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封面故事 > 正文

Beyond:流行和摇滚之间的追梦人(4)

2013-06-27 11:22 作者:李翊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从1985年由地下乐队进入主流唱片市场至今,Beyond一直在寻找商业和摇滚之间的平衡点,直到乐队灵魂人物黄家驹的去世。从四人Beyond到三人Beyond再到Beyond三人各奔东西,不管曾经有过怎样的妥协,这支理想化的乐队一直都朝着心中的理想,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东西。Beyond为人们提供了很多梦想,而所有这些皆是属于现实的,不是白日梦。那并不独是指音乐。

叶世荣

 四人Beyond和三人Beyond

 在“黄家驹,黄贯中,黄家强,叶世荣”四人Beyond乐队成型之前,乐队成员有过小规模的人员更换期。

“80年代初期,黄家驹通过琴行老板的介绍,在录音室认识了叶世荣。由于彼此都受英国摇滚乐的影响,从而发觉彼此音乐兴趣相近,于是又联同另外两位朋友邓炜谦(又名邬林,William)及李荣潮一起组成乐队作音乐交流。”上世纪80年代初即来到香港,并因为喜爱摇滚乐而与黄家驹兄弟结识并成为好友的刘宏博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黄家驹当时和好几个乐队在一起彼此交流,他和邓建和、黄家强也组成了另一个名叫Nasa的乐队。

叶世荣告诉本刊记者:“把乐队命名为Beyond的这个人,是我们的第一代吉他手William Tang(邓炜谦)。对此我曾说他颇有念头。因为这跟我们当年玩音乐的出发点甚为贴切。首先当然是我们所玩奏的音乐比较另类,或许今天说喜欢PinkFloyd、Yes、Rush等乐队并不稀奇,但当年我们这些人心头却给人古灵精怪的感觉。而在我们的年代,其他本地乐队多会翻玩人家的作品,然而Beyond却爱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所以把乐队唤作Beyond实有着超越一般乐队所涉足的音乐领域之意。不过话虽如此,在未正式组成Beyond之前,我们亦跟其他乐队一样,翻玩人家的音乐。只是人总会成长,到了一个阶段,我们都觉得要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Beyond不算是要超越他人,也有超越自己的意义。”

“那时我们纯粹是几个喜欢音乐的人,希望能创作出好的音乐而已。我们最关心的是音乐方面能否有好的发挥,令身边其他乐队认识到我们,并且会尊敬我们玩音乐的精神,所以在地下的日子自己也不曾有半点怨言,更遑论有出版唱片的念头。既然我们的现场演出得到人们的支持,又自资出版过卡式带,就已经很满足。”

1985年,Beyond的成员为黄家驹、黄家强、叶世荣和陈时安。4月,在Beyond第一次演唱会即将举行前两个月,吉他手陈时安因读书问题要离开香港,临时找来了在大专读美术的黄贯中(阿Paul)。

刘宏博说,当时Beyond的风格是artrock,技术偏向高深一类,而黄贯中则是一个看重速度力量的吉他手,以玩奏重金属为主。在一个月时间内,他要学懂14首Beyond的作品,苦不堪言,幸好家驹一直从旁指点,使他进步神速。

“音乐上,家驹对我影响很深。技巧上我有百分之八十是从他那里得到启发而学习过来的。所以他除了是一位关系密切的朋友外,也是我的老师。十年前我对音乐的态度还不太开放,会认为除了摇滚音乐外其他都不值得尝试。但他的眼光就比较开阔。更告诉我们Beyond要继续走下去的话,就一定要做些流行又易上口的作品。其实当时我们都不太喜欢这么做,但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明白到音乐有不同类型,也可以用一种研究的态度做音乐。”黄贯中回忆说,另外,家驹也让他认识到很多好的音乐,像OriconPacodeLucia等。“我们都来自底层,对社会上的一些看法,常有共鸣。”

1986年,吉他手兼键盘手刘志远加入Beyond。“刘志远15岁就被称为‘吉他神童’,除了不会打鼓,他一个人可以录出所有的唱片。曾是‘浮世绘’乐队成员之一,后因为另一位成员梁翘柏要出国,‘浮世绘’解散,被黄家驹招募到Beyond。”刘宏博说,黄家驹认为刘志远能从技术上帮到他。1988年,梁翘柏从美国回香港,刘志远离开Beyond和梁翘柏重组“浮世绘”。

四人Beyond时期,无论是创作才华还是人际交往、把握乐队的发展方向,黄家驹是公认的灵魂人物。在黄家驹去世后,黄贯中说:“我们就像三个没有灵魂的人。”黄家强则表示:“若果家驹还跟我们一起的话,相信我绝对不会感到有那么大的压力,因为他在乐队所担任的角色就像厨房里的大厨,而我们则是负责烹饪程序的厨师。没有了这个大厨,压力便增加起来,最主要是担心乐队不能保持到一定的水准,继而渐次消亡。”

