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湖口兵变:台湾装甲师发动“兵谏”

导读:国民党败退台湾至今,算得上兵变的只有两场,1955年孙立人兵变和1964年湖口兵变。两场兵变都造成诸多人蒙冤受辱。其中孙立人虽为抗日名将,曾在中国历史上风云一时,而他的后半生33年…

国民党败退台湾至今,算得上“兵变”的只有两场,1955年“孙立人兵变”和1964年“湖口兵变”。两场“兵变”都造成诸多人蒙冤受辱。其中孙立人虽为抗日名将,曾在中国历史上风云一时,而他的后半生33年岁月却是在台湾软禁中度过的,遭遇颇似张学良。至于“湖口兵变”究竟是“叛变”还是“兵谏”或者是一场闹剧,则迄至如今,依然莫衷一是。

事变主角其人

“湖口兵变”主角赵志华是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10期毕业生,从装甲兵基层干起,是正牌的装甲兵科班出身。抗战后期,任职于中国驻印度战车第1营(辖3个战车连,每连编制17辆M3A3型坦克,营部3辆,共54辆坦克;另编有1个炮兵连,75mm榴弹炮6门,战防炮6门),1944年3月3日,战1营参加在缅北瓦鲁班之役,赵志华时任副营长,突入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击毙大量日军,并俘获18师团之关防。赵志华骁勇善战,为官清廉,为事敏捷,为人实在,深获蒋纬国赏识。

国共内战时期,蒋纬国,战车第一团团长,赵志华任第1营营长,赵参加淮海战役,被俘后侥幸逃脱并归队,蒋纬国不深究并力保其出任装甲兵第2总队总队长,随后担任“装甲兵学校”校长,“第一装甲师”师长,而在蒋纬国担任“装甲兵司令”时,更将其升任为“装甲兵副司令”。

因与赵志华先后有20年的长期部属关系,蒋纬国对他的品德与能力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对赵志华充分授权,言听计从,连“装甲兵司令部”经费都交由赵志华管理,而且嘱意培养赵志华为下一任“装甲兵司令”。

蒋纬国

1950年代,国民党拥有50万部队,其中陆军约合38万,占主导地位。但是陆军将领承袭黄埔传统,思想作风较为保守,当时国民党海空军干部都私下叫陆军将校“老土”。(随着“反攻大陆”梦想的破灭,台湾陆军经常被批为“陆军本位主义”,“不符合高科技现代化战争趋势”,“反登陆把台湾本土变成战场”等,现今台湾陆军的地位与影响因海军与空军的挤压而不断下降,尤其是陈水扁上台后,提出了“决战境外”战略,台军确立以“空、海战力为优先的三军联合作战”的“国防战略”,将台军长期坚持“制空、制海、反登陆”调整为“制 空、制海、地面防卫”的战略构想,陆军从过去主战军种的“三军老大哥”角色沦为“协助作战军种的支援角色”)而当时的蒋纬国,21岁就读于德国慕尼黑陆军陆军军官学校,22岁在德军装甲师实习,德国吞并奥地利时,曾随德国装甲师进入维也纳,接着参加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战役,23岁毕业后,分派到德国陆军第8师,任山地兵少尉。蒋纬国思想先进创新,不但他的许多想法和陆军将领格格不入,而且他的活泼、率真作风,连哥哥蒋经国、爸爸蒋介石也不以为然。在他50岁生日时,蒋介石还亲笔送他“恕人责己,埋头自修”八个字,可见对他的不理解。

此外,暗地里有不少陆军将领为争高位,有意无意间舞弄是非流传蒋纬国的作风,这些耳语碎言自有人向蒋介石汇报。在父兄的心目中,纬国永远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在国军将领的眼中,纬国一直是个喜欢插科打诨的“秀逗”人物;在民众的印象中,纬国和经国长相太不一样了。

蒋纬国一直没有机会统领大军,在“湖口兵变”发生前一年的九月份,蒋纬国调“台北陆军指挥参谋大学”(后改为“三军大学”),接任“装甲兵司令”的人选不是赵志华,而是担任装甲师师长比赵志华晚两任,由“陆军副总参谋长”下放的郭东阳,郭东阳是赵志华官校10期同学,赵志华自认无论作战经验、学识、品德、能力样样都不输郭东阳,忽然比他爬得慢的人空降而下当起顶头上司,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对陆军司令部的不满,自然是言不由衷。

