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育文化我践行

底色、特色、亮色,开启寻“源”之旅,来徐汇懂海派!

来源: 文明徐汇 发布时间:2020-09-21

“文化是赋予一个城区最重要的特质。如果用三句话概括徐汇文化的特点,应该是:江南文化是徐汇文化的底色,海派文化是徐汇文化的特色,红色文化是徐汇文化的亮色。”徐汇区区长方世忠在“汇讲坛”上如是说。

《海派之源·徐家汇源》主编、徐汇区区长方世忠

提到徐家汇,很多人印象里是这样的:商圈发达,日新月异

近几年,这里的历史文化气息明显浓了,很多人不再是“买了就走”,而是会静静走一走、看一看,展开一场寻“源”之旅。

▲ 《海派之源·徐家汇源》内页

徐家汇源,中西文化交汇地,海派文化发源地,400多年,这里人杰而地灵,历史遗存丰富,“大家·对话——尽在汇讲坛”让你更爱上海,也更懂海派!

左起 | 林竞君 方世忠 王战 李平 胡雪桦

从世界中国学看海派之源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以“从世界中国学看海派之源”为题,阐释了“为何海派文化是对江南文化的丰富和拓展”。

海派文化不单单是上海文化,也不能只从上海史的角度去研究。它从不只是张爱玲、徐志摩笔下的“小资文化”。

海派文化是江南文化的第三个阶段。江南文化在近代走向现代的过程当中,它和海外的文化之间的碰撞当中积淀下来的比较优秀的东西,就在海派文化里,所以说是中西交汇一点没错。而这个交汇的起点在土山湾。

近年来,上海被公认为“魔都”,但城市吸引人的“魔性”究竟在哪里,并没有非常系统完善的梳理。除了外滩、东方明珠这些地标让上海成为“风貌之都”以外,上海还应打造名居之都、演艺之都、创意之都、设计之都、文博之都、会展之都等“十大名都”。市场应该细分,对市场有不同偏好的人都能在这当中找到自己的旅游线路。

培育一个作为艺术品的城区

在《海派之源·徐家汇源》编写者之一、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平系统地解释了徐家汇与徐家汇源的区别,以及它因何得名。

徐家汇作为一个城区的概念,它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它的历史文脉要从明代末年“睁眼看世界”的徐光启讲起,徐家汇的文化厚度和现代性起源都奠基于耶稣会1847年开始的传教故事。

徐家汇源是在2010年左右迎接世博会时逐渐打造和形成的概念。历史风貌,繁华商业,生态绿地,共同构成了今天2.4平方公里的徐家汇源景区。

借鉴瑞士著名历史学家布克哈特"作为艺术品的国家"这一观点,我们要研究如何将"徐家汇"既有的历史宗教遗迹,发达的商圈和拥有众多名人故居的文化街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有特色的文化整体。希望大家来徐家汇不单是购物享乐,同时要体会它的历史、文化氛围。

上海的空气弥漫着胶片味道

海派文化到底是什么?著名导演胡雪桦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从电影的角度讲述了海派文化的起源。

电影是海派文化的象征。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而徐家汇是上海电影的摇篮。我曾这样形容上海的电影氛围,“在上海的空气中,仿佛都飘浮着胶片的味道。”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影片。半年多一点时间,1896年的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电影在中国的第一次放映。

今天的电影总是强调票房。票房固然重要,但不能简单地用数字来看文化。文化要有商品的属性,但它不是商品。一个导演,一定是内心有激情,想把你理解的世界表达出来,才会去拍戏。如果只想着票房或得奖,就已经偏离了。

作为一种通俗文化,电影承担的责任可能胜于其它东西。电影人的责任源于你内心善的火苗。有善根,才真实,才能在作品中表现美的存在。

因为不同,所以璀璨

在徐家汇街道党工委书记林竞君的眼里,海派文化的精神是开放和包容。他从自身工作的角度来谈了谈对海派之源的认识。

我们在这里工作,可能使命是不一样的,专家、学者可能更多是论证、是诠释,但对我们来讲,是要在工作中实践徐家汇源开放包容的海派精神。了解不同、理解不同,尊重不同。这个世界的精彩不在于相同,恰恰在于不同。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让徐家汇开放包容的海派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