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最熱

蔣經國日記:我願意以打貧富不均 為一生奮鬥之目標

已故前總統蔣經國至今離世已32年。2020年的今日,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公開其生前日記,由研究員郭岱君教授,仔細揭開這本塵封許久的近代台灣史。其實,蔣經國一生為糖尿病所苦、15歲時就被送到蘇聯讀書,還曾在西伯利亞做過鐵路工。他帶著台灣走過最難熬的時代,成就了民主之國,卻同時背負著「威嚴神祕」、「親切樸實」、「恩威難測」的標籤,蔣經國究竟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蔣經國-兩蔣時代-國民黨-蔣家-蔣經國日記-蔣介石-民主-中華民國-台灣 圖片來源:天下資料
    其他

蔣經國是1910年生於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15歲就被送到蘇聯讀書,他是位年輕的共青團員,學的是馬列主義,同學中不少後來成為中共赫赫有名的人物,例如:鄧小平、葉劍英、董必武、廖承志等。

1927年,蔣介石在中國清黨,蔣經國公開發表譴責蔣介石的公開信。畢業後先在學校做事,後來被送到西伯利亞去做工,做鐵路工、扛重物,生活非常困苦,有段時間甚至連吃的都沒有,生病也沒法醫治。其間蔣經國三度申請回國,但都被蘇聯共黨批駁,直到1936年底,西安事變後第二次國共合作,蘇共才允許他回到中國。

知己知彼,曾花12年在蘇聯求學做工

蔣經國在1937年4月回到中國,他父親蔣介石先讓他去家鄉溪口學習中國基本知識,讀中國的書,寫中國的字,希望他盡快融入中國文化與社會。這時候他開始寫日記。

1938年,蔣介石派他到江西省,初入政壇。

為什麼派他去江西省?江西是紅區,曾是中共的老巢,而蔣經國長達12年的蘇聯經驗,深深了解共產黨的種種。

他在贛南做行政督導專員、保安司令,也曾做縣長。蔣經國滿懷理想,希望建設一個新贛南。他成立了三民主義青年團等。一直到1944年才回到重慶,在三民主義青年團裡擔任教育長,參加遠征軍「10萬青年10萬軍」的運動,做青年軍的總政治部主任。

廣告

在1945年抗戰快要尾聲的時候,當時的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部長宋子文,到莫斯科去談中蘇條約,蔣經國陪同。也是因為他有蘇聯經驗,之後,他好幾次都被蔣介石派為代表,隨團到蘇聯跟斯大林見面。

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以東北特派員的身分參與接收東北;1947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蔣介石也派他跟隨當時的國防部部長白崇禧一起到台灣調查二二八事件。白崇禧和蔣經國的調查報告,現在都存在我們的國史館。

1948年,政府實施「幣制改革」,蔣經國被任命為管制委員會委員,督導上海的經濟。蔣經國立志要打老虎不打蒼蠅,可是中間發生了一些意外,最後成了打蒼蠅不打老虎,他不得不辭職離開。他在日記裡數次指出,這是個重大的挫折。

前總統蔣經國。(天下資料)

不知何處為家──國共內戰逆轉後的旅程

1948年,國共內戰逆轉,解放軍攻勢凌厲,國軍則節節敗退。蔣經國擔任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但大部份時間在中國大陸,隨著父親轉戰各地,從南京到奉化,到上海,到澎湖、福州、廈門、重慶等等。

廣告

我看蔣介石日記,也看了蔣經國的日記,那是段非常淒苦的旅程。

例如,1949年5月,解放軍即將過長江,蔣介石不得不離開奉化到了上海,沒多久上海即將被解放,他們只得再度離開。

根據蔣經國日記,他們一行登上軍艦,氣氛非常凝重,蔣介石心情壞透了,沒人敢問,「去哪裡?」結果他們在海上漂泊10多天,最後在登上舟山島。

蔣經國日記寫道,「真是乾坤萬里,滄海茫茫,不知何處為家。」當時那種倉皇辭廟、家國破碎的心情,可見一斑。

兩蔣父子一路敗走,最後到了成都,但成都也很快守不住了,他們不得不決定離開中國大陸。

蔣介石日記記載,他們一行開車要到機場,但路上擠滿了難民,車輛動彈不得,只好棄車步行到機場,結果天色晚了,飛機沒法起飛。這麼多人就擠在飛機上窩睡一個晚上,第二天才飛到台灣來。

廣告

台灣時期可以分成兩段,前半段是1950年到1971年。

這段期間,蔣經國迅速崛起,1950年擔任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兼任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主任,主管情報工作。

同年,成立政工幹校,涉入軍中思想保安工作。接著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展開青年工作。這兩個機構為他培養了重要的子弟兵。幹校、救國團,再加上之前的贛南舊屬,鉤織了他重要的人脈網絡。