郭东阳接任司令后,首先把蒋纬国留下的旧司令座车改为一辆新车,然后大改蒋纬国将军创立的装甲兵传统,接着郭东阳又利用职权派兵装潢修缮自家住宅,装修完成后的一切开支,由勤务官报司令部核销,但赵志华只盖章上呈而不批,这使郭东阳非常难堪。如果赵志华会做官,抢着批就是了,郭一定会承情于他的,但这 样一来,两人关系更加恶化,处处给对方过不去,在这样的环境下,不谙官场事务的赵志华情绪十分低落。

事件导火索

赵志华住在台中市民权路的房子,产权属于南投县农会,是“装甲兵司令部”按照国民党军队将领职务官舍规定,帮他定下来的房子,后来南投县农会要处理产业,行文至“装甲兵司令部”,说明现住户可优先承购,价位大约新台币3万余元。赵志华清廉耿直,手头没有多余的钱买房子,只好向“装甲兵司令部”借支(“装甲兵司令部”有一笔可供官兵急用借支的基金),当时“司令部”主管单位–预财组审核后认为符合规定,盖章 同意支借,呈到司令郭东阳处,郭东阳借此机会报一箭之仇,在签呈上批示“转呈总部”,也就是“你自己去和’陆军总部’说吧”的意思。此事的权责根本不在陆军总部,郭东阳摆明了就是故意刁难。待赵志华看到呈文,气的脸色铁青,把公文往抽屉里一塞,终日不发一言,心中更是愤恨,原本手头拮据的他,又要面临搬家、租房等窘地,使他的情绪犹如爆发前的火山。

“反攻大陆”排头兵

事变当时,“装甲兵司令部”辖“装甲第1师”、“装甲第2师”两个装甲师,“装甲第1师”驻新竹湖口,“装甲第2师”随同“司令部”与“装甲兵学校”驻台中青泉港。当时装甲师主要装备为:M7105mm自行榴弹炮、M875mm自行突击炮、M5A1坦克、M41坦克。每个装甲师下辖3个装甲战斗群,1个装甲炮兵群。装甲战斗群指挥官为上校军衔,下辖3个坦克营(每营装备54辆战车),另辖装甲步兵营、装甲炮兵营、搜索营各1个,战时师配属1个工兵营。

装甲炮兵群下辖3个M7105mm自行榴弹炮营(每营3个炮兵连,每连8门M7105mm自行榴弹炮,共计72门),1个M875mm自行突击炮营(24门炮),另外每个炮兵连有M5A1坦克1辆,战时每个装甲战斗群配属1个M7 105mm自行榴弹炮营,担任直接支援任务,M8 75mm自行突击炮营由装甲师部统一运用,担任一般支援任务。

装甲师的火力、机动力、打击力在事发当时,非但国民党部队没有与之匹敌的部队,就连解放军中也没有战力相同的部队。1950年代初,国民党部队接受了大批美国军事援助,三军在装备上相当优良。解放军因刚刚结束朝鲜战争,加上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战斗力大打折扣。

早在1950年“双十节”蒋介石发表谈话,宣布基本任务是“建设台湾,反攻大陆”,高喊“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52年召开的国民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反攻大陆案”。

蒋介石和国民党高级将领,积极运作与美国的关系,妄图能利用美军援助,反攻大陆,以雪前耻。因此不断的精练勤训,实兵对抗、实弹射击从未间断,“反攻大陆,光复河山”的口号喊得彻响云霄。

“反攻大陆作战”计划

当时的国民党军积极认真的准备“反攻大陆”作战。就“作战原则”而言,“装甲兵”的两个师都肩负“重任”。计划“依靠美军两栖运输力量,以海军陆战队、“陆军”精锐重装师,2个装甲师为前锋,突击福建沿海滩头,建立滩头阵地的同时动用“空军”打击附近各个机场和港口,并动员所有军用、民用船只,全速运输3个“陆军”军团主力,在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登陆。这其中,装甲师的先锋作用首当其冲。

计划如下:

“第一期战役要点在于建立攻势基地,然后以2个军团加装甲第1师,以及策反整编的军级部队为主力,沿粤汉路经长沙向武汉进攻,另以一个军团配属装甲第2师,沿赣江向北进攻,经各阶段决战后总攻南京,占领长江北岸重要桥梁,建立桥头堡,稳定长江以南地区,完成第一期战役任务。

第二期战役任务发起前,完成海空优势争夺、后勤整备与兵源补充,改变策反部队,在江南占领地区扩编主力部队为12个军团,三个装甲师,3个机械化师,然后从长江北岸发动攻势。第二期战役第一阶段会战目标为:进攻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各战略要地,第二阶段会战目标为:进攻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各战略要地。