“家驹之外的三个人,阿Paul很直爽,他是那种200米外有个小弯要转他不转依然径直往前走的人,他就想做音乐,就喜欢弹吉他,简单纯粹,安分守己。世荣是鼓手,创作才华或许不如其他成员,但他很努力,乐于付出。家强是家里最小的弟弟,家驹特别照顾他,这也导致他对家驹有很强的依赖性。”陈健添说,四个人都来自草根阶层,初入Beyond时,黄贯中正在读设计,黄家强曾经当过写字楼助理,又帮忙过舅父在他的灯箱及水晶胶公司做学徒。出版《再见理想》时期,他一边在设计学院进修,一边工作于某设计公司。叶世荣则在一家保险公司推销商业保险,曾因为要在保险和全职音乐人之间做出选择而左右为难。

“大家一样穷困,但我绝不会呆呆地等待唱片爆出极佳销量,或者是希冀着Beyond成名的那一天。我只是一边玩音乐一边工作。”黄贯中说,那些日子他们在一起时经常说着“俾住先”,可想而知大家也没有太多金钱可以挥霍,更没有先用为快的念头。“很节俭,但从不觉得辛苦。那时的心态很简单,只要可以玩音乐,其他的又有何相干?我们要的是什么,也不过是多买一张唱片罢了,但这已经很快乐。我认为快乐跟金钱无关,就像写出了一段好的歌词或者弹出一段动听的音乐,我已感到快乐。”

“Beyond能够持续这么久的缘故,大概与我们本身的际遇有莫大的关系。由签的一纸唱片合约开始,我们有四年光景是业余性质,之前则是自资举办音乐会及推出录音带。很多东西都是靠自己争取回来,凡事亦需付出及实践。经过了这些阶段,我们的感情就像兄弟般亲切,大家都十分珍惜彼此的友谊。组乐队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大家合拍与否,那就像婚姻生活,如果一起不快乐的话,一切也是徒然。”叶世荣说,经过了这几年时间,Beyond各成员皆互相了解,也知道大家的想法和理想,所以他们不单是一队乐队,还是几个十分要好的朋友。有些人只是为了出唱片和赚钱才走到一起,但他们性质不同,所以绝对不会因为利益而分开。外面确是充满了诱惑,企图要分化他们,幸好他们从来是团结一致,所以才能把身边的诱惑一一踢开。

黄家驹的去世,对其余三人的打击不言而喻。Beyond面临的不仅仅是解散的问题,三位成员还有没有勇气再拿起手中的乐器都是问题。黄贯中说:“记得事发后自己第一个念头是不想再做音乐,而我们三人一直也不敢提及关于乐队的事。直至有一天家强致电给我,但既然他也能站起来,我也一样要坚强。不过重新起步做第一首歌的时候,真的非常辛苦,既心不在焉,也冷静不了,那是一段很难熬的日子。”

1994年,三个人的Beyond结束了与华纳的合作关系,与滚石签约,不再续约Amuse,自己做自己的经纪人。7月在台湾发行《Paradise》,办了三场歌友会,形象开始改变,走另类乐队的路线,他们留心电子音乐的发展,三人乐队的音乐形态就此成型。1996年,Beyond在香港红磡体育馆办了四场演唱会“LiveandBasic”,精彩的演出和精湛的弹奏获得全港乐评家一致好评。此时的Beyond已经走出了全新的自我,三个人渐渐走向个人创作。也是在这一年,Beyond将自己多年以来一直使用的band房“二楼后座”投资改建为录音室,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自己录音室的歌手,并开始着手培训新人。

1999年,Beyond宣布暂时解散,并在2003年为纪念乐队20周年而再次复出。在举行了世界巡回演唱会后,2005年正式解散,“三人音乐理念不同,对香港乐坛不满”都是解散的解释原因之一。

在刘卓辉看来,三人Beyond更像严格意义上的摇滚乐队。“四人Beyond时期,家驹的音乐和创作占据主导,其他人都过于依赖他。家驹去世后,剩下的三个人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了不同的音乐理念和风格。”

黄贯中说:“我不相信今时今日Beyond的东西对每一位成员会是百分之百纯自我的发挥,玩了这么多年音乐,我认为大家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就算是兄弟死党,感情如何要好,在家里也总会有一个角落是属于你自己的,又或者至少有一个盒子是私人的,只有自己才可以打开。以往家驹曾表示过想出版一张纯吉他碟,其出发点是相同的,因为纯粹以个人名义做音乐的话,所背负的自然没有那么多,掣肘亦不会太大。你再不需要其他人同意,也不用担心市场问题。如此便能随心所欲,做自己认为最好的,而唯一要负责和交代的,是你自己。”(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拥抱Beyond岁月》)

2005年5月29日,“Beyond告别演唱会”在哈尔滨举行。图为黄贯中(中)和嘉宾黑豹乐队同台演唱

 

 

 

 

版权声明:凡注明“三联生活周刊”、“爱乐”或“原创”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三联生活周刊或爱乐杂志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刊、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联生活周刊”或“来源:爱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刊、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