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色旧时光丨AI为这所贵州高校85年前的校门上色,回忆值拉满!

动静原创 | 2023-08-30 15:10

一段段昔日的往事,一张张斑驳的照片,是一辈人想要留住的往日记忆,更是那个时代的黑白印记。 动静策划推出“上色旧时光”栏目,利用AI技术让这些黑白的老照片逐渐清晰,重新恢复往日的生机。 如果你也有需要上色的“旧时光”,欢迎联系我们……

  时光会在照片上留下斑驳的痕迹,但是AI技术犹如穿越时光的“美颜”,能够让美好的记忆“昨日重现”。本期“上色旧时光”,我们将让贵州医科大学的老照片“活”起来,把几代“贵医人”的回忆值拉满↓↓↓

1.gif

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攻占华北,上海、南京等地相继失守,沦陷区学生纷纷失学,流离失所。其中相当一部分流亡至战略后方西南地区,当时教育部一方面为给流亡医学生提供继续就学机会,另一方面为奠定西南地区医学教育基础,决定在贵州省贵阳市建立国立贵阳医学院。

1938年3月1日国立贵阳医学院宣告成立,教育部正式聘任原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我国早期热带病学专家和医学教育家李宗恩为院长。此时的贵阳医学院为全国仅有的九所国立医学院校之一。

1938年国立贵阳医学院租两广会馆作为临时校区,上图为当时的校门。

1.gif

1939年,贵阳市遭日寇飞机轰炸,学校借用六广门外空地建设临时院舍,共建筑茅屋19栋作为学生教学实验住宿之用,故又有“草棚大学”之称。上图为当时的院舍。

 1940年,李宗恩接受了美国“洛氏基金会”捐赠的2万元,在贵阳南郊太慈桥购得百余亩土地,修建了一座两层楼的教学楼,以后又增修一些宿舍,转到新校舍上课。新校舍在今天湘雅村,与湖南迁来的湘雅医学院比邻而居。

上图为1944年国立贵阳医学院的太慈桥校门。

1.gif

建院初期,大批医学先驱云集贵医,如:生物学家林绍文、病理学家侯宝璋、生物化学家汤佩松、内科学家张孝骞、传染病学家王季午、外科学家朱懋根与沈克非、妇产科学家杨崇瑞与李瑞林、公共卫生学家朱章赓等,使其被誉为当时的“小协和”。

 上图为国立贵阳医学院成立初期,学生在做解剖实验。

1.gif

1950年“国立贵阳医学院”更名为“贵阳医学院”。

20世纪50年代,教师下乡自己动手修建房屋,开办高峰农村医院,受到中央卫生部表扬。上图为教师在高峰农村医院合影。

1.gif

1954年,贵阳医学院获准在贵阳市六广门外的沙河沿岸及盐务街新建校园和附属医院,1958年基本建成,完成从太慈桥校址到北京路校址的搬迁,也就是现在的贵州医科大学北校区。

上图为20世纪70年代,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杨洁泉率队在街头义诊。

1.gif

1978年,贵阳医学院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研究生教育,李贵真、金大雄、孟庆华等5位教授作为首批导师,招收了8名研究生;1981年学校获批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内科学、病理学、寄生虫学和生物学4个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上图为著名昆虫学家李贵真教授(左一)与黄贵萍老师在做动物实验。下图为教授集体备课场景,右一为著名寄生虫学专家金大雄教授。

2014年,该校在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完成新校区建设,2015年,贵阳医学院正式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

上图为贵州医科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

2023年,贵州医科大学将主体迁往云漫湖新校区。追本溯源,向史而新,每一次搬迁都是学校跨越发展的重要标志。

贵州医科大学

云漫湖新校区效果图

↓↓↓

素材提供:贵州医科大学 李牧 李晓芬

AI技术支持:贵州广播电视台网络运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