第二期战役以装甲部队发起快速战略突击,切断分离解放军整体战力,反攻军主力沿津浦路北上,按徐蚌一济南一德县之轴线,进击北京;另以机械化部队沿武汉一信阳一郑州一石家庄之轴线进攻北京;作战期间有效实施策反、招降,结合游击作战,歼灭所在解放军主力,稳定长城以南地区。

中华民国陆军M41A3轻型坦克

“海空军”依各期战役、各阶段作战要旨,结合特种部队与后方游击作战,以多手段夺得制空权、制海权,歼灭解放军海空军有生力量,并支援反攻军地面主力作战,完成反攻大陆作战任务。

由此可知,该计划必须有强大的装甲部队,担任战略突击、切断分割解放军战力、击溃解放军战线之重要任务,否则一旦解放军站稳脚跟,完成大军战略机动、优势兵力作战部署调整,充分运用动员整体战力,截断反攻军补给线,完成外线包围,则必然在长江以南被解放军歼灭,接着解放军将趁胜顺势进攻台湾。

1964年大陆爆炸原子弹成功,两岸强弱悬殊更大,台湾“副总统”严家淦虽然对外称,“中共核爆炸绝不影响反攻大陆政策”,“有反攻大陆,才可避免中共的核威胁”。实际上国民党内群情更为沮丧,军队也大力修筑岛上防御工事,并开始防轰炸和反空降训练。“故国光复”只能是空想,此时,台湾在战略上已准备向守势转变,在政治上不放弃对大陆的图谋,军事上还要讲“攻”,实际上重点已转向“守”。

“装甲第一师”在湖口校阅场上

事变发生时,“装甲兵司令”郭东阳在台北石牌受训,赵志华代理司令,实施每年一次的司令部对所属两个装甲师的战备检查工作。战备检查时,战车上的弹药、油料都按照战备标准装载(每辆M41坦克携带76mm炮弹65发,12.7mm机枪弹2175发,7.62mm机枪弹5000发);战备检查都有作战假设状况,通常是:“解放军特种部队以渗透方式结合武装叛乱团体,向台北发起攻击;或是解放军第15空降军伞降突袭台北,与台北卫戍部队交战,装甲部队按计划立即驰援,歼灭敌军,确保台北安全,并协力卫戍部队完成扫荡肃清残敌。”“装甲第1师”备有完整的作战计划,包含部队前进路线、通讯联络、火力使用计划等。

1964年1月21号,是规定对“装甲第1师”实施战备检查的日子,赵志华一早到达湖口“装甲第1师”驻地,在接待室与装甲第1师主要干部聊天,并把一大杯(500cc)的咖啡喝完,此刻并无异样。

战备检查时间到后,就带领大家一起走向校阅场,当时是“装甲第1师第3战斗群”中签接受检查,第3战斗群的162辆M41坦克,24辆M7 105mm自行榴弹炮。其他各型战斗车辆等,在校阅场排成T字形展示,检查工作由师长徐美雄及其相关干部陪同赵志华开始的,“装甲第一师”副师长侯馥少将也在其中,赵世华先问侯馥:“你的装备带齐没有?”侯馥回答:“报告副司令!我按照战备规定,一个基数。”赵志华伸向侯馥的佩枪说:“来,我看!”讲完就检查侯馥的手枪和弹匣。

当时的装甲兵军官,在左胸斜佩美国柯尔特公司产M191iAl 11.43mm手枪,战备检查时手枪上是空弹匣,身上的S腰带上带有2个装有7发手枪弹的弹匣,此时赵志华不但检查了侯馥的佩枪,还要求他拿出实弹弹匣,检查完后并没有归还侯馥,拿着枪和弹,边走边上膛,然后上了司令台,把枪放在讲台上。

战备检查完,部队成听训队型集合,前排的为司令部检查人员和“装甲第1师”高级军官,其他部队则按建制队形排好,赵志华先叫部队原地坐下,接着就开始训话,开始都是些叙旧和鼓励装甲第1师的话。说着说着,话锋一转,就开始批评时政,骂当前的贪官污吏,骂“省主席”周志柔、赵孟缉贪污腐败,讲到激动之处,抓起手枪对空开了一枪,以表愤慨,有些话强烈地触动底下官兵的心弦,引起共鸣并多次报以热烈掌声,内容概要为:指责当时时政腐败,政府官员除先“总统”蒋公外,都足各自组成贪污集团,在时下艰难的时候,打着反共抗俄的口号,招摇撞骗,目的就是要贪污,“总政战部”推动政治教育,是为了蒙蔽官兵思想,欺骗官兵,故意隐瞒当前的处境和贪污分子的腐败,只要出动“装甲第1师”的坦克,就可以扫平台北的贪污集团,唯有先清理“总统”蒋公身边的贪污分子,才有希望。

