一人,推不动大清停滞的巨轮。


中国通商银行旧制

1897年,中国近代第一家华资银行通商银行正式成立,而日本的第一家日资银行三井银行早已于1876年成立,中国晚于日本20年。与此相应,中国第一家中央银行户部银行的设立也比日本晚了20多年。其实,早在1885年,李鸿章与醇亲王两位大佬就曾联手先后两次要求朝廷设立近代银行。然而,这场在后世看来利国利民的建议,却因为一群“爱国者”的阻挠而幻灭。

难道办银行就不爱国吗?

一、两位大佬倡议官办银行

19世纪60年代,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入侵的咄咄逼人之势,中日两国几乎同时迈出了近代化的脚步。日本的明治维新敲响了“文明开化”的钟声,而大清的洋务运动此刻正蒸蒸日上,一间间兵工厂、民用工厂在这个古老的国度拔地而起。

然而,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工业建设的筹款问题,逐渐成为设厂修路的绊脚石。以钱庄票号为支柱的传统金融系统,越来越难适应近代工业大量的资金需求。行政机构的集体腐败也使得款项运作效率低下。此刻,洋人借助条约在通商口岸设立的新式银行,以高效廉洁的金融运作方式,引起了洋务领袖李鸿章的注意。

影视剧中的李鸿章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八月,李鸿章奏请慈禧试办官办银行。不过,办银行会牵涉到户部和地方官府的财权,李鸿章自知此事必然会遭遇阻力,所以他早就跟醇亲王奕譞沟通过,就官办银行达成了一致意见,两人决定联手推动此事。

李鸿章是大清最具影响力的洋务领袖和疆臣之首,而身为皇帝生父的醇亲王奕譞此时也正处于一生的巅峰。最重要的是,大清当家人慈禧对官办银行也隐隐表现出支持的倾向。从表面来看,李醇两位大佬联手,慈禧倾向支持,官办银行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谁知,此时京城竟然掀起了一股强烈反对官办银行的势力,官办银行一事前景堪忧。

醇亲王奕譞

二、户部与御史反对官办银行

遵照慈禧旨意,李、醇与户部堂官会商官办银行事,谁知以崇绮、额勒和布、阎敬铭为代表的户部坚决反对。双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官办银行是否允许洋人参办这一点上。

让洋人参与官办银行,的确很敏感。但是李鸿章觉得,清朝官僚腐败严重,中国的官商都不能取信于民,而办银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用,所以主张洋人参办。而户部官员则要求官办银行必须由户部主持,不准洋人参与。

其实,户部也不是完全否定官办银行,他们就是担心官办银行设立后汇兑地方税项对自身财政权力的侵夺。

李鸿章与美国总统格兰特合影

为了争取户部妥协,醇亲王在会商结束后建议户部商讨一个折中的方案。然而出乎意料的事,户部固执己见。慈禧只好亲自召见额勒和布、阎敬铭,暗示他们办银行有利,再慎重考虑一下。结果户部连慈禧的面子都不给,坚决不退让,还附上清单12条,历数办官银行的种种弊端。

从户部的清单来看,他们之所以反对官办银行,无非是担心洋商通过收实银、发纸票,将银两裹挟出国等等。李鸿章和醇亲王正面回应了户部的质疑和担忧,说“各省税收是否由官办银行汇兑由各省自主决定”,即使是由官办银行汇兑也必须“交纳银锭,不准交纳洋钱”,不过户部死活不让步。

除了户部反对,这时候以文海为代表的一批御史,也坚决反对官办银行。面对朝中的反对浪潮,慈禧也动摇了,中国人第一次尝试官办银行,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影视剧中的慈禧

三、李鸿章再请筹办商业银行

李鸿章是个脑子很活络的人,眼见官办银行失败了,马上又转向筹办地方商业银行。由于此前官办银行未得到朝廷支持,所以他这次的争取对象转向了国外。

光绪十三年(1887),美国费城财团委派米建威来华商讨中美合作银行事宜。双方达成了有关华美银行的意向协定,会谈结束后,中方还派马建忠赴美讨论详细章程,并处理相关事宜。

不久后,李鸿章私自与洋商合办银行一事传到京城。一时间,京城上下议论纷纷,批判李鸿章擅权乃至出卖国家利权的舆论甚嚣尘上。其中,批判李鸿章最卖力的,就是以御史为首的清流。

中国通商银行旧照

“人臣无外交”,身为封疆大吏不经朝廷批准就与外人结交,更是严重的擅权行为,这是为官之大忌。因此,此事立刻就引起朝廷的注意,严旨李鸿章立即上折子交代事实。

御史们的弹劾直戳慈禧心口:臣子贪腐可以,但擅权万万不能!于是命令军机处四百里加急,严令李鸿章停办银行。慈禧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了,李鸿章只能“唯命是从”,商办银行一事,又中途夭折了。

多少政令从慈禧的褚秀宫发出

四、自办银行后续——物是人非

清流们反对开办银行,一个个言之凿凿,那他们弹劾李鸿章、反对办银行的依据,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可靠吗?

原来,他们弹劾的依据是从上海传来的真假未辨的银行立约利害清单。若把这份清单与华美银行意向协定条款对比来看,就会发现,这份清单中有很多地方都曲解了事实。

比如,此前被御史用来批判借开办银行牟利的“北洋大臣借款无利息,中国国家借款有利益”一条,其实协定条款中根本就没有国家借款这一条。类似曲解事实的地方还有很多,御史不辨真伪便大肆围攻,连慈禧也一味地听信言官,将此事直接推倒。直到1897年,盛宣怀奏请开办通商银行,将近10年,自办银行一事基本没有再议。

印有李鸿章头像的大清银行兑换券

然而,此时的大清经历了甲午战败,同光中兴带来的回光返照早已不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包括银行在内的国外资本大量涌入,大清错过了自办银行的最佳时机。三年后,八国联军侵华,清廷终于下定决心实行新政,并于1904年建立了第一家官办中央银行——户部银行。此时,距李鸿章奏请试办官办银行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而邻国日本已经建成了包括中央银行、地方银行、商业银行等在内的完善的银行体系。当年近乎在同一个时间线上逐梦近代化的中日两国,此刻的差距已不可以道里计。

1904年,大清成立了户部银行。

这一年,那位老人已经去世三年。

李鸿章享堂

文史君说

李鸿章两次奏请自办银行,在后世看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然而此事却在清流们的“爱国”声浪中幻灭。回顾整个过程,我们不能说李鸿章不懂官场权谋,没人比这位疆臣之首更懂官场;我们也不能说那些御史清流迂腐不化,他们中不乏对洋务感兴趣之人。双方都将自身放在“为了大清好”的道德制高点上,然而在他们的争斗中,却无处不见权力争夺的影子,甚至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居中裁判时也单以权力均衡为导向。大清第一次试办银行以失败告终,我们作为后人对于时人难以妄加评说,只能说,在当时的中国,人人爱大清,人人又不爱大清。

参考文献

刘文华:《李鸿章与中国首次创办银行的尝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刘文华:《李鸿章建立华美银行的尝试》,《中国档案》2020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建颜)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原创|2020-03-17 11:59:49
阅读7334 47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浩然文史
学者,历史学博士,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浩然文史
学者,历史学博士,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百科特约作者
3344
篇文章
粉丝
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