1951年,蔣經國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委員。國民黨政府到了台灣決心改革,他們檢討中國大陸的失敗,決心改造黨和政府,奠定了以後台灣發展的基礎。

1955年,他到大陳島,把大陳島的居民撤回台灣。很快地,他開始擔任退輔會副主任委員兼主任委員,成立了榮工處開發中部橫貫公路及榮民總醫院等建設。

廣告

此時,蔣經國還沒接觸太多軍事。1958年,發生了八二三砲戰,我們死了好幾位將領,非常危險。炮火激烈之中,蔣經國冒險到金門去慰問戰士,他還乘坐蛙人的小舟到小金門,帶月餅給那裡的戰士。據說,蔣經國一生曾經訪問金門123次。

1964年,蔣經國當選國民黨中常委並任國防部副部長,次年晉升國防部長。

這幾年,他曾多次以總統特使的身分出國訪問,結識多國政要。此時他已累積了情治、青年、黨務、軍事等方面的經驗,唯缺財經事務的歷練。

1969年,他擔任行政院副院長兼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開始接觸財經經濟方面的重大事務。

「台灣人為什麼要殺我?」

有件值得一提的事,1970年蔣經國訪問美國時在紐約遭受刺殺。

廣告

這次刺殺對他有相當的影響,他在日記中問:台灣人為什麼要殺我?他也開始思考為什麼會有省籍問題?如何改善這些問題?

1972年,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院長,此時他對青年工作、黨務、情治、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有相當的體驗和觀察。他提出多項行政革新,同時開始啟用台籍的青年才俊,也發展科技的產業。

1973年,碰到第一次的石油危機。這時,蔣經國早年在蘇聯生活的經驗開始對他的決策有了影響。

這一次、以及之後幾次石油危機,他都跟他的閣員對糧價、油電價都有不同的看法。

原因就出自他早期蘇聯生活的影響,他認為政府應該在經濟活動中扮演積極的角色,必要時可以強制手段管制物價。

幾次石油危機時,他都主張官員應盡量壓低糧價、油價,讓人民過好生活;但官員希望以市場機制來調節物價,以至於好幾次弄得不愉快。甚至在1976年5月,因不滿財經部門對米糧價格的處理,憤而撤除財政部次長王紹堉的職位。

1975年,蔣介石過世,蔣經國當選國民黨主席。

1978年,他當選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可是1979年中美斷交、1984年的江南以及接著而來的十信案,從他的日記可看出,這幾件事對他有很大的衝擊。

(天下資料)

加速民主的背後,是滿滿的反思

此外,還有另外兩件事情對他衝擊很大:1977年的中壢事件、以及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

對於這兩件事,他的日記寫的滿滿的,每天都在想:為什麼會發生這個事件?應該怎麼樣處理?

一開始,他責備這些「反動分子」如何如何,但立刻想到必須以寬容、仁愛的心態對待,並且去了解他們,和他們溝通等等。

蔣經國非常注重檢討及改革,他從1977年開始密集檢討黨、政府、國內政治,以及兩岸關係的問題。

到了1984年,他改革的決心和改革的政策已成熟,目標是:加速政治的民主化、本土化,以及經濟的自由化。

直到1988年1月13日,他突然過世。

4個關鍵人物:吳國楨、孫立人、陳誠、嚴家淦

他的人生可以分4個階段。

早期的蘇聯經驗對他一生的影響相當大,他喜歡走入群眾、苦民所苦,他常關心人民的生活,而且他極度節儉。

我去他的官邸看過,連在中國大陸穿過的呢子大衣他都帶來台灣,而且我看到他在橫貫公路工作的照片,他都穿這件又重又不保暖的大衣。他家裡的陳設也非常簡單,使用的家具比我們大部份人家裡都要差,真是極度地節儉。

他在蘇聯所接觸到共青團的組織動員訓練,日後對他的施政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財經政策上。

他認為,政府在經濟發展上應該扮演積極的角色,政府有責任讓人民過好日子,所以必須要把糧價壓得很低,汽油不能漲價等等。

40歲之後,他已經積極地參與黨務,也一點一點掌控情治,他也接觸到了軍事,後來當了國防部長,更接觸了政務,熟悉財經等等。接班的準備都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在這個階段,有幾個人是在他日記裡面談到比較多的:吳國楨、孫立人、陳誠、以及嚴家淦。

他跟吳國楨對某些事情的看法,是有出入的。比方說青年救國團要建團、辦活動,需要有土地,也需要經費。台灣省主席吳國楨不是那麼支持救國團,他倆就有了衝突。

還有他在軍中設政工,也辦了政工幹校,孫立人就不以為然,不贊成把情報搞到軍中來,他們也有不同的看法。

對陳誠,坊間有很多說法,說蔣經國跟陳誠互爭大位等等,到了1960年爭得你死我活。

我自己過去也這麼以為,但直到我看了蔣介石以及蔣經國的日記,就發現力求上進、想升大位,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志向,但是實際上交流的情況,不是我們大家所想的那樣。