中华民国陆军、空军一级上将周至柔

然后大声问台下“装甲第1师”官兵:“谁愿意跟我上台北?”这时台下官兵一阵愕然,因事关重大,整个校阅场变得鸦雀无声,气氛紧张,过了一会儿,台下有位元月1日刚升任少将的“装甲兵学校”副校长曹文馥,他举手站起来说:“报告副司令!此事从长计议”,赵志华闻言动怒,用手枪指着曹说:“你给我坐下!你还愿意吃别人剩下的骨头吗?”曹脸色铁青,不发一言只好坐下。事后,曹因这一句“此事从长计议”,被专案单位 清算,把官都弄丢了,当时他的用心是想把事态缓和下来,但调查单位却认为“欲意尔后同谋”,这也许是因为他与赵志华都是东北同乡的缘故,未避免再有类似事件的发生,事后曹立即被调任“陆军总部”计会委员,打入待命退伍的冷宫。

有一位705坦克营的营长梁国珍中校,他的部队在听训队型的最后面,赵志华讲完:“谁愿意跟我上台北?”并用11.43mm手枪喝令曹坐下没多久,站起来对司令台大声说:“报告副司令!我不跟你走!”他当时的距离是在赵志华手枪有效射程以外,他的表态令赵志华相当难堪。

此时台下有一个叫陈永福的上士大声说:“报告副司令!我跟你走!”,“好!你到台上来!”陈永福时任第三战斗群703营勤务连,个性直爽,年轻的他弄不清楚状况,基于对贪污集团的义愤而响应,跑步上台,站在赵志华的左后方。事后陈永福被判刑,出狱后争取到冤狱赔偿。

1月21日当天,适逢寒流来袭,气温低,风又大,但上下官兵均紧张得全身冒汗,都不敢轻举妄动。赵志华接着往听训部队行列中看,然后点名叫到:“孙继泉!”行列中有人应声答“有!”,“你把部队带出来!”赵志华边讲边用手指司令台前右侧位置,孙当时是坦克连连长,抗日战争时赵志华在印度远征军当战1营副营长,孙在他营里担任连长,是赵的老部下,被指名叫他把部队带出来,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在军人潜意识服从的天性驱 使下,他将连上官兵带到司令台旁右边。

过了没多久,又有一位个子高高的人说:“报告副司令!我也跟你走!”此人是第三战斗群中校政战处长朱宝康,说完就上台,上台的时候赵志华向前迎接表示欢迎,朱宝康利用机会,忽然把赵志华放在讲桌上的手枪抢到手中,用枪指着赵志华说:“副司令你不要动!”那把11.43mm半自动手枪,已经子弹上膛,击锤也在击发位置。赵志华向前要夺回手枪,朱宝康并未开枪,他把枪收到腰部,人向后退,一直说:“不要动!不要动!报告副司令!你不要动!”。

蒋纬国和他的坦克部队

在这惊心动魄的关键时刻,台下“装甲第1师”师长、副师长、师政战主任,利用时机,纷纷跳上司令台抱住赵志华,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副司令休息,副司令休息,不要激动、不要激动!”这一班人连拖带劝地把赵志华送回接待室,师长徐美雄立即站在司令台上下达命令:“现在所有人都不准动!谁要动,我马上军法严办!”然后交代“装甲第1师”宪兵连连长,派出宪兵把会场包围起来,听训部队坐在原地待命,然后命令各部队由各营营长指挥,以连为单位,依次离开回营休息。

下午,台北方面驶来一个车队,由高级长官带班,载来“国防部”、“陆军总部”的军法、监查、保防、反情报相关职能军官,展开查办行动,赵志华于当天入夜前,在严密的警戒下,专车送往新店军人监狱,到达后即设立临时侦查庭,并当庭收押监禁。

