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首
诗一首
李公朴
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注释

跋文
惟其不惑,所以不忧,所以不惧。吾辈追求真理,认识真理,抱着真理为民族人类服务,有什么疑惑呢?可甫先生雅正,抗战第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于箇旧锡业公司,李公朴。
作者简介
李公朴(1902-1946),江苏武进人。爱国民主人士。早年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曾参加过五卅运动。1927年赴美留学,回国后在上海从事新闻工作。“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群众文化教育工作。1936年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同年11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等7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史称“七君子”事件。1937年7月获释后继续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7月因从事和平民主爱国运动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赏析

      大仁大智而大勇

      1946年李公朴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后,毛泽东、朱德发来唁电:“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这确实是对李公朴的一生的高度评价。

      李公朴是一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是一位坚强的民主战士,他的一生为了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解放奔走呼吁,不遗余力,不惜牺牲一切。“九·一八”事变后,李公朴满怀爱国热情,站在救亡运动的前列,他为了宣传抗日,揭露国民党反动当局对人民的欺骗,与其他爱国民主人士一起,到处奔走,进行集会、请愿,向广大民众发表演说,号召大家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但他和他的同志们的爱国活动,却被国民党当局认为是“危害民国”, 1936年11月,国民党当局逮捕了李公朴及其他6位民主人士,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在狱中敌人软硬兼施,但这一切并没有使李公朴被吓倒,反而更坚定了他团结抗战的决心,他为真理决不怕死,他曾对朋友说:“我被捕时手枪直对着我,我不怕,我认为最多不过一死,人又有哪个不死的呢?那又有什么可怕!”他在日记中还勉励自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追求真理,服务人群,抗战到底,争取民族解放,均应取此态度。”出狱后,他还是为了真理、为了救国到处奔走,他到过山西,到过华北,也去过延安,他把抗战教育和发动群众结合起来。正因为如此,他的行为受到朋友们的赞赏,1941年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为李公朴题了这样一幅字:“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惟其不惑所以不忧,所以不惧。吾辈追求真理,认识真理,抱着真理为民族人类服务有什么疑惑呢 公朴吾兄 行知 三0.一.九”这幅题字很受李公朴喜爱,这一年,他到滇南滇北考察时,至少两次用他那从容雅致的楷书,为朋友们书写了同样的字幅。龙华碑苑用的就是车公朴手书的这幅字幅。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语出自《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惧,勇者不惑。’仁者,具有仁德的人。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标准。《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用现在的话,意思就是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而在陶行知。李公朴的字幅里,仁者就是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智者就是指有着坚定的信念、明确的目标的人,勇者就是指为人民的利益而不怕牺牲的人。因为后面“惟其不惑,所以不忧,所以不惧。吾辈追求真理,认识真理,抱着真理为民族人类服务,有什么疑惑呢?”就是对前面三句话的最好注解,追求真理,最后终于认识了真理,从此有了坚定的信念,从此不会感到疑惑了,就是像李公朴那样的人,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再也不会忧虑,也不怕牺牲。

      李公朴这样写了,也这样做了。抗战胜利后,他为了和平,为了民主继续奔走。在1946年2月重庆“较场口事件”中,他为了民主,被国民党特务打成重伤,但他毫不畏惧,他对前来看望的周恩来说:“为了和平民主,为了祖国统一,我受点伤算不了什么,我要更加坚强起来,力争人权、自由和民主!”回到昆明后,白色恐怖笼罩着春城,但他不怕威胁,他对夫人说:“为了爱国,我们得随时准备死。”“我前脚跨出门去,后脚就不准备再跨回来。”同年7月,李公朴终于倒在国民党特务的无声手枪下,他喊着“为了民主!为了民主!”壮烈牺牲。李公朴用他的生命实现了他的理想,也实现了他的信念:“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