倒是嚴家淦對於蔣經國的扶持、培養與協助,對他非常的重要。

「貧富不均,社會不平是一切紛爭之根」

蔣經國做了行政院長後,他全面掌政,台灣經濟快速發展,政治的本土化、民主化也是快速地發展。所以你看到他在年輕時,喜歡走入群眾,苦民所苦。

蔣經國在1941年日記他就寫到,「貧富不均,社會不平是一切紛爭之根,我願意以打貧富為一生奮鬥之目標。」

晚年他也這麼寫,「我最快樂的生活就是當我跟士兵的平民在一起,最苦的就是跟那些官僚相處,」這樣的句子多的不得了。

蔣經國非常節儉。我在他日記看到,8月是台灣最熱的季節,他下班回家,看到夫人方良開冷氣,他就不高興,他說,「我們節約要身體力行,你為什麼要開冷氣?」還有一年他生日,方良給他買了一雙皮鞋。他也不高興了,說,「我已經有兩雙皮鞋了,不需要第三雙。」他要方良把皮鞋退回去。

1976年,他日記裡寫「家用不足」。我們覺得很奇怪,難道他的薪水不夠用?

後來我們問了七海官邸的老人,也去總統府找老資料,才知道原來他在龜山孤兒院養了62個孤兒,他的薪水有一大半都是要送到龜山孤兒院去的。

今天有好幾位七海警衛室的朋友在現場,你們可能知道這一段。為什麼他那一天他說家用不足呢?那天,六龜孤兒院的楊院長跟蔣經國報告,院裡又多了一個孤兒,請問蔣經國是否能一併資助這個孤兒?

蔣經國節儉不只是對自己,他去他孩子的家,覺得孩子們的生活太奢侈。

1978年,日記寫道:我到天母、陽明山上去訪問孝文、孝武、孝勇三家,「他們的生活環境太好了,可以稱之為是富有之家,我甚不悅。現在享福,將來一定要吃苦,而且有敗家譽的政風之憂。」對此,他有深深的憂慮。

但是我看他的日記,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財經觀念。

以農為本,不惜與幕僚相爭

20年前,因為我在做台灣經濟發展的口述歷史,訪問了王紹堉先生,他說他擔任財政部次長時,有一次財經首長跟蔣經國在行政院開會,蔣經國希望政府收購米糧的價格要抬高一些,要讓農民能夠多賺一點錢。但是,幾位財經首長都不贊成,因為當時糧食已生產過剩了,抬高糧價沒有什麼意義。

這一批財經官員(俞國華、李國鼎、孫運璿等)出來後,就跟王紹堉講,「紹堉,你年輕、又聰明又能幹,院長(蔣經國)對你愛護有加。你也知道,提高收購米糧價格不妥當,你再去跟院長講講,即使被罵也沒關係,他不會對你怎麼樣的。」

王紹堉就應承了,他在進入院長辦公室跟蔣經國報告時,仔細說明為什麼提高價格不妥。過程中蔣經國點頭,表示「知道了」,對事情未置可否。

沒想到王紹堉從行政院回到財政部沒多久,秘書就跟他說,報告次長,你的職務已經被撤了!當天晚間7點新聞,就正式宣告王紹堉被解除財政部次長職務。

王紹堉這件事很有意思,後來我去查了蔣經國日記,1976年5月31日,他們開會當天,他日記寫道,「為米糧事發怒二次。」

各位肯定想不到他處理王紹堉有多妙,他要撤王紹堉的職,但不希望消息走漏,否則李國鼎(財政部長)、俞國華(央行總裁)、孫運璿(經濟部長)等人肯定要來講情。他把撤職的消息鎖在保險箱裡,交代秘書晚上7點前幾分鐘才拿出來交給電視台發布,然後自己上船去馬祖,他在海上,講情的人很難聯絡上他。

蔣經國關心農民、維護農民權益,他的方式多少是受到他對計劃經濟、國營事業,以及政府角色認知的影響。這樣的例子非常多,幾乎每一次石油危機出現,他跟幕僚都有一番爭論。

例如,1979年類似的問題又發生,蔣經國在日記中寫道,「我主張提高稻米收購價格百分之十,政府中有人反對之,他們不知政治之現實,本身亦沒有嘗過勞動者之生活滋味,生活背景對於決策之關係和影響是很大的。」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記者蔣經國的日記。(責任編輯:陳郁雁)

相關熱門主題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統一超商引領綠色消費潮流,實踐地球永續💡🛒
最新訊息
【每日6元】AI x 編輯協作為你精選國際大事
App內開啟 更舒適的閱讀體驗
訂閱天下雜誌電子報

天下雜誌當期內容的精華與延伸,每周三發送最具時效性的深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