装甲师叛变可能性推断

赵志华的“清君侧”是一场毫无预谋的情绪失控事件,以赵和“装甲第1师”而言,要把坦克开进台北,绝不是在台上讲讲话,用把11.43mm手枪对空放1枪就能办得到的。“武装政变”对“装甲第1师”的战斗力和条件来说,的确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军事的角度上讲,赵志华若真要进行“武装政变”,准备时间至少要半 年以上,所必须的条件是:“’装甲第1师’连长、营长、战斗群指挥官、师长这些领导干部,大多是赵志华一声号令,不计生死的老部下,才有可能造反。”

也就是说,赵志华需先以不露痕迹的方式,私下约谈“装甲第1师”各领导干部,获得一致拥护,然后利用假日大家分组秘密集会,策定叛变计划。计划中的作战方式必须周详慎密,纲要与细节并重,按参与人员专长分配任务,选定动手时间(如选定在台北国父纪念会当日动手,可将“国防部”和各军种高级长官,“中央院”、“部”、“会”首长,“中央民代”,政党领袖全部一网打尽),以利于政变目的的达成。

行动前一天夜间,亲信部队以放假方式离营,作为先遣前卫,其换装便衣,使用民用车辆,搭载机枪与反装甲武器,分别前往各通往台北重要桥梁隘口附近待机,并以精锐部队接近林口要域,待命占领要点。

同时,赵志华偕同“装甲第1师”师长深夜召开紧急战备会议,假借台北发生敌军突袭或台北卫戍部队叛变为理由,下令各战斗群紧急集合,期间除死党专人定期向上级联络外,有线电话禁止任何人使用,无线电通信一律关机,清点装备人数后立即出发,不但将政战干部蒙在鼓里,还要分派战时军纪督战任务给政战干部,如有反对或异议者,立即以延误作战为由,交战时督战组给予严厉处置。

装甲主力部队按计划准时出发,先遣部队同时发起行动,占领桥梁及地形要点,构建桥头堡与防御阵地,标定火炮区位,检查管制通行车辆,“装甲第1师”各战斗群以营为单位分多路快速并进,通过林口高地后,留下2个坦克营、1个装甲步兵营、1个M7 105mm自行榴弹炮营在林口构筑征地,为掩护部队,阻止新竹军派遣部队北上增援,并对立口原守备部队保持警戒。

依M41坦克而言,最高时速可达75km/h,从湖口沿各条省道、县道分路急进,两个半小时内,3个战斗群即可分由各路进入台北市,台北卫戍部队先受限于桥梁要隘被占领,后受限于机动力、火力不敌“装甲第1师”,将无法阻止“装甲第1师”的行动。

进入台北后的“装甲第1师”,可以一部兵力占领基隆南下、宜兰东进之地形要点,阻止其他部队进入台北,各战斗群包围“总统府”、“院”、“部”、“会”,拘禁挟持首长,号令“三军与政府机关”于“台视”、“中广”,发表宣言安民,招降台北地区之宪警,禁止集会游行,实施宵禁,协请重量级军、政、财经、人物重组军政高层。政变成功后,调“装甲第2师”进驻林口策应“装甲第1师”,“装甲第1师”常驻台北市,保持政变成果。

台北防卫的应对措施

上面的假设,在当时风气活泼的装甲部队中,想做到保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而赵志华也没有那么多老部下,举事风险很高,“装甲第1师”各级领导干部不是笨蛋,根本没有人会做蠢事,所以赵志华在校阅场脑筋失控,还没有付之行动,当即就被自己人活捉。

关于中枢台北的防卫,一直由“陆军”精锐重装师轮流做台北卫戍部队,官渡还有1个坦克营,士林也有一个坦克排,若这些战车部队在事变之初就获悉,可在30之60分钟内迅速占领台北主要联外桥梁,林口附近约有2个旅级部队、2个155mm榴弹炮营,有足够的兵力火力,及75mm战防炮、60mm火箭筒、反坦克地雷等反装甲武器,可以先爆破道路阻止坦克,并利用林口险要地形,组织防御阵地,抵挡阻滞“装甲第1师”的前进。

事变消息传出后,“台北卫戍师”急调各部队,占领台北联外桥梁和地形要点,并派工兵在桥梁预制炸药,必要时炸桥切断进出交通,“空军”桃园联队起飞F-86战机,挂载燃烧弹和227kS炸弹,在淡水空域待命,支援“台北卫戍师”作战,新竹军务师步战特遣队,立即搭乘战车,高速北上增援,“海军陆战队”第1团、第2团立即在左营登舰,向淡水海域行驶,并搭载LVT登陆台北市,策应卫戌师作战,伞兵战备营在屏东机场待命,准备伞降高尔夫球场和中正桥两岸河滩地,以突袭方式解救人质。

“装甲兵老司令”蒋纬国,则负责亲临林口高地第一线招降。对装甲兵而言,蒋纬国一人胜过一个军团的兵力,他只要说:“好了,好了!你们闹够了吧?赵志华,叫他们把武器放到车上,统统下车,到那边空地集合,我要跟你们说话!”,装甲兵人人都会听他的话,甚至于他不需讲话,穿上他三角臂章的军服,手上拿着指挥棒,脚穿长简马靴,往路中间一站,“装甲第1师”就会下车向老司令缴械投降。

事变结局

“国防部军法局”于1964年3月30日,以当时“陆海空军”刑法第21条“意图使军队暴动而煽惑”罪,判处赵志华死刑,但因蒋纬国将军积极奔走营救,全案未送覆判,若送覆判,像这样的重罪三天内完成,10天内赵志华就会被枪毙。蒋纬国将军数次在相关检讨会上,以事实说明:“赵志华是被郭东阳气昏了头,发神经病,但是他绝对效忠’总统’蒋公,为了效忠而用错了方法表现。”并多次在其父亲面前归责于自己,为赵志华扛责任。

蒋介石(图中)蒋经国(图左)、蒋纬国(图右)合影

蒋介石于8.23炮战后,心性已不像从前那样疾恶如仇,宽容和善时见言行中,赵志华之所以没有被枪毙,一来是赵志华的录音讲话中,数度提起对自己的崇敬和效忠,不是要造反:二来是蒋纬国的不断说情,以后打仗还是需要赵志华这样的战将的,不能影响了装甲兵的士气。因此没有积极追究,不然赵志华定当命丧黄泉。

当时从“国防部参谋总部”、“总政战部”、“陆军总部”到“军法局”,这些有追究权的部门,大家彼此心照不宜,默契良好,忽然之间没有人再去严加“盘问”,赵志华就这样在新店军人监狱待了11年。其间赵志华染上慢性病,身体衰弱。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赵志华被减刑改判为无期徒刑。1978年11月4日,在蒋纬国的积极运作下,有前“装甲兵司令部”技术处处长写了个字条,寥寥数语“兹收到赵志华一名”几个字,就把他从 新店监狱领了出来,保外就医,住在台北市基隆路的“陆军医院”养病,赵志华对诸多事件难以释怀,有意不正常吃药,病情逐渐恶化,于1980年1月20日过世。

“湖口兵变”首当其冲的是从司令郭东阳中将到“装甲第1师”师长许美雄少将,“装甲兵学校”副校长曹文馥少将等,个个中箭落马,其他相关干部调走的调走,退伍的退伍,记过的记过,只要是沾上边的人人有“奖”,“陆军总司令”刘安祺自请处分。而受影响最深的是蒋纬国将军,哥哥爸爸从此不让他带兵,他常开玩笑的说:“我唱歌只会唱’哥哥爸爸真伟大’,老唱不好听,所以他们不疼我”如果他当完“陆军总司令”,再 干“参谋总长”,相信会有一番作为。他在1960年升任中将,两颗星一直挂到1975年蒋公逝世,宋美龄去美国前,他穿军装去见宋美龄,宋见他仍是中将,问起经国此事,随即8月才升陆军二级上将。为此事断送大好前程的蒋纬国始终未苛责于闯下大祸的赵志华,还时常叮嘱赵志华原副官要照顾赵志华家属,自己还不时接济赵夫人郑培坤女土;赵在监狱过60岁生日时,还特别嘱人送寿桃、寿面,郑女士后来在蒋纬国的帮助下,带子女海外定 居。蒋纬国将军的心胸令人敬佩。

“湖口兵变”受益最大的是本来快要被废止的国民党“政战制度”,因为这件事使“政战制度”有其必要保留下来,再有就是抢赵志华手枪的中校政战处长朱宝康,事后晋升上校,在“宪令部”当 完少将主任后,调“联勤政战副主任”,于任内退伍。事发之时说“报告副司令,我不跟你走!”的坦克705营中校营长梁国桢,当选“战斗英雄”,升上校军衔。

此后台北所有主要联外桥梁,开始驻扎宪兵,对军用车辆进出实施严格检查,同时在特定地点储放足量炸药,并备有专业爆破军官,万一真有状况发生,准备炸桥以保台北。2个装甲师后来拆分成6个装甲旅,由国军各战区管辖,“装甲兵司令部”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